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型海军火炮的繁荣期,也见证了海军水下武器——水雷和鱼雷,以及将那两种武器的威力的潜艇——的成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武器装备的发展非常迅速,情况也极其复杂,与新武器匹配的战术也在不断变化。
本书主要阐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展现战争期间各国海军所使用的火炮、鱼雷、水雷和反潜武器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这些武器不断演化的历史背景原因——它们是如何被发明,又是如何被应用的。其中包括了对于海军战术,尤其是火控和火炮炮塔这两种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技术的讨论。现代海军武器具有试验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可成熟应用。在此意义上,本书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作是这一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舰队的战术是由两种迥然不同的武器支撑着,即火炮和鱼雷。火炮提供了水面上的火力积累,而鱼雷和水雷则在水下进行高效地杀伤。由于现代海军武器处于过渡阶段,世界各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参差不齐,其战术理念也具备明显的差异。英国在武器和战术上的领先仍然存在,英国皇家海军是当时全世界规模的海军,同时也是因为当时没有能力自造海军军械的其他很多国家所需绝大多数海军装备皆由英国军火商供应。因此本书对英国花费了大量笔墨。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的原始研究资料,视野进入到一些影响海战的更重要的技术和操作因素,所涵盖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一本武器的发展史。由此而言,本书的意义远非其简练的书名所能涵盖。
术语及其缩写 Ⅰ
致谢Ⅲ
引言 Ⅳ
第一部分:火炮 1
1 德国火炮 2
2 法国火炮 40
3 意大利火炮 88
4 俄国火炮 108
5 日本火炮 141
6 奥匈帝国火炮 160
7 西班牙火炮 182
8 瑞典火炮 190
9 其他国家海军火炮 201
第二部分:鱼雷 215
1 德国鱼雷 216
2 法国鱼雷 227
3 意大利鱼雷 230
4 俄国鱼雷 232
5 日本鱼雷 234
6 奥匈帝国鱼雷 237
7 瑞典鱼雷 240
8 其他国家海军鱼雷 244
第三部分:水雷 255
1 德国水雷 256
2 法国水雷 262
3 意大利水雷 265
4 俄国水雷 269
5 日本水雷 275
6 奥匈帝国水雷 277
7 瑞典水雷 278
8 其他国家海军的水雷 279
第四部分:反潜武器 283
1 德国反潜武器 284
2 法国反潜武器 286
3 意大利反潜武器 289
4 俄国反潜武器 291
5 美国反潜武器 293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些古老的舰船剪影和略带泛黄的纸质触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详尽到令人惊叹的舰炮剖面图和技术参数。作者对每一款舰炮的口径、射程、弹药类型,甚至炮塔的旋转角度和装填方式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对于像我这样对军事装备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发现了宝藏。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当时海战的战术分析,虽然重点在于武器本身,但作者并没有忽略这些武器在实际作战中的应用。例如,在描述“无畏舰”的巨型主炮时,他会结合诸如日德兰海战等经典战役,分析这些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炮弹穿透装甲的概率和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数据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炮弹引信设计演变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引信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在实战中影响了炮弹的爆炸效果,这真是太有趣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尤其是它对于海战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武器——反潜武器——的详尽论述。在战争初期,潜艇的威胁尚未被完全认识到,而到了战争后期,各国海军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开发和部署反潜装备。这本书深入介绍了那个时期反潜武器的“黎明”,包括深水炸弹的设计演变,从最初简单的重物投掷,到后来带有稳定翼和爆炸深度调节装置的精确武器。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反潜炮(如“海军猎犬”)、反潜网以及声纳技术的早期发展,虽然那时候的声纳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作者描绘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摸索出利用声音探测水下目标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反潜战术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战术如何随着反潜武器的进步而不断调整。那些关于反潜飞机和水上飞机在反潜作战中扮演角色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我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史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精彩的一本。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武器的名称和参数,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战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每一次重大海战前后的武器运用情况都有详尽的分析,例如,在讲述无畏舰舰炮时,作者会结合其在“多格滩海战”中的表现,分析其在突破烟幕时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改进炮弹和瞄准设备来克服这些问题。对于鱼雷,书中详细描绘了其在“阿根廷”号沉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场悲剧如何促使各国海军重新评估潜艇的威胁。此外,书中还对“马肯森级”巡洋舰所装备的先进舰炮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并分析了其在设计上如何体现了对未来海战的设想。书中对水雷在封锁基尔港和限制德国海军出海的策略性应用,也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这让我在阅读武器细节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这些武器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武器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与海战演变的历史画卷。作者在介绍鱼雷武器时,着重阐述了其从早期的简陋设计到战争后期精度和威力大幅提升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国家海军在鱼雷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德国U型潜艇的鱼雷战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种“狼群战术”的描述,配合着鱼雷轨迹图,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潜艇在水下无声的致命威胁。我原以为鱼雷就是发射出去然后爆炸,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仅仅是鱼雷的自导系统、爆炸深度设定、以及“触角信管”等细节,就足以影响一场海战的走向。此外,书中关于水雷的章节也同样精彩,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水雷的布设方式、触发机制,以及它们在封锁港口、限制敌方海军行动方面的战略价值。他甚至讨论了水雷的“漂流”特性可能带来的意外风险,以及盟军为此付出的巨大扫雷努力,这些都是我在其他书籍中鲜有接触到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海军武器“幕后故事”的挖掘。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武器技术手册,但作者却以一种极为生动的笔触,讲述了这些武器背后的研发故事、设计理念的碰撞,甚至还有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例如,在讲述舰炮发展时,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舰炮设计竞赛的轶事,以及不同国家海军元帅们对于舰炮性能的“偏执”追求。对于鱼雷,作者更是引用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描绘了他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突破。我尤其喜欢关于水雷研制的章节,书中提到了一些被遗忘的早期水雷设计,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成熟产品。这些细节让原本冰冷的武器装备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对各国海军在武器研发上投入的资源和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复杂而庞大的工业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