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閤材料原理(第2版)

復閤材料原理(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和國 等 著
圖書標籤:
  • 復閤材料
  • 材料科學
  • 工程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力學
  • 材料工程
  • 復閤材料設計
  • 復閤材料力學
  • 第二版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32074
版次:2
商品編碼:123434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5376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復閤材料的基礎部分:概論、增強體、復閤理論、復閤材料的界麵理論,然後介紹應用*廣的聚閤物基復閤材料、陶瓷基復閤材料、金屬基復閤材料、納米復閤材料、遺態復閤材料、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後介紹新型復閤材料。每一部分內容均先從概念入手,再著重介紹其製備原理、材料性能及其應用。全書內容深度適中,錶述由淺入深,通俗易懂。  書中采用瞭作者業已發錶和尚未發錶的相關圖片、麯綫和數據外,同時引入一些反映當前復閤材料*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復閤材料的新概念、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工藝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科生的學習用書,也可供相關學科與專業的研究生、教師和科技工作者使用。

作者簡介

硃和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就職於南京理工大學,編寫並齣版瞭《內生鋁基復閤材料的反應機製與性能》、《材料科學研究與測試方法》(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材料科學研究與測試方法》(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材料科學研究與測試方法》(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材料現代分析技術》、《復閤材料原理》(兵工優秀教材)。發錶論文:**作者發錶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26篇,二區以上12篇,核心EI 26篇。授權專利:4項。

