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议程设置到政策基本定型的演进过程为案例,阐释了中国社会政策过程的内部逻辑。基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本书构建了政策议程设置、政策框架构建和执行中的政策制定三个阶段的政策过程模型,识别了中国社会政策议程设置的科层、上书和协商三条路径及其接力模式,刻画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框架构建和方案细化中的互动机制和影响,据以揭示出中国决策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该书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建构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做出了贡献。
徐晓新,男,(1977—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过程、社会政策和国家建构理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2000年)、管理学硕士(2003年)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2014年)。2017-2018学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
破解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既是解读中国改革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徐晓新的新作《社会政策过程:新农合中的央地互动》让人眼前一亮。本书以新农合政策里的央地关系为例,剖析了中央、省及县市在政策过程中的互动过程,构建了一个政策议程设置—政策框架构建—执行中的政策制定这样一个三阶段的政策过程模式,为我们认识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模型,是所有关注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学者的必备之书。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
中国的社会政策如何决策和实施?该书从观察新农合政策出发,总结出中国社会政策进入国家议程设置的独特路径和通过试点进程在执行中完成政策制定的独特方式,以及议程设置与执行中的政策制定的相互关系,这些都为中国社会政策学的研究开辟了学术新路。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
这是一本难得的研究中国社会政策过程的好书。在对新农合政策从议程设置、政策框架构建到执行中的政策制定这三阶段的系统考察中,作者回答了在中国场域下,这一跨部门社会政策的机会窗口是如何打开的,以及决策场域中各主体的互动及其影响等问题。基于此,作者对中国的社会政策过程提出了系列创见,从而为丰富社会政策的中国经验做出了贡献。
——张秀兰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值得关注的中国社会政策过程(1)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2)
二 核心概念界定(9)
三 文献回顾(15)
四 本章小结(44)
第二章 研究设计:理论视角、框架与研究方法(45)
一 理论视角:社会建构主义(45)
二 研究框架设计(52)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61)
四 本章小结(63)
第三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演进概览(65)
一 传统农合体系的兴起、衰落与重建努力(65)
二 新农合体系发展概览(74)
三 新农合政策演进过程(75)
四 本章小结(81)
第四章 政策议程设置:结构、过程与路径(82)
一 超越多源流:构建基于系统分析思想的议程设置框架(83)
二 政策源头:传统农合解体以来中国农村卫生困境(86)
三 对农村健康保障政策方案的探索和倡导(91)
四 科层路径:跨部门政策议程设置的共识困境(100)
五 上书最高决策层(104)
六 高层座谈会“直谏” (106)
七 本章小结(108)
第五章 政策框架构建与执行中的政策制定:中央层面的观察(121)
一 中央政策框架的构建与合法化(121)
二 新农合政策演进的环境分析:换届、非典与执政理念转变(128)
三 中央层面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建设(131)
四 中央推动政策执行的主要政策工具(138)
五 本章小结(145)
第六章 政策框架构建与执行中的政策制定:地方层面的观察(155)
一 基于中央文件精神的省级政策框架制定(155)
二 省级政策的制定主体分析(157)
三 试点工作初期的政策制定:省卫生厅直接指导和参与试点县方案设计(160)
四 重心逐步转向宏观管理:扩大试点中省卫生厅的角色转变(164)
五 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工具(167)
六 县级新农合政策议程设置(173)
七 县级政策框架的制定(176)
八 县级政策的执行(177)
九 政策过程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合作与冲突(182)
十 本章小结(184)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189)
一 研究结论(189)
二 进一步的研究问题(197)
参考文献(199)
后记(235)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新农合政策如何从中央传达到地方,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权力、利益、信息和观念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最终的政策形态。作者对于“央地互动”的分析,采取了一种“穿透式”的视角,不再将中央和地方视为两个独立的、静态的行动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权力结构中。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工具(如财政转移支付、考核评估机制、政策指导性文件等)来影响地方行为,同时,也揭示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其信息优势、执行自主权以及对地方民意的感知,来对中央政策进行博弈和调整。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政策合法性”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政策的效率和公平性,更关注政策如何在不同层级、不同利益群体中获得认同和支持。新农合作为一个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基层获得广泛的接受度。作者通过对地方政府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沟通渠道、回应农民关切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政策合法性建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种对政策实践中“软性”因素的关注,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现实感,也让我对中国式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政策的实际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内部视角”。作者并非仅仅从宏观层面概括央地互动,而是深入到政策制定的具体环节,描绘了中央政策是如何被翻译、解释、适应乃至变形,最终落地到地方层面的。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官员在面对中央政策时所面临的压力、权衡和策略,刻画得栩栩如生。例如,作者在描述地方政府如何平衡中央的政策要求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时,所呈现的“双重忠诚”困境,让我看到了政策执行者们并非简单的“螺丝钉”,而是有自己考量和行动逻辑的复杂主体。同时,书中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寻租”行为、利益集团的介入等问题,也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这让整本书的内容显得尤为真实和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政策学习”的探讨,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这种对政策“迭代”过程的关注,让我认识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惊叹之处在于其对“制度惯性”和“政策路径依赖”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新农合的央地互动分析中,不仅仅关注短期内的政策博弈,更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纵深。书中详细阐述了过去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安排、利益格局和观念惯性,是如何在当前新农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梳理,揭示了为什么某些政策设计在当下会面临阻力,或者为什么某些地方政府会倾向于选择特定的执行方式。这种从历史维度来审视当下政策问题的研究视角,让我对政策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政策合法性”在央地互动中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即不同层级的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政策的合法性和民意支持。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政策的推行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权力、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博弈。读完此书,我对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逻辑,以及在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讨新农合的央地互动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援引了丰富的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例如,在分析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作者引入了“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详细阐述了中央政府如何面对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制度环境的作用,他详细梳理了中国特殊的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以及文化传统如何共同塑造了央地互动的具体路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政策工具箱”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列举了中央政府可以使用的多种政策工具,并分析了不同工具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可能产生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书中对新农合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如“搭便车”现象、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的“碎片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尝试从央地互动的角度给出解释。这种结合了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研究,让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套分析其他社会政策问题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次读到一本关于“社会政策过程”的书,虽然书名聚焦于“新农合中的央地互动”,但作为一名对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过程普遍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其中探讨的宏观框架和方法论。书的开篇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政策的生成、执行与评估的完整链条,并详细剖析了不同政策理论流派(如理性选择、路径依赖、制度主义等)在理解政策演进过程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尤其是作者对于“政策过程”这一概念的界定,超越了单纯的线性模型,强调了其多主体参与、多因素博弈、动态演化以及反馈循环的复杂性,这让我对政策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央地互动”的案例分析,虽然是新农合,但其背后所揭示的中央与地方在政策目标、资源分配、信息不对称、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张力,对于理解其他领域的政府间关系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例如,作者在分析中央政策指令如何被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时,所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详略得当,既有宏观制度背景的勾勒,也有微观执行细节的描摹,让理论分析落到了实处。读完第一部分,我便对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一项社会政策的形成与运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对于我未来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