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军武器:世界各国的舰炮、鱼雷、水雷及反潜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军武器:世界各国的舰炮、鱼雷、水雷及反潜武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 著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海军武器
  • 舰炮
  • 鱼雷
  • 水雷
  • 反潜武器
  • 军事历史
  • 武器装备
  • 海军历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21000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547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型海军火炮的繁荣期,也见证了海军水下武器——水雷和鱼雷,以及将那两种武器的威力的潜艇——的成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武器装备的发展非常迅速,情况也极其复杂,与新武器匹配的战术也在不断变化。

本书主要阐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展现战争期间各国海军所使用的火炮、鱼雷、水雷和反潜武器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这些武器不断演化的历史背景原因——它们是如何被发明,又是如何被应用的。其中包括了对于海军战术,尤其是火控和火炮炮塔这两种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技术的讨论。现代海军武器具有试验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可成熟应用。在此意义上,本书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作是这一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舰队的战术是由两种迥然不同的武器支撑着,即火炮和鱼雷。火炮提供了水面上的火力积累,而鱼雷和水雷则在水下进行高效地杀伤。由于现代海军武器处于过渡阶段,世界各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参差不齐,其战术理念也具备明显的差异。英国在武器和战术上的领先仍然存在,英国皇家海军是当时全世界规模的海军,同时也是因为当时没有能力自造海军军械的其他很多国家所需绝大多数海军装备皆由英国军火商供应。因此本书对英国花费了大量笔墨。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的原始研究资料,视野进入到一些影响海战的更重要的技术和操作因素,所涵盖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一本武器的发展史。由此而言,本书的意义远非其简练的书名所能涵盖。


