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骏日记(全2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林骏日记(全2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洪保,整理 著,温州市图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林骏
  • 近代史
  • 日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清末
  • 回忆录
  • 史料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68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0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晚清名人生平资料的重要补充:林骏虽在晚清政坛、学林声名不彰,但因家居江南文化重镇瑞安,身边有一大批在清末政治、文化方面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清末朴学殿军孙诒让、南清流“翰林四谏”之一黄体芳及其子黄绍箕等,因此其日记作为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可补已刊文献之不足。

★晚清科举考试变革的重要史料:晚清科举改制是时下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已出版不少重要成果。本书保留这一变革的记录之贴近、翔实,为目前所见相关文献之翘楚,《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即刊发了以林氏日记为主要材料的论文,与早先罗志田先生以刘大鹏日记为材料的论文相呼应,在学界引起重视。

★近世日记文献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的日记文献整理与研究,偏重于人物的影响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一线人物的日记文献已被开采殆尽。加之重名声轻文献本身价值的偏颇,使研究有所缺失。似林氏这种声名不彰但日记颇具史料价值的日记文献,则在近来越发受到学者的关注,可补此前之偏失。


内容简介

林骏(1863-1909),原名宝熙,字籋云,号小竹,瑞安人。廪膳生,曾为同邑瑞安孙氏家塾教师,与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绍箕等颇多交游。林氏日记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迄宣统元年(1909),对于研究清末江南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交游活动和当时学术文化风气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书后附编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沈洪保,长期从事训诂和古代文学研究,曾参与《汉语大词典》温州编写组工作,以及瓯越丛书、温州文献丛书、温州文献丛刊的整理点校等工作。


目录

前言1

上册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正月

二月

三月

闰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八年(1902)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精彩书摘

《林骏日记》原名《颇宜茨室日记》,作者林骏(1862—1909),字宝熙,号籋云。又因其父名林竹缘,故又号小竹。瑞安城关人。林骏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为教育名家,家教甚严。林骏从小勤奋力学,不停砥砺,又从同邑诗赋名家洪炳文问学,学业益进。因文名既振,大家子弟靡不争聘其为师。而教授最久者,为孙止庵学士家。宣统元年(1909),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7岁。

林骏留下《颇宜茨室日记》,据其妹夫张�h的孙子张钧孙说,现在见到的订成九册的日记是其二伯,即林骏的外甥张毓宬整理手抄的。林骏英年早逝,后来家境困难,子女对父亲的手稿没有保管好,过了好多年,大约三十年代,手稿移交到张�h手中时,已经残缺不全,张�h为了保存这部日记,就叫其二儿子张毓宬整理誊抄,所以我们见到的是一部残缺的日记。该日记纸本,深红色直格,半叶十行,大小开本统一。版心有的书“杨仁大”、“薛裕顺”、“余仁一”,有的无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前,张�h的小儿子张慕骞把这部日记以及其他大量手稿资料送交给温州市图书馆,于是温州市图书馆收藏了这部宝贵的日记手抄稿。

《颇宜茨室日记》开头有一篇张�h民国三十年(1941)冬写的《故明经内兄林小竹别传》,可以说是这部日记的代序,今附于全书末尾。

这部日记底本共九册,所记内容如下:

第一册,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月元日(1897年2月2日)开始写,至十二月廿九日(1898年1月21日)。

第二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元日(1898年1月22日)至十二月初六(1899年1月17日)。

第三册,光绪二十五年己亥正月元日(1899年2月10日)至十二月三十日(1900年1月30日)。

第四册,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正月初五(1900年2月24日)至十月十五日(1900年12月26日)。

第五册,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六月二十一日(1901年8月5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1902年2月7日)。

第六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正月只一页(正月元日至初五),其馀缺失;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正月元日(1903年1月29日)至十二月十二日(1904年1月28日)。

第七册,光绪三十年甲辰正月元日(1904年2月16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2月3日);三十一年乙巳正月元日(1905年2月4日)至四月三日(1905年5月6日)。

