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海伦凯勒的两部重要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写成于1933年。《我生活的故事》,则是海伦凯勒的处女作。这部著作真实地描绘了海伦凯勒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讲述了她如何战胜病残。如何冲破黑暗、获得光明的人生经历。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 年),美国盲聋女作家兼演讲者。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塔斯喀姆比亚小镇,19 个月时由于急性脑充血而丧失了视力、听力。后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海伦凯勒克服了沟通的障碍,并在聋哑学校完成了基础教育。1900 年秋,海伦凯勒顺利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学习,1904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世界上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海伦凯勒终生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并奔走于世界各地,为残疾人造福。美国费城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曾先后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
第三章
与此同时,我要表达自己的渴望日益增长,我所使用的那几个手势要用来表达复杂事物真是苍白无力,而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又使得我内心焦躁,常常大发其火。我感觉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地勒住了我,让我无法放松自己去获得宁静的内心世界。我努力抗争,但这一点儿用都没有,在我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一个强大的幽灵在左右着我,抗争的结果是我在涟涟泪水中精疲力竭地倒下。若是母亲就在身边,我会扑到她的怀里,哭得如此伤心,以致忘记了缘何而哭。后来我越发想要和别人交流,情况变得更糟,会一天发一回脾气,有时一个小时一次。
我的父母忧心忡忡,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们居住的地方没有聋哑学校,而且好像也没有人会从千里之外来到偏远的塔斯哥伦比亚教一个又聋又盲的孩子。而我的一些朋友和亲戚甚至怀疑像我这样的情况还能不能接受教育。我母亲唯一一线希望来自狄更斯的《美国笔记》。她曾经读过狄更斯对劳拉布里奇曼的描写,模糊地记得布里奇曼也是又聋又哑的,但仍然能够接受教育。可她的这个希望马上又变成了泡影,因为她记得发明教育聋哑人方法的豪耳博士已经去世好几年,他的教育方法也许随他一起被埋葬了。而且退一步说,即使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个在亚拉巴马州偏僻小镇的小女孩又怎样从中受益呢?
在我大约六岁的时候,父亲听说巴尔的摩有一个医术高明的眼科医生,已经成功救治了许多希望渺茫的患者。于是父母马上决定带我到巴尔的摩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我的眼睛。
记得一路的行程都很愉快,我在火车上交了很多朋友。有一位女士给了我一盒贝壳。父亲在这些贝壳上打了洞,这样我就可以用线把它们串起来,这些贝壳让我高兴满足了好一阵子。列车长也是个很和善的人,每次他来巡查我都会抓着他的衣角跟他查验车票。他会把车票打孔机给我玩,那真是个有意思的玩物,我会在座位的角落里把那些小纸片打上可爱的小孔,自得其乐。
我的姑妈用毛巾为我做了一个大布娃娃,其实是个不成样子的滑稽之物,是临时赶制的,没有鼻子,没有嘴,没有耳朵,没有眼——什么都没有,只有小孩出奇的想象力才能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很奇怪的是,在所有的缺憾当中,没有眼睛最让我感觉难受。我气哼哼地向每一个人指明布娃娃还差双眼睛,但是好像没有一个人愿意花工夫来给布娃娃安上双眼。不过我灵光一闪,马上有了鬼主意,问题迎刃而解。我从椅子上蹦下来,在姑妈的马甲上四处搜寻。姑妈的马甲上缝着好些大个的珠子,我扯下了两颗,向姑妈暗示我想要把珠子给布娃娃做眼睛。她把我的手放到她的眼前,想确信我的意思,我拼命点头。珠子缝上了,我那得意扬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可是没多久我就对这个布娃娃一点儿兴趣都没了。在这一次旅途中,我没有发过一次脾气,可能是因为有许多新奇的事情让我的大脑和双手忙个不停,才没空发脾气呢。
我们到达巴尔的摩时,奇泽姆医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可是他也无能为力。不过他说我是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建议父亲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咨询一下,他也许能在聋哑人学校及教师方面提供信息。父亲采纳了这个建议,我们立即起身前往华盛顿,去找贝尔博士。父亲满怀疑虑,我全然不知他的痛苦,只知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很新奇,很令人兴奋。虽然我只是个孩子,但是我感觉出贝尔博士给予的慈爱和同情,他不知把这样的情感给了多少需要抚慰的心灵,也得到了不尽的感激。当我摆弄他的手表时,他把我抱在膝上,把手表拨响了让我感知。他懂得我的手势,我知道这点后马上就喜欢上他了,但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造访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走出了黑暗,奔向光明;走出了孤独,获得友谊、伙伴、知识和爱。
贝尔博士又建议父亲给波士顿伯金斯盲人学校的校长安格纳斯先生写信,问问他是否有合适的教师可以为我启蒙。伯金斯盲人学校是豪耳博士为帮助盲人而开展伟大的工作的地方。父亲立刻就写信了,几个星期后收到安格纳斯先生的回信,信中用很肯定的口吻说已经为我找到了一位合适的老师。当时是1886 年的夏天,不过莎莉文小姐一直到次年的三月才到来。
至此,我走出了埃及,站到了西奈山前,一股神奇的力量触及了我的灵魂,赐予我光明,于是我看到了许多奇迹。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那神圣的山脉传来:“知识就是爱,是光明,是眼睛。”
……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 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英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海伦凯勒在19 个月时,突遇一场急病,人生从此陷入了黑暗与孤寂之中。然而,她却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通晓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5 种语言,并在24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她毕生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海伦凯勒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陪伴下奔赴世界各地,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造福。1964 年,约翰逊总统授予海伦凯勒“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市民的最高荣誉奖。