目录

术语及其缩写 Ⅰ

致谢Ⅲ

引言 Ⅳ

第一部分:火炮 1

1 德国火炮 2

2 法国火炮 40

3 意大利火炮 88

4 俄国火炮 108

5 日本火炮 141

6 奥匈帝国火炮 160

7 西班牙火炮 182

8 瑞典火炮 190

9 其他国家海军火炮 201


第二部分:鱼雷 215

1 德国鱼雷 216

2 法国鱼雷 227

3 意大利鱼雷 230

4 俄国鱼雷 232

5 日本鱼雷 234

6 奥匈帝国鱼雷 237

7 瑞典鱼雷 240

8 其他国家海军鱼雷 244


第三部分:水雷 255

1 德国水雷 256

2 法国水雷 262

3 意大利水雷 265

4 俄国水雷 269

5 日本水雷 275

6 奥匈帝国水雷 277

7 瑞典水雷 278

8 其他国家海军的水雷 279


第四部分:反潜武器 283

1 德国反潜武器 284

2 法国反潜武器 286

3 意大利反潜武器 289

4 俄国反潜武器 291

5 美国反潜武器 293


烽火海疆:一战时期世界海军武器发展掠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席卷全球的空前浩劫,不仅在陆地上留下了累累伤痕,更在广袤的海面上激荡起惊涛骇浪。为了争夺制海权,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或者保护脆弱的贸易线路,各国海军纷纷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注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之中。本书将聚焦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争霸战中,那些决定战局走向、改变海战模式的关键性武器装备,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革新、实战表现以及对战后海军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巨炮震海:战列舰的钢铁巨兽 战列舰,作为一战时期海上力量的象征,其核心便是搭载的巨型舰炮。这些陆地上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是海上力量对抗的绝对主力。本书将重点梳理一战前后,各国主力舰炮的发展脉络。 口径与射程的竞赛: 从早期普遍使用的305毫米(12英寸)口径,到后期各国竞相研发的343毫米(13.5英寸)、356毫米(14英寸)、381毫米(15英寸)乃至406毫米(16英寸)的超级重炮,口径的每一次提升都意味着更远的射程、更强的穿透力和更具杀伤力的弹丸。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口径火炮的膛压、弹道、射速等技术参数,并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技术突破。 精度与射击指挥的演进: 仅仅拥有大口径炮不足以保证胜利,精确的射击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当时先进的测距仪、弹道计算器、火控系统如何从手动操作逐渐走向半自动化,以及光学、雷达(尽管早期雷达尚未成熟,但相关的光学探测技术已在发展)等技术在提升射击精度方面的作用。海战中,远距离的炮战往往取决于谁能更快、更准地命中目标,因此射击指挥系统的进步与舰载火炮本身的发展同样重要。 装弹与装填的挑战: 巨炮的每一次发射都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难题,包括沉重的炮弹搬运、复杂的液压或电动装弹机构、以及为了提高射速而设计的改进型装填系统。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在这些技术细节上的解决方案,例如英国的“快速装填”技术、德国的“多管齐发”设想等。 代表性舰炮的解析: 本书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舰炮进行详细介绍,例如英国的BL 15英寸 Mk I舰炮,其装备于“伊丽莎白女王”级和“复仇”级战列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载火炮之一。我们还会分析德国的35厘米SK L/45舰炮,以及美国新锐战列舰上的406毫米(16英寸)火炮,深入解析它们的性能特点、设计思路及其在实战中的表现。 二、潜行杀手:鱼雷的致命突袭 如果说巨炮代表了海上力量的正面较量,那么鱼雷则代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更具隐蔽性和突然性的攻击方式。鱼雷在一战时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最初的笨拙模型,发展成为一种令战列舰闻风丧胆的武器。 鱼雷技术的发展: 本书将追溯鱼雷从早期“人操鱼雷”到“自航鱼雷”的演变。我们将重点介绍陀螺仪稳定技术、蒸汽或压缩空气驱动系统、以及不同型号鱼雷的航程、速度、弹头装药量等关键参数。鱼雷的精度和可靠性在一战期间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有效地击中移动目标。 鱼雷发射装置的演进: 鱼雷的发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固定式发射管,到后来的旋转式、可俯仰式发射管,以及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上装备的不同类型的鱼雷发射系统,都将得到细致的描述。例如,驱逐舰作为专门的反潜和反舰平台,其装备的大量鱼雷发射管使其成为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潜艇与鱼雷的完美结合: 潜艇的出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中最具颠覆性的发展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潜艇如何成为鱼雷最理想的搭载平台,以及各国在发展潜艇技术的同时,如何围绕潜艇设计与之匹配的鱼雷攻击战术。德国U型潜艇在一战中取得的辉煌战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高效的鱼雷武器系统。 鱼雷对战术的影响: 鱼雷的出现迫使各国海军重新审视传统的舰队作战模式。战列舰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但也容易受到来自侧翼和后方的鱼雷攻击。本书将分析鱼雷如何催生了新的战术,例如对驱逐舰的护航需求增加,以及诱敌深入、伏击等战术的运用。 三、海上暗礁:水雷的隐形威胁 水雷,这种被动但极具破坏力的武器,在一战时期被大规模地应用于海上封锁和防御。它们如同隐藏在海面下的致命陷阱,能够给敌方舰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水雷的种类与部署: 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水雷,包括触角水雷、锚雷、浮雷、磁性水雷以及声控水雷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触发机制、爆炸威力、以及针对不同类型舰艇的适用性。同时,还会考察水雷的布设方式,例如从布雷舰、巡洋舰、驱逐舰,甚至潜艇上进行布设,以及大规模布雷区对敌方舰队的限制作用。 扫雷技术的发展: 面对水雷的威胁,扫雷技术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本书将探讨传统的扫雷具(如扫雷索)、以及在战争后期出现的一些更先进的扫雷方法,例如通过对水雷触发机制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专门的应对措施。虽然扫雷技术相对滞后于布雷技术,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水雷在战术中的作用: 水雷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格局。它们被用来封锁港口、限制敌方舰队的活动范围、制造雷区阻碍敌方舰队的机动。例如,英军在北海设置的大规模雷区,对德国海军的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战役案例,展示水雷在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影响。 四、深海猎手:反潜武器的诞生与发展 与潜艇的威胁相伴而生的是反潜作战的出现。在一战初期,反潜武器尚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潜艇威胁的日益严峻,各国海军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反潜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的开发。 早期反潜装备: 本书将介绍早期的一些反潜装备,例如舰载火炮对潜艇的攻击,以及对潜艇进行撞击的尝试。这些方法效率低下,且风险巨大。 深水炸弹的革命: 深水炸弹的出现是反潜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将详细介绍深水炸弹的原理、不同型号的性能参数、以及其在反潜作战中的应用。深水炸弹的出现,使得驱逐舰、巡逻艇等舰艇能够对潜艇构成真正的威胁。 反潜探测技术: 除了攻击性武器,探测潜艇也是反潜作战的关键。本书将简要介绍当时的一些反潜探测技术,例如声纳(尽管其早期应用尚不成熟,但对声音探测的尝试已经开始),以及依靠目视和听觉进行观察的传统方法。 反潜战术的演进: 随着反潜武器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反潜战术也逐渐形成。本书将探讨反潜编队的组建、护航体系的建立、以及各种反潜作战的协同配合。对付无处不在的潜艇威胁,成为了各国海军在战争后期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武器发展,是一场科技创新与战略需求的激烈碰撞。从巨炮的轰鸣到鱼雷的潜行,从水雷的暗藏杀机到反潜武器的奋力追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记录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本书将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分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海疆,深入了解那些改变了海战面貌的武器装备,感受科技进步在战争中的强大力量,以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些古老的舰船剪影和略带泛黄的纸质触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详尽到令人惊叹的舰炮剖面图和技术参数。作者对每一款舰炮的口径、射程、弹药类型,甚至炮塔的旋转角度和装填方式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对于像我这样对军事装备细节有着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发现了宝藏。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当时海战的战术分析,虽然重点在于武器本身,但作者并没有忽略这些武器在实际作战中的应用。例如,在描述“无畏舰”的巨型主炮时,他会结合诸如日德兰海战等经典战役,分析这些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炮弹穿透装甲的概率和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数据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炮弹引信设计演变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引信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在实战中影响了炮弹的爆炸效果,这真是太有趣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尤其是它对于海战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武器——反潜武器——的详尽论述。在战争初期,潜艇的威胁尚未被完全认识到,而到了战争后期,各国海军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开发和部署反潜装备。这本书深入介绍了那个时期反潜武器的“黎明”,包括深水炸弹的设计演变,从最初简单的重物投掷,到后来带有稳定翼和爆炸深度调节装置的精确武器。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反潜炮(如“海军猎犬”)、反潜网以及声纳技术的早期发展,虽然那时候的声纳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作者描绘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摸索出利用声音探测水下目标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反潜战术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战术如何随着反潜武器的进步而不断调整。那些关于反潜飞机和水上飞机在反潜作战中扮演角色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