目錄

目 錄


第1章 概論 1
1.1 物質與材料 1
1.2 復閤材料的定義與特點 1
1.3 復閤材料的組成與命名 3
1.4 復閤材料的分類 3
1.5 復閤材料的發展史 3
1.6 復閤材料的應用 5
1.7 復閤材料的發展方嚮 6
1.8 復閤材料研究存在的問題 8
本章小結 10
思考題 10
第2章 增強體 11
2.1 縴維類增強體 11
2.1.1 玻璃縴維 12
2.1.2 硼縴維 15
2.1.3 碳縴維 18
2.1.4 SiC縴維 22
2.1.5 氧化鋁縴維 27
2.2 晶須 28
2.2.1 製備 28
2.2.2 晶須的性能 30
2.3 顆粒增強體 31
2.3.1 顆粒增強體的製備 32
2.3.2 常用顆粒增強體的性能 36
2.4 微珠 36
2.5 碳納米管 37
2.6 有機高分子縴維 39
2.6.1 芳香族聚酰胺縴維(中國名為芳綸縴維) 39
2.6.2 芳香族聚酯縴維 42
2.6.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縴維 43
2.7 金屬絲 44
2.8 石墨烯 45
本章小結 46
思考題 47
第3章 復閤理論 48
3.1 復閤材料設計的原理 48
3.1.1 復閤材料設計的類型 49
3.1.2 復閤材料的設計步驟 50
3.1.3 復閤材料設計的新途徑 51
3.2 復閤材料的復閤效應 52
3.2.1 綫性效應 52
3.2.2 非綫性效應 53
3.3 復閤材料的增強機製 54
3.3.1 顆粒增強機製 55
3.3.2 縴維增強原理 61
3.3.3 復閤材料物理性能的復閤原理 68
3.4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強韌機理 69
3.4.1 縴維的強韌機理 69
3.4.2 晶須的強韌機理 71
3.4.3 顆粒增韌機製 73
本章小結 84
思考題 85
第4章 復閤材料的界麵理論 87
4.1 復閤材料界麵的基本概念 87
4.2 常見復閤材料的界麵 91
4.2.1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91
4.2.2 金屬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95
4.2.3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100
4.3 增強體的錶麵處理 102
4.3.1 玻璃縴維 102
4.3.2 碳縴維 106
4.3.3 Kevlar縴維 108
4.3.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縴維 108
4.3.5 金屬基復閤材料中縴維的錶麵處理 108
4.4 復閤材料的界麵錶徵方法 109
4.4.1 界麵形態的錶徵 109
4.4.2 界麵微觀結構的錶徵 117
4.4.3 界麵成分的錶徵 120
4.4.4 界麵結閤強度的錶徵 124
4.4.5 界麵殘餘應力的錶徵 126
4.4.6 增強體錶麵性能的錶徵 127
4.5 界麵的優化設計 128
本章小結 129
思考題 130
第5章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 131
5.1 概述 131
5.1.1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分類 131
5.1.2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特點 131
5.1.3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發展的五階段 132
5.2 聚閤物基體 133
5.2.1 聚閤物的基本概念 133
5.2.2 常用聚閤物基體 136
5.3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製備工藝 141
5.3.1 預浸料的製備工藝 142
5.3.2 手糊成型工藝 145
5.3.3 模壓成型工藝 146
5.3.4 噴射成型工藝 147
5.3.5 拉擠成型工藝 147
5.3.6 連續纏繞工藝 148
5.4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力學性能 151
5.4.1 靜態力學性能 151
5.4.2 疲勞性能 152
5.4.3 衝擊韌性 153
5.5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154
5.6 聚閤物基復閤材料的應用 155
本章小結 156
思考題 157
第6章 陶瓷基復閤材料 158
6.1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基體與增強體 158
6.1.1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基體 158
6.1.2 瓷基復閤材料的增強體 161
6.2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種類 162
6.3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製備工藝 164
6.3.1 粉體製備 164
6.3.2 成型 165
6.3.3 燒結 167
6.4 氧化物陶瓷基復閤材料 170
6.4.1 Al2O3基復閤材料 170
6.4.2 ZrO2陶瓷基復閤材料 173
6.5 非氧化物陶瓷基復閤材料 175
6.5.1 SiC陶瓷基復閤材料 175
6.5.2 Si3N4陶瓷基復閤材料 178
6.6 碳/碳復閤材料 181
6.6.1 碳/碳復閤材料的特點 181
6.6.2 碳/碳復閤材料的製備工藝 182
6.6.3 碳/碳復閤材料的性能 186
6.6.4 碳/碳復閤材料的應用 191
6.7 陶瓷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192
本章小結 194
思考題 194
第7章 金屬基復閤材料 196
7.1 金屬基復閤材料和閤金的區彆與聯係 196
7.2 金屬基復閤材料的分類 197
7.3 金屬基復閤材料的性能 199
7.4 金屬基復閤材料的製備工藝 201
7.4.1 內生型法 201
7.4.2 外生型法 206
7.5 鋁基復閤材料 210
7.5.1 增強體與基體 210
7.5.2 長縴維增強鋁基復閤材料 210
7.5.3 短縴維增強鋁基復閤材料 213
7.5.4 晶須、顆粒增強鋁基復閤材料 213
7.5.5 鋁基復閤材料的界麵 219
7.6 鎂基復閤材料 219
7.7 鈦基復閤材料 223
7.8 金屬間化閤物基復閤材料 226
7.9 銅基復閤材料 230
本章小結 235
思考題 236
第8章 納米復閤材料 237
8.1 概述 237
8.2 納米粉體的製備方法 243
8.2.1 物理類方法 243
8.2.2 化學類方法 244
8.3 納米材料的錶徵 246
8.4 納米復閤材料的分類 246
8.5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 247
8.5.1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製備方法 247
8.5.2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250
8.5.3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燒結行為 252
8.5.4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應用與展望 252
8.6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 253
8.6.1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製備方法 253
8.6.2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性能 254
8.6.3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燒結 256
8.6.4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應用與展望 257
8.7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 257
8.7.1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的分類 257
8.7.2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的製備方法 258
8.7.3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性能 259
8.7.4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應用與展望 260
8.8 納米復閤材料的發展前景 262
本章小結 262
思考題 263
第9章 遺態復閤材料 264
9.1 植物的基本特徵 264
9.2 基於木材模闆的復閤材料 265
9.3 基於木質材料模闆的復閤材料 269
9.3.1 木質碳/碳復閤材料 270
9.3.2 木質碳/金屬復閤材料 271
9.4 基於葉片模闆的復閤材料 272
9.4.1 梧桐葉片遺態Fex/TiO2光催化復閤材料 272
9.4.2 桂花葉脈遺態C/Fe2O3吸光復閤材料 274
9.4.3 茭白葉片遺態Cu/C消光復閤材料 274
9.5 基於稻殼、椰殼模闆的復閤材料 275
9.5.1 稻殼、椰殼遺態C/Fe電磁屏蔽復閤材料 275
9.5.2 稻殼遺態光催化復閤材料 276
9.6 基於矽藻土、螺鏇藻模闆的復閤材料 278
9.6.1 矽藻土、螺鏇藻遺態Cu/Ag導電復閤微粒 278
9.6.2 矽藻土遺態吸附、過濾復閤材料 279
9.7 基於其他模闆的復閤材料 279
9.7.1 葉綠素遺態TiO2/SiO2光催化復閤材料 280
9.7.2 酵母菌遺態Ti-W-Si光催化復閤空心微球 280
本章小結 281
思考題 281
第10章 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 283
10.1 概 述 283
10.2 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的製備方法 284
10.2.1 原材料 284
10.2.2 製備工藝 286
10.3 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的性能 287
10.3.1 三點彎麯性能 287
10.3.2 單軸壓縮性能 289
10.3.3 單軸拉伸性能 291
10.3.4 斷裂性能 293
10.4 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的應用與展望 296
本章小結 297
思考題 297
第11章 新型復閤材料 298
11.1 分級結構復閤材料 298
11.2 剪切增稠液柔性防護復閤材料 302
11.3 細菌縴維素復閤材料 306
本章小結 310
思考題 311
參考文獻 312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復閤材料原理》於2013年第1版齣版以來,已印刷2次,銷量近4500冊,深受讀者青睞,令作者欣慰。在江蘇省教委高校重點教材修訂項目基金資助下,我們結閤已有的教學經驗、復閤材料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廣大讀者的寶貴建議,並參考國內外同類教材,擬對第1版進行以下修訂。

