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2/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La Configuration du Temps]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2/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La Configuration du Temp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保罗·利科 著
图书标签:
  • 时间
  • 叙事
  • 法国哲学
  • 当代思想
  • 文化研究
  • 虚构叙事
  • 文学理论
  • 时间观
  • 叙事学
  • 保罗·里科eur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3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外文名称:La Configuration du Temp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时间与叙事》三卷集是保罗利科继《活的隐喻》之后又一部探讨语义创新现象的力作。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2/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是《时间与叙事》的第三篇(第二卷)《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2/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皆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Ⅱ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形的特征和手段。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文艺理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宗教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和政治学领域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目录

前言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第一章 情节的变形
第一节 在悲剧情节编排之外
第二节 恒久:一个范例的次序?
第三节 没落:叙述艺术的终结?

第二章 叙述性的符号学约束
第一节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第二节 叙事的逻辑
第三节 A.J.格雷马斯的叙述符号学

第三章 与时间的游戏
第一节 动词时态和陈述行为
第二节 讲述时间和被讲述时间
第三节 《叙事话语》中的陈述行为一陈述对象
第四节 视角和叙述语态

第四章 虚构的时间经验
第一节 在个人时间和宏伟时间之间:《达洛维夫人》
第二节 《魔山》
第三节 《追忆似水年华》:被穿越的时间
(一)失去的时间
(二)寻回的时间
(三)从寻回的时间到失去的时间

结束语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术语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2/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第三节 A.J.格雷马斯的叙述符号学
  《结构语义学》①对模式化作的初步努力,为我们在《论含义》②和<莫泊桑》⑧中读到的A.J.格雷马斯的叙述语义学作了准备。构筑一个严格的无时性模式,通过引入适当的转换规则得出我们讲述或接受的叙事无法缩减的历史侧面,这种志向已显露于第一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在该志向的支配下做出了第一个战略性决定:出发点不再是普罗普的功能即遵守序列次序的形式化行为段,而是被称作行动元④的行为人,以有别于代表角色的具体人物。这种选择好处有二:在普罗普的著述中已经看到,行动元的名单比功能的名单短(大家记得俄罗斯故事被界定为有七个人物的叙事);另外,行动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上来就宜于用纵聚合而非横组合表示。
  下文会谈到行动元模式在叙述符号学后来的提法中发生了多么彻底的变化,得到多么大的充实。不过从初始阶段开始,一个无时性模式在处理叙述时间方面的重大困难就显露了出来。
  模式的第一个抱负,是依据人类行为的普遍特点来清点行动元角色,其名单看来带有纯粹的偶然性。如果我们无法详尽描述人类行为表层的组合可能性,就必须在话语中找到其深层的构筑原则。格雷马斯在此受到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泰斯尼埃尔的启发,后者认为最简单的句子已经是一出小剧,它包含一个过程、几名演员和一种情境。这三个句法成分孕育出动词、名词(参与过程的人)和副词三种词类。这个基本结构把句子变成“会讲话的人给自己演的一出戏”。泰斯尼埃尔的模式有好几个优点。首先,它植根于语言结构中;其次,它由于角色在句法成分间的分配持久不变而十分稳定;最后,它表现出适于系统研究的有限性和封闭性。因此,根据上文提到的语言与文学的同源公理,把基本句句法外推到话语句法是十分诱人的。
  行动元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结构主义的一贯要求,这表现在从句子句法向话语句法的外推需要以前的分析家从凭经验定的语料中(普罗普的俄罗斯故事、艾蒂安·苏里奥的《二十万个戏剧情境》)开出的角色清单。故行动元模式是遵守句法规则的演绎研究和对以前角色清单的归纳研究相互调整的产物。模式因而具有混合性,由系统的构筑和各种实用的“整理”混合而成。
  相互的调整在一个六角色模式中找到了平衡,该模式的基础是三对行动元类(其中每一类构成一个二元对立)。第一类为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它有一个句法基础,形式是A想要B;它还在查询过的清单中得到支持,因为及物关系或目的关系在欲望的范围内起作用(在普罗普那里就是主人公开始寻找要找的人)。第二类建立在交际关系上:授者和受者的对立;在此,基础仍是句法:任何信息都把发送者和接收者连在一起;另外还有普罗普的委派者(国王委托主人公完成一项任务等)和与主人公融为一体的委派者。第三个轴是实用轴,它使辅佐者与反对者对立。该轴由欲望关系或交际关系组成,两种关系都可以得到帮助或受到阻碍;格雷马斯承认,句法基础在此不大明显,尽管某些副词(乐意地、然而)、某些状语分词或某些语言中动词的体充当了句法基础;在传奇故事天地,这一对由善恶两种力量代表。简言之,模式是欲望、交际和行为三种关系的组合,每一种关系都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
  ……

