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三经(套装全12册) 赖永海 9787101089417

佛教十三经(套装全12册) 赖永海 97871010894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永海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十三经
  • 赖永海
  • 经典
  • 文化
  • 宗教
  • 历史
  • 哲学
  • 汉文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9417
商品编码:112247337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佛教十三经(套装全12册) 作者 赖永海
定价 238.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89417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3437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4.322Kg

   内容简介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作者简介

   目录

《金刚经 心经》——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佛教经典
《无量寿经》——净土宗重要的经典
《圆觉经》——对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佛经
《梵网经》——影响大的戒律经典
《坛经》——惟一一部中国僧人撰写的佛经
《楞严经》——对中国佛教各宗各派都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佛经
《解深密经》——解说佛教深层涵义的佛经
《维摩诘经》——对中国佛教影响大的一部佛经
《楞伽经》——对禅宗有着重大影响的佛经
《金光明经》——护国利民之经
《法华经》——法华宗核心经典
《四十二章经》——我国早译出的佛教经典


   编辑推荐

1. 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极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2. 本套佛经是国内首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
3. 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4. “佛教十三经”自面市以来,均有很好的销售量。本次推出的全套装,外面包以函套,结集出版,包装精美,携带方便,更满足于广大读者送礼所需。


   文摘

   序言

《中国佛教思想史论集: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 引言 中国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与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中国佛教思想史论集: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聚焦于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核心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展现中国佛教思想如何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奠定中国佛教思想基石的时期,以及随后思想体系的成熟与深化,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含洞见的佛教思想史图景。 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中国佛教的孕育与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初传并逐渐中国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经典开始大量传入,并与中国传统的玄学、儒学、道教等思潮发生激烈碰撞。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传播: 汉代已零星传入佛教,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传播始于魏晋。高僧大德的翻译活动,如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经典基础。《般若经》的传入,以其“空”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当时的玄学,引发了对本体论的深刻讨论。 般若学与玄学之融合: 魏晋名士对佛教般若学的热衷,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将佛教的“空”与玄学的“无”进行比附,在“有无之辨”中,消解了佛教思想的异域色彩,使其更容易被中国士人接受。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道场,倡导“净土宗”的雏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现世幸福的追求与佛教解脱思想的结合。 早期佛教宗派的萌芽: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严谨意义上的成熟宗派,但一些思想倾向已显现。例如,以《成实论》为代表的“成实宗”,以《涅槃经》为基础的“涅槃宗”,以及早期对“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阐释,都为后来的宗派林立埋下了伏笔。 佛教伦理与社会影响: 佛教的慈悲、戒律等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尚未深入民间。同时,寺院经济的兴起,也成为这一时期佛教影响的另一重要侧面。 第二部分:隋唐:佛教的鼎盛与宗派的成熟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家政策的支持、高僧辈出的努力、翻译事业的辉煌,共同促成了佛教宗派的全面形成与思想体系的成熟。 翻译事业的鼎盛: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其译经事业成为唐代佛教的里程碑。他译的《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对后世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化宗派的形成与发展: 三论宗: 以龙树菩萨的《中论》等为核心,强调“空”的哲学思想,强调破除一切执着,回归真如。 涅槃宗: 注重《大涅槃经》的教义,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天台宗: 由智顗大师创立,以《法华经》为根本,确立了“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等精妙的哲学体系,是中国佛教中最早的系统化宗派。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依据,代表人物为法藏,提出了“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华严境界,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净土宗: 以善导为代表,强调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其简便易行,成为在中国传播最广的佛教宗派之一。 禅宗: 由菩提达摩东来,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代代相传,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宗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哲学和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佛教的社会与政治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寺院遍布全国,成为重要的宗教、文化、经济中心。高僧常被视为国师,对国家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宋明:佛教的转型与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虽然佛教在政治上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思想体系在总结前代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展与融合。 禅净合一的倾向: 禅宗与净土宗在宋明时期相互渗透,许多僧人提倡“禅净合一”,认为禅宗的“见性成佛”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并非矛盾,而是殊途同归。