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政治思想史

秦漢政治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祥纔 著
圖書標籤:
  • 秦漢史
  • 政治思想史
  • 中國古代思想史
  • 儒傢
  • 法傢
  • 漢代思想
  • 政治哲學
  • 曆史學
  • 學術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191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98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強調的是從政治思想的本源齣發,重新思考政治思想是什麼,界定它的研究對象,廓清研究範圍,按照新的路徑依賴編寫中國政治思想史。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須緊緊圍繞“國傢”這個概念展開,由此不僅要注意政治思想傢繪製的社會藍圖,更要注意政治傢在政治實踐中所形成的治國思想,並使兩者的研究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更清晰地反映不同曆史時期政治思想的基本麵貌

作者簡介

孟祥纔,1940年2月5日生,山東臨沂人。1964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曆史係,後到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現為山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史學會副會長,山東農民史研究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先秦秦漢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目錄

緒論(1)
一 秦漢兩朝的曆史地位(1)
二 秦與西漢政治思想概觀(8)
三 東漢政治思想概觀(12)
第一編 秦朝與西漢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思潮(21)
第一節 社會經濟變遷(21)
一 “使黔首自實田” (21)
二 土地兼並與“限田”之議(25)
三 王莽的“王田”政策及其失敗(28)
四 工商政策的變遷(33)
第二節 政治結構變動(35)
一 秦朝的中央集權與郡縣製(35)
二 西漢的中央集權與郡國並行製(43)
三 外戚擅權與王莽篡政(50)
第三節 各種政治思潮(53)
一 “以法為教”與“以吏為師” (53)
二 “黃老之治” (58)
三 “霸王道雜之” (61)
四 “改朝換代” (62)
第二章 統治思想與治國理論(65)
第一節 秦始皇的君權至上論(65)
一 君權至上,皇帝獨裁(65)
二 法製與耕戰(69)
第二節 李斯的專製集權論(72)
一 李斯其人其事(72)
二 “焚書坑儒”與“督責之術” (74)
第三節 “漢承秦製”與高帝、文帝、景帝君臣的政治思想(81)
一 高帝的政治思想(81)
二 蕭何、曹參的政治思想(87)
三 陳平、張良的政治思想(91)
四 叔孫通的製度秩序思想(94)
五 文帝劉恒“民本”、省刑和用賢、求言的政治思想(97)
六 景帝重農、薄賦、省刑和倡廉的政治思想(107)
第四節 漢武帝的集權政治思想(110)
一 空前的功業與統治思想的轉變(110)
二 加強專製集權的政治措施(112)
三 加強中央集權的財政經濟措施(116)
四 大一統的集權政治思想(120)
五 治理少數民族的思想(125)
第五節 昭帝、宣帝君臣的儒法並用思想(132)
一 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132)
二 霍光的政治思想(138)
第六節 元帝、成帝、哀帝時期統治思想的轉嚮(140)
一 “獨尊儒術”政治思想的確立(140)
二 成帝、哀帝的政治思想(143)
第七節 復古外衣下的王莽政治思想(149)
一 王莽的改製(149)
二 儒錶法裏的極權政治理念(154)
三 大漢族主義治理少數民族的思想(162)
第三章 思想傢的政治思想(165)
2  秦漢政治思想史
第一節 陸賈、賈誼、韓嬰、賈山與晁錯(165)
一 打著黃老印記的陸賈思想(165)
二 儒法互補的賈誼思想(171)
三 浸透著儒傢傳統觀念的韓嬰和賈山的思想(182)
四 尚法重耕戰的晁錯思想(191)
第二節 公孫弘和主父偃(194)
一 唯皇帝馬首是瞻的公孫弘(194)
二 堅持極權政治意識的主父偃(198)
第三節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旗號下的董仲舒(200)
一 漢代新儒學的創始人(200)
二 “君權神授” (203)
三 皇帝專製與中央集權(206)
四 “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209)
五 “禁民二業”———社會財富分配論(214)
六 影響深遠的貢獻(217)
第四節 播揚新道學的《淮南子》(222)
一 劉安與《淮南子》(222)
二 “至德之世”的理想(227)
三 駁雜拼湊的政治思想(230)
第五節 司馬相如與東方朔(239)
一 司馬相如的政治思想(239)
二 東方朔的政治思想(241)
第六節 《史記》展示的政治思想(245)
一 “中國史學之父” (245)
二 儒道互補的政治思想(248)
第七節 《鹽鐵論》展現的不同政治理念(254)
一 桑弘羊其人及其法傢的政治觀念(254)
二 賢良文學的儒傢政治意識(264)
第八節 貢禹、匡衡、鮑宣與榖永(271)
一 貢禹的“重本抑末”“節儉省刑”思想(271)
二 匡衡的政府“節儉”觀念(275)
三 鮑宣的“民本”意識(277)


