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政治思想史

秦汉政治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祥才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古代思想史
  • 儒家
  • 法家
  • 汉代思想
  • 政治哲学
  • 历史学
  • 学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9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8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的是从政治思想的本源出发,重新思考政治思想是什么,界定它的研究对象,廓清研究范围,按照新的路径依赖编写中国政治思想史。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这个概念展开,由此不仅要注意政治思想家绘制的社会蓝图,更要注意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治国思想,并使两者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清晰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

作者简介

孟祥才,1940年2月5日生,山东临沂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绪论(1)
一 秦汉两朝的历史地位(1)
二 秦与西汉政治思想概观(8)
三 东汉政治思想概观(12)
第一编 秦朝与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21)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迁(21)
一 “使黔首自实田” (21)
二 土地兼并与“限田”之议(25)
三 王莽的“王田”政策及其失败(28)
四 工商政策的变迁(33)
第二节 政治结构变动(35)
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35)
二 西汉的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43)
三 外戚擅权与王莽篡政(50)
第三节 各种政治思潮(53)
一 “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 (53)
二 “黄老之治” (58)
三 “霸王道杂之” (61)
四 “改朝换代” (62)
第二章 统治思想与治国理论(65)
第一节 秦始皇的君权至上论(65)
一 君权至上,皇帝独裁(65)
二 法制与耕战(69)
第二节 李斯的专制集权论(72)
一 李斯其人其事(72)
二 “焚书坑儒”与“督责之术” (74)
第三节 “汉承秦制”与高帝、文帝、景帝君臣的政治思想(81)
一 高帝的政治思想(81)
二 萧何、曹参的政治思想(87)
三 陈平、张良的政治思想(91)
四 叔孙通的制度秩序思想(94)
五 文帝刘恒“民本”、省刑和用贤、求言的政治思想(97)
六 景帝重农、薄赋、省刑和倡廉的政治思想(107)
第四节 汉武帝的集权政治思想(110)
一 空前的功业与统治思想的转变(110)
二 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措施(112)
三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116)
四 大一统的集权政治思想(120)
五 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25)
第五节 昭帝、宣帝君臣的儒法并用思想(132)
一 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132)
二 霍光的政治思想(138)
第六节 元帝、成帝、哀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向(140)
一 “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确立(140)
二 成帝、哀帝的政治思想(143)
第七节 复古外衣下的王莽政治思想(149)
一 王莽的改制(149)
二 儒表法里的极权政治理念(154)
三 大汉族主义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62)
第三章 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65)
2  秦汉政治思想史
第一节 陆贾、贾谊、韩婴、贾山与晁错(165)
一 打着黄老印记的陆贾思想(165)
二 儒法互补的贾谊思想(171)
三 浸透着儒家传统观念的韩婴和贾山的思想(182)
四 尚法重耕战的晁错思想(191)
第二节 公孙弘和主父偃(194)
一 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公孙弘(194)
二 坚持极权政治意识的主父偃(198)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旗号下的董仲舒(200)
一 汉代新儒学的创始人(200)
二 “君权神授” (203)
三 皇帝专制与中央集权(206)
四 “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209)
五 “禁民二业”———社会财富分配论(214)
六 影响深远的贡献(217)
第四节 播扬新道学的《淮南子》(222)
一 刘安与《淮南子》(222)
二 “至德之世”的理想(227)
三 驳杂拼凑的政治思想(230)
第五节 司马相如与东方朔(239)
一 司马相如的政治思想(239)
二 东方朔的政治思想(241)
第六节 《史记》展示的政治思想(245)
一 “中国史学之父” (245)
二 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248)
第七节 《盐铁论》展现的不同政治理念(254)
一 桑弘羊其人及其法家的政治观念(254)
二 贤良文学的儒家政治意识(264)
第八节 贡禹、匡衡、鲍宣与谷永(271)
一 贡禹的“重本抑末”“节俭省刑”思想(271)
二 匡衡的政府“节俭”观念(275)
三 鲍宣的“民本”意识(277)


