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志(套装上下册)

上海城隍庙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宏忠,吴亚魁,高万桑 编
图书标签:
  • 上海
  • 城隍庙
  • 地方志
  • 历史
  • 民俗
  • 宗教
  • 文化
  • 上海历史
  • 老上海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188043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6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8
套装数量:2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新时期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志(套装上下册)》广揽博收各方资料,悉心整理,现编为上海城隍庙志及资料类编两部分,庙志部分介绍上海城隍庙的沿革、殿宇、园林、要事、机构、公益事业等;资料类编部分从类史籍、碑刻、报刊、档案、杂纪中选编相关内容。

目录

上海城隍庙志
编纂缘起
第一卷 沿革
第二卷 城隍
第三卷 殿宇
第四卷 住持
第五卷 园林
第六卷 岁事
第七卷 要事
第八卷 机构
第九卷 公益

上海城隍庙志·资料类编
编纂说明
第一卷 志乘类
1.宋绍熙《云间志》(1193年)
2.明《新安文献志》(1497年)
3.明弘治《上海志》(1504年)
4.明正德《松江府志》(1512年)
5.明嘉靖《上海县志》(1524年)
6.明万历《上海县志》(1588年)
7.明崇祯《松江府志》(1630年)
8.清康熙《高密县志》(1710年)
9.清雍正《畿辅通志》(1733年)
10.清乾隆《山东通志》(1740年)
11.清乾隆《上海县志》(1750年)
12.清乾隆《江南通志》(1779年)
13.《钦定续通典》(1783年)
14.清乾隆《上海县志》(1784年)
15.《明史》(1789年)
16.《大清一统志》(1789年)
17.清嘉庆《上海县志》(1814年)
18.清嘉庆《松江府志》(1817年)
19.清同治《上海县志》(1872年)
20.清光绪《南汇县志》(1879年)
21.清光绪《松江府续志》(1883年)
22.《上海市自治志·公牍乙编》(1915年)
23.《上海县续志》(1918年)
24.《陈行乡土志》(1921年)
25.民国《上海乡土地理志》(1927年)
26.民国《上海县志》(1935年)
27.民国《高密县志》(1935年)
28.《上海城隍庙》(1928年)
29.《邑庙风光》(1946年)
30.《上海城隍庙》(1948年)
第二卷 碑刻类
1.《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2.《豫园》
3.其他
第三卷 报刊类
1.《申报》
2.《民国日报》
3.《新闻报》
4.《学灯》
5.《台湾日日新报》
6.《中央日报》
7.《大晚报》
8.《中国教会新报》
9.《画图新报》
10.《广益丛报》
11.《警务丛报》
12.《善导报》
13.《礼拜六》
14.《青年友》
15.《兴华》
16.《上海市公报》
17.《艺术界》
18.《会报》
19.《旅行杂志》
20.《上海特别市土地局年刊》
21.《上海市社会局业务报告》
22.《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23.《中华画报》
24.《金刚钻月刊》
25.《警察月刊》
26.《十日谈》
27.《时代》
28.《现象》
29.《新人周刊》
30.《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
31.《钱业月报》
32.《上海生活》
33.《新语》
34.《现世报》
35.《上海妇女》
36.《华洋月报》
37.《知识与趣味》
38.《大观园月刊》
39.《妇女界》
40.《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
41.《吉普周刊》
42.《新上海》
43.《海风》
44.《海花》
45.《文物周刊》
46.《永安月刊》
47.《新园林》
48.《七日谈》
49.《儿童世界》
50.《红绿灯》
第四卷 档案类
第五卷 杂纪类
1.《梧冈集》
2.《俨山外集》
3.《翰林记》
4.《殿阁词林记》
5.《奔山堂别集》
6.《云间据目抄》
7.《三冈识略》
8.《春明梦余录》
9.《经义考》
10.《沪城备考》
11.《墨余录》
12.《瀛蠕杂志》
13.《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
14.《上海杂志》
15.《宣统元年上海指南》
16.《沪稗类钞》
17.《上海轶事大观》
18.《沪蠕话旧录》
19.《退醒庐余墨》
20.《增订上海指南》
21.《中华(全国)风俗志》
22.《上海研究资料》
23.《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24.《上海市大观》
25.《银元时代生活史》
第六卷 艺文类
1.《义丰集》
2.《四焉斋文集》
3.《淞南乐府》
4.《沪城岁事衢歌》
5.《上海县竹枝词》
6.《上海洋场竹枝词》
7.《上海历代竹枝词》
8.《上海城隍庙竹枝词》
9.《豫园》
10.《文以兴游——豫园匾对、碑文赏析》
11.《上海佛寺道观楹联对联集》
12.楹联
13.其他
第七卷 故事类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南市区故事分卷》
2.《老城隍庙的传说》

