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5月号)

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5月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之蔷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旅行
  • 自然
  • 人文
  • 摄影
  • 科普
  • 探索
  • 2018年5月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ISBN:9771009633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8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5月号)


主打选题:

《双河洞、清水洞,谁是亚洲长洞?》

1978年,一支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科考团队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次对清水洞进行了科学探察,并测量出50公里的长度,清水洞获得了亚洲长洞的称号。1987年,中国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绥阳县双河洞进行了首次测量,测得长度为17公里。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双方探洞人员的深入探测,清水洞和双河洞的长度都在不断增加,双河洞从默默无闻成为“中国长洞”,并渐渐开始向清水洞发起挑战。时至今日,清水洞与双河洞,究竟是谁摘得了亚洲长洞的桂冠呢?

《双河洞:历经三十一载,终成亚洲长洞》

撰文/钱治 摄影/赵揭宇

2018年3月24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洞穴专家宣布:双河洞探明长度达到238.479公里,超过马来西亚清水洞成为亚洲长洞,在世界十大长洞中排名第六。从1987年已故的贵州省著名的地质学家杨汉奎带领团队对双河洞系统进行首次科学考察以来,三十一年来中外洞穴专家对双河洞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如此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双河洞是如何从默默无闻成为亚洲长洞的?在今后它的长度还会继续增加吗?

《清水洞探索四十年:前亚洲长洞能否重夺桂冠?》

1978年,探洞家安迪·艾维斯带领英国探险队次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巫鲁山区发现了清水洞。在接下来的40年中,探洞者沿着清水洞的复杂网络不断向山体深处探索。清水洞也一度成为亚洲长洞。尽管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的双河洞取代了清水洞暂夺亚洲,但有关清水洞的传奇故事还远未结束。作为1978年清水洞的发现者之一,英国地质学家托尼·沃特汉姆将给我们讲述已历时40年的清水洞探索故事,预测清水洞还将会延伸往何处。

《十三个关键词、十四位专家激辩“红旗河”调水工程》

2017年12月有关“红旗河”工程的构想发布,按照构想,该工程从雅鲁藏布江中游海拔2558米的地方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平原开明渠、河道之间用水库等方式,以全程自流的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避开生态脆弱区,连通中国大江大河上游,输水至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缺水地区。经初步估算,“红旗河”主体工程投资约为4万亿元,建设周期大约十年,其投资可谓惊人。但工程实施后,将在西北地区创造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2亿亩灌区和牧场,形成一条几千公里长的运河,使得西北地区具备承载超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这个极其宏大的调水工程,勾画出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美好灿烂的未来,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在科学上还没有经过认真辩论的问题,不应该直接拿给公众来“评判”;也不能把科学上还有巨大争议的事情,推给政府去“决策”。为此本刊特邀多位水利、工程、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就“红旗河”的相关问题为您进行释读并展开激烈讨论,力求让各位读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红旗河”的各个方面:创新、收益、风险、困难……

《空中花粉悄然成为新型过敏源——百万放大倍率揭秘致敏花粉》

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北京的秋天是必须要逃离的季节。空气中飞舞的花粉,让很多人产生过敏反应。其他大城市同样如此,花粉,让体质敏感者闻之色变,本文通过对我国若干大城市花粉过敏原的统计,分析讨论了各地致敏花粉的差异,另外通过电镜扫描,揭示了主要致敏源的样貌。

《天山特克斯峡谷:能为中国定义一种峡谷新类型吗?》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高山出峡谷,崇山峻岭里才有深切的峡谷。令人意外的是:流经新疆天山地区的特克斯河峡谷告诉世人,平地也能出峡谷。为何在辽阔的高山草甸平面上,也能出现如此壮观的峡谷?而且,这里的峡谷不同于新疆其他地区的苍茫、干旱之感,而是郁郁葱葱,布满雪岭云杉、野果林,峡谷内大河奔流不息,为新疆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湿”意情怀。

《山河上的新穿越——滑翔伞下的新“徐霞客之路”》

撰文/七天

在中国壮丽的山河间,正在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中新舞台。在这舞池中起舞的人,是尚未被大众熟知的无动力滑翔伞爱好者们。他们在山河间不断探索,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空中穿越线路网”——可滑翔上百公里,可凭海临风,可直上雪峰之巅……一次次的探寻中,充满了发现、传奇,以及不期而遇的危情与惊喜。

