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Lincoln,Taiz 等 编,宋纯鹏 等 译
图书标签:
  • 植物生理学
  • 植物学
  • 生理学
  • 植物生物学
  • 生命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五版
  • 中译本
  • 植物生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0402
版次:5
商品编码:123290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外经典教材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读人群 :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人员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内容体系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反映了植物生理学领域各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和*新进展,适合植物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参考。

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英文版(第五版)由国际著名植物学家Lincoln Taiz 和Eduardo Zeiger 等著,Sinauer Associates 公司出版,是当今国际上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教科书。《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围绕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转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植物体内的生化和代谢过程,以及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3个单元精心组织内容,共计26 章。

目录

第1章 植物细胞
1.1 植物生命:一些统一的原理
1.2 植物结构总览
1.3 植物细胞器
1.4 内膜系统
1.5 来源于内膜系统的独立分裂的细胞器
1.6 能独立分裂的半自主型细胞器
1.7 细胞骨架
1.8 细胞周期调控
1.9 胞间连丝
小结

第2章 基因组结构与基因表达
2.1 核基因组结构
2.2 植物细胞质基因组:线粒体和叶绿体
2.3 核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
2.4 核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
2.5 基因功能的研究工具
2.6 作物遗传改良
小结

第3章 水和植物细胞
3.1 植物生命中的水
3.2 水的结构和特征
3.3 扩散和渗透作用
3.4 水势
3.5 植物细胞的水势
3.6 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特性
3.7 植物的水分状态
小结

第4章 植物的水分平衡
4.1 土壤中的水分
4.2 根对水分的吸收
4.3 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
4.4 水分从叶片散失到大气中
总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小结

第5章 矿质营养
5.1 必需元素、必需元素缺乏和植物失调症
5.2 营养缺乏的治疗
5.3 土壤、根和微生物
小结

第6章 溶质的运输
6.1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6.2 离子的跨膜运输
6.3 膜的转运过程
6.4 膜转运蛋白
6.5 根中的离子运输
小结

第7章 光合作用:光反应
7.1 高等植物中的光合作用
7.2 基本概念
7.3 了解光合作用的关键实验
7.4 光合细胞器的构成
7.5 吸光天线系统的构造
7.6 电子传递的机制
7.7 叶绿体中的质子转运和ATP合成
7.8 光合作用系统的修复和调节
7.9 光合作用系统的遗传、组装和进化
小结

第8章 光合作用:碳反应
8.1 卡尔文-本森循环
8.2 卡尔文-本森循环的调控
8.3 C2氧化光合碳循环
8.4 无机碳浓缩机制
8.5 无机碳浓缩机制:C4碳循环
8.6 无机碳浓缩机制:景天酸代谢(CAM)
8.7 光合作用中淀粉和蔗糖的积累与分流
8.8 叶绿体淀粉产生与动员
8.9 蔗糖生物合成及其信号途径
小结

第9章 光合作用:生理和生态思考
9.1 光合作用是叶片的基本功能
9.2 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叶片对光的光合响应策略
9.3 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9.4 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响应
9.5 揭示不同的光合途径
小结

第10章 韧皮部转运
10.1 韧皮部转运的途径
10.2 转运模式:源到库
10.3 韧皮部转运物质
10.4 转运速率
10.5 韧皮部运输的压力流动模型——被动运输
10.6 韧皮部装载
10.7 韧皮部卸载及库到源的转变
10.8 光合产物的分布:分配和分割
10.9 信号转导分子的运输
小结

第11章 呼吸作用与脂代谢
11.1 植物的呼吸作用
11.2 脂代谢
小结

第12章 矿质营养的同化
12.1 环境中的氮
12.2 硝酸盐的同化
12.3 铵的同化
12.4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2.5 生物固氮
12.6 硫的同化
12.7 磷酸盐的同化
12.8 阳离子的同化
12.9 氧的同化
12.1 0营养物质同化的能学
小结