汉字、帝国的黎明:政治思想的萌芽与演进 引言 文明的曙光,往往伴随着对秩序与治理的追问。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如同点亮夜空的星火,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套交流、传承与构建的工具。当文字的星火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当人口的聚落汇聚成庞大的国家,政治思想便在实践与反思的交织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命力。本书《汉字、帝国的黎明:政治思想的萌芽与演进》旨在探寻文字出现及其早期发展阶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结构、权力认知以及初步的治理理念,尤其侧重于考察这些萌芽状态下的思想,如何在东方古文明的土壤中,为日后辉煌帝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播下种子。 第一章:文字之初,秩序之声——符号、图腾与早期社会组织 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成熟之前,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着对秩序与归属的原始需求。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早期人类用以记录、沟通与传承的符号、图腾以及各种原始的表意方式。我们会审视岩画、陶器纹饰、骨刻符号等物质遗存,分析它们在构建早期社群认同、维系社会关系、传递生存经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符号的魔力: 探索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具象或抽象的符号,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社群成员的区分、对重要事件的纪念。这些符号并非纯粹的装饰,而是蕴含着初步的认知与价值判断,是社会组织与文化传承的基石。 图腾的凝聚力: 分析图腾崇拜在部落社会中的作用。图腾不仅是族群的象征,更是维系成员情感、巩固内部团结、划分外部边界的无形纽带。这种基于象征的归属感,是早期政治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口头传承与社会记忆: 探讨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口头叙事、歌谣、神话如何成为社会知识与历史经验的重要载体。这些口头文本中蕴含的关于祖先、英雄、惩罚与奖赏的故事,塑造了早期成员的世界观与行为规范,是政治思想的原始土壤。 权力结构的雏形: 观察早期社会中,哪些个体或群体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宗教权威或武力,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分析这些地位的合法性来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社群的决策与资源分配。这便是最朴素的权力意识的萌芽。 第二章:文字的曙光,世界的秩序——早期文字系统与文明的扩张 当文字系统,尤其是具有表意和表音功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人类文明的进程便迎来了飞跃。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与深度,为更加复杂、精密的社会组织与政治运作提供了可能。本章将聚焦于早期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权力认知和文明扩张的深远影响。 从记事符号到成熟文字: 追溯早期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从简单的刻符、契约符号,到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的发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字形态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文字与统治: 探讨文字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文字使得统治者能够更有效地记录、传达、执行法律与政令,进行人口统计、资源管理、税收征收。它成为维系帝国统一、巩固统治权力的重要工具。 “文明”的界定与文字的边界: 分析文字在早期文化交流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文字成为区分“我者”与“他者”的一种重要标识,也为文明的传播与征服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期文献中的政治信息: 审视早期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古埃及纸草文献等。从中提取关于早期君主权力、神祇崇拜、祭祀仪式、战争记录、法律条文等零散的政治信息,试图拼凑出早期政治思想的碎片。 书写者的权力: 探讨在早期社会,掌握文字书写能力的人群(如巫师、史官)所拥有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他们不仅是信息的记录者,更是知识的保管者与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话语的塑造。 第三章:轴心时代的阴影与光辉——早期哲学思潮与政治理想的碰撞 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考跨越了物质世界,深入到人类存在的本质、道德伦理以及理想的社会秩序。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本章将深入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明中,早期哲学思潮的兴起,及其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之间的互动,为理解人类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奠定基础。 东方的觉醒: 儒家思想的奠基: 考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重点分析“仁”、“礼”、“德治”等核心概念,以及其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建。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回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并提出以道德伦理感化民众、维系社会和谐的政治主张。 道家与政治的疏离与渗透: 审视老子、庄子的思想。分析道家对人为干预、制度约束的质疑,以及对“无为而治”的推崇。探讨道家思想在提供一种对现有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批判的同时,如何在某些方面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 法家与强权政治: 剖析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念。重点阐述“法”、“术”、“势”等概念,以及法家如何主张以严刑峻法、君主集权来稳定社会、富国强兵。分析法家思想在统一战争与帝国建立过程中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 墨家与兼爱非攻: 探究墨子及其学派的政治思想。分析“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及其对当时社会不公与战争的批判。探讨墨家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组织能力和对后世的影响。 西方的思想火花: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与哲学: 考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政治的思考。分析他们关于正义、理想国家、城邦治理、公民美德等问题的探讨。重点关注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和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分类与评价。 对普遍性原则的追寻: 探讨古希腊哲学如何开始尝试超越城邦的特殊性,寻求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性伦理与政治原则。 思想的交汇与碰撞: 尽管地理上存在隔离,但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对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追问上,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与深刻的独特性。本章将尝试比较不同文明中的政治思想,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关切以及潜在的影响。 第四章:帝国初创,思想的整合——从诸侯割据到大一统 在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与战乱,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朝的巩固,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政治思想经历了激烈的碰撞、融合与扬弃,最终形成了适应大一统帝国统治的思想体系。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一历史巨变时期,考察不同思想流派如何被整合、改造,以服务于新兴帝国的建立与维系。 秦之统一与法家思想的实践: 分析秦朝为何能够横扫六合,及其统治思想的核心。探讨法家理论如何被秦始皇及其政治家们运用,以建立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法律等制度。审视法家思想的严酷性及其短暂的统治对其后续思想发展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休养生息: 考察汉初统治者对“无为而治”的采纳。分析黄老之学在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稳定民心方面所起的作用。探讨这种对道家思想的务实运用,如何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董仲舒与儒家的复兴: 重点分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考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如何被建构与传播,以解释和论证皇权的合法性。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精神支柱。 思想的融合与世俗化: 探讨儒家思想在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元素后,如何变得更加具象、更具操作性,能够适应世俗政治的需求。分析汉代政治思想如何从先秦时期纯粹的哲学思辨,逐渐转向为一套服务于帝国统治的实践性政治理论。 官僚制度的兴起与政治思想的传播: 考察汉朝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官学、察举制等如何影响了政治思想的传播与更新,以及官方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社会大众的政治认知。 结语:思想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汉字、帝国:政治思想的萌芽与演进》一书,并非试图描绘一套完整、封闭的政治思想体系,而是力图展现人类在早期文明进程中,如何一步步探索、建构、反思关于秩序、权力、治理的根本问题。从抽象的符号到复杂的理论,从零散的观念到系统的学说,政治思想的演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通过对文字的出现、轴心时代的思想碰撞以及帝国初创时期的思想整合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治理与政治伦理的深刻启示。这些早期思想的根脉,至今仍在我们构建更美好社会的过程中,回响不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秦汉政治思想史》,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书中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特别是法家、儒家、道家等流派在政治实践中的演变与融合,让我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背后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未简单地将秦朝视为暴虐的象征,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思想根源,如韩非子的集权论、李斯的法治思想,如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理论支撑。而汉朝的政治思想,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性转变,到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政治合法性的构建,再到后来的黄老之学与儒学在实践中的辩证发展,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政治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洞察,比如汉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背后,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子,这种思想在面对秦朝严苛统治后的社会疲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君权神授、恩威并施、内外有别的论述,以及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都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脉络的窗户,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更像是展开了一场思想的考古。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秦汉政治思想史》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种思想,而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它们是如何产生、碰撞、又如何影响了帝国的走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与“法”在秦汉时期相互消长的分析。秦朝的“法”以其严苛和效率,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但其背后也隐藏着被后世唾弃的残酷。而汉朝的“儒”虽然看似温和,却通过思想的渗透,构建起了一套更为稳定和长久的统治秩序。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对《春秋》经学如何被赋予政治意义的探讨,或者对察举制背后所蕴含的“举贤避亲”理念的分析,都让我觉得非常精妙。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思想的书,更是关于如何理解权力、如何构建秩序、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找平衡的书。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

