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杜赞奇 著
图书标签:
  • 华北农村
  • 中国近现代史
  • 乡村社会
  • 权力关系
  • 文化变迁
  • 国家与社会
  • 社会史
  • 政治史
  • 区域研究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12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9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作者简介

杜赞奇:早年就学于印度和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目录

*章 权力的文化网络
第二章 清末乡村社会中的经纪统治
第三章 华北地方政权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章 宗族与乡村政治结构
第五章 乡村社会中的宗教、权力及公务
第六章 乡村政权结构及其领袖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组
第八章 国家政权的现代化与地方领导
结论
后记 社会史研究方法浅议
引用书刊目录
《乡土的奏鸣曲: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回响》 本书旨在深度探究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渗透至乡村的文化肌理,引发持续而富有生命力的回响。我们将视线聚焦于那个转型时期,那个由传统向现代悄然过渡的年代,力图描绘一幅生动而细腻的乡村画卷。这幅画卷并非静态的风景,而是充满动态的叙事,记录了乡村社会在内外部压力下的挣扎、适应与重塑。 第一部分:历史的潮汐与乡村的基石 我们将首先回溯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彼时,古老的帝国刚刚崩塌,新的共和初生,但旧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依然在乡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部分将梳理这一时期中国乡村的宏观历史背景,包括晚清遗留的政治经济格局、辛亥革命的冲击、以及民国初年的动荡局势。我们将探讨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如何触及到乡村的肌理,例如,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地方势力如何重新洗牌,以及经济体系的微弱调整如何影响到农民的生计。 同时,我们将深入剖析构成乡村基石的传统社会结构。这包括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它们在乡村治理、社会秩序维持以及文化传承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考察土地制度的演变,地主、佃农、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剥削与社会矛盾。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乡村的经济生产模式,传统农业的技术、劳动力的分配、以及乡村手工业的状况。这些是理解乡村变迁的起点,是解读其社会文化动态的基础。 第二部分:文化力量的涌动与乡村的自觉 进入二十世纪,一股股新的文化思潮如同春风拂过沉寂的乡村。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文化力量如何在乡村落地生根,并引发农民的自觉与反思。我们将探讨民族主义情绪在乡村的传播,在外部列强的威胁下,一种新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如何在乡村萌芽,以及它如何与传统的乡土情感发生交织。 宗教信仰在乡村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传统的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之外,新的宗教团体,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以及一些新兴的宗教组织,如何在乡村社会中寻求立足点,它们对当地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与融合,值得我们细致的考察。 与此同时,教育的普及,尽管起步缓慢,却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视野。新的学校制度的建立,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却逐渐成为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载体。我们将关注这些新式教育如何影响到乡村的知识分子、年轻一代,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农民自身的文化实践与创造。尽管被视为被动接受者,农民并非完全被动的。他们通过口头文学、戏曲、节日庆典、民间习俗等方式,对外界的文化冲击做出回应,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与批判。我们将尝试发掘这些基层文化力量的生命力,理解它们在社会变迁中的韧性与适应性。 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的重塑与乡村的张力 随着内外力量的交互作用,乡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经历剧烈的重塑。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重塑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张力。 我们将深入考察乡村精英阶层的变化。传统的士绅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人积极拥抱新思想,投身于社会改良;另一些人则固守传统,试图维护既有秩序。同时,新的社会力量,如新兴的商人、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以及逐渐壮大的中农阶层,开始在乡村社会中崭露头角,他们如何与传统精英争夺话语权与社会资源,构成了乡村权力格局演变的重要维度。 农民内部的分化与流动也成为重要议题。经济压力、土地兼并、以及新型生产方式的引入,使得一些农民破产沦为佃农或雇工,而另一些则通过勤劳或投机积累财富,形成新的社会群体。我们将考察这些社会分化对乡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农民的阶级意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乡村的公共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上由宗族或地方士绅主导的公共事务,开始受到新的组织形式的挑战,例如,乡村自治的尝试、合作社的兴起、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的活动。我们将分析这些新的公共领域如何试图解决乡村的社会问题,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局限。 第四部分:挑战与回应:乡村的应对策略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社会并非被动地承受,而是积极地寻找应对策略。本部分将着重分析这些应对策略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一些乡村精英和农民选择“西学中用”,试图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借鉴西方现代化的部分成果,例如,改良农业技术、兴办实业、或推动教育改革。我们将考察这些改良主义的尝试,它们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何侧重,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阻碍。 另一些群体则采取更为激进的态度,他们可能通过反抗、起义、或流亡等方式,表达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不满。我们将关注这些反抗的类型、组织形式,以及它们对乡村社会产生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还有一部分乡村人口,则选择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可能通过灵活的经济策略、精明的社会交往,或者在不同社会力量之间寻求平衡,来维系自己的生计与尊严。我们将试图理解这种“生存的智慧”,以及它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文化回响与历史的遗产 二十世纪初的乡村变迁,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本部分将总结这一时期文化力量的涌动及其产生的深远回响。 我们将重新审视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坚守、变形与新生。传统价值观、伦理规范、以及生活习俗,如何在与新思想的碰撞中发生演变?它们是彻底被颠覆,还是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与诠释? 我们还将关注农民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表达情感、塑造身份?他们的文化实践,例如新的民间故事、歌谣、戏剧,如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矛盾? 最后,本书将尝试勾勒二十世纪初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遗产。