第13章 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
13.1 次生代谢
13.2 萜类
13.3 酚类化合物
13.4 含氮化合物
13.5 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抵抗植食昆虫
13.6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
小结

第14章 信号转导
14.1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14.2 信号传递的时空性
小结

第15章 细胞壁:结构、生物合成和扩展
15.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合成
15.2 细胞的扩张方式
15.3 细胞的扩张速率
小结

第16章 生长与发育
16.1 植物生长发育总览
16.2 胚胎发生:极性的起源
16.3 分生组织:无限生长型的基础
16.4 根顶端分生组织
16.5 茎顶端分生组织
16.6 营养器官发生
16.7 衰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小结

第17章 光敏色素和光调控的植物发育
17.1 光敏色素的光化学和生物化学特性
17.2 光敏色素诱导反应的特点
17.3 光敏色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7.4 光敏色素功能的遗传分析
17.5 光敏色素信号途径
17.6 昼夜节律
17.7 生态学功能
小结

第18章 蓝光反应:形态建成和气孔运动
18.1 蓝光反应的光生理学
18.2 蓝光反应的调节
18.3 蓝光受体
小结

第19章 生长素——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生长激素
19.1 生长素慨念的出现
19.2 主要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
19.3 生长素的运输
19.4 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
19.5 生长素的作用:细胞伸长
19.6 生长素的作用:植物的向性
19.7 生长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结

第20章 赤霉素:植物高度和种子萌发的调节因子
20.1 赤霉素的发现及其化学结构
20.2 赤霉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0.3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失活
20.4 赤霉素信号途径:响应突变体的重要性
20.5 赤霉素响应:DELLA蛋白的早期靶标
20.6 赤霉素响应:谷类植物糊粉层
20.7 赤霉素响应:花药发育和雄性育性
20.8 赤霉素响应:茎的生长
小结

第21章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的调节因子
21.1 细胞分裂和植物发育
21.2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鉴定和特性
21.3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1.4 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模式
21.5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学功能
小结

第22章 乙烯:气体激素
22.1 乙烯的结构、生物合成及测定
22.2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
22.3 乙烯调控基因表达
22.4 乙烯在植物发育和生理反应中的作用
小结

第23章 脱落酸:种子成熟和胁迫反应激素
23.1 ABA的产生、化学结构和测定
23.2 ABA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3.3 ABA信号转导途径
23.4 ABA调节基因表达
23.5 ABA在发育中的作用和生理效应
小结

第24章 油菜素甾醇:细胞扩大和发育的调节子
24.1 油菜素甾醇的结构、发生及遗传分析
24.2 油菜素甾醇的信号转导途径
24.3 油菜素甾醇的生物合成、代谢及运输
24.4 油菜素甾醇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4.5 油菜素甾醇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小结

第25章 开花的控制
25.1 花分生组织和花器官的发育
25.2 花发端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25.3 茎尖和时相变化
25.4 近似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内在的生物钟
25.5 光周期现象:监测日长
25.6 春化作用:冷处理可以促进植物开花
25.7 与开花有关的长距离信号过程
小结

第26章 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与适应
26.1 适应性与表型可塑性
26.2 非生物环境及其对植物的生物学影响
26.3 水分亏缺与洪涝
26.4 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失衡
26.5 温度胁迫
26.6 强光胁迫
26.7 保护植物抵御极端环境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能量和酶
A1.1 生命系统中的能量流
A1.2 能和功
A1.3 自发过程的方向
A1.4 自由能和化学势
A1.5 氧化还原反应
A1.6 电化学势
A1.7 酶:生命的催化剂
附录2 植物生长分析
A2.1 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
附录3 激素生物合成途径
A3.1 氨基酸途径
A3.2 类异戊二烯途径
A3.3 脂类
索引

