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阿爾都塞著作集)/精神譯叢 [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阿爾都塞著作集)/精神譯叢 [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 著,徐曄,陳越 編,吳子楓 譯
圖書標籤:
  • 政治思想史
  • 馬剋思主義
  • 曆史學
  • 阿爾都塞
  • 馬基雅維利
  • 高等師範學校
  • 法國哲學
  • 結構主義
  • 意識形態
  • 政治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4409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021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精神譯叢
外文名稱: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阿爾都塞著作集)/精神譯叢》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傢路易·阿爾都塞在巴黎高師哲學史課程的講義,講授瞭從馬基雅維利、霍布斯、18世紀法國哲學與政治、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直到馬剋思的現代思想曆程。阿爾都塞把“在哲學中成為馬剋思主義者”的艱巨事業落實於對理論文本進行精彩、深邃而細膩的解讀之中,緻力於通過“極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發掘與匯聚一條“唯物主義的潛流”,揭示馬剋思理論革命的曆史淵源。
  《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阿爾都塞著作集)/精神譯叢》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史講義,而是一份卓絕的理論工作的珍貴記錄,同時展示瞭與阿爾都塞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癥狀閱讀”方法的多種多樣的實踐,為人們深入研讀理論文本、思考理論的實踐可能性樹立瞭具有豐富的啓示意義的典範。

作者簡介

  路易·阿爾都塞(1918-1990),法國哲學傢,20世紀60年代以來*重要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傢,對當代眾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變革影響深遠。長期執教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福柯、德裏達、朗西埃、巴利巴爾、米勒和巴迪烏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生前齣版有《孟德斯鳩:政治與曆史>《保衛馬剋思》《閱讀(資本論)>《列寜和哲學》《立場》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傢機器(研究筆記)》等重要論文。去世後陸續整理齣版的遺著已有《來日方長》《哲學與政治文集》《論再生産》《馬基雅維利的孤獨》《在哲學中成為馬剋思主義者》等近二十種。
  
  吳子楓,原名吳誌峰,文學博士,巴黎高師哲學係訪問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訪問學者,現任教於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和西方當代批評理論的譯介,譯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學中的城市:知識和文化的曆史》、薩特《什麼是主體性》、阿爾都塞《論再生産》等。

精彩書評

  ★當然,這種把哲學看作鬥爭——並且歸根到底,看作理論中的階級鬥爭——的觀念,意味著對哲學與政治之間傳統關係的顛倒。所以,我纔要緻力於研究政治哲學傢和“普通的”哲學傢,從馬基雅維利,經過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剋、孟德斯鳩、盧梭和康德,直到黑格爾。我主張必須要擺脫哲學和政治之間的可疑的區分:這種區分把政治人物看成是低等人,也就是說,看成是不懂哲學的人或業餘的哲學傢;而同時它也在暗示,我們隻能一味地在哲學傢清清楚楚談論政治的那些文本裏去發現他們的政治立場。一方麵,我的看法是,每一個政治思想傢,就算他像馬基雅維利一樣幾乎不談什麼哲學,仍然都可以在強調的意義上被看作是哲學傢;另一方麵我認為,每一個哲學傢,就算他像笛卡兒一樣幾乎不談什麼政治,仍然都可以在強調的意義上被看作是政治思想傢,因為哲學傢的政治(也就是說,使哲學成其為哲學的政治)跟哲學作者們的政治觀念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如果哲學歸根到底是理論層麵上的階級鬥爭,那麼構成哲學的政治(像支撐著政治思想傢思想的哲學一樣)就不能被等同於政治鬥爭中這樣那樣的一段插麯,甚至也不能等同於其作者的政治傾嚮。構成哲學的政治針對著並縈繞著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統治階級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問題,即不是組織、鞏固和捍衛這個領導權,便是同這個領導權進行鬥爭的問題。……假使我可以這麼說的話,我是在對一些公認的觀念提齣質疑的同時,一點一點地發現瞭某種東西,類似於我後來所說的“新的哲學實踐”的東西……無論如何,這造成瞭一個結果,就是它後來的確提供給我一條特殊的途徑,去接近馬剋思。
  ——阿爾都塞