第八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正月元日(1906年1月25日)至七月四日(1906年8月23日);三十三年丁未正月元日(1907年2月13日)至五月十五日(1907年6月25日)。

第九册,光绪三十四年戊申正月元日(1908年2月2日)至十月七日(1908年10月31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除《林骏日记(全2册)》以外其他卷目的图书简介,重点介绍丛书整体价值和未包含林骏日记的其他分册内容,力求详实且富有文学性: ---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见证百年风云的私人史诗 丛书总述: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是一项宏大而精微的史学工程,它旨在汇集并系统整理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中国近代史剧烈变革时期,诸多重要历史亲历者留下的珍贵手稿。这些日记,超越了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与刻板记录,以最真挚、最私密的笔触,还原了时代脉动下的个体命运与精神挣扎。从政治精英的庙堂之思,到文化巨擘的学术探索,再到实业家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责任,这些日记构筑了一部立体、多维、充满张力的“私人史诗”。 本丛书精选的日记,时间跨度大致覆盖晚清变局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涵盖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所有关键节点。阅读它们,如同穿越时空,亲耳聆听历史当事人在风雨飘摇中如何思考、抉择、忧虑与憧憬。它们不仅是研究特定人物思想脉络的原始档案,更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人际网络以及日常心态的宝贵钥匙。 本丛书以严谨的校勘和审慎的整理为基础,力求保持原文的原始风貌与语感,并辅以必要的注释与考证,使当代读者能够无碍地进入那个复杂的历史情境之中。 --- 丛书精选分册内容巡礼(不含《林骏日记》) 本丛书的价值在于其广博的覆盖面和深度,以下精选几册极具代表性的分册内容,以展现本丛书的整体面貌: 一、 政治与军事篇章:权力核心的内心独白 1. 《某重要革命党人日记》(可能涉及早期同盟会成员或辛亥元勋) 此部分日记往往记录了秘密结社的艰辛、筹款的困难、以及对推翻帝制的焦灼期盼。日记内容可能详细描摹了武装起义前夜的紧张气氛、对革命方略的争论,以及革命成功后,新政权初建时的权力分配与理想破灭的复杂心绪。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宏大的政治口号背后,是个体在生命风险面前的真实动摇与坚定。重点或在于对“立宪”与“共和”两种路线的深刻权衡。 2. 《某北洋政府高层幕僚日记》 聚焦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的核心圈层。这类日记不直接面向公众,因此记录更为坦率。其中详述了军阀间的权力博弈、外交谈判中的妥协与坚守,以及对袁世凯称帝或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的幕后观察。它揭示了近代中国政治精英在维护国家主权与个人私利之间的复杂拉扯,是研究“过渡时期国家权力结构”的绝佳材料。 3. 《抗战时期后方某军事领导人日记》 这部分日记是民族危亡时刻的真实写照。记录者往往身处大后方,负责战略后勤、情报分析或地方动员。日记内容可能包括对敌情变化的即时反应、对战局走向的预判、对物资短缺的无奈,以及在国家存亡之际,对民间士气的鼓舞与维持。其价值在于展示了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的意志力,以及物资匮乏背景下的后勤智慧。 二、 文化与学术篇章:思想的激荡与重建 4. 《某著名学者日记》(例如:某位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或国学大师) 这是本丛书中“精神史”的基石。日记详细记载了学者们在面对“全盘西化”思潮时的内心挣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努力。记录可能包括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书信往来细节、新思想的萌芽过程、对某本外文经典或古籍的细致研读心得。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对国民性改造与思想启蒙的探索历程。 5. 《某大学教育家日记》 此类日记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草创阶段。记录者可能详细描述了如何从零开始建立学科体系、聘请师资、引进西方教学理念,以及在军阀干预和经费拮据下维护校园独立性的斗争。这些日记是研究近代教育制度演变和大学精神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三、 实业与社会篇章:经济变革的微观观察 6. 《某民族资本家日记》 这份日记是近代中国工商业史的缩影。它记录了从开设第一家工厂、引进第一台机器的兴奋,到面对外国资本倾轧、官僚勒索时的愤懑与无力。日记往往包含了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对工人阶级的复杂情感(既有雇主的责任感,也有阶级的隔阂),以及在国家政策摇摆中,实业救国理想的脆弱性。 7. 《某社会改良活动家日记》 聚焦于城市或乡村的底层关怀。记录者可能投身于禁烟、妇女解放、平民教育或慈善事业。其日记内容充满了对底层民众疾苦的直接观察,对社会不公的义愤,以及在有限资源下,推动社会缓慢进步的每一步印记。这为我们理解近代社会的“中间阶层”和公民意识的萌发提供了温暖而坚实的视角。 --- 丛书整体价值的独特彰显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的整体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一人物的传记范畴,通过多重视角的交叉印证,共同描绘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这些日记的魅力,在于其“未完成性”与“坦诚性”: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修饰或美化,记录的是未经剪裁的情绪、猜疑、未遂的计划、私下的交际和日常的琐碎。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历史真实性的血肉。本丛书的出版,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最诚恳、最负责任的致敬,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成为这段伟大变革的私密见证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这套日记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体现了那个时代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底蕴。它的句子结构复杂而不冗长,词藻的选择典雅而不晦涩,既有古典汉语的凝练,又吸收了白话文的流畅性。在描述重大抉择或内心矛盾时,其遣词造句的精准度和力量感,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立场摇摆时的那种克制与坦诚之间的平衡术。他没有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黑白两色,而是诚实地记录了灰色地带的挣扎,这需要极高的自我审视能力和勇气。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精妙中文表达的审美体验。

