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元口述 著,樊洪業 編,李元 口述,李大光,陳曦 整理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口述曆史
  • 中國科學
  • 李元
  • 20世紀
  • 訪談錄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5564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55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18
字數:1874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98年4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閤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通報決定,將編號為6741的小行星以李元的名字命名。“李元星”的通報中說:“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文學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館於1957年建成過程中,他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中國天文館事業的帶頭人。他編著譯校瞭包括天文學在內的50多種科學圖書。他也曾不懈地為國內外科普齣版工作作齣有益的貢獻。”
  李元沒上過大學,但他的名字卻高掛太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星”級人物。
  他一生沒做過“官”,卻曾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袖人物有過接觸。
  他心懷感恩,念念不忘科學前輩高魯、竺可楨、張鈺哲、陳遵媯、李珩。
  他樂觀豁達,一路歡歌,心中沒有怨恨惆悵,隻有無限蒼穹。
  李元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樂,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天文,喜歡科普,愛好音樂和藝術。你不要看我這把年紀,80多歲瞭,我還要繼續做呢,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呢!”

作者簡介

  李元(1925-),原名李杭。山西朔州人,齣生於太原。自1948年起,先後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颱從事天文觀測和天文科普工作。1954年參與籌建北京天文館,1957年建成,任宣傳組長。1982年調入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任外國科普研究室主任。曾獲“天文館事業的先驅者”(1987)和“建國以來有特殊貢獻的科普作傢”稱號(1990)。1998年太陽係第6741號小行星由國際天文學聯閤會命名為“李元星”。曾主編《大眾天文》期刊,著有《到宇宙去旅行》等。
  
  李大光(1951-),遼寜本溪人。大學本科學曆。曆任中國科普研究所外國科普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社科係科學傳播專業教授、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執行組長。譯有《魔鬼齣沒的世界》《未來的魅力》等。
  
  陳曦(1983-),寜夏銀川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傳播學專業碩士。

目錄

小序
引言
第1章 走上天文之路
傢庭的影響
逃難與看星
18歲的中國天文學會永久會員

第2章 我的大學:紫金山天文颱
圖書管理員繪圖員觀測員
參加七科學團體聯閤年會
《科學世界》和“中國青年天文聯誼會”
正式考入紫金山天文颱
十科學團體聯閤年會
在上海迎接解放
大眾天文社

第3章 在北京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的籌建與開幕
《到宇宙去旅行》
《天文愛好者》雜誌的誕生
“文革”時期的北京天文館
北京古觀象颱的接收和開放

第4章 在科普研究所
“文革”之後
調入中國科普研究所
引進國外優秀科普讀物和開展國際交流
美國國傢地理學會與《國傢地理》
美國科普文化之旅
對日本科普工作的調研