精彩书摘

第1章
植物细胞
1.1植物生命:一些统一的原理
所周知,植物的大小和形态丰富多样?植物体的高度从小于1 cm直到大于100 m?植物形态,或者说形状,也有惊人的多样性?小小的浮萍(Lemma)似乎和巨大的仙人掌或红杉树没什么相似之处?没有一种植物能够表现出地球上的植物对于环境所具有的全部适应性,因此植物生理学家选择研究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那些生长周期短?基因组小的植物被选为模式植物(参见Web Topic1.1 )?这些模式植物非常有用,如果不考虑它们各自的适应性,所有植物基本都进行着相似的活动,并且基于相同的结构模式?可以将决定植物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概括如下?
(1)作为地球上的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是太阳能最终的收集者?它们通过转化光能为化学能来收集太阳能,化学能储存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时形成的化学键中?
(2)除了一些生殖细胞,植物是不移动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植物进化出了在生命周期中向重要资源(如光?水和矿质营养)生长的能力?
(3)陆生植物在向光生长时,通过增强结构来支撑其质量,以对抗向地的重力?
(4)陆生植物具有将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光合作用和生长所需要地方的机制,以及将光合作用产物转移到非光合作用器官和组织的机制?
(5)陆生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连续失水,并进化出防止脱水的机制?
1.2 植物结构总览
虽然外观各异,但是所有种子植物(参见Web Topic1.2 )都有相同的基本形体轮廓(图1.1 )?营养体由3种器官组成:叶?茎和根?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茎用于支撑,根起固定及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作用?叶在节上和茎相连,两个节之间的区域称为节间,茎和叶一起统称为地上部?
种子植物有两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Gymnosperm)(来自于希腊文,是种子裸露之意)较低等,已知的大约有700种?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类群PLANT PHYSIOLOGY
图1.1 典型双子叶植物的示意图?是松类(“松果产生者”),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森林树种,如松树?枞树?云杉和红杉?
被子植物(Angiosperm)(来自于希腊文,是种子在罐中之意),是种子植物中较高等的,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开始大量出现?现在它们在植被中占有绝对优势,远胜于裸子植物?已知的约有25 万种,但是还有许多没有进行分类?种子植物的主要进化是出现了花,因此也称为开花植物(flowering plant)(参见Web Topic 1.3 )?
1.2.1 植物细胞被坚硬的细胞壁包围
植物和动物的一个基本区别是每个植物细胞被一层坚硬的细胞壁(cell wall)包围?在动物中,胚性细胞能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因此发育中的组织和器官可以包含起源于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而在植物体中没有这样的细胞移动?每个带细胞壁的细胞与相邻细胞都由胞间层(middle lamella)粘合起来,因此,不同于动物发育,植物发育只依赖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的模式?
植物细胞有两种细胞壁:初生细胞壁(primary cell wall)和次生细胞壁(secondary cell wall)(图1.2 )?初生细胞壁通常很薄(小于1 μm),通常存在于幼嫩和正在生长的细胞中?次生细胞壁比初生细胞壁更厚,更强韧,并且在大多数细胞增大终止后沉积?次生细胞壁的强度和韧性是由木质素(lignin)决定的,木质素是一种易碎的?胶状的物质(见第15 章)?次生细胞壁上的圆形豁口形成了单纹孔(simple pit),并且一个细胞的单纹孔经常和相邻细胞壁上的单纹孔相对?相连的单纹孔称为纹孔对(pit-pair)?
图1.2 图示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及其与细胞其他部分的关系?
木质化次生细胞壁的出现使植物结构得到强化,使得植物能够在土壤之上进行垂直生长并且定植于土壤中?而缺少木质化细胞壁的苔藓植物,如苔藓和地钱,在地面生长高度则不超过几厘米?
1.2.2 新细胞产生于分生组织
植物生长主要集中于特定的细胞分裂区域,这些区域称为分生组织(meristem)?几乎所有的核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胞质分裂)都发生于这些分生区域?在幼嫩植物中,最活跃的分生组织称为顶端分生组织(apical meristem),它们位于茎尖和根尖(图
1.1 )?在节上,腋芽(axillary bud)包含侧枝的顶端分生组织?侧根产生于中柱鞘(pericycle),这是一个内部的分生组织(图1.1C )?靠近(相邻)分生区并与之重叠的区域是细胞伸长区?在伸长区中细胞的长度和宽度大幅度增加?细胞通常在它们伸长后分化成特定的类型?
产生新器官和形成基本植物模式的发育期称为初生生长(primary growth)?初生生长是顶端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在此期间细胞进行分裂,紧接着是细胞逐步增大,主要是细胞伸长,产生轴向(基-顶)的极性?当某个区域中的伸长完成后,可能发生次生生长(secondary growth),产生径向(内-外)的极性?次生生长有两种侧生分生组织参与:维管形成层(vascularcambium ,复数cambia)和木栓形成层(cork cambium)?维管形成层产生次生木质部(木材)和次生韧皮部?木栓形成层产生周皮,主要由木栓细胞组成?