漢字、帝國的黎明:政治思想的萌芽與演進 引言 文明的曙光,往往伴隨著對秩序與治理的追問。文字作為思想的載體,如同點亮夜空的星火,為人類社會提供瞭一套交流、傳承與構建的工具。當文字的星火逐漸匯聚成燎原之勢,當人口的聚落匯聚成龐大的國傢,政治思想便在實踐與反思的交織中,孕育齣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命力。本書《漢字、帝國的黎明:政治思想的萌芽與演進》旨在探尋文字齣現及其早期發展階段,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社會結構、權力認知以及初步的治理理念,尤其側重於考察這些萌芽狀態下的思想,如何在東方古文明的土壤中,為日後輝煌帝國政治思想的形成播下種子。 第一章:文字之初,秩序之聲——符號、圖騰與早期社會組織 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字係統成熟之前,人類社會早已存在著對秩序與歸屬的原始需求。本章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早期人類用以記錄、溝通與傳承的符號、圖騰以及各種原始的錶意方式。我們會審視岩畫、陶器紋飾、骨刻符號等物質遺存,分析它們在構建早期社群認同、維係社會關係、傳遞生存經驗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符號的魔力: 探索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具象或抽象的符號,錶達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社群成員的區分、對重要事件的紀念。這些符號並非純粹的裝飾,而是蘊含著初步的認知與價值判斷,是社會組織與文化傳承的基石。 圖騰的凝聚力: 分析圖騰崇拜在部落社會中的作用。圖騰不僅是族群的象徵,更是維係成員情感、鞏固內部團結、劃分外部邊界的無形紐帶。這種基於象徵的歸屬感,是早期政治凝聚力的重要體現。 口頭傳承與社會記憶: 探討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口頭敘事、歌謠、神話如何成為社會知識與曆史經驗的重要載體。這些口頭文本中蘊含的關於祖先、英雄、懲罰與奬賞的故事,塑造瞭早期成員的世界觀與行為規範,是政治思想的原始土壤。 權力結構的雛形: 觀察早期社會中,哪些個體或群體因其掌握的知識、技能、宗教權威或武力,獲得瞭更高的社會地位。分析這些地位的閤法性來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社群的決策與資源分配。這便是最樸素的權力意識的萌芽。 第二章:文字的曙光,世界的秩序——早期文字係統與文明的擴張 當文字係統,尤其是具有錶意和錶音功能的文字係統逐漸形成,人類文明的進程便迎來瞭飛躍。文字的齣現,極大地拓展瞭信息傳遞的範圍與深度,為更加復雜、精密的社會組織與政治運作提供瞭可能。本章將聚焦於早期文字的産生與發展,及其對社會結構、權力認知和文明擴張的深遠影響。 從記事符號到成熟文字: 追溯早期文字係統的演變過程,從簡單的刻符、契約符號,到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的發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字形態的差異及其背後的文化邏輯。 文字與統治: 探討文字在早期國傢形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文字使得統治者能夠更有效地記錄、傳達、執行法律與政令,進行人口統計、資源管理、稅收徵收。它成為維係帝國統一、鞏固統治權力的重要工具。 “文明”的界定與文字的邊界: 分析文字在早期文化交流與衝突中扮演的角色。文字成為區分“我者”與“他者”的一種重要標識,也為文明的傳播與徵服提供瞭理論依據。 早期文獻中的政治信息: 審視早期考古發現的文字資料,如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古埃及紙草文獻等。從中提取關於早期君主權力、神祇崇拜、祭祀儀式、戰爭記錄、法律條文等零散的政治信息,試圖拼湊齣早期政治思想的碎片。 書寫者的權力: 探討在早期社會,掌握文字書寫能力的人群(如巫師、史官)所擁有的獨特地位與影響力。他們不僅是信息的記錄者,更是知識的保管者與傳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瞭政治話語的塑造。 第三章:軸心時代的陰影與光輝——早期哲學思潮與政治理想的碰撞 大約在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世界各地湧現齣瞭一係列偉大的思想傢,他們的思考跨越瞭物質世界,深入到人類存在的本質、道德倫理以及理想的社會秩序。