精彩书摘

  《上海城隍庙志(套装上下册)》:
  民国五年(1916)四月,头门至大殿以及两廊房屋等处,断绝交通,开工修葺。所需经费,由各会首分别担任及分投劝捐。
  民国五年(1916)七月,邑庙各会首集议妥恰,并蒙款产处丁庚尧允准,将原在小东门猛将堂、后被搬至南门外野三官堂安置之关公塑像,舁入城隍庙玉清官供奉。
  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大殿东首内皂班房失慎,延烧东廊楼屋二幢、过街楼一间,北及猛将堂,东及玉清官楼面三间,大殿屋面损毁,重檐焦灼。
  民国十二年(1923)二月,款产处致函上海县知事公署日:“城隍庙失慎,延烧庙宇,蹂躏殿屋,完全修复,约需银三、四万元,前经函报在案。兹据水木作杨云山开来工账,修理正殿屋面,实需银一万四千余元,其他屋宇,尚未估计。并称该屋高大异常,瓦木等料,必须预行定造。是工作虽待明春,而购料之费,应先筹措。”因此,“敬求县长缮发布告多张,分贴南北市热闹地方,劝谕地方居民,多方募捐”。
  民国十三年(1924)四月,头门外旗杆两根,前因年久损坏,被风吹断其一,各会首聚议更换新杆,但苦无极长并相当坚固之木料,遂由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捐银三千五百两,换作水泥旗杆两根,并重修照墙、吹鼓亭;叶培德堂捐银二千元,独修大门;程瑾记捐银二千四百五十元,独修玉清官;修理大殿,银一万二千五百元;东楼,银一千六百六十五元;玉清官西楼房三幢,银一千五百六十元。实收捐款一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元九角九分六厘(独捐者除外),不敷银一千二百七十六元四厘,由款产处筹垫。此次集资改建,于十三年(1924)七月完工,共计费用三万余金。
  民国十三年(1924)旧历七月十五日午刻,邑庙各会首舁城隍神像出巡未几,大殿忽告火警。此时,烧香人众,锭帛、元宝焚化过多,火势熊熊,焚及堆置西隅之冥锭等物,致成燎原。大殿完全被毁,殿内金山神像(即俗称“坐殿城隍”)暨两旁判官及内殿偶像,计差吏八尊,门房内内皂、内班各十余尊,中军四尊,三班、二班二、三十尊,马快十余尊等七、八十尊偶像,阴阳古镜一面,悉数被焚。惟殿前阴皂隶像八尊,因系石身,仅遭薰坏,间有跌倒者;殿之东首财神殿,被火焚去西首殿角;西首许真君殿及对面打唱台(又名奏乐台),均焚去楼面;大殿屋顶,本未燃及,经奋力拆除,以防蔓延。共计焚毁房屋十三、四间,寝宫幸未殃及,城隍夫人及老太爷、老太太(即城隍父母)等三尊神像,经庙祝及香火等于火炽时背负而出,暂假乐圃阆安置,至傍晚时,仍由庙祝等将神像三尊,由后门迁回内寝。惟城隍神像出巡回庙,未便由后门入内,故暂假玉清官东岳大殿驻节。火灾次日,款产处处长秦锡田、副处长沈周及庙董毛子坚、姚子让、姚慕莲等,特开临时会议,当即议决:(1)建筑。拟定改建水门汀大殿,以资坚固。(2)募捐。决定组织委员会,分投劝募。估计此次损失,共约七、八万金。
  民国十五年(1925)正月,因去岁大火,金山神像被焚,身首异处,相次枯焦,故权奉神首于万年台上,外罩红绸,以俾善信对其叩首焚香。
  民国十四年(1925)八月,整理邑庙豫园委员会假邑庙点春堂开成立会,到会者共约三百余人,选举委员十五人。
  民国十四年(1925)秋,整理邑庙豫园委员会发起修整荷花池。所有池水,一律车干,再掘深三尺。九曲桥撤除叠造,改用水泥,系十六曲,东自得意楼茶馆起,西至粹华刻字社止。至十二月底,捞挖荷池、改建桥梁、铺砌道路等一切工程,历时三月,始告竣工。上海市公所董事会总董、董事等,会同该会主任,邀集军警政商学各界人士,前往参观。
  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南北两市各绅商李平书、莫子经、王一亭、姚紫若、叶惠钧、王彬彦、张效良、范回春、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等四十余人,为重建邑庙大殿并创办上海市乞丐教养所事,借北区救火会开会集议。议决重建邑庙大殿、二殿、中厅、东首财神殿、西首许真君殿等;定于阴历二月初一日开工,限年底竣工,请久记营造厂承担工程;其材料用钢骨水泥,以避火灾;大殿地位,按照原址口口两间,并辟东、西太平弄两处。至乞丐教养所地址,拟用紫微庵前公地,即日绘图,同时进行。以上二事经费,约估十五万元。
  民国十五年(1926)五月初,上海县知事公署颁发布告两道,略日:“案据上海地方款产经理处总董秦锡田、副董沈周函称:本邑城隍庙大堂被毁年余,迭遭兵乱,民力艰难,未遑修复。兹有黄金荣、范回春、杜月笙、张啸林等,倡捐巨款,商由久记营造厂承接建筑工程。该厂定于五月三日开工,先行拆除旧料,输运沙石。”
  ……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上海城隍庙志(套装上下册)》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江南园林史话》 第一卷:吴越烟雨中的诗意栖居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江南地区传统园林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深度解读的重量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初期,江南园林从私家宅邸附属的休憩之所,逐步演化为兼具文人审美与山水意境的独立艺术空间的过程。 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大量考古发现和散佚文集中的记载,重建了早期江南士大夫在园林营造中的精神追求。书中详细剖析了“竹屿”、“曲水”等经典造园元素在这一时期的哲学内涵,探讨了谢灵运、王羲之等人物与他们所处的园林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次系统性地梳理了唐代寺院园林对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路径,指出其在空间布局上的借鉴与规避,为理解宋代园林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典雅,配有数百幅珍贵的手绘复原图和历史地图,力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文人对“人在园中,心游物外”的极致追求。 第二卷:明清鼎盛:尺度与哲思的交响 第二卷将笔触投向了明清两代,这是江南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本卷着重分析了苏州、扬州、杭州三大核心园林地域的风格差异与技术革新。