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李元访谈录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李元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口述 著,樊洪业 编,李元 口述,李大光,陈曦 整理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
  • 李元
  • 20世纪
  • 访谈录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4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5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8
字数:187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8年4月11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报决定,将编号为6741的小行星以李元的名字命名。“李元星”的通报中说:“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学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建成过程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带头人。他编著译校了包括天文学在内的50多种科学图书。他也曾不懈地为国内外科普出版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李元没上过大学,但他的名字却高挂太空,成为名副其实的“星”级人物。
  他一生没做过“官”,却曾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袖人物有过接触。
  他心怀感恩,念念不忘科学前辈高鲁、竺可桢、张钰哲、陈遵妫、李珩。
  他乐观豁达,一路欢歌,心中没有怨恨惆怅,只有无限苍穹。
  李元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喜欢天文,喜欢科普,爱好音乐和艺术。你不要看我这把年纪,80多岁了,我还要继续做呢,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呢!”

作者简介

  李元(1925-),原名李杭。山西朔州人,出生于太原。自1948年起,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1954年参与筹建北京天文馆,1957年建成,任宣传组长。1982年调入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任外国科普研究室主任。曾获“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1987)和“建国以来有特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1990)。1998年太阳系第6741号小行星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李元星”。曾主编《大众天文》期刊,著有《到宇宙去旅行》等。
  
  李大光(1951-),辽宁本溪人。大学本科学历。历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科普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科学传播专业教授、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执行组长。译有《魔鬼出没的世界》《未来的魅力》等。
  
  陈曦(1983-),宁夏银川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专业硕士。

目录

小序
引言
第1章 走上天文之路
家庭的影响
逃难与看星
18岁的中国天文学会永久会员

第2章 我的大学:紫金山天文台
图书管理员绘图员观测员
参加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科学世界》和“中国青年天文联谊会”
正式考入紫金山天文台
十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在上海迎接解放
大众天文社

第3章 在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的筹建与开幕
《到宇宙去旅行》
《天文爱好者》杂志的诞生
“文革”时期的北京天文馆
北京古观象台的接收和开放

第4章 在科普研究所
“文革”之后
调入中国科普研究所
引进国外优秀科普读物和开展国际交流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
美国科普文化之旅
对日本科普工作的调研