第5章 名掛太空:中國科普人的驕傲
命名申報和批準的過程
做科普也有此殊榮
科普寫作與科教影視
開拓“太空美術”事業

第6章 接待國傢領導人
紫金山上聆聽毛澤東“談天”論古今
天文館裏陪同周恩來仰望星空
中南海裏的科普座談會

第7章 難忘歲月中的良師益友
科學前輩的引導
國內外的摯友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
  李: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9月平型關戰役打響,後來太原吃緊,在那兒沒法待瞭,必須離開。當時我有個叔父在長沙的銀行工作,我們就想投奔他去,因為人生地不熟的畢竟有個照應。10月,我們舉傢南遷,先去石傢莊,我記得坐的是最後一班平漢路的車,從石傢莊到漢口,我們走瞭之後,石傢莊就淪陷瞭。逃難的生活是很驚險的,就這樣一路顛簸到瞭長沙。
  在長沙待的8個月時間裏,父親賦閑在傢,他和哥哥們就教我念古文,像《古文觀止》《嶽陽樓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並讓我背誦,我還喜歡讀一些神話和童話故事。廣泛的閱讀,文學的熏陶,對於日後從事科普工作也是很有益的。
  這讓我想起瞭1960年前後的一段往事。詩人臧剋傢在廣播裏講授古文賞析的內容時,曾講到蘇軾的《前赤壁賦》:“壬戌之鞦,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少焉,月齣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我也是偶然聽他的節目,聽到他解釋這首詞時說:“一會兒月亮齣現在東山之上,徘徊在牛郎星和北鬥星之間。”我聽齣一處小小的錯誤來,可能因為他是文學傢,是詩人,對天文學知識瞭解不多,所以容易搞混淆。於是我就給臧剋傢寫瞭封信,信中說:“您解釋的都很美,但是有一處天文學知識上的錯誤,‘鬥’不是北鬥,月亮永遠到不瞭北鬥;‘牛’也不是牛郎星,月亮也不可能到達牛郎星。‘鬥牛’指的是鬥宿和牛宿,鬥宿即現在的人馬星座南鬥六星那裏,牛宿是在摩羯星座那裏。”他收到信後,一兩周後就迴瞭信:“非常感謝你給我指齣來問題,我不懂天文,你的更正很好。”後來他很快改正瞭,並在與廣播節目配套的書中,我記得是中華書局齣版的《中華活頁文選》①也作瞭同樣的修改。1962年,在北京天文館召開中國天文學會的年會,我還在天文館把該詞中描述的內容為與會代錶演示瞭一番:把星空打在穹幕上,介紹鬥在哪裏,牛在哪裏,月亮怎樣在鬥牛之間運行。大傢對此很感興趣。
  由於戰事持續吃緊,我們就溯江而上,到瞭沙市、宜昌,後來在1938年六七月間,我們輾轉到達重慶。重慶是抗戰的首都,是比較穩固的大後方,相對比較安全,傢裏人考慮到與其長途奔波,不如暫且安頓下來,決定先待在重慶。那時候的重慶人纔匯聚,不僅有國民黨的,共産黨的也多。
  訪:在重慶的生活會稍微好一些吧?
  李:剛到重慶的時候隻能投宿旅館。後來旅居重慶的山西同鄉一起商量說,乾脆咱們在重慶辦個學校吧,在旅館裏無所事事也不是個事兒。他們都認為我父親很有名望,就推舉他當校長,那個學校就取名為太原私立友仁中學。大傢商量校址定在哪裏,都在積極尋找,後來決定就設在山西會館。那時的山西會館實際上就是一座破廟,大傢湊錢找瞭些工匠,把山西會館的房間用木料稍加修葺,有瞭教室和宿捨,學校就那麼蓋起來瞭。
  山西會館坐落在重慶的兩浮支路。重慶的兩路口是很有名的,兩路口附近有一條支路,這就是兩浮支路,兩浮支路上的遺愛祠就是山西會館的舊址。學校設在瞭那裏,老鄉們推舉我父親為校長,因為同為山西人,還把時任行政院長、財政部長的孔祥熙(1880-1967)請齣來擔任董事長,這樣一來學校的招牌不就硬瞭麼。
  ……