这些变迁为理解现代中国乡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留下的文化印记,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中国乡村的认知。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在那个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所激发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1900年至1942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华北农村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权力与国家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我想象中的乡村,在经历了帝制晚期的衰落和民国的动荡后,面临着来自国家现代化的压力和挑战。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国家”在华北农村的边界和影响力?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权机构,还是渗透到乡村社会结构中的无形权力?而“文化”又是如何与这股权力博弈,又是如何被权力所塑造的?我特别好奇作者对“权力”的解读。它是否仅仅指代政治和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还是包含了意识形态、社会习俗、知识体系等多重维度?在华北农村这样一个人地关系紧密、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地区,这些权力的运作方式想必与城市有所不同。本书很可能揭示了基层社会如何应对外部的政治变迁,如何在维护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这种微观层面的历史书写,往往能折射出更为宏大的时代变迁。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其描绘的时代图景所吸引。1900年至1942年,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动荡与转折的时期。华北农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作者笔下的乡村,不再是静态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象,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社会张力。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剖析“权力”在乡村的运作机制。是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各项基层建设,还是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亦或是地方乡绅、宗族势力在权力真空中的自我维系?这些不同的权力主体是如何与农民发生互动的?而“文化”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抵抗国家侵蚀的缓冲地带,还是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或者,它是农民群体在动荡时代寻求精神慰藉与身份认同的载体?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细腻描摹,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饱受磨难的乡村中国。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村庄的土地改革,某个家族的权力变迁,抑或是某个民间组织的兴衰,来展现宏大的历史叙事,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的研究充满兴趣,特别是1900年至1942年这段动荡不安却又充满转折的时期。书名《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精准地抓住了我想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我想象这本书会细致地展现,在国家层面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作为中国最基本社会单元的华北农村,其内部的文化面貌是如何变化的。它可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坚守与转型,也可能是新兴思想与观念的传入与融合。而“权力”的运作,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在国家力量尚未完全渗透或在不同政权时期,乡村内部的权力是如何分配和流转的?是乡绅、族长,还是新崛起的组织?国家又是如何试图将其权力意志贯彻到基层,又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作者很有可能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社会群体或典型人物的分析,来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乡村图景,而非单一的、抽象的理论阐述。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国家构建提供深刻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时代背景(1900-1942年)和地域(华北农村),这让我对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主题——文化、权力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节点上,华北农村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基础、也最受变革冲击的区域。从清末的衰落到民国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四十余年间,传统社会结构、乡村治理模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剧烈的变迁。作者如何梳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国家权力的渗入对乡村文化和权力格局的影响,无疑是本书最值得期待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扎实的史料,比如地方档案、回忆录、田野调查记录等,来还原当时华北农村的真实面貌的。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推行政策,还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抗争与适应?权力又是如何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渗透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村民的观念和行为?文化又如何在变革中得以传承、演变,甚至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期待本书能提供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解答。

评分

从书名《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来看,作者显然在试图构建一个复杂的研究框架,将看似分散的社会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吸引我的是“1900—1942年”这个时间段,这涵盖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战爆发前夕的漫长岁月,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华北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其内部的文化演变、权力结构的变动,以及国家力量的渗透,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转型的重要窗口。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历史资料,比如地方志、宗族谱牒、农民口述史、当时的报刊杂志等,来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期华北农村的面貌。国家权力的触角是如何伸入农村的?是通过税收、教育、法律,还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而农村自身的文化传统,比如家族制度、乡规民约、民间信仰等,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外部压力的?是选择适应、融合,还是抵制?这本书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社会与文化之间互动的新视角,尤其是在基层社会层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评分

京东618活动很实惠,囤了不少,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還不錯哦,非常值得推薦的~

评分

很好很不错,特别令人满意。

评分

帮导师买的,不错

评分

~~~~~~~~~~~~~~~~~~~~~~~~~~~~~~~

评分

这套书非常好,目标是收齐!就是纸张太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