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强调的是从政治思想的本源出发,重新思考政治思想是什么,界定它的研究对象,廓清研究范围,按照新的路径依赖编写中国政治思想史。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这个概念展开,由此不仅要注意政治思想家绘制的社会蓝图,更要注意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治国思想,并使两者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清晰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
孟祥才,1940年2月5日生,山东临沂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绪论(1)
一 秦汉两朝的历史地位(1)
二 秦与西汉政治思想概观(8)
三 东汉政治思想概观(12)
第一编 秦朝与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21)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迁(21)
一 “使黔首自实田” (21)
二 土地兼并与“限田”之议(25)
三 王莽的“王田”政策及其失败(28)
四 工商政策的变迁(33)
第二节 政治结构变动(35)
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35)
二 西汉的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43)
三 外戚擅权与王莽篡政(50)
第三节 各种政治思潮(53)
一 “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 (53)
二 “黄老之治” (58)
三 “霸王道杂之” (61)
四 “改朝换代” (62)
第二章 统治思想与治国理论(65)
第一节 秦始皇的君权至上论(65)
一 君权至上,皇帝独裁(65)
二 法制与耕战(69)
第二节 李斯的专制集权论(72)
一 李斯其人其事(72)
二 “焚书坑儒”与“督责之术” (74)
第三节 “汉承秦制”与高帝、文帝、景帝君臣的政治思想(81)
一 高帝的政治思想(81)
二 萧何、曹参的政治思想(87)
三 陈平、张良的政治思想(91)
四 叔孙通的制度秩序思想(94)
五 文帝刘恒“民本”、省刑和用贤、求言的政治思想(97)
六 景帝重农、薄赋、省刑和倡廉的政治思想(107)
第四节 汉武帝的集权政治思想(110)
一 空前的功业与统治思想的转变(110)
二 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措施(112)
三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116)
四 大一统的集权政治思想(120)
五 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25)
第五节 昭帝、宣帝君臣的儒法并用思想(132)
一 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132)
二 霍光的政治思想(138)
第六节 元帝、成帝、哀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向(140)
一 “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确立(140)
二 成帝、哀帝的政治思想(143)
第七节 复古外衣下的王莽政治思想(149)
一 王莽的改制(149)
二 儒表法里的极权政治理念(154)
三 大汉族主义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62)
第三章 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65)
2 秦汉政治思想史
第一节 陆贾、贾谊、韩婴、贾山与晁错(165)
一 打着黄老印记的陆贾思想(165)
二 儒法互补的贾谊思想(171)
三 浸透着儒家传统观念的韩婴和贾山的思想(182)
四 尚法重耕战的晁错思想(191)
第二节 公孙弘和主父偃(194)
一 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公孙弘(194)
二 坚持极权政治意识的主父偃(198)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旗号下的董仲舒(200)
一 汉代新儒学的创始人(200)
二 “君权神授” (203)
三 皇帝专制与中央集权(206)
四 “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209)
五 “禁民二业”———社会财富分配论(214)
六 影响深远的贡献(217)
第四节 播扬新道学的《淮南子》(222)
一 刘安与《淮南子》(222)
二 “至德之世”的理想(227)
三 驳杂拼凑的政治思想(230)
第五节 司马相如与东方朔(239)
一 司马相如的政治思想(239)
二 东方朔的政治思想(241)
第六节 《史记》展示的政治思想(245)
一 “中国史学之父” (245)
二 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248)
第七节 《盐铁论》展现的不同政治理念(254)
一 桑弘羊其人及其法家的政治观念(254)
二 贤良文学的儒家政治意识(264)
第八节 贡禹、匡衡、鲍宣与谷永(271)
一 贡禹的“重本抑末”“节俭省刑”思想(271)
二 匡衡的政府“节俭”观念(275)
三 鲍宣的“民本”意识(277)
读完《秦汉政治思想史》,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书中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特别是法家、儒家、道家等流派在政治实践中的演变与融合,让我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背后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未简单地将秦朝视为暴虐的象征,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思想根源,如韩非子的集权论、李斯的法治思想,如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理论支撑。而汉朝的政治思想,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性转变,到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政治合法性的构建,再到后来的黄老之学与儒学在实践中的辩证发展,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政治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洞察,比如汉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背后,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子,这种思想在面对秦朝严苛统治后的社会疲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君权神授、恩威并施、内外有别的论述,以及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都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脉络的窗户,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更像是展开了一场思想的考古。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秦汉政治思想史》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种思想,而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它们是如何产生、碰撞、又如何影响了帝国的走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与“法”在秦汉时期相互消长的分析。秦朝的“法”以其严苛和效率,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但其背后也隐藏着被后世唾弃的残酷。而汉朝的“儒”虽然看似温和,却通过思想的渗透,构建起了一套更为稳定和长久的统治秩序。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对《春秋》经学如何被赋予政治意义的探讨,或者对察举制背后所蕴含的“举贤避亲”理念的分析,都让我觉得非常精妙。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思想的书,更是关于如何理解权力、如何构建秩序、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找平衡的书。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秦汉政治思想史》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在过去,我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但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更深层、更根本的层面——政治思想。书中对“大一统”理念的溯源,从法家的集权思想,到儒家的“大同”理想,再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它们是如何在秦汉时期被熔铸成一种强大的政治文化,并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运作,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觉得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停滞不前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丰富。比如,书中对汉朝官僚制度的思想基础的分析,关于“循吏”与“酷吏”的界定,以及对“贤能”的推崇,都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和治理理念上的不断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思想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现实、权力结构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它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评,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思想的演进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研究态度。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揭示了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奥秘。我一直以为政治思想就是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写下的抽象理论,但《秦汉政治思想史》让我看到了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命运。书中对于“王道”与“霸道”在秦汉时期的不同解读和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朝以“霸道”起家,但其统治的短暂也证明了其局限性。而汉朝则在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后,更加注重“王道”的建设,但“王道”并非简单的儒家说教,而是融合了法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复杂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君权”与“臣权”之间制衡的探讨,以及“民意”在政治决策中的微妙作用。比如,汉朝初期吸取秦朝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背后既有统治者的智慧,也有对民众意愿的考量。而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又会重新强调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正是秦汉政治思想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体系。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秦汉政治思想史》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并且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来串联起抽象的政治思想。例如,书中在讲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关于“休养生息”与“积极进取”的辩论时,就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在战略选择上的思想斗争。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两种模式在秦汉时期的反复拉锯。秦朝的严刑峻法,虽然短期内有效,但却导致了民怨沸腾;而汉朝初期,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奉行“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无为”也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最终儒家思想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思想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互动与融合,书中对这些曲折过程的描写,极富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