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 (简称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自1930年8月9日成立以来,经过了 80 多年的风雨历程,走过了从爱国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情谊和亲密合作关系。本书对农工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农工党中央研究室为其下属单位。
目 录
引 言 (1)
一 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立 (1)
1. 宋庆龄提出“相约集合同志, 为继承孙中山的遗教而奋斗到底” (1)
2. 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联名发表《莫斯科宣言》 (8)
3. 邓演达探索建立新的革命政党 (13)
4.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 (26)
二 开展以推翻蒋介石政权为目标的革命活动 (33)
1. 建党后全面开展倒蒋斗争 (33)
2. 邓演达殉难, 武装起义受挫 (40)
3. 鼓动和支援“一二八” 淞沪抗战 (48)
4. 参与策动 “福建事变” (52)
三 在抗日烽火中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 (62)
1. 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化 (62)
2. 确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路线 (67)
3. 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2)
4.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投身全面抗战 (81)
5. 在抗日烽火中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101)
四 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25)
1. 拥护国共和谈, 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主张 (125)
2. 围绕政协协议同国民党一党独裁作斗争 (128)
3. 投身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136)
4. 支援和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军事运动(148)
五 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参加新政协筹建新中国 (167)
1. 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 口号,作出政治抉择 (167)
2. 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 (172)
3.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84)
4. 参加新中国人民政权 (189)
六 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93)
1. 中共中央高度关心重视民主党派 (193)
2.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
3.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章 (204)
附录 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届中央主席(主要领导人)、中央常务副主席简介(209)
拿到《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这本书,我本来是想了解一下这个政党的基本情况,但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书中对农工党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尤其是在关于农工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处理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描绘成非黑即白的简单图景,而是深入剖析了各方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动机、目标和策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工党在民国时期,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展现了农工党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民族危难之际,不畏强权,坚持抗日的决心和行动。书中还对农工党在建国后,如何适应新的政治体制,如何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叙事的宏大和视角的独特。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农工党成立初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农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如何审时度势,做出抉择,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书中对于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的描写尤为细致,既有合作时期的互相支持,也有分歧时期的艰难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对农工党早期领导人,如黄琪翔、许德珩等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的刻画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历史的塑造者,他们的个人选择和理论贡献,共同铸就了农工党的精神内核。书中还涉及了农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使得整部著作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内容也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一部政党史,更是一幅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生动画卷,从中可以窥见中国政治格局的变迁和民主党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评分初读《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我曾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枯燥的政治学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文笔非常流畅,叙事也颇具感染力,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严谨和客观,既不回避矛盾和困难,也不夸大功绩。书中对于农工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其提出的“和平建国”主张的论述,让我对这个政党的远见卓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作者对农工党在建国初期,在参政议政、民主建设计划中的具体贡献的描写,也让我认识到,民主党派并非只是政治舞台上的旁观者,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建设力量。书中穿插的不少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更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的新窗口,它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史实的视角,展现了农工党走过的非凡历程。
评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这本书,读来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了农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其他政治力量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农工党发展历程中那些“关键时刻”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农工党是如何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冒着风险,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力量的。这种描写,既展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又不失人物的个体命运和情感纠葛。书中还涉及了农工党在改革开放后,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参政议政的盟友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政党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不断寻求自我革新和发展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政党的历史,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伟大成就。
评分《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历史道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政治党派的正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群像史。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对农工党早期知识分子群体思想转变过程的细致描绘。他们并非一开始就站在某个特定的政治立场上,而是经历了从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到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思考,再到最终选择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复杂心路历程。书中通过大量史料和人物传记的穿插,展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在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最终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潮的博大胸怀。特别是书中关于农工党在推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个政党深厚的社会服务根基和深远的影响力。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几股力量主导,无数个体的理性选择和集体行动,同样能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