《石破天惊——揭开两千年前匈奴王墓的面纱》

文/ 周立刚 图/ D.Erdenebaatar 等

在茫茫大草原上,掩映在松树林中大小不等的石堆并不引人注目,石堆之下埋葬的却是曾经影响两汉历史、骁勇善战的匈奴王者。

这一次,我们跟随中国考古学者周立刚,深入蒙古国中部的后杭爱省,一起探访两千年前匈奴贵族留下的意味深长的遗迹。

《云南德宏:这里生物的珍稀丰富超乎想象》

撰文/赵一 方澍晨 摄影/

在全国范围内,每5种高等植物中,就有一种分布在德宏,每10种脊椎动物中,就有一种在德宏。这个云南西部的自治州位于内陆热区向印缅西部及藏东南过渡地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也分布着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当地特有种,这吸引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通过他们的镜头,这块秘境得以显示在人们眼前。



目录


《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5月号: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 2018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融合了自然奇观、人文印记与科学探索的盛宴。本期杂志以其一贯的深度与广度,聚焦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独特而迷人的故事,从遥远的史前遗迹到生机勃勃的现代脉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国。 一、 远古的回响:文明的曙光与自然的馈赠 本期杂志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史前时代,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对考古学最新发现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一窥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文章详细介绍了那些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遗址,它们如同沉默的哨兵,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这些遗址不仅是物质的宝藏,更是精神的源泉,它们勾勒出早期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 杂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描绘了当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这些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早期人类的迁徙、聚落选择以及工具制造等行为。我们了解到,正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巧妙的利用,才使得先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并最终孕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 此外,本期内容还特别关注了早期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古代农作物遗存、农业工具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杂志生动地再现了“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转变过程。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社会迈向定居、发展和壮大的关键一步。读者将有机会了解那些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农作物,以及孕育它们的古老土地。 二、 生态的脉搏:秘境的呼唤与生命的顽强 2018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壮丽而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本期杂志深入探访了那些人迹罕至的秘境,揭示了隐藏在山川河流、森林草原中的勃勃生机。 其中,对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生态环境的描绘尤为引人入胜。这片被誉为“地球上的一块绿宝石”的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章详细介绍了当地奇特的地理构造,如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林、溶洞,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湖泊。这些地形不仅造就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也为无数特有物种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杂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珍稀动植物。从神秘的雪豹到色彩斑斓的鸟类,再到各种形态各异的植物,每一页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文章不仅展现了这些生物的美丽与独特,更强调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通过对科学家们不懈的监测与研究的呈现,我们得以了解保护这些宝贵物种的艰辛与意义。 此外,本期杂志还深入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杂志聚焦了中国境内一些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展示了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鸟类资源。通过对湿地保护现状的分析,文章呼吁公众关注湿地保护,共同守护这片重要的生态屏障。 杂志还通过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本期内容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并呼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三、 人文的温度:古韵的传承与现代的脉动 在探寻自然奇观的同时,2018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也未曾忽略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故事。本期杂志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地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杂志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通过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古街巷的细致描绘,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文章不仅仅是对建筑风格的介绍,更是对这些城市背后故事的挖掘,包括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变迁,以及那些在此地生活过的人物和事件。 同时,本期内容也关注了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到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再到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杂志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和技艺的展示,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古老技艺背后凝聚的智慧与心血,以及它们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 此外,杂志还描绘了中国农村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期内容通过对一些典型乡村的观察,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文章既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果,也触及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引发了对城乡融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本期杂志中,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关注也占据了重要篇幅。杂志通过对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的访谈,展现了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和奋斗方向。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活力与希望,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以及年轻一代为国家和民族未来所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四、 科学的目光:未知的探索与未来的畅想 《中国国家地理》一直秉持着科学探索的精神,2018年5月号同样如此。本期杂志以严谨的态度,带领读者走进科学的前沿,探索那些尚未揭开的面纱,并对未来进行富有洞察力的畅想。 杂志对一些前沿科学研究进行了深度报道。