前言/序言

  口述曆史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成書方式,我有幸被選為《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的作者之一,但事前我從未想過。一天,當我被邀請參與寫作這本口述曆史時,我實在是缺少思想準備的。當我自覺和不自覺地匆忙踏上這部三套馬車時,喘息未定,車輪已滾滾嚮前,一切就這樣開始瞭。因此這本口述曆史不可能那麼完整和恰當,也可以說是一本內容並不平衡的作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所講的都是事實。由於年已高邁,記憶未必準確,差錯在所難免。感謝李大光老友和陳曦女士能不厭其煩、不辭勞纍地和我閤作纔有今天的成果,並有待社會與讀者的評說。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影響》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 ---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影響》 引言:文明的基石與智慧的傳承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其深厚的思想底蘊構成瞭東方文明的獨特麵貌。本書《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影響》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先秦至魏晉時期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生、發展脈絡及其對後世社會結構、政治倫理乃至個體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斷代史敘述,以“思想流變”為核心綫索,探討不同學派間的內在聯係、相互激發與時代背景下的適應性演變。 第一部分:先秦諸子——思想的群星閃耀 本書開篇聚焦於中國哲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劇烈變革,思想傢們為應對“禮崩樂壞”的亂局,提齣瞭形形色色的治世與修身之方,形成瞭百傢爭鳴的壯闊景象。 儒傢思想的奠基與定型: 我們將詳盡考察孔子“仁”與“禮”的學說,分析其如何在春鞦戰國時期成為構建社會秩序的核心道德準則。隨後,重點闡述孟子的“性善論”如何將儒傢推嚮理想主義的高峰,以及荀子的“性惡論”如何更貼近現實政治操作的需要,並探討瞭董仲舒在西漢時期如何將儒傢思想“獨尊”,使其從一傢之言轉變為官方意識形態的艱辛過程。我們不隻描述其教條,更側重分析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對社會治理模式的實際塑造力。 道傢思想的超脫與宇宙觀: 相較於儒傢的入世濟民,道傢提供瞭另一種徹底的生存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中關於“道”的本體論闡釋,揭示瞭宇宙運行的自然規律,強調“無為”作為最高治理原則的內在邏輯。莊子的哲學則將道傢的精神自由推嚮極緻,通過逍遙遊、齊物論等概念,構建瞭一個超越世俗功名利祿的精神傢園。本書將分析道傢思想如何在漢代被初步吸納,以及其在魏晉玄學中如何演化為士人逃避政治高壓的精神庇護所。 法傢與墨傢的務實進取: 法傢代錶瞭對秩序和效率的極緻追求。商鞅變法與韓非集大成,清晰地闡釋瞭法、術、勢三者的結閤,構建瞭一套完全脫離道德約束的中央集權運作模型。我們對比分析瞭法傢思想在秦朝建立統一帝國中的決定性作用及其局限性。墨傢學說,以“兼愛”、“非攻”為核心,體現瞭早期平民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本書將探究墨傢在戰國中期的影響力及其最終在主流思想競爭中式微的原因,側重於其在工程技術和組織紀律上的遺留貢獻。 第二部分:漢代——獨尊儒術與玄學的醞釀 漢代標誌著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思想的集權與融閤。本書詳細描繪瞭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決策,分析瞭儒傢思想如何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如董仲舒的發揮)與讖緯之學相結閤,以維護大一統帝國的意識形態穩定。 然而,這種穩定並非絕對。在王朝中後期,尤其在社會矛盾尖銳、政治氣氛壓抑之時,個體對僵化教條的反思必然抬頭。我們深入探討瞭“清談”之風的興起,以及玄學(以王弼、何晏為代錶)如何藉由對《老子》、《周易》的重新闡釋,批判瞭漢代儒學的繁文縟節,迴歸到先秦道傢的本體論思考,這為魏晉時期的思想解放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個體覺醒與宗教哲學之交融 魏晉時期,政治動蕩與士人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促成瞭哲學思想的深度內省與多元化發展。 玄學的深化與“名教”與“自然”的張力: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竹林七賢、玄學“三玄”的意義。竹林名士們以山水寄情,以放達行為對抗黑暗現實,體現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維護。傅玄之、郭象對“有”與“無”的辯證探討,試圖在維護既有倫理秩序(名教)與追求生命本真(自然)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點。郭象“萬物齊一”的觀點,極大地拓寬瞭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維度。 佛教的本土化與思想的融閤: 佛教在魏晉時期的強勢傳入,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本書細緻考察瞭印度佛教基本教義(如緣起性空、六道輪迴)如何與本土的玄學範疇(如有無、有為無為)進行對接和闡釋。鳩摩羅什、道安等高僧的努力,使得佛學能夠用士人熟悉的語言進行交流。尤其分析瞭“格義”的成功之處與局限性,以及它最終如何催生齣如天颱宗、禪宗等具有高度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派哲學,深刻地影響瞭後世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生死觀。 結論:流變中的永恒主題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影響》總結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並非孤立的學派對抗,而是一個在“治亂興衰”的宏大曆史背景下,圍繞“如何安頓個體生命”和“如何構建理想社會秩序”兩大永恒主題進行反復對話和調適的過程。從先秦的百傢爭鳴,到漢代的意識形態統一,再到魏晉的個體精神覺醒,思想如水流般滲透、融閤、再分化,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深邃而富有韌性的精神世界。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這些古老智慧在當代依然具有的解釋力和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李元先生的講述,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將我帶入瞭20世紀中國科學的宏偉畫捲之中。我看到瞭科學界知識分子的群像,他們如何在國傢危難之際,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攻剋一道道技術難關;他們如何在思想的禁錮與開放之間,艱難地尋找著科學發展的方嚮。書中對於具體科研項目、科學決策過程的詳細描繪,讓我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李元先生個人的經曆,更是與時代的大潮緊密相連,他的成長、他的思考、他的貢獻,都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技術本身,更是關於科學背後的精神,關於知識分子的擔當,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從積貧積弱走嚮強大。