1.2.3 三种主要组织系统组成了植物体
三种主要组织系统存在于所有的植物器官:表皮组织?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图1.3 中简明地标出了这些组织?关于这些植物组织更详细的描述参见Web Topic1. 4 ?
1.3 植物细胞器
所有植物细胞都具有真核细胞所共有的细胞器,包括一个细胞核?细胞质和亚细胞器,并且它们被包被在作为边界的膜中,除此之外,还有富含纤维素的细胞壁(图1.4 )?某些结构,包括细胞核,在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能消失,但是所有的植物细胞开始时都含有相似的细胞器?这些细胞器根据它们的产生方式主要被分为以下三大类?
(1)内膜系统:指内质网?核膜?高尔基体?内体和质膜?内膜系统在分泌?膜再循环及细胞周期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质膜调控着细胞运输的整个过程?内体就是来源于质膜的囊泡并且对囊泡中的内含物进行加工和再循环?
(2)起源于内膜系统的能独立分裂的细胞器:包括油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在脂类储藏和碳循环中发挥作用的乙醛酸循环体?
(3)能独立分裂的半自主型细胞器:包括质体和作用于能量代谢和储藏的线粒体
由于所有的这些细胞器都是膜构成的区室,因此先从膜的结构和功能开始描述?
1.3.1 生物膜由含有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
所有细胞被包裹于作为外部边界的质膜中,质膜将胞质和外界环境隔离?这层质膜(plasma membrane) (也称plasmalemma)使得细胞能吸收和保留某些物质而排出其他物质?各种镶嵌在质膜上的转运蛋白负责溶质?水溶性离子和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的选择性跨膜运输?通过转运蛋白而在胞质中积累离子和分子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膜同样也为特化的胞内细胞器划定了边界,并能够调控离子和代谢产物进出这些区域?
根据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 model),所有的生物膜都有相同的基本分子结构?它们由蛋白质镶嵌于其中的磷脂(在叶绿体中为糖基甘油酯)双分子层(bilayer )构成(图1.5A,C)?每一层称为双分子层中的层(leaflet )?在大部分质膜中,蛋白质占据了其中的一半?但是,各种膜的脂类成分和蛋白质性质不尽
图1.3 百岁兰(Welwitschia mirabilis )叶片的外表皮(表皮组织)(120×)(A)?
3种基本组织的示意图:薄壁组织(B)?厚角组织(C)?厚壁组织(D)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运输细胞
1. 磷脂
磷脂(phospholipid )是一种由两个脂肪酸和甘油共价结合形成的脂类,其中的甘油又和一个磷酸基团共价结合?另外有一些可变的成分与磷酸基团相连,称为头部基团(head group ),如丝氨酸?胆碱或肌醇(图1.5C )?脂肪酸的非极性碳水化合物链形成一个疏水区域?与脂肪酸不同,头部基团呈高度极性,因此磷脂分子是兼性分子(amphipathic ),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各种磷脂不对称地镶嵌在质膜中,赋予了质膜方向性?对着细胞外侧的质膜层与对着胞质的质膜层的磷脂构成是不同的?
一类称为质体(plastid)(它是包括叶绿体在内的一类膜包围的细胞器)的特化细胞器的膜脂成分几乎都是糖基甘油酯(glycosylglyceride)而不是磷脂?在糖基甘油酯中,极性的头部集团由半乳糖?双半乳糖或硫化半乳糖组成,而没有磷酸基团(参见Web Topic 1.5 )?
虽然磷脂和糖基甘油酯的脂肪酸链长度是可变的,但是它们通常由14~24 个碳组成?如果碳原子之间由单键连接,脂肪酸链则是饱和的(带有氢原子),如果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该链则称为不饱和脂肪酸链?
脂肪酸链中的双键能在链中旋转形成一个结节,从而防止双分子层中磷脂的紧密堆积(例如,这些键采用了结节状的顺式构象,而不是非结节状的反式构象)?这些结节增加了膜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又在膜的许多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温度也强烈影响膜的流动性?因为植物基本不能调控体温,而低温会降低膜的流动性,所以它们经常存在如何维持低温下膜的流动性的问题?为此,植物磷脂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如十八烯酸(oleic acid )(一个双键)?亚油酸(linoleic acid)(两个双键)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3个双键),从而增强膜的流动性(见第26章)?
2. 蛋白质
和脂类双分子层相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有3种类型:整合蛋白?外周蛋白和锚定蛋白?另外,蛋白质和脂类能在膜中形成暂时的聚集体,称为脂筏(lipid raft )?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嵌在双层脂中?多数整合蛋白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的一部分与细胞外部互作,一部分与膜的疏水核心互作,还有一部分与细胞内部——胞质部分互作?作为离子通道的蛋白质(见第6章)都是整合蛋白,并作为参与某些信号转导途径的受体(见第14 章)?在质膜外表面的一些受体样蛋白识别并紧密结合细胞壁组分,使质膜和细胞壁有效交联?