除此之外,海伦凯勒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 部文学作品。本书中收录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写于1933 年,后被很多国家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另一篇《我生活的故事》是海伦凯勒的处女作,是她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该书自1902 年出版后即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美国《世纪》杂志给予它“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的高度评价。海伦凯勒也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的尊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为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我们重译了她的代表作,并绘制了数十幅精美插图,帮助读者在感悟其卓越人生的同时,汲取宝贵的品质与精神财富。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深度对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朴素。作者用最直接、最真诚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她是如何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我尤其被她对音乐的感悟所打动,那些她无法亲耳听见的旋律,在她笔下却如此生动,我仿佛能感受到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在指尖流淌。她对人性的洞察也同样深刻,她与那些帮助过她的人之间的情感羁绊,真挚而动人,让我看到了善良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因为拥有太多的感官,而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连接和感受?是否因为信息的爆炸,而失去了专注和深入的能力?作者用她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天光明”,去探索和体验了她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事物,这种执着和勇气,让我感到羞愧,也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她证明了,即便物质世界匮乏,精神的富足依然可以照亮整个人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作者用她非凡的生命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肉体限制的精神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人性的理解,她并没有将人类简单地分为善恶两面,而是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复杂和多面性。她与周围人的互动,那些充满爱与理解的瞬间,让我对人性充满了信心。她对知识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那种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她用她有限的“光明”去追求无限的体验,这种勇气和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复制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对“看见”的理解,往往被肉眼的局限所束缚。真正的看见,是一种心灵的觉醒,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它是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也是一次关于人性光辉的有力赞歌。
评分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者迷茫的时候,我都会重新拿起这本书,仿佛重新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它不是那种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潜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她的不幸,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坚毅的态度,去讲述她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她对大自然的描绘,即使没有视觉的参与,也同样细腻入微,我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能想象出日出日落的壮丽。这种超越局限的表达能力,简直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对“看见”的理解,或许过于狭隘。真正的“看见”,可能是一种心智的洞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作者通过她短暂而又充实的“光明”时刻,探索了艺术、科学、情感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性。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选择热爱,选择追寻。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改变了我看待生活的方式。我一直觉得,能够看见世界,是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看见”的含义如此之广。作者通过她对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精妙运用,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她描述的那些细节,比如一朵花的纹理,一杯茶的温度,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并非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地去探索和体验,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和广度。她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类进步的热忱,都让我肃然起敬。她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可能,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是否因为拥有太多而变得麻木?是否因为安于现状而停止了探索?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叩问,也是一次关于勇气和希望的有力证明。
评分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看了不少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跌宕的故事,反而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初读时,我可能更多地被作者对生活的热情所吸引,她即使身处黑暗,也能发现世间的美好,那种对生命力的赞颂,让人肃然起敬。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她描述某个清晨的阳光,明明她看不见,却能用文字勾勒出那份温暖和明亮,我当时就坐在窗边,感觉阳光真的透过书页洒在了脸上。这种超越感官的体验,是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它教会我,即便没有眼睛,心灵依然可以看见最美的风景。它不只是关于“假如”的幻想,更是关于如何“拥有”的哲学。作者并没有回避苦难,而是以一种无比坚韧的姿态,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她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合上书,我都觉得自己的内心被洗涤了一遍,更加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明白,生命的力量,可以如此顽强而又灿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