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问题的深刻反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的发展规律,对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本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了系列热点,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其中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规律,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yinling实践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冯刚,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教育部社政司、思政司司长,长期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王树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前 言 / 1
第一篇 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 / 2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 / 26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 46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 64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研究 / 84
第六章 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 105
第二篇 内容与路径研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124
第八章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34
第九章 时代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 151
第十章 高校实践育人研究 / 167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184
第十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99
第三篇 政策与管理研究
第十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 224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研究 / 244
第十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 260
第十六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 280
第四篇 专题研究
第十七章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 / 304
第十八章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325
第十九章 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 / 339
第二十章 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 / 370
第二十一章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381
第二十二章 学科交叉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 404
参考文献 / 432
后 记 / 449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习惯于将重要的理论关键词和关键论点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这本书的“热点”划分和关键词密度,为我这项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如何演变”。在我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脉络时,我不需要翻阅大量的原始文献,只需查阅相应的章节,就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和主流观点。这种高效的信息提炼能力,使得它成为了我书桌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应景之作”,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不断对照自身研究进度的“常青树”工具书。可以说,它极大地优化了我的研究工作流程,让我在面对繁杂的学术信息洪流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航向感。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论证深度的读者,很多年度报告类的书籍,常常给人一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观感,无非是把几个热门关键词罗列一下,再配上几句官方的套话。然而,这本书给我的体验完全不同。它在每一个热点话题的剖析上,都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举个例子,它在探讨某个具体教育方法改革时,不仅引用了最新的学术文献,还穿插了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辩证分析。那种“正反合”的思维过程,体现了作者团队深厚的学术素养。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尽可能地避免了过度晦涩的术语堆砌。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冷冰冰的报告,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有思想的对话。每次读到某个观点的深入挖掘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这对我个人的研究视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校准作用。它真正做到了“思想的深度”与“年度的广度”的完美平衡。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其叙事的多样性。它不像某些年度报告那样,通篇都是单一的、平铺直叙的论述腔调。这本书在介绍不同热点时,似乎采用了不同的“笔锋”。有的部分像是一篇严谨的评论,对既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有的部分则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案例分析报告,充满了鲜活的一线数据和生动的教学场景描述。这种叙事上的切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吸收效率。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此领域的读者,最怕的就是阅读疲劳,但这本书总能在你感到略微疲惫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或生动的例子将你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无疑是编辑团队高超水平的体现。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梳理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这一点值得大加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我当时正在寻找一个宏观的视角来梳理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那些前沿的、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了我很好的指引,它似乎是按照一个逻辑链条在铺陈,从理论基础的革新,到实践层面的创新应用,再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层层递进,丝毫没有松散的感觉。我特别欣赏它在选取“热点”时的眼光,不是那种为了博眼球的碎片化信息堆砌,而是真正抓住了那些驱动领域进步的核心议题。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像是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俯瞰整个学科的全貌。这种结构化的梳理,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学习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框架,让我在后续的阅读和研究中,能够迅速定位信息的价值和关联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仿佛是那个特定年份学术思潮的一个“快照”,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我当初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想了解在那个时间节点,学界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如何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回应的。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团队对于宏观政策导向的敏锐捕捉能力。他们似乎总能提前预判到哪些理论研究将会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献综述。它更像是一种“灯塔”式的存在,指引着年轻的学者们应该将精力投入到哪些方向。我个人在使用这本书进行课题设计时,就参考了其中对新兴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分析。那种基于现实问题导向的理论构建,让人感觉研究不是悬浮在空中,而是紧紧扎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这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实践关怀,是很多纯理论著作难以比拟的优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