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現代哲學的形式、以世界上其他哲學傳統作為參照背景,對道傢哲學思想進行瞭深入研究、闡釋和創造性思考,在邏輯學、認識論、自然哲學、道德哲學、宗教哲學等方麵中提煉齣瞭諸多基本範疇、概念和命題,並以哲學的形式展現其當代價值。本書是探索道傢哲學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嘗試,這將使我們的哲學史研究不僅限於已存於曆史上的思想的整理,也為當代學者建構廣義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提供瞭一些思想資源。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中國哲學。著有《道教勸善書研究》,主編《宗教學原理》、《道教生態思想研究》,參加過《馬丁·路德的神學》、《道教與生態》、《人類的宗教》、《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哲學綱要》等著作的英漢互譯工作,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史》、《世界宗教研究》、《道傢文化研究》等刊物上發錶中英文論文、譯文80多篇。
目 錄
前 言 ( 1 )
第一章 哲學邏輯論 ( 1 )
第一節 作為最高理念的 “道” ( 1 )
第二節“道”的原始二重性—— “無”與“有” ( 11 )
第二章 自然哲學 ( 25 )
第一節 古代自然觀概論 ( 25 )
第二節 道傢關於萬物起源及生成的哲學思考 ( 32 )
第三章 認識論 ( 63 )
第一節認識領域的開拓和認識方法的揭示 ( 66 )
第二節 相對主義認識論 ( 86 )
第三節 道傢關於語言與認識 ( 95 )
第四章 道德哲學 (105)
第一節 道德哲學的根基及其特徵 (107)
第二節“德”的內涵、上德與下德的區分及道傢道德哲學的特點 (124)
第五章 政治哲學 (140)
第一節 自然、 自由與自愛 (142)
第二節 無為而治、 屈君伸民與道生法 (166)
第六章 宗教哲學 (189)
第一節 最高信仰之 “道” (190)
第二節 信道的特色 (199)
後 記 (216)
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復雜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和條理性。這本書絕不是那種堆砌典籍、佶屈聱牙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導覽圖,帶領我們穿越瞭那個看似玄妙莫測的思想迷宮。作者似乎深諳初學者的睏惑,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提供非常清晰的類比和解釋。比如,他對“有”與“無”之間辯證關係的闡述,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簡單對立上,而是通過一係列生活化的場景和曆史脈絡的穿插,將這種抽象的哲學思考活化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進行跨學派對比時的剋製與公正,他沒有急於站隊或做價值判斷,而是客觀地呈現瞭不同流派的核心論點及其曆史影響,這使得我們能夠建立起一個更為全麵和立體的認知框架,而不是被單一的視角所局限。整體閱讀下來,感覺思維被極大地拓寬瞭,那種原本橫亙在理解前的巨大障礙,似乎被抽絲剝繭般地一一移開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巧妙地在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語境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深厚,時而能看到那種古籍中沉澱下來的那種凝練和力量感,仿佛能夠直接觸摸到先哲的思想的源頭。然而,這種古典美並沒有成為理解的壁壘,相反,作者擅長運用一些非常生動且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語言來重新闡釋那些看似高遠的命題。例如,在論述“自然無為”的原則時,他引用的例子並非都是古代的田園牧歌,而是將這種精神應用到當代社會中的壓力與選擇睏境,這使得原本遙遠的教義突然有瞭直擊人心的力量。閱讀過程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能獲得當下的啓迪。這種文筆的張力,使得原本需要反復揣摩纔能領悟的深層含義,變得如溪水般自然流暢地沁入心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穩而又不失雅緻的氣息。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留白處理,恰到好處地烘托齣一種空靈的意境,讓人在翻閱之前就仿佛被某種古樸的氣息所包裹。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講究,不是那種亮瞎眼的銅版紙,而是帶著細膩紋理的啞光紙張,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內頁的排版更是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字距和行距都經過精心調整,使得文字布局疏朗有緻,即便是麵對復雜的概念闡述,也能保持清晰的脈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關鍵的引文或術語都采用瞭不同的字體或加粗處理,這種細微的區分,極大地幫助瞭我們快速鎖定核心信息,也讓整體視覺不至於單調乏味。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審美的享受,讓人願意把它鄭重地放置在書架上,時不時地拿齣來摩挲一番。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體係也充滿瞭更高的期待。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極為考究,這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每一處關鍵的理論闡釋後麵,幾乎都附帶著詳盡的齣處標注,並且這些注釋並非簡單地羅列書目,而是常常包含著對原始文本的精煉解讀或者學術界的主流爭議焦點。這錶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是抱著一種極度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對文獻的掌握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延伸閱讀”的路徑圖,在章節末尾推薦瞭一些可以作為後續閱讀的次級文獻,這些推薦往往帶著作者精到的批注,指齣瞭不同文獻的側重點,極大地節省瞭我們自行篩選的時間。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高質量的、經過專業人士篩選和整理的學術資源索引庫,為後續的探索鋪設瞭堅實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遵循瞭一種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的遞進邏輯,使得讀者的知識建構過程非常自然穩固。它沒有急於拋齣那些艱深的終極奧義,而是先從思想的源頭、曆史的背景開始鋪陳,如同為一座宏偉的建築打下堅實的地基。隨後的章節則如同逐步攀升的樓層,每一層都建立在前一層穩固的基礎上,介紹不同分支的精要。這種結構的好處在於,它有效地避免瞭初學者容易産生的“知識斷層”——即讀不懂後續章節因為基礎不牢。作者對概念的引入和展開節奏的把控非常齣色,總能在讀者感到思維疲勞之前,通過一個精闢的小結或一個引人深思的提問來重新聚焦注意力。讀完之後,我感覺對整個知識體係的脈絡瞭然於胸,不再覺得那些古代的智慧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個相互關聯、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