我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史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精彩的一本。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武器的名称和参数,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战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每一次重大海战前后的武器运用情况都有详尽的分析,例如,在讲述无畏舰舰炮时,作者会结合其在“多格滩海战”中的表现,分析其在突破烟幕时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改进炮弹和瞄准设备来克服这些问题。对于鱼雷,书中详细描绘了其在“阿根廷”号沉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场悲剧如何促使各国海军重新评估潜艇的威胁。此外,书中还对“马肯森级”巡洋舰所装备的先进舰炮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并分析了其在设计上如何体现了对未来海战的设想。书中对水雷在封锁基尔港和限制德国海军出海的策略性应用,也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这让我在阅读武器细节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这些武器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武器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与海战演变的历史画卷。作者在介绍鱼雷武器时,着重阐述了其从早期的简陋设计到战争后期精度和威力大幅提升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国家海军在鱼雷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德国U型潜艇的鱼雷战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那种“狼群战术”的描述,配合着鱼雷轨迹图,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潜艇在水下无声的致命威胁。我原以为鱼雷就是发射出去然后爆炸,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仅仅是鱼雷的自导系统、爆炸深度设定、以及“触角信管”等细节,就足以影响一场海战的走向。此外,书中关于水雷的章节也同样精彩,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水雷的布设方式、触发机制,以及它们在封锁港口、限制敌方海军行动方面的战略价值。他甚至讨论了水雷的“漂流”特性可能带来的意外风险,以及盟军为此付出的巨大扫雷努力,这些都是我在其他书籍中鲜有接触到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海军武器“幕后故事”的挖掘。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武器技术手册,但作者却以一种极为生动的笔触,讲述了这些武器背后的研发故事、设计理念的碰撞,甚至还有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例如,在讲述舰炮发展时,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舰炮设计竞赛的轶事,以及不同国家海军元帅们对于舰炮性能的“偏执”追求。对于鱼雷,作者更是引用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描绘了他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突破。我尤其喜欢关于水雷研制的章节,书中提到了一些被遗忘的早期水雷设计,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成熟产品。这些细节让原本冰冷的武器装备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对各国海军在武器研发上投入的资源和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复杂而庞大的工业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