目錄

中文版阿爾都塞著作集序(艾蒂安·巴利巴爾)
法文版編者說明(弗郎索瓦·馬特龍)
曆史哲學的難題(1955—1956)
一、17世紀四大主潮
A.笛卡爾的理性主義
B.實用悲觀主義
c.宗教論戰
D.政治、法律和經濟的論戰
二、18世紀
A.孟德斯鳩
B.伏爾泰
c.孔多塞
D.愛爾維修
E.盧梭
三、黑格爾
A.曆史的不同形式
B.曆史和哲學
c.曆史的本質
D.精神的手段
E.精神的存在:國傢
F.曆史的原動力
四、青年馬剋思著作中的曆史的難題性
A.國傢=黑格爾意義上的實現瞭的理念
B.費爾巴哈的影響
c.對馬剋思的決定性觀念的方法論思考
片段

革命的愛爾維修(1962)
馬基雅維利(1962)
一、起點:對各種君主國的檢視
二、軍隊與政治
三、統治術
四、幸運和virtu:一種關於行動的理論?
結論
片段

盧梭及其先行者:17、18世紀的政治哲學(1965~1966)
一、17 Nl 18世紀政治難題性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霍布斯(《論公民》)
A.自然狀態
B.自然法
c.社會狀態
三、洛剋
A.自然狀態
B.社會契約與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
四、盧梭和《論不平等的起源》中的難題性
A.盧梭在啓濛意識形態中的立場
B.純自然狀態及其後果
c.“猜測性的推論”和循環
D.後果
E.齣發點:純自然狀態
F.從純自然狀態到人類青年時期的狀態的過渡
從人類青年時期的狀態到盧梭《第二篇論文》中的社會契約
曆史在盧梭作品中的身份
五、《社會契約論》
A.關於對它的閱讀
B.閱讀的諸要素

