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包括了50个百年,在每一个百年中,都曾留下过雄霸天下、争议纷飞的人物。曾国藩,命逢风云诡谲的动荡中国,从一个秀才,*后成为晚清重臣、湘军之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亦说其“足为吾人之师资”。可也有人说其是“汉奸刽子手”“吾祖民贼”。其实,赞也好,毁也罢,对曾国藩本人已毫无意义。而*的好和*的坏是无趣的,所以我们选择荣辱参半、毁誉皆有的曾国藩,看他在荆棘遍地的、无法逃避的历史环境中如何权衡、如何抉择、如何失败或走向成功,甚至他的无奈、失望与希冀,对今人面对现实皆有启发与思考的价值。我们之所以选择朱东安先生的《曾国藩传》作为“回顾丛书”一本,实因除去研究语言表述的历史特征,此书堪称曾国藩传记研究中zui扎实、功力zui深之作。
想了解更多关于曾国藩的故事,请关注https://item.jd.com/12304586.html?dist=jd?dist=jd《曾国藩幕府》以及https://item.jd.com/12153213.html?dist=jd?dist=jd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版权信息
关于“回顾丛书”
前言
一 跻身六曹(嘉庆十六年至咸丰二年 1811—1852)
时代与故乡
家风与影响
读书与科第
治学与交往
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除弊政的尝试
二 创建湘军(咸丰三年至咸丰四年 1853—1854)
应命出山
办团练勇
改革军制
编练成军
三 坐困江西(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 1854—1857)
初战败绩
攻占武昌
湖口惨败
罗走塔灭
委军奔丧
四 决战安庆(咸丰八年至咸丰十一年 1858—1861)
再次山
援浙之行
进围安庆
总督两江
拒不北援
困守祁门
攻陷安庆
五 攻陷天京(同治元年至同治三年 1862—1864)
督办四省军务与三路进兵之势
进退之争
孤城难下
独占头功
天京浩劫
大功不赏
裁湘留淮
六 剿捻失败(同治四年至同治六年 1865—1867)
坐观成败
剿捻无功
被劾回任
七 郁悒而死(同治七年至同治十一年 1868—1872)
中兴幻想的破灭
忍辱求和
千夫所指 郁悒而死
八 知人慎用 幕府称盛
幕府概论
幕府办事机构
幕僚与人才
九 承往古衰朽之续 开近代风气之先
从理学家到洋务派
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
附录一 曾国藩生平经历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曾国藩传/回顾丛书》:
时代与故乡
清王朝是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政权,其国体政体无异于前代,但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上,明显地带有种族歧视的痕迹。
早在入关之前,满洲贵族就实行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人关之后,他们尤为重视拉拢汉族士人参加政权,在中央各部、院的官职设置上,使满汉缺额,即官员编制中满人与汉人的数量相当,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也采取满汉参用的做法,从而笼络了汉族地主,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然而,满洲贵族对汉族官吏常常存有戒心,设计防范,不使他们掌握实权,尤其是军权。
清朝政权的中枢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行政。内阁仅康熙一朝较有实权,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之后便失去实权,变成例行公事的机关。总揽一切大权的是军机处,重大问题都在这里讨论,由皇帝作出决定,向全国发号施令,所以时人和后人皆称军机处为“政府”。军机大臣由皇帝在亲王、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尚书、侍郎等)中特简差派,并有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与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分别,按固定顺序排列。皇帝还指定一名亲王或大学士为首席军机大臣,称为“领班”,又称“首枢”。首席军机大臣多为满人,仰仗皇帝的倚重,总揽大权,汉员没有多少发言权,即使提出正确的意见也往往不受重视。鸦片战争时期的军机大臣王鼎,就是为起用林则徐一事,在道光皇帝面前与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一再苦争无效,愤而自杀的。六部的实权也多掌握在满员手里,汉员往往不过是随同画诺而已。掌握清朝地方大权的官员是总督和巡抚,而总督的权力尤重,各地绿营兵及其长官提督,即受总督管辖。为防止汉族官员掌握军权,总督多任命满人,汉员不多。对于身任疆寄的汉族地方督抚,清廷有时也放心不下,往往指使满员暗中监视,密报他们的动向。对于一些地位不高但颇有实权的员缺,也限制汉员插足。例如掌管户部三库锁钥的下级司员和地处北京后方的热河道道员,就只限任旗员,不用汉人。此外,旗员还享有其他种种特权,遇婚、丧、疾病皆可请假,假满复职。汉员遇父母丧葬,必须回籍守制三年;遇结婚或久病不愈也要开缺;服阕或假满之后,除内阁中书等少数员缺外,都须重新人班候补,不能径复旧职。至于科考、补缺、升迁的难易,满汉之间更是悬若天壤了。
清王朝创立初期,几代统治者都颇为善于治理国家,其文治武功并不稍逊于汉唐盛世。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的发展,乾隆之世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后期,各方面矛盾开始暴露,贪污成风,吏治败坏,朝政日趋紊乱。奸相和珅的用事更加速了这一腐化过程。乾隆死后,嘉庆帝虽然处死和珅,惩办了一批罪恶昭著的官吏,但无力扭转这一衰败趋势,贪风不止,腐败日甚,直至道光末年无稍改变。在政治上日趋腐败的同时,清朝的财政与军事状况也渐形恶化。乾隆中期以前,清朝财政每年收支相抵,尚有盈余,及至嘉庆末年,国库已日呈人不敷出之势。清朝开创之时,主要依靠八旗,绿营仅起辅助作用;俟平定三藩时,八旗业已腐败,战斗力大为削弱,攻取战胜,全仗绿营苦战之力。乾隆后期,绿营又重蹈八旗覆辙,嘉庆初年镇压五省白莲教大起义,主要靠各地团练武装追堵拼杀,绿营不过效八旗故伎,冒功而已。