苏州园林以其精巧布局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念占据核心篇幅。作者深入剖析了拙政园、留园等代表作的叠山理水技术,特别是对“借景”手法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形态学研究。书中展示了清代潘氏园林的兴衰,揭示了家族财富与园林审美之间的复杂关系。 扬州园林则被置于盐商文化与水利工程的背景下考察,强调其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特点,与苏州的内敛含蓄形成鲜明对比。书中对瘦西湖的整治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史料考证,论证了地方行政力量对园林景观改造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本卷还开辟专章讨论了明代晚期文震亨的《长物志》在规范园林审美中的地位,以及清代园林设计中对民俗节庆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书中对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木雕、砖雕艺术进行了专业层面的解读,展示了工艺技术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意境营造。 第三卷:流变与新生:现代语境下的遗产传承 第三卷着眼于近代以来的剧变。它不仅回顾了晚清时期传统园林所面临的挑战——如西方园林观念的冲击、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侵占——也重点研究了民国时期士绅对园林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作者通过对宋氏园、蒋氏故园等个案的分析,探讨了园林功能如何在政治更迭中发生转变。 在当代部分,本书探讨了战后修复工程的原则性争议,以及在遗产保护法框架下,如何平衡旅游开发需求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作者并未停留在描述性层面,而是提出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强调园林艺术需要与当代生活产生新的连接点,而非仅仅成为凝固的博物馆。 全书配有大量清晰的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罕见的早期照片,是园林研究者、建筑史学家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美学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 《海派文学的勃兴与转折:20世纪上半叶的都市书写》 本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地理变迁与文化身份构建的一部权威性专著。它聚焦于1900年至1949年间,一个特定都市群——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南京、杭州的文学现象,旨在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如何从传统士人叙事向现代都市叙事艰难转型的过程。 第一部分:都市的磁场与文学的土壤 开篇部分详细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上海作为“冒险家乐园”和“殖民前哨”的复杂社会结构。作者利用社会学数据,分析了人口构成、租界制度对知识分子群体心理的影响。书中细致考察了“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将其置于商业印刷业和大众娱乐工业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低俗文学的代表。通过对《新闻报》、《申报》副刊的文本细读,本书揭示了早期通俗小说如何塑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范式和道德想象。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新感觉派”的解码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新感觉派”文学群体的深入挖掘。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符号化解读,本研究将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创作置于国际现代主义思潮的对比之中,考察他们如何将西方意识流、非线性叙事技巧,与中国本土的都市经验(如霓虹灯下的疏离感、爵士乐中的颓废美学)进行本土化的融合。特别关注了他们对身体、欲望和城市空间的异化书写,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在题材和形式上的一次根本性突破。书中首次纳入了对同期电影剧本和广告文案的交叉研究,论证了都市媒介环境对文学创作的直接塑造力。 第三部分:左翼文学的转向与都市的批判性目光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本书详尽分析了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文学实践。这部分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从描绘个人情欲的都市转向对阶级冲突和民族危机的关注。书中对茅盾的《子夜》进行了空间政治学的解读,分析了工厂、弄堂与西式公寓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如何被纳入文学叙事的。此外,本书还专门分析了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独特贡献,如丁玲、张爱玲等如何通过对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颠覆性描写,构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都市经验维度。 第四部分:文学地理的重构与辐射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拓展至上海周边城市。