霍布斯(1971—1972)
一、導論
A.霍布斯的方法
B.人類學
c.法權(droit)
D.技藝
二、霍布斯的政治理論
A.自然狀態
B.社會狀態
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阿爾都塞著作集)/精神譯叢》:
  正是這第一種意識的獲得激發瞭愛爾維修一整套的改革,這些改革並不是他首創的,它們在洛剋那裏已經存在,在盧梭那裏同樣也已經存在。比如,廢除以拉丁語為基礎的教育:教授兒童學習民族語言,對他們進行科學和技術教育,還對他們進行有關各種物體的自然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對固體的操作來教授物理學,通過對液體的操作來教授力學,等等。也就是說,把他們置於各種環境中,以使自然自己來嚮他們教授它固有的規律:從詞語走嚮事物。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對教育的這種矛盾的起源的意識方麵,愛爾維修走得稍遠一點(而盧梭正好也走到瞭這一步)。愛爾維修聲稱,人們不僅在傢庭中,而且同樣也在學校中,教給兒童一整套事實上與世界的運行相矛盾的行為規範。人們教給兒童一些道德規範,但一到他們長大成人,那曾教給他那些道德規範的同一個神父又在這時候教給他們一些完全是犬儒主義的規範,這些規範是用於讓他們到世界上去獲取成功的,這個世界可能是政治的世界,社會的世界或者經濟的世界。而這樣一來就[齣現]①瞭一個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麵是教給兒童的道德,由兒童的父母和學校的老師教給他們的那些規範,另一方麵是支配著那個世界(顯然這個世界是社會世界)的必然性的內在法則。從這裏,我們通嚮瞭第二種意識的獲得,即不僅意識到教育學方法的矛盾,而且還意識到支配著這第一個矛盾的根本性矛盾。
  如果我們停留在作為教育學(pedagogie)的教育(education)層麵上,同時如果我們把愛爾維修的思想與盧梭的思想進行對照,就一定會發現,他們的設想在許多方麵是吻閤的,或者甚至整個地是吻閤的。但非常讓人吃驚的是,尤其是在《論精神》和《論人》的一些章節中(在這些章節中,愛爾維修考察瞭自己與盧梭的關係),非常讓人吃驚的是,愛爾維修對盧梭提齣瞭諸多批評,那些批評既與教育學的難題有關,但又大大地超齣瞭那些教育學難題的視野。愛爾維修特彆批評盧梭相信人先天的善。他同樣批評盧梭把過分的重要性賦予他稱之為“人的生理構造”的東西,即人的有機構成。愛爾維修同樣還批評盧梭相信天生的道德本能的存在。這些批評,讓我們在那些關於教育學難題的爭論(或一緻)背後,發現一個將愛爾維修與盧梭徹底區分開來的理論背景。而這可以讓我們進入愛爾維修那裏我將稱之為“教育”一詞的第二種含義,這一次它再也不是教育學的(pedagogique)含義,而是一種延伸瞭的①教育(education),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一種非常廣義的教育,它與人們給小孩子所提供的學徒期毫無關係,而是涉及在整個曆史自身當中的人的生産。換句話說,在“教育”這個詞下麵,我們在愛爾維修那裏遇見的是一種關於人類曆史的理論。而現在,或許正是這種理論值得去研究。
  ……
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 (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 精神譯叢 劉曉星 譯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瞭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在1955年至1972年間於法國高等師範學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開設的係列講座內容,匯集瞭他對政治哲學與曆史思想核心議題的深刻洞見。這些講義,此前大多未曾公開齣版,如今通過“精神譯叢”的齣版,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一窺這位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馬剋思主義哲學傢思想發展的獨特軌跡。全書貫穿瞭阿爾都塞一貫的批判性視角和嚴謹的理論分析,尤其側重於審視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這一漫長而關鍵的曆史時期內,政治權力、意識形態、國傢機器以及曆史演進的內在邏輯。 本書並非對這一時期政治與曆史著作的簡單羅列或概括,而是阿爾都塞以其獨特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為工具,對這些思想遺産進行深度重塑與再解讀的産物。他深入到馬基雅維利關於國傢構建與權力運作的現實主義洞察之中,探究其對後世政治思想的奠基性作用;同時,他審視瞭啓濛運動以來,特彆是黑格爾和馬剋思主義關於曆史辯證法、階級鬥爭和革命進程的理論建構,試圖揭示其內在的哲學前提和曆史必然性。 阿爾都塞在本係列講義中,特彆關注政治與曆史之間的辯證關係,他認為理解政治的本質,離不開對其曆史發生機製的深刻把握;而曆史的推進,也從來不是純粹自然的演化,而是充滿著政治力量的博弈與角力。他並非簡單地將曆史視為一連串事件的堆砌,而是將其看作是生産關係、意識形態鬥爭和社會結構演變的復雜過程。因此,他對馬基雅維利對“君主”這一政治主體的分析,對霍布斯關於國傢閤法性的論證,乃至於對盧梭關於“公意”的解讀,都進行瞭帶有深刻曆史唯物主義色彩的批判性考察。他試圖剝離這些思想傢在其時代背景下産生的局限性,同時發掘其理論中至今仍能引發我們思考的永恒價值。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集中展現瞭阿爾都塞如何運用馬剋思主義的分析工具,特彆是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國傢機器(ISAs)與鎮壓國傢機器(RSAs)等概念,來解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他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政治思想傢的文本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隱藏在各種政治學說背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意識形態的運作來維護或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例如,他對國傢理論的梳理,從古代城邦到近代民族國傢的形成,都充滿瞭對國傢機器運作方式的關注,以及對意識形態如何在國傢機器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揭示。 阿爾都塞在本書中,試圖超越傳統的政治思想史敘事,將馬剋思主義的理論突破置於曆史長河的中心。他認為,馬剋思的齣現,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革命性批判,更是對整個政治哲學和曆史認識論的一次顛覆。他詳細闡述瞭馬剋思關於階級鬥爭是曆史驅動力的核心論斷,以及如何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分析,來理解現代政治的本質及其內在矛盾。從馬基雅維利對權力現實的冷酷觀察,到馬剋思對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深刻揭露,阿爾都塞勾勒瞭一條從早期政治現實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演進綫索,這條綫索並非綫性上升,而是充滿瞭麯摺、斷裂與重大的理論突破。 講義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在於,阿爾都塞對“曆史”本身的觀念進行瞭批判性反思。他認為,傳統的曆史敘事往往帶有精英主義和宏大敘事的色彩,忽略瞭社會底層和大眾在曆史進程中的能動性。他藉用馬剋思主義的立場,強調曆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是階級鬥爭的實踐。因此,他對許多曆史事件和政治運動的解讀,都聚焦於其背後的階級力量對比和社會矛盾。他也探討瞭意識形態在塑造曆史觀念和公眾認知中的作用,認為曆史的“真相”往往被權力所遮蔽,需要通過批判性分析纔能得以顯現。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梳理瞭政治與曆史思想的譜係,更在於展現瞭阿爾都塞如何將這些思想資源融入到他自己的理論體係之中,並為理解當代社會政治問題提供新的視角。他對權力、意識形態、國傢、革命等概念的重新定義,至今仍是政治哲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他鼓勵讀者跳齣傳統的框架,以一種全新的、辯證的、唯物主義的方式來審視政治與曆史的復雜互動。 “精神譯叢”的齣版,進一步提升瞭本書的可讀性與學術價值。譯者劉曉星先生對原文的忠實傳達與精準解讀,使得阿爾都塞深邃的思想能夠清晰地呈現在中文讀者麵前。本叢書旨在匯聚和推廣當代最前沿的哲學與社會思想成果,而阿爾都塞的這部著作,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激發學界與廣大讀書人的深入思考與廣泛討論。 總而言之,《政治與曆史:從馬基雅維利到馬剋思(1955-1972年高等師範學校講義)》是一部承載著深厚理論遺産的學術著作。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政治思想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運用馬剋思主義理論武器,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政治與曆史的範本。本書的齣版,對於所有對政治哲學、曆史理論、馬剋思主義以及20世紀西方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它將引導讀者穿越幾個世紀的思想迷霧,直抵政治與曆史深層結構的秘密,並從中汲取啓迪,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的初期,我原本期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近現代政治思潮發展脈絡的清晰時間綫索,畢竟書名裏提到瞭“曆史”二字。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更像是一場深入泥濘沼澤的探險,充滿瞭迂迴和不確定的驚喜。作者似乎並不熱衷於提供傳統意義上那種綫性的、教科書式的敘事,相反,他更傾嚮於在看似不相關的曆史事件和哲學概念之間搭建起那些晦澀但又異常精妙的連接。某些章節的論證結構異常復雜,充滿瞭術語的堆砌和概念的嵌套,初次接觸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仿佛置身於一個高深莫測的智力迷宮之中。但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強迫你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被輕易略過的詞匯背後的重量。它不是讓你“知道”曆史,而是讓你“感受”曆史的內在結構性張力。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具挑釁性,尤其是在對待一些被公認為“定論”的理論觀點時,作者的態度顯得異常堅決且毫不妥協。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樣試圖做到麵麵俱到、八麵玲瓏地平衡各方觀點,相反,它更像是一種強有力的“斷言”,要求讀者直麵其提齣的悖論。這種略顯“霸道”的寫作姿態,無疑會引起一部分讀者的反感——那些期待溫和引導和全麵梳理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挫敗。但對我個人而言,正是這種不容置疑的論證力度,激發瞭我更強烈的批判性思維,促使我主動去尋找論據的反例,或者嘗試構建反駁的邏輯鏈條。它不是在說服你接受結論,而是在邀請你加入一場艱苦的智力搏擊。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透露著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韻味,米黃色的紙張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初次翻閱時,指尖觸及書頁的觸感便讓人感到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我通常對這種學術性較強的書籍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但這本書的紙質和裝幀工藝無疑成功地降低瞭閱讀的心理門檻。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的處理恰到好處,即便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的疲勞感也相對較輕。裝幀的整體風格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其內容的厚重與嚴肅,但又通過一些細節設計,比如扉頁上精美的花邊圖案,巧妙地平衡瞭這種沉悶感,使得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而非僅僅是冰冷的信息載體。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在我看來,是對作者思想結晶的一種恰當尊重,也為讀者營造瞭一個更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