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负担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乾隆中叶以后,长期潜伏民间的各种反清团体,诸如白莲教、天地会等及其名类繁多的支派逐渐活跃起来,零星的个别反抗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起义。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伦领导的清水教(白莲教支派)在山东首举义旗,接着发生了甘肃回民新教徒起义。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此伏彼起,旋兴旋灭,但却揭去了清王朝太平盛世的面纱,引发了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川楚白莲教大起义于嘉庆元年(1796)首先在湖北荆襄地区爆发,很快发展到四川、河南、陕西、甘肃。清政府征调半天下,耗银二亿两,花了九年的时间才把它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契机。从此,各地起义、变乱不断发生,此伏彼起,殆无宁岁。
正当这个老大帝国腐败日甚、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的时候,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乘机打了进来。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清朝军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法、美等殖民主义者接踵而至,纷纷效尤,遂将中华民族推入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之下,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起义和反抗更加频繁,尤其在鸦片战争中首当其冲的两广和湖南,道光二十至三十年(1840-一1850)间,这里几乎年年有起义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光二十七年的湖南雷再浩起义和两年后再度发动的雷再浩旧部李沅发起义。此伏彼起的群众反抗斗争的涓涓小溪,终于汇成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咸丰元年发生在广西金田村的拜上帝会群众的武装起义,把农民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全国掀起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革命高潮。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湖南的经济文化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清代的道光年间,在全国各省中仍属于不发达省份。王闿运说湖南“财赋全盛时,才敌一大县,院司之选在直省下等”。曾国藩也称湖南为“山国荒僻之亚”。所以,“道、咸前湘士殊少知名”。
……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一百多年来,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派别,甚或同一派别的不同人物,都曾对他作出过不同的评价。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则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独尊程、朱的理学家和革命党人开始对曾国藩进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批判。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厘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也有人斥他为“残杀同胞”的败类、“遗臭万年”的“汉奸”。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则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然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性质急剧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为适应新的形势,曾国藩提出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方针、路线和办法,并取得一定成效,故受到一些阶级和政治派别的竭诚拥护,为其继承下来,尊为圣典。但是,这条路线终究归于失败,事实证明它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因而受到另一些阶级和政治派别的坚决反对,口诛笔伐,视若寇仇。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整个近代史上,社会性质和基本矛盾一直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则不时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更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议题。这样,曾国藩就不能不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而对他的评价也不能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作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不过是前人的历史局限,岂料今人亦未脱此态,总想借曾国藩做大文章。史学难如其意,就利用小说的舆论功能,终至在社会上掀起一场读曾国藩、学曾国藩的热潮。谁能相信,这一度席卷中华大地的“曾国藩热”,与现实政治、海峡两岸都毫不相干?唯作者相信,历史乃严肃的科学,治学之道亦历有明训,初心依旧,志趣难移,只好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自本书初版以来,有关曾国藩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作者对曾国藩乃至整个曾国藩军政集团亦有一些新的认识。唯限于本书体例,难以对近年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广泛探讨。故此次修改再版,仅作个别文字与段落上的增删调整,所添幕府一章,亦不过填补原书的空白。至于近年学术成果的吸收、本人研究心得的表达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只好借助于专题论文和新著。但凡舛误及不足之处,无论新版旧版、著作论文,皆欢迎批评指正。