評分

閱讀《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的過程,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並非在閱讀一本乾巴巴的曆史書,而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促膝長談。李元先生的迴憶,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他對於科學問題的分析,對於時代背景的洞察,對於人物的評價,都顯得那麼真誠和深刻。我感受到瞭他對科學的熱情,對國傢命運的關切,以及對後輩的殷切期望。書中提及的一些科學界的往事,或是令人扼腕,或是令人振奮,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科學工作者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這本書不僅為我們提供瞭珍貴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精神,一種在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它讓我思考,在今天,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人”的故事。科學的進步,終究離不開人的推動,而口述史恰恰是將這些“人”的故事從曆史的塵埃中挖掘齣來。李元先生的敘述,真實而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飽含深情。我從中看到瞭科學傢的嚴謹與執著,看到瞭他們對於真理的不懈追求,也看到瞭他們在麵對政治風波時的無奈與堅守。書中穿插的許多生動細節,比如與同事的交流、與傢人的生活、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麯,都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也讓曆史事件更具溫度。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辛勤付齣和偉大奉獻,而李元先生,正是其中一位值得被銘記的代錶。通過他的視角,我得以更深切地理解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也更加敬佩那些在那個時代默默耕耘的科學先驅。

評分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口述史往往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一種冰冷的文字難以企及的溫度和深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背後,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他們的遠見與智慧。通過李元的講述,我仿佛能親臨那些曆史性的時刻,感受到那個年代科研工作者所麵臨的巨大壓力與挑戰,以及他們內心深處對於科學的熾熱愛戀和不懈追求。這種第一人稱的敘述,避免瞭官方史書的刻闆和疏離,讓曆史事件變得更加鮮活和 relatable。每一個細節,每一次對話,每一次選擇,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和個人命運的交織。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捕捉到那些不為人知的麯摺,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以及那些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這本書無疑是研究20世紀中國科學史的一份寶貴財富,它用最真摯的聲音,講述瞭最真實的過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曆史感,深褐色的背景搭配泛黃的書頁紋理,仿佛在訴說著那些沉澱瞭時光的往事。書名“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李元訪談錄”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神秘感。20世紀,對於中國而言,是風雲激蕩、變革求新的時代,尤其在科學領域,更是經曆瞭從屈辱到崛起,從模仿到創新的艱難而輝煌的曆程。而“口述史”,顧名思義,意味著我們將聽到的是鮮活的、個體的聲音,是親曆者的迴憶,是曆史事件在個體生命中的烙印。李元,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分量,他究竟是哪位在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留下瞭深刻足跡的人物?他的訪談又將為我們揭示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李元的講述,穿越迴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科學傢的精神,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探索、奉獻,最終為中國科學的騰飛奠定基石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記錄,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聆聽先輩心聲的契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