評分

與其他政治理論著作相比,這本書最突齣的特點在於其對“場域”和“結構”的持續強調,這讓我的閱讀視角發生瞭顯著的轉移。我過去習慣於從英雄人物的決策或關鍵的意識形態鬥爭角度去理解曆史的走嚮,但這本書卻將聚光燈打在瞭那些看不見的、潛藏在社會肌理之下的運作機製上。每當作者開始分析某個曆史轉摺點時,他總能迅速地將討論拉迴到更宏大的理論框架中,這種從具體案例到抽象模型的快速切換,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權力如何運作”的理解邊界。讀完後,即便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新聞事件,也會不自覺地被套用上書中的分析模型進行審視,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長尾效應是衡量一本好書價值的關鍵指標之一。

評分

從時間跨度來看,這本書涉及的知識點極其廣博,從古老的城邦政治思辨到近代的工業革命背景下的社會轉型,其知識的廣度令人贊嘆。然而,真正令人佩服的是其對不同學科壁壘的跨越能力。你可以在同一頁中看到對經典哲學文本的精準解讀,緊接著是對某種經濟模型運作方式的深刻洞察,再穿插對特定曆史時期法律體係演變的嚴密分析。這種跨學科的綜閤性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某個專業術語或曆史典故處掉隊。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記錄,而不是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反復研讀和對照查閱,但隨之而來的知識迴報也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構建復雜問題的底層工具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