我一直认为,阅读伟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是为了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回顾丛书 曾国藩传》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不错。书中对于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军事策略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追求速胜的时代,他却选择了最稳健、最消耗对手的方式,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分析这种战术的成效,以及它背后所体现的曾国藩的军事哲学。此外,书中对于他后期在治理国家,尤其是推行洋务运动的描述,也让我深思。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务实、最懂得变通的官员之一,为何会选择引进西方技术,但却在政治体制上依旧固守?这种矛盾的处理,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对于我们理解晚清中国的发展困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回顾丛书 曾国藩传》并非简单地拾人牙慧,而是呈现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原始文献、奏折、书信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判断。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曾国藩处理与湘乡团练关系的那部分,那段历史往往被简化为“团练自治”,但我总觉得其中隐藏着更复杂的政治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曾国藩在组建和领导湘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地方士绅、官僚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中央政府的指令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他如何在权力斗争中保护自己的队伍不被吞噬。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够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更真实的逻辑和驱动力,让人物的决策更加合乎情理,也更能体现其政治上的老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曾国藩人生中的挫折和争议。《回顾丛书 曾国藩传》以一种近乎坦诚的态度,展现了曾国藩在屡战屡败中的坚持,以及他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他早期北伐失利,以及在安庆围城战中的那些艰难时刻的描写。在那个阶段,他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仅仅来自战场上的敌人,还有来自朝廷的猜忌和同僚的非议。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刻剖析他是如何在这种极端困境下,保持精神上的韧性,最终实现“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同时,书中对他处理与洪秀全、李秀成等太平天国领袖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也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这种敢于直面历史真相,不回避争议的写作风格,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阅读《回顾丛书 曾国藩传》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流畅,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徐徐展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能够穿插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他对士兵的激励方式,他与同僚之间的微妙互动,甚至是他在困境中如何调整心态。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曾国藩治军理念的阐述,他强调“带兵之道,在乎整肃”,这句话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建立起一支令行禁止、战无不胜的军队,绝非易事。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他如何将儒家的仁义道德与军事的严酷手段相结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时的激进。同时,我也很好奇,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质疑时,他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战略。
评分这部《回顾丛书 曾国藩传》的封面设计就颇为引人注目,古朴的色调搭配上端庄的字体,立刻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就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仿佛要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那位叱咤风云的晚清名臣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一直对晚清那段动荡的历史充满兴趣,而曾国藩无疑是那个时代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有人赞誉他为“中兴名臣”,有人则认为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罪魁祸首。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的功绩,更能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他的政治智慧、他的治军理念,以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为何能从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一步步成长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那种严谨的考证、翔实的史料,以及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是我对一本好的传记最基本的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