无论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是对生命科学的解析,亦或是对地球科学的最新发现,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文章通过采访科学家,解读最新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得以了解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本期内容还特别关注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从航天技术的飞跃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再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杂志展示了中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这些科技进步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文章不仅介绍了技术的原理,更强调了其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 此外,杂志也深入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环境科学研究的介绍,我们得以了解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文章呼吁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地球贡献力量。 最后,本期杂志也对未来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畅想。在对科学发展趋势的分析基础上,文章描绘了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科技对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影响,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这些畅想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更引导我们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2018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的杂志。它如同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这片土地上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以及不断前行的科学步伐。阅读本期杂志,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让我们对中国,对世界,对未来,有了更深邃的理解与更广阔的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尤其是关于“海岛秘境的生态画卷”那一章节。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远离大陆的岛屿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它们是大海的孤儿,也是独特的生态宝库。这期杂志,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中国南海的一些岛屿,揭示了它们背后隐藏的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那些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孕育着数不清的海洋生物,海龟在清澈的海水中悠游,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在珊瑚丛中穿梭,仿佛置身于一个海底的彩色花园。文字描述非常生动,让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了咸咸的海风的味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不仅介绍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探讨了这些岛屿面临的生态挑战,比如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这些美丽的岛屿,不仅仅是旅游胜地,更是需要我们去珍视和保护的宝贵生态系统。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本期杂志里关于“高原精灵的生存智慧”的报道时,我差点以为我在看一部关于极地探险的纪录片。那些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野生动物,真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命,它们的毛发如何抵御严寒,它们的呼吸系统如何适应稀薄的氧气,它们的捕食技巧又如何因地制宜。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雪豹”的描述所打动,这种神秘而优雅的生物,它们在悬崖峭壁上的矫健身影,以及它们隐秘的生活习性,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了捕捉到这些画面,摄影师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些照片,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将雪豹那双锐利的眼睛,以及它们隐匿于雪山之中的身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惊叹于这些动物的生存能力,更让我对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期的《中国国家地理》,简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翻开第一页,就被那跨越千年的地质变迁故事深深吸引。从古老的板块碰撞,到如今壮丽的山川湖海,每一个细节都讲述着地球的呼吸和律动。我尤其着迷于关于“深海奇观”的报道,那些在漆黑无光的海底世界里,孕育出的生命形式,其顽强和神秘感,简直超乎想象。那些深海热液喷口,如同海底的“生命绿洲”,支撑着一个完全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王国。文字描述得非常到位,配合着那些令人惊叹的图片,仿佛真的潜入了那片未知的蓝色领域,感受着微弱的光线穿透深邃海水的刹那,以及那些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编辑的选题眼光一如既往地犀利,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挖掘出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窗口,让我对地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我最喜欢的还是关于“现代中国城市脉搏”的专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城市居民,我常常思考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模样。这一期的报道,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群,用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现了城市发展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智慧城市”的案例,那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新技术,让我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可能。但它并没有止步于冰冷的技术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采访了那些参与其中的工程师、规划师,甚至是被技术影响到的普通市民。他们的访谈充满温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城市发展中人的价值。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个关于老城区改造的案例,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设施,让古老的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平衡的艺术,让我深思。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到关于“古老文明的足迹”那一章节,这次的报道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古代的丝绸之路充满好奇,这次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在我面前,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路线,而是文化、科技、甚至基因的交融之地。作者详细描绘了那些隐藏在沙漠深处的遗址,那些被黄沙掩埋了数千年的城市,仿佛能听到驼铃的回响,感受到古老商旅的辛劳与智慧。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不仅挖掘出了实物证据,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碳14测年和DNA分析,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他们迁徙的路线。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与古人的联系究竟有多么紧密。那些精美的壁画、残存的建筑、以及散落在地上的陶器碎片,在作者的笔下,都活了起来,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也更加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伟大动脉。

评分

好好学习,在家也可以游全中国!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一直喜欢这地理杂志,不错

评分

不错,质量挺好,价格也不贵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超值,活动买的,大品牌,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

国家地理杂志是我每期必须买的,而且这种书其实没什么时效性,随时都能看。

评分

送来的杂志有点损坏,内容本身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