作者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体制下,官方文化机构对文学创作的干预与扶持,以及杭州作为避世之地的文学生态。通过对地域性文化杂志的比较研究,本书清晰地勾勒出“海派”文学在空间上的扩张与收缩,最终在抗战爆发后,文学中心向西南地区迁移的历史必然性与文化创伤。 全书辅以大量档案照片、旧版书刊封面及作者手稿影印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与文本资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中心化的视角,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面貌。 ---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从乡村到市舶司》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宋代(960-1279年)社会结构与经济运作的学术专著。作者摒弃了传统上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叙事,转而采用微观和中观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剖析了宋代经济活动的活力与限制。 第一编:土地、人口与基层治理 本编从最基础的要素入手。作者通过对宋代赋役黄册、户籍档案(如“乡户图经”)的重新解读,精确估算了宋代的人口压力与人地关系。重点讨论了“不抑兼并”政策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并细致分析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日益复杂的契约关系,指出佃耕制度的成熟是宋代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此外,书中对宋代地方税收结构和乡村金融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比前代更为精细化的基层经济管理体系。 第二编:城市化与商业革命 此部分聚焦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书中详细梳理了“坊市制”的瓦解过程,阐释了夜市的出现及其对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对开封和杭州两座都城的商业区划、行业组织(行会)的形成与功能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作者着重分析了宋代商业资本的积累方式,特别是其与官府之间的联系,如盐铁专卖制度的改革与商业税的增长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变化。 第三编:货币体系与海外贸易的崛起 本书最有特色的一章是对宋代货币体系的探讨。作者不仅分析了铜钱的铸造、流通与贬值问题,更深入研究了“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行机制、信用基础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在海外贸易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宋廷如何通过设立市舶司(泉州、广州、明州等地)来管理和鼓励对外贸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航海贸易记录和阿拉伯、波斯文史料,重建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特别是陶瓷、茶叶和丝绸的出口结构,以及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编:技术进步与社会影响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宋代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包括活字印刷术在知识传播和商业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水力、风力在纺织和冶金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新农具和水利技术的推广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作者认为,宋代的创新精神是其经济繁荣的内在驱动力,而非单纯的外部刺激。 全书配有丰富的经济数据图表、宋代出土的钱币拓片以及海外贸易港口的复原图,是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高峰期的必备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城隍庙”这个富有烟火气的主题吸引的。我总觉得,比起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庙宇周边的市井生活、商贸活动、以及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真实灵魂。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建筑和神祇,更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老上海市井的时光隧道。书中对庙会盛况的描绘,对周边小吃摊贩的记载,甚至是对香火生意兴衰的分析,都细致入微,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我仿佛能闻到那时的油炸声和烧香味,听到不同口音的叫卖声。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学家,只是单纯想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如何“活”起来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比枯燥的官方文书要有趣得多。它让我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空间下的日常积累。

