《称谓录》,清代梁章钜撰。全书共32卷,类目730多个,词目5400余条,作者把收集到的各种古代称谓分类编纂,是一部专科性的类义词典。该书搜罗宏富,引证详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亲属记》,清代郑珍撰。该书仅两卷,是一部阐述历代宗族亲属称谓的著作。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生于福州。他一生著述繁富,主要有《楹联丛话》《制义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等,刊者达70余种。林则徐认为他在当时“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亲属记》等。
林则徐序
梁章钜称谓录序
称谓录凡例
称谓录目录
称谓录正文
梁恭辰称谓录跋
陈田亲属记序
郑知同亲属记后序
亲属记卷上
亲属记卷下
坦白讲,我抱着一种挑剔的态度来阅读《称谓录 亲属记》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大多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古代的“排行”或“辈分”,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称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女性亲属称谓变迁的章节,作者对父系社会中女性角色的称谓固化和松动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透过亲属标签,看到权力、性别和身份是如何在语言中被编码和再生产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每一步推导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但这所有的严谨都包裹在一种克制的叙述之下,没有丝毫的说教感。这本书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考投入,但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能让你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家族研究”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与其说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午后阳光下,与你娓娓道来的家族故事集。文字的流动性极强,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温情,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特别喜欢作者运用的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它们精准地勾勒出了某些特定称谓背后的权力结构或情感侧重。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称谓演变过程的描述,那种细腻到近乎文学性的描摹,使得原本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巧的句子结构,那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它不是冷冰冰地陈列事实,而是用一种充满共鸣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时间如何在称谓的更迭中留下痕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是对家族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因为其优美的文笔而被吸引。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的“代际共鸣”。作为家里的年轻一代,我时常觉得和长辈在某些称谓上的理解存在隔阂。这本书像一个翻译官,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重新解释了那些老一辈人坚持使用的称谓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重量。它并非要求我们盲目复古,而是倡导一种理解和尊重。比如,书中关于“称呼的错位”如何导致情感疏离的分析,让我对家庭沟通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笔触非常温和,不带有批判性,只是客观地展示了历史的惯性和现代化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不同时代的声音在书页间交汇,每一种称谓都成为了一个微缩的历史瞬间。对于希望改善家庭关系、理解长辈心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和实用的,它将“关系”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我们日常脱口而出的每一个词语。
评分从编辑和装帧的角度来看,《称谓录 亲属记》也展现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虽然我关注的是内容,但书籍的整体质感和排版布局,都体现出一种沉静而有条理的美学。内容组织上,作者采取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布局,先勾勒出宏大的文化背景,再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家族案例进行剖析,这种层次感极好地平衡了知识性和可读性。特别是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历史图表和引文注释,都处理得非常精妙,既充实了论据,又不至于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亲近”之间的完美平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信息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我出身的方式,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如何在语言的框架中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名为《称谓录 亲属记》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梳理人际关系脉络上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敏锐洞察力,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亲属称谓提升到了一个文化符号的层面进行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关系(比如“姨妈”或“舅舅”)的细微差异时所展现出的严谨考据。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叫什么”,更是在揭示“为什么这么叫”。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家族内部的称谓传承,以及那些在日常交流中被忽略的文化密码。那种穿梭于古代文献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变得引人入胜。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家族史,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原本模糊的亲情关系,通过精确的称谓符号得到了更清晰的界定和理解,对于热衷于探究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书,不过看的特别快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书,不过看的特别快
评分很好的书,装帧精美,排版合理,字迹清晰,很适合闲暇时好好阅读,收获很多。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家庭家族的传承学问,博大精深。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卖家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很好的书,装帧精美,排版合理,字迹清晰,很适合闲暇时好好阅读,收获很多。
评分家庭家族的传承学问,博大精深。
评分有参考价值,了解古人的称呼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