这种融合使得佛教更易于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理学与佛教的互动: 宋代理学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和华严宗)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心即理”、“格物致知”等观念。同时,理学也对佛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整合,佛教思想在与理学的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本体、工夫、境界的探讨。 居士佛教的兴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人阶层在居家生活中实践佛教的现象日益普遍,居士佛教的兴盛,标志着佛教思想更加融入世俗生活。 明代佛教的特点: 明代佛教延续了宋代的趋势,禅净合一依然盛行。同时,明代也出现了对早期佛教经典的重新解读和注释,对佛教的教理教义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 第四部分:清代:佛教的复兴与世俗化 清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复杂时期,既有复兴的努力,也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复兴的努力: 以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高僧为代表,致力于重振佛教的道风,提倡研习经典,恢复戒律。他们撰写了大量的论著,对禅净、唯识等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藏传佛教的影响: 清代对藏传佛教给予了重视,使得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也为汉传佛教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世俗化倾向: 随着社会变迁,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寺院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一些寺院逐渐融入民间信仰体系。 对外交流的影响: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佛教界也开始出现对西方哲学、科学的关注,并尝试与佛教思想进行对话,预示着中国佛教在近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结论 《中国佛教思想史论集: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佛教思想发展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佛教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本土文化的互动,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活态文化。从般若学的初步引进,到宗派的成熟与繁荣,再到理学的互动与居士佛教的兴盛,以及清代的复兴与转型,本书力求呈现出中国佛教思想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持续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脉络的一种深入探索。本书的研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佛教思想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并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房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对我的思维产生长期影响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热销一时的畅销书,而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内容密度极高的“硬核”读物。这类书的特点是,你每隔一段时间重读一遍,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不同的感悟,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校准和提升。它们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磨砺”心智的工具。因此,在选择此类书籍时,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在该领域的积累深度,希望作者本人就是一座经过长期锤炼的知识矿藏,而不是一个临时搭建的“信息展示台”。我追求的是那种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时间冲刷的价值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的起始都做了特别的处理,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利性。翻开扉页,那份对经典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看得出编辑和校对团队在这套书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细节之处彰显专业水准。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经典书籍有收藏癖好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翻阅,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实物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就是围绕一个宏大的主题,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对于我来说,深入理解某个领域的核心思想,绝不能只依赖单一的解读版本。因此,我热衷于寻找那些能够提供全面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资料集。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提供详尽注释和背景资料的著作,对我构筑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我在一片广袤的知识森林中,准确辨识出每一条关键的小径,并且标明潜在的危险和绝佳的观景点。这种系统性的、结构化的信息呈现,远比零散的碎片信息来得更有力量,它能真正帮助我把知识点串联成一张意义的网络。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的习惯越来越像是在进行一场“人脉筛选”,我希望书中的内容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高度提炼的精华。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能帮助我们高效处理和消化这些海量信息的“过滤器”和“导航仪”。一本好的工具书或者研究汇编,应该像一个精密的漏斗,帮我过滤掉冗余的噪音,直接呈现出经过专家系统化梳理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论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引,而不是仅仅是信息的堆砌。如果一本书能在我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开枝散叶,引导我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那么它就完全值得我投入时间和金钱。

评分

我总觉得,阅读经典,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的、云山雾罩的阐释,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听了一场天书讲座,除了几个陌生的词汇,什么都没留下。我真正渴望的是那种能够将深奥的智慧“翻译”成当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原文精髓的读物。理想中的解读,应该是既能让初学者找到入口,又能让有一定基础的人发现新的启发点。它需要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懂得如何用清晰、流畅的现代叙事手法,去承载古老的哲学意涵。这种“翻译”工作,考验的不仅是学者的学识,更是他们的同理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的障碍点,并有针对性地去扫清这些障碍。能够做到这一点,书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被释放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