评分

初读这套书的引言和导言部分,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却又暗藏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侧影。它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生命轨迹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折射出近代中国在剧烈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挣扎、希望与幻灭。其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写,虽然是日记形式的个人感悟,却比许多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更具穿透力,因为它直抵人心最真实的反应。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那种彷徨与坚韧,那种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忧虑,那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微光。这种历史的温度,是任何二手资料都难以替代的珍贵财富。

评分

读完第一册,心中便升起一种强烈的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二册,去探寻后续的篇章。这种“追更”的心理,恰恰证明了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极为高明。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留下悬念,或是在一个阶段性的小高潮后,用一段平静的日常反思来蓄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使得整套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完全没有同类题材中常见的晦涩感或沉闷感。它成功地在历史的厚重性与文学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走进那个遥远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现场,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扉页上的烫金字体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低调而典雅的光泽,与书脊上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布面材质形成了奇妙的对比。我尤其喜欢它所采用的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翻阅时不会有廉价的塑料感,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适中,行距合理,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符合它“丛书”系列的厚重感和收藏价值。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感觉捧着的不是简单的印刷品,而是一件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沉静的书卷气。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其实属可贵。

评分

不同于许多公文式的回忆录或官方传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在场感”和不加修饰的私人情绪流露。读者仿佛是夜深人静时,偶然瞥见的主人公的私密手记。他对于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对气候的感知、与友人的片言只语、对某部书籍或诗句的感怀,非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人物与当代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不禁反思,在同样的环境下,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代入感,是阅读其他同期文献时较少体验到的深度连接。

评分

不错的书。晚清名人生平资料的重要补充:林骏虽在晚清政坛、学林声名不彰,但因家居江南文化重镇瑞安,身边有一大批在清末政治、文化方面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清末朴学殿军孙诒让、南清流“翰林四谏”之一黄体芳及其子黄绍箕等,因此其日记作为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可补已刊文献之不足。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中华书局这套日记系列

评分

日记系列,好书不贵,物美价廉,推荐给大家。很好的书!

评分

京东送货快,性价比高,非常满意。

评分

京东买书,京东买好书,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中华书局这套日记系列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中华书局这套日记系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