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悄然登場深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社會中自媒體通訊方式的普及以及隨之而有的一種文化書寫的新形式——微信民族誌的齣現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時空意義發生轉變的同時,也在重新塑造著以研究異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學科自身的成長、轉型與發展。在此種情境之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共同主辦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微信民族誌、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産與文化實踐”學術研討會也就應運而生。與會學者從微信民族誌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微信、網絡、自媒體研究的新進展;“寫文化”與微信民族誌;自媒體傳播中的熱點話題與文化研究;自媒體與民族誌傳播方式的新變化;微信民族誌綫上與綫下的互動;扶貧與自媒體發展;自媒體、微信民族誌與田野工作等議題切入,探討自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生産與文化實踐以及人類學在此背景下的學科發展問題。此論文集便是此次會議的成果之一。
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65年生人,1998年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費孝通教授。2002-2004年,先後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SE)以及荷蘭萊頓大學從事訪問研究。曾兼任《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執行主編。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纔”。中國社會學會理事,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先後發錶中英文論文百餘篇,代錶性著作有《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權*多元》《否定的邏輯——反思中國鄉村社會研究》《文化的錶達——人類學的視野》等。
劉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格。主要研究方嚮:教育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各類課題。2013-2014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在費城公立學校開展田野工作。已齣版專著3部,編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國教育學刊》等各類學術期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並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權*刊物全文轉載。
目 錄
【微信民族誌之認識論反思】
微信民族誌時代的來臨 ——人類學傢對於文化轉型的覺悟 趙旭東 ( 3 )
人類正在彼岸中注視自己 ——論自媒體時代人類學的學科自覺 方李莉 ( 25 )
微信民族誌、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義——兼論微社會人類學研究應處理好的 幾個關係 唐魁玉 邵 力 ( 39 )
微信技術與文化: 一種社會人類學的分析 陳學金 ( 54 )
微信民族誌的實驗與實踐 陳 煉 ( 66 )
微信的即時性與民族誌寫作 王美芬 陳 浩 ( 77 )
“寫文化” 與微信民族誌關係初探 田 佳 ( 86 )
【微信民族誌之社會發展影響】
移動傳播時代: 村民網絡公共參與對鄉村社區認同的建構——基於甘肅隴南 F 村的田野調查 牛耀紅 ( 99 )
界麵與糾纏: XT 水災的微信民族誌構想 劉忠魏 (116)
網絡暴力的形成機製研究 辛允星 李 潔 (141)
從“社會”到“群”: 互聯網時代人際交往方式變遷研究 姬廣緒 (156)
人類學視野下 “新社群——微信群” 研究 婁蕓鶴 (170)
身份、儀式與亞文化錶述——微時代與人類學視野下的網絡亞文化研究及其 反思 吳震東 (185)
拼圖: 用網絡民族誌研究綫上社區和人群 葉韋明 (197)
【微信民族誌之日常生活實踐】
微信中的生命時間: 對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數字鴻溝研究的一個維度 劉 謙 陳香茗 (213)
綫下到綫上: 微信紅包與禮物規則的轉化 付來友 (233)
“梗” 與 “玩梗”: ACG 亞文化群體的口頭文類及實踐 張倩怡 (247)
自媒體時代粉絲文化的網絡民族誌研究——以 “加油男孩” (TFBOYS) 網絡粉絲群體為例 陸 燁 (264)
如何“生産”“快手世界” ——從快手 APP 看網絡媒介與網絡主體的運作
楊 宸 (286)
自媒體時代的社會文化轉嚮——基於微信 “朋友圈” 熱點話題淺析
張 潔 (300)
微信的“書寫”與“勾連” ——對一個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 孫信茹 (311)
總 序
人類學的文化自信——“ 人類學前沿書係”總序
趙旭東
中國當下正經曆著一場極為重要的變革, 這場變革必將觸及文化形態的一種新的重組、再生與轉化, 即基於一種麵嚮世界秩序新格局的文化轉型已經悄然發生並影響我們的新思維。對於此種轉型而言, 其所帶來的也必將是一種觀念層次的大扭轉。而這種大扭轉會實實在在地影響並體現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 誰都難以真正避開。由此, 我們的審美情趣、交流媒介以及理想價值等的文化因素, 都會在這樣的一種文化轉型的語境之中見到一種自身變化的諸多痕跡。而人類學傢於細微之處的意義把握的能力, 使得此一變化的過程有可能真正被記錄下來, 留下有著明顯時代特色的民族誌作品。
近代以來, 西方世界在其不斷嚮外擴張其所謂現代啓濛觀念的同時,也確實發現瞭不同於西方自身現代諸特徵的另類的文化傳統, 乃至於“原始的”人類社會的諸多所謂“異文化”或者“他者”的存在, 由此而在一種現代科學的對於自然世界的無限探索的意義上發明瞭人類學這門學科, 即一門以他者文化實地考察為核心的對於西方以外世界的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生計消費、土地利用、語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等人類文化存在的一種整體性的描述記錄。在此種指嚮他者文化的觀念的驅使之下,西方人類學傢通過走齣自己的國土藉助一種獨具特色的實地田野研究的方法, 通過一種專門的民族誌田野記錄的手段, 為那個時代留存下來一份在世界不同區域仍舊活著的諸多文化形態的民族誌, 由此而奠定瞭後來人類學學科在西方學術界中的地位。凡是遭遇文化的文化問題, 嚮人類學傢谘詢成一種基本的思維傾嚮, 就像有精神疾病之人要嚮心理學傢谘詢一樣。
可以肯定地說, 西方對西方以外世界的探險史, 同時也必然是對世界文化差異性存在的發現史。或許再沒有比此種文化上的發現更能讓人激動人心的瞭。西方也恰因為此而有瞭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即他們自信自己對於世界的文化分布有瞭一種真正的把握。他們也曾經為這樣一種自信而規劃瞭世界文化秩序的新格局, 所有今天在文化領域流行並實踐著的新概念都跟這種文化上的規劃之間密切地聯係在一起。比如, 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産、文化保護、文化的本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産, 等等。這其中又無一項不是跟西方對其自身以外世界的文化發現之間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由此而助長瞭我們對於世界新格局的一種想象, 可想而知, 還有什麼比此種想象更讓人平添更多的文化上的自信呢?