《秦汉政治思想史》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在过去,我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但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更深层、更根本的层面——政治思想。书中对“大一统”理念的溯源,从法家的集权思想,到儒家的“大同”理想,再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它们是如何在秦汉时期被熔铸成一种强大的政治文化,并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运作,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觉得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停滞不前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丰富。比如,书中对汉朝官僚制度的思想基础的分析,关于“循吏”与“酷吏”的界定,以及对“贤能”的推崇,都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和治理理念上的不断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思想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现实、权力结构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它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评,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思想的演进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研究态度。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揭示了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奥秘。我一直以为政治思想就是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写下的抽象理论,但《秦汉政治思想史》让我看到了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命运。书中对于“王道”与“霸道”在秦汉时期的不同解读和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朝以“霸道”起家,但其统治的短暂也证明了其局限性。而汉朝则在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后,更加注重“王道”的建设,但“王道”并非简单的儒家说教,而是融合了法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复杂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君权”与“臣权”之间制衡的探讨,以及“民意”在政治决策中的微妙作用。比如,汉朝初期吸取秦朝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背后既有统治者的智慧,也有对民众意愿的考量。而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又会重新强调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正是秦汉政治思想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体系。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秦汉政治思想史》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并且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来串联起抽象的政治思想。例如,书中在讲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关于“休养生息”与“积极进取”的辩论时,就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在战略选择上的思想斗争。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两种模式在秦汉时期的反复拉锯。秦朝的严刑峻法,虽然短期内有效,但却导致了民怨沸腾;而汉朝初期,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奉行“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无为”也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最终儒家思想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思想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互动与融合,书中对这些曲折过程的描写,极富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