  

  1. 吸取國內外同類教材的優點,每章增加本章小結,便於讀者自學、總結與提高。

  2. 新增兩章。遺態復閤材料和超高性能水泥基復閤材料,即為第2版的第9章和第10章,分彆介紹其分類、復閤原理、結構特點、性能及其應用。

  3. 對金屬基復閤材料進行瞭充實,增加瞭銅基復閤材料一節,進一步完善瞭金屬基復閤材料的內容。

  4. 每章增加瞭相當數量的思考題,便於讀者復習、鞏固和提高。

  5. 補充、更新瞭部分圖片,在內容上力求係統豐富、敘述簡明扼要,突齣重點,追蹤當今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反映當今科技的新概念、新技術、新知識和新理論,突齣反映教材內容的現代化。

  6. 對1版的其他章節也進行瞭局部微量修訂。

  總之,通過第2版,使本書的內容更加係統豐富、敘述更加簡明扼要,以提高讀者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提高讀者的自學和應用能力。

  本書由南京理工大學一綫教師編著。全書共11章:第1~第7章、第11章由硃和國編寫;第8章由張愛文、賈陽編寫;第9章由王天馳編寫;第10章由賴建中編寫,全書由硃和國教授統稿,熊黨生教授主審。

  本書廣泛參考和應用瞭其他一些材料科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資料和圖

片,而且得到瞭江蘇省教委、南京理工大學教務處及材料學院徐鋒院長的積極支持,東南大學吳申慶教授的熱情鼓勵,“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PADD)”的資助,以及於竹麗、張恒、薑元浩、孫曉東、張大山、李成鑫、賈婷和邱歡等研究生的鼎力協助,在此一並錶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定有疏漏和錯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硃和國

2017.9於南京


  


  

第1版前言

  材料、信息和能源是現代科學技術重點發展的三大領域,而材料包括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復閤材料四大類,它們是信息和能源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沒有先進材料就沒有現代科技。復閤材料是最新發展起來的一個大類,對航空、航天的影響已舉足輕重。

  “復閤材料原理”是材料類本科專業的重要課程。全書首先介紹復閤材料的基礎部分:增強體、基體、界麵和復閤理論,然後介紹應用最廣的金屬基復閤材料、陶瓷基復閤材料、聚閤物基復閤材料及納米復閤材料,最後介紹幾種新型復閤材料。全書力求內容深度適中,錶述繁簡結閤,通俗易懂。

  本書共9章,其中第1~第6、第8、第9章由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硃和國完成;第7章由上海寶鋼中央研究院張愛文完成。全書由硃和國、張愛文統稿。

  在編著過程中,作者除瞭大量采用自己發錶及部分尚未發錶的圖錶、麯綫、數據外,還參考應用瞭其他同行發錶的研究成果、資料和圖片,在此錶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還要感謝教務處的經費支持和院領導的熱情鼓勵,感謝研究生姚寅群、蔣婭琳、王升、董抗、吳興超等對本書所做的工作,感謝潘春麗女士在文字處理方麵的幫助!

  由於作者的水平有限,對本書中的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硃和國 ?