前言/序言

  《时间与叙事》的第二卷无须再写任何引言。因为本卷是一部纲目已在第一卷卷首提出的著作的第三篇,而且该篇的主题“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完全对应于第二篇的主题“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将构成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的第四篇,以“被讲述的时间”为篇名。它将综述现象学、历史学和虚构就叙事总体上对时间再塑形的能力所作出的三重见证。
  除《时间与叙事》第一卷卷首的致谢之外,我要借这段简短的前言,向北卡罗来纳州国立人文科学中心的领导表示谢忱。我之所以能够从事成果已载人本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该中心向其特别研究员提供的优越的工作条件。
虚构叙事中的时空织锦:探寻叙事的时间维度 在文学的长河中,时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无形的织机,编织着故事的骨架,塑造着人物的命运,并最终牵引着读者的情感共鸣。从宏大的历史画卷到细腻的个人心绪,时间无处不在,却又变幻莫测。本书《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便是一次对叙事时间精妙运作的深度探索,它并非描摹某个特定故事的细节,而是致力于解析作家们如何如同巧手的工匠,运用各种技巧来“塑形”时间,使其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本书的研究范畴,正如其系列名“时间与叙事卷2”所示,并非对时间本身进行哲学层面的形而上学探讨,也非物理学上的时间测量,而是聚焦于文学叙事内部,那些被作家有意或无意间构建、扭曲、加速、减缓、回溯、跳跃的时间景象。作家们并非被动地记录线性时间,而是主动地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一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营造叙事氛围的强大工具。理解这种“塑形”,便是理解文学的精髓所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叙事中的时间并非总是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钟表时间”相一致。作家们拥有调控时间流逝的绝对权力。这种调控体现在诸多层面。例如,叙事时间的压缩与扩张。一个情节可能在一瞬间发生,却被作家用数页的篇幅细细描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放大,以突出其重要性,例如在人物陷入极端情感的时刻,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变得漫长而沉重。反之,漫长的人生旅程,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却可能被压缩为寥寥数语,以展现其宏大的尺度和不可逆转的进程。这种对时间流速的灵活操控,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强调某些情节的重要性,而淡化另一些,从而营造出特定的阅读节奏和情感体验。 其次,时间的非线性处理。线性叙事,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固然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叙事方式。然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却选择打破这种线性结构,运用倒叙(analepsis)和预叙(prolepsis)等技巧。倒叙通过回顾过去,揭示人物的背景、动机,解释当前事件的成因,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看似突如其来的行为,在倒叙的照耀下,可能充满了宿命的必然。预叙则通过暗示或直接预告未来的事件,制造悬念,增加戏剧张力,让读者在已知部分结局的情况下,更加关注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以及人物如何走向这个结局。这种对时间的打乱与重组,能够巧妙地制造惊喜与反思,让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 再者,“停顿”与“省略”。作家常常会在叙事中设置“停顿”,即对某一瞬间、某个场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仿佛时间在此凝固,让读者得以深入体验那一刻的情感或氛围。这可以是对自然景色的静态描摹,也可以是对人物内心深处复杂情绪的剖析。而“省略”,则是指作家有意地跳过某些中间环节,直接呈现事件的开端与结局,或者将一系列事件进行概括,以节省篇幅,保持叙事的流畅性。例如,一段长达数年的友谊,可能只通过几个关键场景的呈现,而中间漫长的日常就被省略了。这种“停顿”与“省略”的交替运用,如同音乐中的休止与乐句,共同构建出有张有弛、富有韵律的叙事节奏。 此外,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辨析。本书也将深入探究叙事时间(narrative time,即讲述故事所占用的时间)与故事时间(story time,即故事本身所经历的时间)之间的关系。作家如何通过精巧的编排,让这两个时间维度产生有趣的对照和张力。例如,一个短暂的故事时间,可能因为作家详尽的描写和内心刻画,被拉长为漫长的叙事时间,让读者充分感受角色的内心挣扎。反之,一个跨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宏大故事,可能被浓缩在有限的篇幅中,依靠概括和跳跃来推进。这种比例的失衡,往往是叙事魅力的重要来源。 本书的研究,还将触及“记忆”与“回忆”在叙事时间塑形中的作用。人的记忆本身就是一种非线性的、主观的时间体验。作家常常利用角色的记忆来构建叙事,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回忆的片段,可能突然浮现在脑海,打断当前的叙事,却揭示了人物深层的动机或情感创伤。这种对记忆的模拟,不仅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感,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而回忆的不可靠性,有时也会成为叙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让读者质疑所见所闻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往往与不同的叙事视角紧密相连。第一人称的叙事,更容易沉浸于主观的时间体验,例如意识流的描写,便是对人物内心时间流动状态的直接呈现。而第三人称的叙事,则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调整时间,可以从宏观视角回顾历史,也可以聚焦于某一角色的内心时间。本书将分析不同叙事视角下,时间塑形的可能性及其效果。