图1.5 A. 质膜?内质网和由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组成的植物细胞的其他内膜?B. 透射电子显微照片表明水芹(Lepidium sativum )根尖分生组织的质膜?质膜的全厚度,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为8 nm ?C. 典型的磷脂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模型,卵磷脂和单半乳糖基二酯酰甘油(改编自Gunning and Steer,1996 )?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通过非共价键(如丝的互作?们会被高盐溶液或促溶剂(chaotropic agent)从膜上分离,前者打破离子键,后者打破氢键(图1.5A)?外周蛋白在细胞中起着很多作用,有些参与形成质膜和细胞骨架,如微管和微丝的互作?这将在本章后面讨论?
锚定蛋白(anchored protein)通过脂类分子和质膜表面共价相连?这些脂类包括脂肪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源于类异戊二烯途径的异戊二烯基团(法尼基和牻牛儿牻牛儿基)和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蛋白
第一章:植物生命的基石——水分与矿质营养 本章将深入探索植物生命活动最基础的两个要素:水分和矿质营养。我们将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和蒸腾机制入手,揭示其在光合作用、维持细胞膨压和物质运输中的关键作用。你会了解根系如何高效吸水,导管与筛管如何协同工作输送水分与养分,以及蒸腾作用为何是植物生存与环境适应的必要生理过程。 接着,我们将聚焦植物赖以生存的矿质营养。本章会系统梳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在不同生理功能中的具体作用,例如氮在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中的角色,磷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性,钾在调节气孔开闭和酶活化方面的贡献。你还将学习到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这些必需元素,以及缺乏或过量某种矿质元素可能导致的生理病症,为科学施肥和作物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能量的捕获与转化——光合作用的奥秘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地球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本章将带领你穿越光合作用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我们会详细解析光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水的分解(光解)、氧气的释放以及ATP和NADPH的生成。你将了解叶绿体中色素(如叶绿素)如何捕获光能,以及电子传递链如何将能量传递并储存。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暗反应(卡尔文循环)。本章会清晰阐述二氧化碳如何被固定,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如何将ATP和NADPH的能量转化为糖类,以及卡尔文循环的各个关键酶所扮演的角色。你还会了解到不同C3、C4和CAM植物在光合作用途径上的差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深刻理解植物如何利用太阳能,源源不断地为地球输送氧气和有机物质。 第三章:生命的驱动力——呼吸作用与能量释放 虽然光合作用创造了有机物,但植物体自身维持生命活动,还需要将这些有机物分解以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就是呼吸作用。本章将全面解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我们会从糖酵解开始,详细阐述丙酮酮在细胞质中的生成。紧接着,我们将深入了解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揭示丙酮酮如何在线粒体中进一步氧化,产生大量的电子载体(NADH和FADH2)。 最后,本章将重点讲解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你将学习到电子传递链如何利用电子载体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跨膜运输,形成质子梯度。最终,ATP合酶如何利用质子梯度驱动ATP的合成,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本章还将探讨呼吸作用的调控机制以及影响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让你认识到能量代谢在植物生命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信号的传递与响应——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体虽然没有神经系统,但通过一系列的植物激素,它们能够精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的生理响应。本章将系统介绍五大类主要的植物激素及其功能。你将了解生长素在细胞伸长、根和芽的发育、向光性以及顶端优势中的关键作用。 接着,我们会探讨赤霉素对茎秆伸长、种子萌发和开花的影响。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将得到详细阐述,包括其在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和芽萌发中的重要性。脱落酸(ABA)作为逆境激素,在本章中将重点分析其在气孔关闭、种子休眠和抗旱中的作用。