第5章 名挂太空:中国科普人的骄傲
命名申报和批准的过程
做科普也有此殊荣
科普写作与科教影视
开拓“太空美术”事业

第6章 接待国家领导人
紫金山上聆听毛泽东“谈天”论古今
天文馆里陪同周恩来仰望星空
中南海里的科普座谈会

第7章 难忘岁月中的良师益友
科学前辈的引导
国内外的挚友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李元访谈录》:
  李: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平型关战役打响,后来太原吃紧,在那儿没法待了,必须离开。当时我有个叔父在长沙的银行工作,我们就想投奔他去,因为人生地不熟的毕竟有个照应。10月,我们举家南迁,先去石家庄,我记得坐的是最后一班平汉路的车,从石家庄到汉口,我们走了之后,石家庄就沦陷了。逃难的生活是很惊险的,就这样一路颠簸到了长沙。
  在长沙待的8个月时间里,父亲赋闲在家,他和哥哥们就教我念古文,像《古文观止》《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并让我背诵,我还喜欢读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广泛的阅读,文学的熏陶,对于日后从事科普工作也是很有益的。
  这让我想起了1960年前后的一段往事。诗人臧克家在广播里讲授古文赏析的内容时,曾讲到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我也是偶然听他的节目,听到他解释这首词时说:“一会儿月亮出现在东山之上,徘徊在牛郎星和北斗星之间。”我听出一处小小的错误来,可能因为他是文学家,是诗人,对天文学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容易搞混淆。于是我就给臧克家写了封信,信中说:“您解释的都很美,但是有一处天文学知识上的错误,‘斗’不是北斗,月亮永远到不了北斗;‘牛’也不是牛郎星,月亮也不可能到达牛郎星。‘斗牛’指的是斗宿和牛宿,斗宿即现在的人马星座南斗六星那里,牛宿是在摩羯星座那里。”他收到信后,一两周后就回了信:“非常感谢你给我指出来问题,我不懂天文,你的更正很好。”后来他很快改正了,并在与广播节目配套的书中,我记得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①也作了同样的修改。1962年,在北京天文馆召开中国天文学会的年会,我还在天文馆把该词中描述的内容为与会代表演示了一番:把星空打在穹幕上,介绍斗在哪里,牛在哪里,月亮怎样在斗牛之间运行。大家对此很感兴趣。
  由于战事持续吃紧,我们就溯江而上,到了沙市、宜昌,后来在1938年六七月间,我们辗转到达重庆。重庆是抗战的首都,是比较稳固的大后方,相对比较安全,家里人考虑到与其长途奔波,不如暂且安顿下来,决定先待在重庆。那时候的重庆人才汇聚,不仅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也多。
  访:在重庆的生活会稍微好一些吧?
  李:刚到重庆的时候只能投宿旅馆。后来旅居重庆的山西同乡一起商量说,干脆咱们在重庆办个学校吧,在旅馆里无所事事也不是个事儿。他们都认为我父亲很有名望,就推举他当校长,那个学校就取名为太原私立友仁中学。大家商量校址定在哪里,都在积极寻找,后来决定就设在山西会馆。那时的山西会馆实际上就是一座破庙,大家凑钱找了些工匠,把山西会馆的房间用木料稍加修葺,有了教室和宿舍,学校就那么盖起来了。
  山西会馆坐落在重庆的两浮支路。重庆的两路口是很有名的,两路口附近有一条支路,这就是两浮支路,两浮支路上的遗爱祠就是山西会馆的旧址。学校设在了那里,老乡们推举我父亲为校长,因为同为山西人,还把时任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的孔祥熙(1880-1967)请出来担任董事长,这样一来学校的招牌不就硬了么。
  ……