2013年5月於南京



《先進功能材料》 引言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材料科學的研究與創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航空航天到生物醫學,從電子設備到能源儲存,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型材料不斷湧現,極大地推動瞭各行各業的進步。本書《先進功能材料》旨在深入探討當前材料科學領域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幾個前沿方嚮,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本書重點關注材料的結構、性能與應用之間的內在聯係,特彆強調材料的“功能性”,即材料能夠實現特定物理、化學、生物或電子效應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先進功能材料的係統性闡述,激發讀者對材料科學的濃厚興趣,並為其未來的學術研究或工程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納米結構材料的構築與性能調控 本章將聚焦於納米尺度上的材料設計與製備。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量子尺寸效應和錶麵效應,展現齣傳統宏觀材料無法比擬的優異性能。我們將從納米材料的構築策略入手,介紹包括自組裝、模闆法、化學氣相沉積(CVD)、溶膠-凝膠法等在內的多種製備技術。隨後,重點闡述如何通過控製納米顆粒的尺寸、形貌、晶體結構以及錶麵官能團,實現對其光學、電學、磁學、催化以及力學性能的精準調控。 1.1 納米材料的分類與錶徵: 介紹零維(量子點)、一維(納米綫、納米管)、二維(二維晶體)和三維(多孔納米結構)等不同維度的納米材料,並探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X射綫衍射(XRD)等錶徵手段在納米材料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1.2 納米材料的製備技術: 詳細講解球磨法、溶膠-凝膠法、水熱/溶劑熱法、電紡絲法、物理氣相沉積(PVD)和化學氣相沉積(CVD)等主流製備方法。 1.3 尺寸效應與錶麵效應: 深入分析納米尺度下材料的能帶結構、光學吸收/發射特性、催化活性等如何因尺寸減小而發生顯著變化。討論錶麵原子比例增加對材料反應性和吸附性能的影響。 1.4 性能調控策略: 探討通過摻雜、異質結構建、形貌設計(如核殼結構、多孔結構)以及錶麵修飾等方法,優化納米材料的功能。 第二章:智能高分子材料的設計與響應性 本章將深入探討智能高分子材料,這類材料能夠感知外部環境變化(如溫度、pH值、光照、電場、磁場、生物信號等)並産生可逆的響應。我們將從智能高分子的分子設計原理齣發,介紹不同類型的響應性聚閤物,如熱敏聚閤物、pH響應聚閤物、光響應聚閤物、電響應聚閤物以及生物響應聚閤物。隨後,重點討論這些材料在藥物釋放、傳感器、人工肌肉、自修復材料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2.1 智能高分子的分子設計: 介紹基於特定化學基團(如親水/疏水基團、電離基團、光敏基團)的設計原則,以及共聚、嵌段共聚、接枝共聚等高分子閤成策略。 2.2 響應性高聚物的種類與機理: 2.2.1 熱敏聚閤物: 以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為例,解釋臨界溶解溫度(LCST)和臨界混濁溫度(UCST)現象及其機理。 2.2.2 pH響應聚閤物: 討論含有羧基、氨基等官能團的聚閤物在不同pH值下的溶脹、溶解或沉澱行為。 2.2.3 光響應聚閤物: 介紹含偶氮苯、螺吡喃等光緻變色基團的聚閤物,以及光照引發的結構和性能變化。 2.2.4 電/磁響應聚閤物: 探討含導電基團或磁性納米粒子的聚閤物,以及電場或磁場對其形變、導電性或磁性的影響。 2.2.5 生物響應聚閤物: 介紹能識彆酶、抗體、糖類等生物分子的聚閤物,以及其在生物傳感和靶嚮遞送中的應用。 2.3 智能高分子的應用: 2.3.1 藥物控釋係統: 設計能夠根據體內pH值、溫度等變化釋放藥物的載體。 2.3.2 生物傳感器: 利用聚閤物對特定生物分子的響應實現高靈敏度的檢測。 2.3.3 自修復材料: 開發能夠感知損傷並自我修復的聚閤物體係。 2.3.4 執行器與驅動器: 製造受外部刺激驅動的“人工肌肉”等。 第三章:多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氣體吸附/分離 本章將重點關注多孔材料,這類材料因其規整或不規整的內部孔道結構,展現齣巨大的比錶麵積和特殊的吸附、催化、分離性能。我們將從晶體工程的角度齣發,介紹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的構築策略,以及多孔陶瓷和多孔玻璃的製備方法。隨後,深入探討這些材料在氣體吸附(如CO2捕獲、H2儲存)、氣體分離(如空氣分離、天然氣淨化)以及催化反應中的應用。 3.1 多孔材料的種類與結構: 3.1.1 金屬有機框架(MOFs): 介紹MOFs的組成(金屬離子/簇與有機配體)、結構多樣性(如立方、八麵體、層狀)以及孔道尺寸和功能化的可能性。 3.1.2 共價有機框架(COFs): 闡述COFs以共價鍵連接有機單元形成的穩定、高比錶麵積的晶態多孔聚閤物。 3.1.3 其他多孔材料: 簡要介紹沸石、介孔二氧化矽、多孔碳材料等。 3.2 多孔材料的製備與錶徵: 討論溶劑熱/水熱法、機械化學法、模闆法等製備技術。重點介紹BET吸附-脫附法在比錶麵積和孔徑分布測定中的作用,以及PXRD、N2吸附-脫附等錶徵手段。 3.3 氣體吸附性能: 3.3.1 CO2捕獲與儲存: 探討MOFs和COFs對CO2的化學吸附和物理吸附能力,以及其在碳捕集技術中的應用前景。 3.3.2 H2和CH4儲存: 分析多孔材料對氫氣和甲烷的吸附容量,以及其在清潔能源儲存中的潛力。 3.4 氣體分離性能: 3.4.1 分子篩分效應: 解釋孔徑大小決定瞭不同分子通過的能力,從而實現分離。 3.4.2 選擇性吸附: 討論特定氣體與多孔材料骨架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高效分離。 3.4.3 膜分離技術: 將多孔材料集成到膜中,實現高效的氣體分離。 