最后,乙烯作为一种气体激素,其在果实成熟、衰老和离层形成中的作用也将被充分解读。本章的学习将帮助你理解植物如何通过激素信号精妙地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互动。 第五章:生长与发育的韵律——细胞增殖、分化与形态建成 植物的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其背后是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复杂形态的建成。本章将深入探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我们将首先解析细胞周期,了解细胞如何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殖,为组织和器官的形成提供细胞物质。 随后,本章将重点阐述细胞分化。你将学习到,最初相同的细胞如何通过表达特定的基因,逐渐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类型,如根尖的根冠细胞、叶片的叶肉细胞以及维管束的导管和筛管细胞。我们还将探讨形态建成,即植物体如何根据遗传信息和环境信号,构建出特定的器官和整体形态,例如根系的伸展、叶片的展张、花的形成以及果实的发育。本章将揭示植物生命周期中,从单个细胞到复杂植株的宏伟蓝图。 第六章:感知世界——植物的感应机制 植物能够感知并响应周围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这离不开它们独特的感应机制。本章将聚焦植物如何感知光、重力、温度、水分以及一些化学信号。 我们首先会探讨植物对光的感知,包括光周期现象,即植物通过感知日照长度来决定开花时间,以及对远红光和红光比例的感知,这影响着幼苗的伸长和形态。接着,我们将解析植物的向性运动,例如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向光性,了解这些运动是如何由生长素等激素介导的。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植物对温度的感知,包括对低温的春化作用以及对高温的响应。对水分的感知,尤其是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如ABA的合成和信号传导,也将得到深入解析。最后,我们将简要介绍植物对病原菌、食草动物以及土壤化学物质的感知,这些感应机制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第七章:挑战与适应——环境胁迫下的植物生理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植物发展出了一系列应对胁迫的生理策略。本章将深入探讨植物在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我们将详细分析植物如何应对干旱胁迫,包括气孔的关闭、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抗氧化酶的激活。对于盐碱胁迫,我们将讨论植物如何限制钠离子的吸收、积累兼容性溶质以及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高温和低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如热休克蛋白的合成和抗冻蛋白的产生,也将得到重点阐述。 在生物胁迫方面,本章将概述植物如何识别病原菌,并启动抗病反应,包括产生防御蛋白和诱导抗性基因的表达。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植物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例如产生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深刻理解植物强大的生命力和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植物化学生态学”这一块的内容,简直就是一本揭秘植物“社交圈”的指南。我一直对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互动感到好奇,比如植物为什么会散发出特定的香味,某些植物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而另一些则彼此避开。这本书给了我非常详尽的解释。它详细介绍了植物如何利用化学物质来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进行交流。例如,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授粉者,还能警告周围的同伴有病虫害侵袭,甚至还能招募天敌来消灭害虫。书中对植物防御化学物质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有些植物能够产生剧毒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有些则会释放出“欺骗性”的信号来误导害虫。而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更是让我惊叹于大自然造物的精妙。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能够帮助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从而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茁壮成长。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化学信号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它们用看不见的“语言”在交流、竞争、合作,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生命故事。这本书让我对植物不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交流者”和“策略家”。

