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地理
  • 中学
  • 中公
  • 试卷
  • 冲刺
  • 2018
  • 教资
  • 辅导教材
  • 初级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12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649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袋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字数:14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倾力打造的考前冲刺试题。
较为全面的考查角度,实用的典型例题,五套考前冲刺试卷助力考生考前快速检测,备战教师资格考试。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教师资格初中地理考试大纲,以近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的常考内容为组卷依据,以高质量的试题助力考生通过演练做到查缺补漏,快速检测,做好考前复习。
试卷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本试卷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考前命题预测试卷: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考生“临战”前的实际需要,将考试重难点内容浓缩为五套考前冲刺试卷。与真题题量、题型一致,带领考生迅速进入考试状态。精心设置典型试题,做好考前检测。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观点明确、内容翔实的参考答案及解析,为考生答疑释惑。
三、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一)(1)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二)(11)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三)(21)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四)(33)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五)(43)

精彩书摘

  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考前冲刺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照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环节是()。
  A.降水增加、地面蒸发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
  B.地面蒸发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地面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加
  D.降水增加、气温变幅变大、地面蒸发量增大
  2.该示意图最有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A.河谷农业B.坝子农业C.绿洲农业D.立体农业
  3.该示意图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下表中的资料,回答第4题。
  97°W附近某山东坡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表
  4.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A.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甸带—小麦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850米。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据此回答5~7题。
  5.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条件是()。
  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B.沟内封闭,光照弱
  C.位于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D.地处阴坡,气温低
  6.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全球气候变化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
  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
  7.关于海螺沟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前端堆积物颗粒均匀B.地壳活跃,地质条件复杂
  C.沟内小溪流量季节变化很小D.沟内原始森林为热带雨林
  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回答8~9题。
  8.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保温作用B.大气污染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9.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
  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
  下图示意2010年三种主要能源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度。读图回答10~11题。
  10.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能源是()。
  A.石油、煤炭、核能B.煤炭、石油、核能
  C.核能、石油、煤炭D.石油、核能、煤炭
  11.能源③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
  A.该能源分布广且易开采B.常规矿物能源贫乏
  C.多海港,进口该能源便利D.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读部分国家某段时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与人口数量(亿)关系图,回答12~13题。
  12.对图中有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B.经济越发达,排放总量越大
  C.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D.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13.下列行为违背低碳理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物品B.节约电能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D.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4~15题。
  14.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15.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下面图甲表示2010年我国东部沿海某特大城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柱状图,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
  A.Ⅰ阶段B.Ⅱ阶段
  C.Ⅲ阶段D.Ⅳ阶段
  17.该城市在今后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②制定鼓励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适当调整生育政策,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省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省份是()。
  ①四川②河北③福建④辽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
  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③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
  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20~22题。
  20.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A.较低的经营成本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21.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有()。
  ①技术导向型②原料导向型
  ③劳动力导向型④市场导向型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2.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前提条件中,肥沃平原中央对应的城市数量为()。
  A.1个B.2个
  C.3个D.4个
  读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某城市部分地区功能分区图层和地价图层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代表该城市商业区的是()。
  A.甲功能区B.乙功能区
  C.丙功能区D.丁功能区
  25.该图像系统的制作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PS
  C.GISD.数字地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评价的实施”这一评价建议的理解。(从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
  27.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明二分二至日及近远日点,并说明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从北向南自河套下来,到了陕西潼关附近调头东去,形成河东金三角地区。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传说尧、舜、禹相继在河东建都。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20千米;其次为舜都蒲坂,约60千米;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140千米。
  材料二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初是采取“捞取法”:晴天曝晒,自然结晶,集中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夏季河东盐池所在地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南风猛烈,光照资源非常丰富,最高气温可达42.6℃,年降水量约为520mm,蒸发量却高达2300mm。
  材料三窑洞(下图)是该地区广泛分布的民居,主要在黄土断面开挖。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窑洞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式。
  问题:
  (1)根据材料试分析在安邑、蒲坂、平阳三城建都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根据材料试分析河东盐场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分析蚩尤村的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为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态度,给出下面的资料:
  1993年第47届联大通过一项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联大确定“世界水日”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并要求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公众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自1996年以来,“世界水日”的主题如下:
  1996年:为干渴的城市供水。
  1997年:水的短缺。
  1998年:地下水——正在不知不觉衰减的资源。
  1999年:每人都生活在下游。
  2000年:卫生用水。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态度。
  问题:
  (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哪方面的评价?其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7分)
  (2)对学生此方面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与发展?(9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关于“长江”的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激昂而悦耳的歌声、滚滚长江水的画面、壮丽的三峡等情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使教师非常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2)选定课题,明确分工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商讨,选定本组的课题,并确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各组选择的课题分别是长江的概况、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的黄金水道、三峡水利工程等。
  (3)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学生根据所在小组的研究课题及分工的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初步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4)小组汇总,展示成果
  各小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组展出。组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用小组中每一成员的研究资料作为成果展出,也可以将小组成员的研究资料进行组合,拿出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
  (5)师生互动,评选优秀成果
  在展示各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析。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甚至
《精通初中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旨在为致力于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教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它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本身的深度挖掘,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本书并非以应试为导向,而是以培养优秀地理教师为根本目标,力求在教学理念、方法、评价等多个维度上,引领教师进行前瞻性思考与革新。 第一部分:夯实学科根基,洞察地理之魂 本部分深入剖析初中地理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论。我们不满足于罗列知识点,而是致力于展现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地球的运动与昼夜、季节的奥秘: 详细阐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仅仅是讲解其运动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思考如何通过直观演示、模型构建,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例如从古代人类对日出日落的观察,到现代科技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规律,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 太阳、地球、月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对地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内容将涵盖日食、月食的成因及其观测,以及潮汐现象的地理学解释。本书强调的并非仅仅是天文知识的记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导航、时间计量、甚至农耕文化中的节气。 中国地理的精髓: 深入解析中国陆地、海洋、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区域划分及其特征。我们鼓励教师超越简单的地图识记,去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演化过程。例如,在讲解地形时,不仅要介绍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更要探讨地形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自然资源部分,将重点关注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世界地理的宏观视野: 探索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以及全球性的地理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口迁移、跨国合作等。本书鼓励教师采用对比分析、区域研究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全球意识,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例如,在分析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时,会引导教师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面临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机遇。 地理学习方法与思维培养: 详细介绍地图判读、图表分析、地理模型构建、地理信息技术(GIS)基础应用等关键方法。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地理思维的培养,包括空间思维、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历史思维等。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来训练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精研教学之道,点燃课堂智慧 本部分聚焦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环节,提供创新性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分解: 引导教师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区分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能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微观目标。我们将探讨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如何通过SMART原则来确保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探索多种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如主题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生活化,使其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代表性风光、特产、民俗,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感知气候的魅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介绍并分析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与实践技巧。本书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进行区域研究时,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进行专题汇报,通过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有效利用地理教学资源: 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地图、模型、地理图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遥感影像、自然景观、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本书不仅指导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资源,更强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和利用资源,培养其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强调情境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例如,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将地理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互动与协作: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协作环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提问技巧、引导讨论的方法,以及组织小组活动的策略,帮助教师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部分:聚焦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能力训练,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典型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 提供多个不同主题、不同年级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引导教师反思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 教学疑难问题探讨与解答: 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点难以理解、课堂管理困难等,提供系统性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本书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困惑,并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 教案设计与优化训练: 提供科学的教案设计框架和模板,并结合案例指导教师如何进行优质教案的设计与优化,使其更具条理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强调课堂观察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探索: 探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表现性评价等,引导教师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以此来调整和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探索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等,提升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聚焦于如何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时空观念、地理环境、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等,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并提供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本书秉持“理论引领,实践驱动,能力为本”的宗旨,旨在成为初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实践,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地理教学领域不断突破,点亮学生心中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作为一本2018年的教材,它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纸张的质量很好,墨水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特别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知识点旁边的注释里,经常会穿插一些“考试重点提醒”或者“易混淆对比”,这些小小的标注,往往是那些在考场上让人犹豫不决的关键点。比如,在区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国家间经济不平衡”时,它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来帮助记忆。这种在主干知识中巧妙地嵌入“避坑指南”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复习效率。我不用再去翻阅大量的笔记去总结那些零碎的“陷阱”,它们已经被这本书的编者系统地提炼出来了。