第四章:生物醫用材料的界麵設計與生物相容性 本章將聚焦於生物醫用材料,這類材料在與生物係統相互作用時,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不會引起過度的免疫反應或毒性。我們將從材料與生物體界麵的相互作用入手,討論錶麵改性技術、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化以及仿生結構的構建。重點關注這些材料在組織工程、藥物遞送、生物傳感器和醫學影像等領域的最新進展。 4.1 生物相容性評估: 介紹體外細胞實驗(細胞毒性、細胞粘附、增殖)和體內動物實驗(免疫原性、降解産物毒性)的基本方法。 4.2 材料錶麵生物活性化: 4.2.1 物理吸附與化學鍵閤: 討論如何將細胞外基質蛋白、生長因子、肽段等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到材料錶麵。 4.2.2 錶麵微納結構設計: 模仿天然生物組織的錶麵形貌,引導細胞生長和分化。 4.2.3 抗菌錶麵: 介紹抗菌塗層、抗菌離子釋放等策略。 4.3 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4.3.1 材料選擇: 討論聚閤物、陶瓷、金屬等在不同組織修復中的應用。 4.3.2 結構設計: 強調多孔結構、孔徑大小和連通性對細胞滲透和營養輸送的重要性。 4.3.3 負載生長因子與細胞: 實現組織再生的引導與促進。 4.4 藥物遞送係統: 4.4.1 納米載體: 討論脂質體、聚閤物膠束、納米粒等在靶嚮遞送和控釋方麵的優勢。 4.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介紹聚乳酸、聚乙醇酸等在體內安全降解的特性。 4.5 生物傳感器與醫學影像: 探討如何利用生物醫用材料構建高靈敏度的生物傳感器,以及在磁共振成像(MRI)、熒光成像等方麵的應用。 第五章:能源轉換與儲存材料的新發展 本章將探討在當前能源危機背景下,具有高效能源轉換與儲存功能的先進材料。我們將重點關注太陽能電池材料(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催化劑(如鉑基金屬納米顆粒)、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如過渡金屬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超級電容器材料(如高比錶麵積碳材料)。深入分析這些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以及提升其效率、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關鍵技術。 5.1 太陽能電池材料: 5.1.1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介紹鈣鈦礦材料的晶體結構、吸光性能和電荷傳輸特性,以及其效率提升的瓶頸與解決方案。 5.1.2 有機太陽能電池: 討論聚閤物給體/受體材料的設計與優化,以及界麵工程在提高效率中的作用。 5.1.3 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探索量子點材料的光電轉換機理和潛在優勢。 5.2 燃料電池材料: 5.2.1 催化劑: 重點介紹Pt基納米催化劑的負載化、閤金化以及非貴金屬催化劑的開發,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活性。 5.2.2 質子交換膜: 討論新型質子交換膜材料在提高導電性、穩定性和耐高溫性能方麵的進展。 5.3 鋰離子電池材料: 5.3.1 正極材料: 分析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以及高鎳三元材料的性能特點。 5.3.2 負極材料: 介紹石墨、矽基材料、鈦酸鋰等負極材料的優勢與挑戰。 5.3.3 電解質: 討論液態電解質、聚閤物電解質以及固態電解質的安全性與性能。 5.4 超級電容器材料: 5.4.1 活性炭材料: 強調高比錶麵積、適宜孔結構對電容性能的影響。 5.4.2 導電聚閤物: 介紹聚苯胺、聚吡咯等在贋電容方麵的應用。 5.4.3 復閤材料: 探討金屬氧化物、碳納米管等與活性炭的復閤,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結論 《先進功能材料》通過對納米結構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多孔材料、生物醫用材料以及能源轉換與儲存材料的深入探討,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材料科學蓬勃發展的圖景。每一類材料都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力,它們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推進,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這些前沿領域的興趣,鼓勵探索和創新,共同為材料科學的未來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精美的排版和高質量的印刷所吸引。每一頁都散發著學術的嚴謹和藝術的美感。書中的內容組織邏輯非常清晰,循序漸進,從基礎的物理化學原理,到材料的製備工藝,再到最終的性能評估,每個章節之間都銜接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材料失效分析”的部分,這對於理解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至關重要。畢竟,瞭解材料為什麼會失效,纔能更好地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詳細闡述瞭不同失效模式的成因和預防措施,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啓發性。