评分

这本书对“植物的形态建成”的讲解,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认知冲击。我一直以为植物的形态,比如叶片的形状、花的颜色、果实的结构,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是相对固定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植物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动态调控,并且植物本身也能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形态,以适应环境。书中详细介绍了植物如何通过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等过程来构建其身体结构,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受到植物激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同源异形基因”和“发育调控网络”的介绍所深深吸引,这些基因网络就像是植物的“蓝图”,指导着它们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育成复杂多样的形态。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形态建成的作用,例如光照强度、营养供应、温度变化等,都会对植物的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同一株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是一种“适应性形态”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植物的形态不仅仅是基因的直观表达,更是生命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塑造和进化的结果。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预料到《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会在“植物分子生物学”这个领域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我原本以为这部分内容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基因序列和复杂的生化反应,但出乎意料的是,本书将其呈现得如此清晰和有条理。它从基因的表达调控,到蛋白质的功能阐述,再到信号分子的传递路径,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植物基因工程和基因沉默技术的讲解所吸引。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赋予它们新的性状,比如抗病性、抗虫性,甚至改良营养成分。这让我看到了植物科学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如何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贡献力量。书中对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力量。这些技术让基因的修改变得前所未有的精确和高效。尽管我不是专业的生物学研究者,但书中生动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我理解了这些复杂的分子机制。它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植物表面的形态和功能,其实都源于其内部精密的分子机器在协同工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科技读物之一,尤其是关于植物的逆境生理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讲解,让人拍案叫绝。我一直对植物在恶劣环境下如何生存和繁衍感到好奇,比如干旱、盐碱、高温、低温等等。这本书就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挑战背后,植物所发展的各种适应性策略。它详细介绍了植物如何通过调节气孔开度来减少水分流失,如何合成抗氧化剂来抵御氧化胁迫,以及如何在细胞膜上构建特殊的屏障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我读到关于植物如何“记住”过去经历的胁迫,并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的部分时,简直惊呆了。这已经超出了我之前对植物“被动”生存的理解,它们似乎拥有某种形式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案例,使得这些理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坚实科学依据的阐述。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难以一下子理解,但书中恰到好处的解释和类比,让我能够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关于植物如何通过产生信号分子来协调体内外的响应,以及如何与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来应对环境压力,这些内容让我对植物与环境的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植物生命力的认知,让我深深敬畏植物所拥有的强大生命韧性。

评分

这本书对于“植物与环境互作”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植物“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一直觉得植物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深入探讨了植物如何主动地感知、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建立复杂的关系。书中详细介绍了植物如何感知光照、温度、水分、养分、重力等环境因素,并作出相应的生理和形态调整。例如,植物如何通过改变根系生长方向来寻找水源,如何通过调整叶片角度来减少光照伤害,如何通过改变花期来与授粉者协同进化。我被书中关于“共生”和“拮抗”的描述所深深吸引,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昆虫、甚至其他植物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有的是互利共生的,有的则是竞争或对抗的。通过这些互动,植物不仅能够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还能够抵御病虫害的侵袭,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格局。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植物世界,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共同演化。