评分

坦白说,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过程,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和焦虑,仿佛面对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拿到这本《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后,我的心态明显安定了下来。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默默地陪在我身边,告诉我每一步该怎么走。它不是那种只顾着炫耀自己“有多难”的试卷集,而是真正站在考生的角度,去体会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学能力的畏惧心理。从学科基础的夯实到教学技能的打磨,这本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学习体系。我不再是零散地看网上的零碎视频或听讲座,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可以反复研磨的“核心武器”。这种系统性和针对性,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它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最终考试的信心。

评分

这本厚厚的辅导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肃和专业的气息,那种经典的红蓝配色,总让人联想到“正规军”的感觉。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对这次备考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蓝图。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资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本书的结构性非常强,从基础知识的梳理到最后的应试技巧点拨,简直就是为我这种“临阵磨枪”的考生量身定制的。特别是那些对新课标的解读,真是细致入微,很多我之前理解偏差的地方,通过书里的注释和图表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光是地理学科的那些核心概念的辨析,就花了我好几天时间去啃。尤其是关于“人地关系”演变的主题,教材里讲得比较抽象,但这本书用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和历史时间轴来辅助说明,让那些原本模糊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地理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我感觉,光是把这套书里的知识框架吃透,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冲刺试卷”这类东西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是临考前凑数的玩意儿,能有多少真材实料?但上手做了几套之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这套试卷的难度设置,简直是神还原了真实考场的氛围,特别是时间控制,每次做完一套我都感觉像是跑了一场马拉松。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那种死板的、单纯考记忆的题型。很多题目都结合了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来设计,比如某年某地发生的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这种开放性的、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点的题目,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而且,每道大题后面都有非常详尽的“得分点解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而是告诉你“阅卷老师到底想看到你写哪些关键词和逻辑层次”。这种教学相长的设计,让我从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不是盲目地刷题。

评分

我这个人做题容易粗心,尤其是在涉及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的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里的“教学能力”部分的辅导,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教学原则,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题模板”和“思维导图”。比如,在设计一节关于“气候成因”的公开课时,它会清晰地指出,你需要覆盖哪些知识点、应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探究式还是讲授式)、以及如何设计提问环节来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还给出了一个标准的教案结构。我照着这个结构练习了几次,发现逻辑一下子就清晰了,不再是东拼西凑的感觉了。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对于我们这些偏学术研究型,但教学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考生来说,太有价值了。它教会我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把知识教出来”的方法论。

评分

本来想买试题册的,结果买了这个综合体,不过还是给个好评吧。

评分

有机会多学习点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评分

货到了,还不错。印刷地挺听清楚的。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今天刚收到,翻看了一下,内容比较全。

评分

挺好的,是正版,物流也挺快的,这两本之前买错了,后来给我换了

评分

必过!!!!!!!!!!!!

评分

小本,方便携带,内容丰富。

评分

希望自己的考试一切顺利

评分

很好,,没的说,质量也可以。刷了几套欢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