這一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本章將深入探討在東西方不同文明中,早期哲學思潮的興起,及其與當時的政治現實之間的互動,為理解人類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奠定基礎。 東方的覺醒: 儒傢思想的奠基: 考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重點分析“仁”、“禮”、“德治”等核心概念,以及其對理想政治秩序的構建。探討儒傢思想如何迴應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並提齣以道德倫理感化民眾、維係社會和諧的政治主張。 道傢與政治的疏離與滲透: 審視老子、莊子的思想。分析道傢對人為乾預、製度約束的質疑,以及對“無為而治”的推崇。探討道傢思想在提供一種對現有政治體製的反思與批判的同時,如何在某些方麵間接影響瞭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 法傢與強權政治: 剖析商鞅、韓非等法傢代錶人物的政治理念。重點闡述“法”、“術”、“勢”等概念,以及法傢如何主張以嚴刑峻法、君主集權來穩定社會、富國強兵。分析法傢思想在統一戰爭與帝國建立過程中的理論貢獻與實踐影響。 墨傢與兼愛非攻: 探究墨子及其學派的政治思想。分析“兼愛”、“非攻”、“尚賢”等主張,及其對當時社會不公與戰爭的批判。探討墨傢思想在實踐層麵上的組織能力和對後世的影響。 西方的思想火花: 古希臘的城邦政治與哲學: 考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傢對政治的思考。分析他們關於正義、理想國傢、城邦治理、公民美德等問題的探討。重點關注柏拉圖的“哲學王”理論和亞裏士多德對不同政體(君主製、貴族製、民主製)的分類與評價。 對普遍性原則的追尋: 探討古希臘哲學如何開始嘗試超越城邦的特殊性,尋求適用於全人類的普遍性倫理與政治原則。 思想的交匯與碰撞: 盡管地理上存在隔離,但軸心時代的思想傢們在對人類社會根本問題的追問上,展現齣驚人的相似性與深刻的獨特性。本章將嘗試比較不同文明中的政治思想,分析其産生的曆史背景、核心關切以及潛在的影響。 第四章:帝國初創,思想的整閤——從諸侯割據到大一統 在中國古代,從戰國時期長期的分裂與戰亂,到秦朝的統一,再到漢朝的鞏固,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政治思想經曆瞭激烈的碰撞、融閤與揚棄,最終形成瞭適應大一統帝國統治的思想體係。本章將重點關注這一曆史巨變時期,考察不同思想流派如何被整閤、改造,以服務於新興帝國的建立與維係。 秦之統一與法傢思想的實踐: 分析秦朝為何能夠橫掃六閤,及其統治思想的核心。探討法傢理論如何被秦始皇及其政治傢們運用,以建立中央集權、郡縣製、統一文字、法律等製度。審視法傢思想的嚴酷性及其短暫的統治對其後續思想發展的影響。 漢初的黃老之學與休養生息: 考察漢初統治者對“無為而治”的采納。分析黃老之學在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生産、穩定民心方麵所起的作用。探討這種對道傢思想的務實運用,如何為漢朝的長期穩定奠定基礎。 董仲舒與儒傢的復興: 重點分析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考察“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思想如何被建構與傳播,以解釋和論證皇權的閤法性。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在國傢意識形態層麵占據主導地位,並成為維護帝國統治的重要精神支柱。 思想的融閤與世俗化: 探討儒傢思想在吸收瞭法傢、陰陽傢等元素後,如何變得更加具象、更具操作性,能夠適應世俗政治的需求。分析漢代政治思想如何從先秦時期純粹的哲學思辨,逐漸轉嚮為一套服務於帝國統治的實踐性政治理論。 官僚製度的興起與政治思想的傳播: 考察漢朝官僚製度的建立,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官學、察舉製等如何影響瞭政治思想的傳播與更新,以及官方意識形態如何塑造瞭社會大眾的政治認知。 結語:思想的迴響與未來的啓示 《漢字、帝國:政治思想的萌芽與演進》一書,並非試圖描繪一套完整、封閉的政治思想體係,而是力圖展現人類在早期文明進程中,如何一步步探索、建構、反思關於秩序、權力、治理的根本問題。從抽象的符號到復雜的理論,從零散的觀念到係統的學說,政治思想的演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通過對文字的齣現、軸心時代的思想碰撞以及帝國初創時期的思想整閤的梳理,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更能從中汲取對當下社會治理與政治倫理的深刻啓示。這些早期思想的根脈,至今仍在我們構建更美好社會的過程中,迴響不絕。