同時,我也很欣賞書中對“綠色材料”和“可持續發展”等前沿議題的探討,這錶明作者不僅關注材料本身的性能,更有著對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我相信,通過深入研讀這本書,我不僅能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更能培養起對材料科學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吸引力,藍色的底色搭配金屬質感的標題,一眼就能看齣其專業性。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厚實的份量所吸引,感覺裏麵內容一定很充實。翻開第一頁,目錄就讓我眼前一亮,條目清晰,涵蓋瞭材料科學的方方麵麵。從最基礎的原子結構,到復雜的宏觀力學性能,再到前沿的應用領域,似乎都包含其中。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材料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感到好奇,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材料的性能並不是憑空産生的,一定與其內部的微觀構造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種聯係,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幫助。再者,書中對各種典型材料的性能特點和應用案例的介紹,也讓我對材料的世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知道,在現代科技發展中,新材料的研發至關重要,而這本書恰恰能為我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去理解和探索這些新材料的可能性。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材料科學的知識脈絡,為我今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材料科學領域的初學者來說,一本好的入門書籍至關重要。我之前嘗試過幾本其他書籍,但總感覺有些晦澀難懂,概念之間銜接不夠流暢。而這本《復閤材料原理(第2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即便是一些復雜的概念,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讓我能夠輕鬆理解。比如,它在講解“相圖”概念時,就形象地將其比作一張“天氣預報圖”,通過不同區域的劃分,來預測材料在不同溫度和成分下的狀態,這種類比瞬間就讓我抓住瞭核心要點。此外,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插圖也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觀察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力學行為。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材料性能測試方法”的詳細介紹,這部分內容對於我今後進行實驗操作非常有指導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對實踐操作的有力補充,我相信它能幫助我快速地建立起對材料科學的整體認知,並激發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局限於某一類材料,而是對各種主要的材料類型進行瞭全麵的介紹,從金屬材料到高分子材料,再到陶瓷材料和復閤材料,幾乎涵蓋瞭材料科學的各個分支。我一直對不同材料之間在性能上的差異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能滿足我的求知欲。它不僅詳細描述瞭每種材料的基本性質,還深入探討瞭影響這些性質的關鍵因素。此外,書中對材料的“錶徵技術”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理解如何通過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分析材料的微觀結構、成分和性能,對於我今後的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尤其看重書中關於“材料的腐蝕與防護”這一章節,因為在很多實際應用場景中,材料的耐久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的解決方案,幫助我理解如何提高材料的抗腐蝕能力,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書中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各種引人入勝的例子和生動形象的描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材料的力學行為”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應力應變關係,而是進一步解釋瞭微觀形變機製,讓我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材料是如何在受力時錶現齣不同的特性的。例如,書中關於“斷裂力學”的講解,就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裂紋擴展過程緊密結閤,讓我對材料的韌性和脆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智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瞭材料科學的無限可能。這些能夠根據外界環境變化而改變自身性質的材料,無疑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關鍵。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夠為我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更能激發我對材料科學的無限熱情,並為我指明未來研究的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