评分

初拿到《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就感觉沉甸甸的,既有分量的厚度,更有知识的分量。翻开第一章,那流畅的译文就像一股清泉,瞬间洗涤了我之前对植物学学习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植物只是静静地生长,然后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地阐述了植物如何感知外界环境,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命能量。那些关于细胞膜转运的机制,关于激素信号传导的复杂网络,一开始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你会惊叹于植物体内精密的调控系统,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智慧。例如,书中对植物激素作用的细致描绘,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植物会向着光生长,为什么根会向下扎,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是错综复杂的生化反应和信号通路在起作用。而且,书中配有的精美插图和清晰的图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帮助我理解抽象概念的绝佳工具。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细胞结构和分子过程的插图,仿佛能够透过书页,直接看到植物细胞内部的繁忙景象。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次与植物生命奥秘的亲密对话,让我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对植物研究的浓厚兴趣。

评分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在“植物生理学研究方法”这一章,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科学研究是神秘且遥不可及的,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和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植物生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传统的显微观察、生理测定,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书中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描述所吸引,这些实验虽然年代久远,但却为我们揭示了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技术,比如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来实时观察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或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探究特定基因的功能。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植物生命奥秘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明白,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细致的数据分析和不断的探索创新。读到这些内容,我不仅学到了植物生理学的知识,更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在“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部分,让我对生命循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种子是如何孕育,幼苗又是如何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充满了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它详细阐述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包括花的发育、传粉、受精、胚胎发育以及种子传播等环节。我尤其被书中对植物繁殖策略多样性的描述所吸引,从简单的孢子繁殖到复杂的花卉授粉,植物发展出了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繁殖方式。而且,书中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描述,从幼苗期到成熟期,再到衰老和死亡,展现了生命完整的生命周期。我学到了植物是如何通过精确的生长发育调控,来确保其能够顺利地完成繁殖任务,并将生命延续下去。书中还提到了植物的多年生和一年生等不同的生活史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适应不同的生境。读到这些内容,我更加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智慧,以及植物在繁衍后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层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园艺爱好者,我总想了解为什么我的植物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不开花等等。这本书中的“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调控”章节,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耐心地为我解答了这些疑问。它详细阐述了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及植物如何通过自身生理活动来适应这些变化。例如,书中关于光质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同一株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姿态。还有关于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让我理解了过度浇水或缺水对植物造成的具体伤害。更重要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和光谱,如何控制土壤湿度和温度,以及如何合理施肥以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这些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我的日常园艺实践中。我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调整它们所处的环境,也更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植物需要特殊的栽培条件。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养”植物,而是能够更主动、更科学地去“管理”它们,让它们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

评分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中译本)》在“植物信号转导”这一部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体内沟通的精妙和高效。我以前总以为植物的反应是迟钝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们内部的信号网络是多么的复杂和迅速。书中对各种信号分子,如激素、钙离子、活性氧等,如何在植物体内传递和响应的详细阐述,让我大为惊叹。例如,当植物遭受病原菌入侵时,它会迅速激活一系列的防御信号通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防御蛋白,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书中还介绍了植物如何感知并响应外界的各种物理信号,比如重力、触碰、声音等等,并且这些信号能够转化为内部的生化信号,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尤其被书中对植物“应激反应”的描述所吸引,植物在遇到不利环境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分子信号,这些信号能够帮助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提高其生存能力。这些信号转导机制的设计,精巧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能够放大微弱的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精确的内部响应。读到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观察一个高度精密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每一个信号的传递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确保植物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评分

这款书应该是植物生理学的权威级的教材了,虽然第六版的英文版已经出来了,但是仍然甩国内教材几条街。建议国内的老师们认真学学外国人的这种严谨精神,好好写基本教材吧!

评分

一个老师推荐的,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一般国外的书讲得就是很清楚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很好,书很精致,一点没有破损,全新的,包装的很厚实,好评!

评分

这个书好,看了收获很大!

评分

书的质量特别好,看着就高大上,只不过内容有些看不太懂,慢慢学习吧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产品很不错,信赖京东,第二天就到了,开心.......

评分

最好的植物生理学课本

评分

正版,很好,内容清晰,插图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