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有點望而生畏,但翻開目錄後,我發現它的結構設計得非常精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知識付費”和“社群運營”的那幾個章節的標題,它們觸及瞭當前自媒體生態中最敏感也最引人爭議的幾個議題。我一直很睏惑,為什麼某些看似毫無營養的內容能在微信上迅速走紅,而一些真正有深度的思考卻被淹沒?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這種“注意力分配不公”背後的內在機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紮實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這種“去中心化”的知識生産,究竟是帶來瞭真正的解放,還是隻是製造瞭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壟斷。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拿到瞭一副新的解碼工具,讓我能更清晰地辨識齣,在那些看似親密的綫上互動背後,潛藏的商業驅動力和符號價值的爭奪戰。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看完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需要不斷停下來思考,或者去翻閱自己的微信記錄進行對照。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將微信平颱從一個技術中立的工具,提升到瞭一個具有強大塑造力的“文化場域”的高度。我以前總覺得朋友圈隻是記錄生活,但讀完後纔意識到,每一次發布,都是一次對自我身份的“宣言”,也是對特定社群規範的“錶態”。那種群體壓力下的趨同性,以及為瞭獲得“在場感”而付齣的努力,被描繪得入木三分。這本書讓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模式有瞭一種“他者化”的審視,它強迫你跳齣來,去看待自己是如何被這個生態係統所定義和馴化的。這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麵映照我們當下生存狀態的棱鏡。
評分坦白講,我帶著一種略微批判性的眼光開始閱讀的,因為“民族誌”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一種人類學的、沉浸式的研究方法,而現代的自媒體環境變化太快,很難用傳統方法去捕捉。但讀到後半部分關於“人設”與“真實性”悖論的分析時,我完全被說服瞭。作者似乎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細緻地描述瞭微信用戶如何在“分享欲”和“自我審查”之間走鋼絲。特彆是一些關於中産階級在微信上展示“優越生活”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或身邊朋友的影子,那種微妙的焦慮和努力維持的體麵,被剖析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紮實,它沒有使用過多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文學性的筆觸,描繪齣技術如何滲透並重塑瞭個體的日常生活邏輯。
評分看到“微信民族誌”這個標題,我的好奇心立刻就被勾起來瞭。我一直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被重塑,而微信,無疑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場域之一。這本書的視角似乎非常新穎,它不僅僅是把微信當作一個通訊工具來看待,而是把它視為一個社會文化現象的縮影。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日常點贊、轉發和朋友圈動態背後的社會邏輯和權力關係。比如,人們是如何通過微信來構建自己的“人設”和社交資本的?那些精心編輯的圖文,背後是不是藏著一套復雜的錶演藝術?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鮮活的案例,那些關於知識如何在微信生態裏被生産、傳播、扭麯,乃至最終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實踐”的故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脈搏的絕佳窗口,那種深入肌理的田野調查精神,是任何宏大敘事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數字傳播和文化變遷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它展現瞭紮實的田野精神,那種深入到群組聊天、付費社群甚至深夜加班後的碎片化思考中的努力,是極其難得的。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性的能力,它沒有簡單地將微信上的內容劃分為“好”與“壞”,而是深入探討瞭知識生産中的“非正式化”過程是如何與市場邏輯共謀的。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習以為常的綫上互動——那些轉發的“深度好文”,那些為“打工人”加油打氣的口號,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代碼和價值導嚮,都變得清晰可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必要的反思空間,讓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能警惕技術對我們思維方式的悄然侵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