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并非孤立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现代主义文学中对时间碎裂、非连续性的探索,与古典文学中对秩序、和谐的追求,在时间处理上便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也将尝试梳理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叙事时间演变脉络,揭示时间作为文学母题的丰富内涵。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文学叙事中时间维度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它将带领读者超越对故事内容的简单消费,转而关注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时间是如何被运用的。通过对各种叙事技巧和理论的探讨,本书旨在揭示作家们如何精妙地“塑形”时间,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发现那些隐藏在时间流动之下的叙事之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对时间感知和体验的深刻洞察之作,引导我们理解故事如何通过时间的雕琢,触动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从宏观的时间维度到微观的叙事片段,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来剖析问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停滞”和“时间加速”的讨论,这让我联想起了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片段,过去只是感性地觉得“读起来很快”或“感觉时间变慢了”,这本书却用严谨的理论框架解释了这种主观感受是如何在文本中被建构出来的。对于那些对法国现当代思想文化译丛抱有期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入手。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搬运工,更是在进行一次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话,将复杂的时间哲学与具体的文本分析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学理论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梳理当代关于时间叙事理论的谱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学派对此问题的争论焦点和发展脉络,使得读者不必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迷失方向。作者的梳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叙事——将复杂的思想史组织得井井有条,让关键的概念如同雕塑般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对于那些关注叙事学如何应对后结构主义思潮冲击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让人在面对任何新的叙事文本时,都能带有一种审视其时间构造的批判性眼光。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但其所涉及的概念往往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援引众多案例时所展现出的广博的知识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文学史和哲学思辨的深厚积累。它并非那种轻松读物,更像是学术研究的深化,对于希望深入探究叙事理论核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当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充满了关于叙事张力的思考,那种仿佛被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激动感,是近来阅读中少有的体验。它迫使我跳出原有的阅读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晦涩但至关重要的理论构建。

评分

这本关于时间与叙事的书,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场智识上的探险。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那些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让我得以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结构。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梭在不同的叙事迷宫中,体验着不同作者如何巧妙地编织时间线,时而拉伸,时而压缩,甚至扭曲。那种对叙事逻辑的解构与重塑,让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关于非线性叙事和记忆重构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阅读小说时的体验,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时间跳跃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精心的设计和深层的意图。这本书不仅是对叙事技巧的探讨,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处理和感知时间的哲学思辨录。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码”叙事的方式。以往读小说,我更多关注“发生了什么”,而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关注“时间是如何被讲述的”。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本的敏感度。作者对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变迁的梳理,也为理解文本的深层语境提供了关键线索。虽然某些段落的语言略显晦涩,需要借助上下文甚至额外的查阅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但一旦突破了这些“知识壁垒”,收获是巨大的。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让你能测量出故事的内在节奏和作者的意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