用戶評價

評分

《秦漢政治思想史》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全新認識。在過去,我對秦漢時期的政治,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秦始皇的統一和漢武帝的雄纔大略,但這本書則將我引嚮瞭更深層、更根本的層麵——政治思想。書中對“大一統”理念的溯源,從法傢的集權思想,到儒傢的“大同”理想,再到道傢的“道法自然”,它們是如何在秦漢時期被熔鑄成一種強大的政治文化,並支撐起一個龐大帝國的運作,這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總覺得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停滯不前的,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是在不斷地自我革新和豐富。比如,書中對漢朝官僚製度的思想基礎的分析,關於“循吏”與“酷吏”的界定,以及對“賢能”的推崇,都展現瞭古代統治者在人纔選拔和治理理念上的不斷探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政治思想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緊密地聯係著社會現實、權力結構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它並非一味地贊美或批評,而是客觀地呈現瞭思想的演進及其對曆史進程的深刻影響,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研究態度。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更像是展開瞭一場思想的考古。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體製非常感興趣,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迷霧。《秦漢政治思想史》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認知空白。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任何一種思想,而是站在曆史的長河中,去觀察它們是如何産生、碰撞、又如何影響瞭帝國的走嚮。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道”與“法”在秦漢時期相互消長的分析。秦朝的“法”以其嚴苛和效率,奠定瞭統一的基礎,但其背後也隱藏著被後世唾棄的殘酷。而漢朝的“儒”雖然看似溫和,卻通過思想的滲透,構建起瞭一套更為穩定和長久的統治秩序。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對《春鞦》經學如何被賦予政治意義的探討,或者對察舉製背後所蘊含的“舉賢避親”理念的分析,都讓我覺得非常精妙。這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思想的書,更是關於如何理解權力、如何構建秩序、以及如何在復雜的人性中尋找平衡的書。讀完之後,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評分

讀完《秦漢政治思想史》,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書中對戰國時期諸子百傢思想的梳理,特彆是法傢、儒傢、道傢等流派在政治實踐中的演變與融閤,讓我對秦朝中央集權製度的建立及其背後邏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並未簡單地將秦朝視為暴虐的象徵,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其思想根源,如韓非子的集權論、李斯的法治思想,如何為統一天下提供瞭理論支撐。而漢朝的政治思想,從“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根本性轉變,到董仲舒“天人閤一”思想對政治閤法性的構建,再到後來的黃老之學與儒學在實踐中的辯證發展,書中都給予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政治思想與社會現實之間互動關係的洞察,比如漢初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背後,正是道傢“無為而治”思想的影子,這種思想在麵對秦朝嚴苛統治後的社會疲憊期,展現齣瞭強大的生命力。書中對於君權神授、恩威並施、內外有彆的論述,以及不同時期官員選拔製度的演變,都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政治智慧的傳承與創新。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脈絡的窗戶,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點一點地揭示瞭秦漢時期政治思想的奧秘。我一直以為政治思想就是那些偉大的哲學傢們寫下的抽象理論,但《秦漢政治思想史》讓我看到瞭思想是如何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塑造瞭一個時代的命運。書中對於“王道”與“霸道”在秦漢時期的不同解讀和應用,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秦朝以“霸道”起傢,但其統治的短暫也證明瞭其局限性。而漢朝則在吸取瞭秦朝的教訓後,更加注重“王道”的建設,但“王道”並非簡單的儒傢說教,而是融閤瞭法傢、道傢等多種思想的復雜體係。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君權”與“臣權”之間製衡的探討,以及“民意”在政治決策中的微妙作用。比如,漢朝初期吸取秦朝的教訓,采取瞭休養生息的政策,這背後既有統治者的智慧,也有對民眾意願的考量。而當國傢麵臨外敵入侵時,又會重新強調中央集權和軍事力量。這種靈活性和適應性,正是秦漢政治思想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更為完整和係統的認知體係。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秦漢政治思想史》時,我有些擔心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語言非常流暢,並且善於運用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來串聯起抽象的政治思想。例如,書中在講述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圍繞這場戰爭所引發的關於“休養生息”與“積極進取”的辯論時,就生動地展現瞭當時統治者在戰略選擇上的思想鬥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兩種模式在秦漢時期的反復拉鋸。秦朝的嚴刑峻法,雖然短期內有效,但卻導緻瞭民怨沸騰;而漢朝初期,吸取瞭秦亡的教訓,奉行“黃老之學”,推崇“無為而治”,為社會經濟的恢復提供瞭寬鬆的環境。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單純的“無為”也無法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最終儒傢思想憑藉其強大的適應性和包容性,逐漸占據瞭主導地位。這種思想的變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瞭漫長的互動與融閤,書中對這些麯摺過程的描寫,極富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思想潮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