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佛教十三经(套装全12册) | 作者 | 赖永海 |
| 定价 | 23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89417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343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4.322Kg |
| 内容简介 | |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金刚经 心经》——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佛教经典 |
| 编辑推荐 | |
| 1. 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极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在整理书房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对我的思维产生长期影响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热销一时的畅销书,而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内容密度极高的“硬核”读物。这类书的特点是,你每隔一段时间重读一遍,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不同的感悟,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校准和提升。它们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磨砺”心智的工具。因此,在选择此类书籍时,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在该领域的积累深度,希望作者本人就是一座经过长期锤炼的知识矿藏,而不是一个临时搭建的“信息展示台”。我追求的是那种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时间冲刷的价值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的起始都做了特别的处理,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利性。翻开扉页,那份对经典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看得出编辑和校对团队在这套书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细节之处彰显专业水准。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经典书籍有收藏癖好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翻阅,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实物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就是围绕一个宏大的主题,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对于我来说,深入理解某个领域的核心思想,绝不能只依赖单一的解读版本。因此,我热衷于寻找那些能够提供全面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资料集。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提供详尽注释和背景资料的著作,对我构筑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我在一片广袤的知识森林中,准确辨识出每一条关键的小径,并且标明潜在的危险和绝佳的观景点。这种系统性的、结构化的信息呈现,远比零散的碎片信息来得更有力量,它能真正帮助我把知识点串联成一张意义的网络。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习惯越来越像是在进行一场“人脉筛选”,我希望书中的内容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高度提炼的精华。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能帮助我们高效处理和消化这些海量信息的“过滤器”和“导航仪”。一本好的工具书或者研究汇编,应该像一个精密的漏斗,帮我过滤掉冗余的噪音,直接呈现出经过专家系统化梳理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论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引,而不是仅仅是信息的堆砌。如果一本书能在我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开枝散叶,引导我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那么它就完全值得我投入时间和金钱。
评分我总觉得,阅读经典,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的、云山雾罩的阐释,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听了一场天书讲座,除了几个陌生的词汇,什么都没留下。我真正渴望的是那种能够将深奥的智慧“翻译”成当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原文精髓的读物。理想中的解读,应该是既能让初学者找到入口,又能让有一定基础的人发现新的启发点。它需要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懂得如何用清晰、流畅的现代叙事手法,去承载古老的哲学意涵。这种“翻译”工作,考验的不仅是学者的学识,更是他们的同理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的障碍点,并有针对性地去扫清这些障碍。能够做到这一点,书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被释放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