评分

我一直关注着国内各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知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极其耗时耗力的“冷门绝学”。能够看到《上海城隍庙志》这样一套资料详尽、体例完备的著作问世,我感到非常振奋。它不仅仅是对城隍庙这个单体的记录,更像是对一种特定地域文化记忆的抢救性保存。从文献的收集整理,到图像资料的系统编排,再到对地方风俗习惯的阐释,这套书展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避免了重复劳动,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史学支撑。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机构或个人而言,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文化最深沉的敬意和最专业的学术表达。

评分

阅读这套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解谜”的体验。信息的密度非常高,很多地方需要反复对照着地图和时间线去理解。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史料之间的交叉验证,比如不同时期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细微差异时,他们会倾向于给出几种可能的解释,而不是武断地下定论。这种克制和审慎的态度,恰恰是史学著作最宝贵的品质。它迫使读者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叙事偏向。特别是涉及到近代风云变幻时期,庙宇产权、管理权属的多次变更,书中梳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极高的史料整合能力。这套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走马观花快速浏览的休闲读物,它需要沉下心来,像对待珍贵的文物一样,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条注脚和引文。

评分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上海近现代史的研究,尤其对民间信仰和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我原本在寻找一些零散的档案资料,但效率实在太低了。直到我看到了朋友推荐的这套志书,它的结构组织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研究者量身定制的。从对城隍庙的选址、创建的地理环境分析,到历代重修的详细记录,再到庙宇所承载的社会功能,都做了详尽的梳理。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基于史料的严谨态度,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用具体的碑文、契约乃至地方官员的奏折来佐证每一个论点。这让我想起过去阅读的某些地方志,往往流于形式,而这套书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的心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我能从一个微小的宗教场所,窥见整个上海城市精神的变迁脉络,对于构建我论文的框架,简直是如虎添翼般的关键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烫金的“上海城隍庙志”几个大字,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摸上去细腻光滑,印刷的字体清晰工整,即便是繁复的古籍文字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深入研究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套装上下册的排版,既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又在细节处体现了编纂者的用心,比如页眉页脚的标记、目录的梳理,都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实体,就能感受到它超越了一般书籍的收藏价值,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这种对书籍实体品质的重视,本身就预示着内容必然是经过反复锤炼、力求精益求精的。我期待着尽快沉浸到那些跨越时空的记录之中,去探寻这座古老庙宇背后的点点滴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