前言/序言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成书方式,我有幸被选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作者之一,但事前我从未想过。一天,当我被邀请参与写作这本口述历史时,我实在是缺少思想准备的。当我自觉和不自觉地匆忙踏上这部三套马车时,喘息未定,车轮已滚滚向前,一切就这样开始了。因此这本口述历史不可能那么完整和恰当,也可以说是一本内容并不平衡的作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讲的都是事实。由于年已高迈,记忆未必准确,差错在所难免。感谢李大光老友和陈曦女士能不厌其烦、不辞劳累地和我合作才有今天的成果,并有待社会与读者的评说。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 引言:文明的基石与智慧的传承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深厚的思想底蕴构成了东方文明的独特面貌。本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脉络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政治伦理乃至个体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断代史叙述,以“思想流变”为核心线索,探讨不同学派间的内在联系、相互激发与时代背景下的适应性演变。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思想的群星闪耀 本书开篇聚焦于中国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家们为应对“礼崩乐坏”的乱局,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治世与修身之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壮阔景象。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定型: 我们将详尽考察孔子“仁”与“礼”的学说,分析其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道德准则。随后,重点阐述孟子的“性善论”如何将儒家推向理想主义的高峰,以及荀子的“性恶论”如何更贴近现实政治操作的需要,并探讨了董仲舒在西汉时期如何将儒家思想“独尊”,使其从一家之言转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艰辛过程。我们不只描述其教条,更侧重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实际塑造力。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宇宙观: 相较于儒家的入世济民,道家提供了另一种彻底的生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本体论阐释,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强调“无为”作为最高治理原则的内在逻辑。庄子的哲学则将道家的精神自由推向极致,通过逍遥游、齐物论等概念,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的精神家园。本书将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在汉代被初步吸纳,以及其在魏晋玄学中如何演化为士人逃避政治高压的精神庇护所。 法家与墨家的务实进取: 法家代表了对秩序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商鞅变法与韩非集大成,清晰地阐释了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建了一套完全脱离道德约束的中央集权运作模型。我们对比分析了法家思想在秦朝建立统一帝国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局限性。墨家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体现了早期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本书将探究墨家在战国中期的影响力及其最终在主流思想竞争中式微的原因,侧重于其在工程技术和组织纪律上的遗留贡献。 第二部分:汉代——独尊儒术与玄学的酝酿 汉代标志着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思想的集权与融合。本书详细描绘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决策,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如董仲舒的发挥)与谶纬之学相结合,以维护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稳定。 然而,这种稳定并非绝对。在王朝中后期,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气氛压抑之时,个体对僵化教条的反思必然抬头。我们深入探讨了“清谈”之风的兴起,以及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如何借由对《老子》、《周易》的重新阐释,批判了汉代儒学的繁文缛节,回归到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思考,这为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个体觉醒与宗教哲学之交融 魏晋时期,政治动荡与士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促成了哲学思想的深度内省与多元化发展。 玄学的深化与“名教”与“自然”的张力: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竹林七贤、玄学“三玄”的意义。竹林名士们以山水寄情,以放达行为对抗黑暗现实,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傅玄之、郭象对“有”与“无”的辩证探讨,试图在维护既有伦理秩序(名教)与追求生命本真(自然)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点。郭象“万物齐一”的观点,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维度。 佛教的本土化与思想的融合: 佛教在魏晋时期的强势传入,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本书细致考察了印度佛教基本教义(如缘起性空、六道轮回)如何与本土的玄学范畴(如有无、有为无为)进行对接和阐释。鸠摩罗什、道安等高僧的努力,使得佛学能够用士人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尤其分析了“格义”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以及它最终如何催生出如天台宗、禅宗等具有高度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派哲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 结论:流变中的永恒主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总结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并非孤立的学派对抗,而是一个在“治乱兴衰”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围绕“如何安顿个体生命”和“如何构建理想社会秩序”两大永恒主题进行反复对话和调适的过程。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意识形态统一,再到魏晋的个体精神觉醒,思想如水流般渗透、融合、再分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深邃而富有韧性的精神世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代依然具有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李元访谈录》的过程,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并非在阅读一本干巴巴的历史书,而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李元先生的回忆,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他对于科学问题的分析,对于时代背景的洞察,对于人物的评价,都显得那么真诚和深刻。我感受到了他对科学的热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书中提及的一些科学界的往事,或是令人扼腕,或是令人振奋,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工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它让我思考,在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李元先生的讲述,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将我带入了20世纪中国科学的宏伟画卷之中。我看到了科学界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他们如何在思想的禁锢与开放之间,艰难地寻找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书中对于具体科研项目、科学决策过程的详细描绘,让我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李元先生个人的经历,更是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他的成长、他的思考、他的贡献,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是关于科学背后的精神,关于知识分子的担当,关于一个民族如何从积贫积弱走向强大。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口述史往往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冰冷的文字难以企及的温度和深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远见与智慧。通过李元的讲述,我仿佛能亲临那些历史性的时刻,感受到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科学的炽热爱恋和不懈追求。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避免了官方史书的刻板和疏离,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鲜活和 relatable。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对话,每一次选择,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个人命运的交织。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以及那些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本书无疑是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的一份宝贵财富,它用最真挚的声音,讲述了最真实的过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历史感,深褐色的背景搭配泛黄的书页纹理,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沉淀了时光的往事。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李元访谈录”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20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风云激荡、变革求新的时代,尤其在科学领域,更是经历了从屈辱到崛起,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而“口述史”,顾名思义,意味着我们将听到的是鲜活的、个体的声音,是亲历者的回忆,是历史事件在个体生命中的烙印。李元,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分量,他究竟是哪位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足迹的人物?他的访谈又将为我们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李元的讲述,穿越回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精神,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探索、奉献,最终为中国科学的腾飞奠定基石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聆听先辈心声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的故事。科学的进步,终究离不开人的推动,而口述史恰恰是将这些“人”的故事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李元先生的叙述,真实而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我从中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看到了他们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政治风波时的无奈与坚守。书中穿插的许多生动细节,比如与同事的交流、与家人的生活、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都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也让历史事件更具温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辛勤付出和伟大奉献,而李元先生,正是其中一位值得被铭记的代表。通过他的视角,我得以更深切地理解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更加敬佩那些在那个时代默默耕耘的科学先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