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系统阐述了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古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门类古生物学、应用古生物学3部分。第1~4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第5~9章扼要介绍古生物主要门类特征,重点突出地质勘探实践中常见门类化石;第10章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于古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阐述,并强化油气地质勘探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能源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
朱才伐,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1986年6月~2000年8月,就职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副教授职称;2003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职称。
第一章 古生物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化石及其保存类型
第二章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 生物分类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
第三节 生物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生物环境分区
第五章 原核生物界(Monera)
第六章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第一节 原生生物界及其分类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七章 动物界(Animalia)
第一节 海绵动物门(Spongia)
第二节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五节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第六节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第七节 半索动物门 (Graptolites)
第八节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第八章 植物界(Plantae)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苔藓植物
第三节 蕨类植物
第四节 裸子植物
第五节 被子植物
第六节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第九章 微体古生物学(Micropalaeontology)
第一节 微体化石概述
第二节 有孔虫(Foraminiferida)
第三节 放射虫(Radiolaria)
第四节 藻类(Algae)
第五节 介形虫(Ostracods)
第六节 牙形石(Conodonts)
第七节 孢子和花粉(Spore and Pollen)
第十章 应用古生物学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古生物学研究意义及应用
参考文献
《古生物学基础教程》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原来如此”。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古生物的认知,说实话,停留在恐龙、猛犸象这些比较具象的形象上,最多再加点对化石的模糊概念。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深入到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画卷中。 首先,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古生物的名称和形态,而是非常注重讲述“为什么”。为什么有些生物会消失?它们是如何适应那个时代的?这些问题,书里都有非常严谨且易于理解的解释。比如,关于生物大灭绝的章节,我原本以为只是某种单一事件造成的毁灭,但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时期大灭绝的成因,从火山活动、小行星撞击到气候巨变,多角度地展现了地球环境的脆弱与变迁,以及生命在其中的顽强与无奈。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生命的短暂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自己会因为专业术语太多而望而却步,毕竟“古生物学”听起来就挺高深的。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地层学”、“系统发育树”等等,都被解释得清晰透彻,配合大量的插图和表格,简直就像在看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杂志。 我尤其喜欢关于化石形成过程的讲解。之前总觉得化石就是一块石头,没想到背后有如此精妙的地质过程和化学反应。从生物遗体被迅速掩埋,到矿物质的缓慢置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书里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著名的“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故事,以及一些最新研究的突破,这些都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理论知识,更是在参与一场科学探索的旅程,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它对于时间尺度的处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秒、分、时、天的概念,但古生物学的时间跨度,动辄是百万年、亿万年,这简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尺度。这本书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图示,帮助我逐渐建立起对“寒武纪大爆发”、“盘古大陆分裂”这些事件的时间感。 我记得有一章节,用一年365天来类比地球生命的演化史,把人类出现的时间缩放到最后几分钟,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生命演化的漫长和复杂。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冲击,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中的位置,也更加敬畏生命本身的奇迹。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去看待生命,去思考生命的起源、演化和未来。
评分在我阅读《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描绘的那些 extinct creatures 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它们的骨骼化石,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的推断,去还原它们的生机勃勃。比如,书中关于剑齿虎咬合力、迁徙习性的分析,还有对早期爬行动物的骨骼结构与运动方式的解读,都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活生生的画面。 这种“复原”的过程,在我看来,是古生物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猜测,而是基于大量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推理。通过对不同化石的比较、对古环境的分析,科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拼凑出远古生物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推断背后的科学方法,让我们不仅仅看到结果,更能领略到求知的过程。
评分不得不说,《古生物学基础教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并非零散地介绍一些有趣的化石,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生命起源,到各种主要的生物类群的演化,再到地质历史时期的划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在探讨生物多样性演变和灭绝事件时,作者将不同时期的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与生物的生存状态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生命画卷。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对于地球生命演化的大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生物学,或者对生命演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扎实的概念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