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文學傳記類圖書。書中記錄瞭著名詩人海子的一生,以及他流傳至今的詩歌。海子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和熱點,流傳到現在的不隻是他的作品,還有他短暫而神秘的人生,通過作者的筆端,我們可以看到他走過的路,他明媚的歡笑以及他心底的淚滴,能夠對海子進行深度的解讀。
內容簡介
《海子--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是《詩歌行者係列》叢書之一。人們知道海子,大多是因為那句"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句詩描繪的是一個幸福的畫麵,可海子卻沒能按照這樣的理想生活,短暫的生命、敏感的神經、浪漫多情的性格,海子在人們眼中變得神秘而崇高。本書描述瞭海子短暫的生命軌跡,歌頌其獨壹無二的詩歌靈魂。雖然生命已經結束,但是海子對後來人的影響至今不衰。
《海子--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語言精練,文字流暢,不僅可以使人們瞭解海子偉大的詩歌成就,還可以提高文學欣賞水平。
精彩書摘
第壹節麥田裏復蘇的時光
愛的果實,生命的延續。在那久遠的年代,在那被時光掩蓋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叫做查傢灣的南方村莊,它沿襲著周而復始的耕種作息,世世代代靜止在歲月的洪流間。日升日落,時光更錯,那時沒有人知道,有一個惹人懷念的偉大詩人,在這裏悄悄開始無限唏噓的人生。
或許,每個人的心間,都有一座村莊,一片麥田,那是心靈的休憩之地,是歸宿,是故裏,安放著那叫囂著的迴憶舊事。年輕的心,期盼彼岸,倦鳥的翅膀,嚮著故鄉,而安慶懷寜縣高河鎮的查傢灣,便是海子心間的那一方純粹淨土。1964年3月24日,在查傢灣的和煦午後,他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聲,來到這陽光普照的人間。
你迎麵走來
冰消雪融
你迎麵走來
大地微微顫栗
大地微微顫栗
曾經飽經憂患
在這個節日裏
你為什麼更加惆悵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
野花是我包容新娘
的彩色屋頂
白雪抱你遠去
全憑風聲默默流逝
春天啊
春天是我的品質
--《春天》
詩人葦岸如是說:“海子含著泥土,來自大地的深處。他是民間的兒子,具有和諧的自然啓示的詩人。”是啊,他天生便是褪不去大地本色的詩人。這年春天,他來瞭,冰雪消融,大地微微顫栗;這年春天,他來瞭,帶來生機,帶來活力。
那時,他是懵懵懂懂的嬰兒。當山野醫生倒抓著他粉紅色身體拍打時,他隻是咧著嘴發齣更加高亢的哭聲,振奮著昏昏欲睡的太陽,也振奮著大汗淋灕的母親、淚眼婆娑的父親。在他父母眼中,他便是春日裏*盎然的那抹綠意,他們希望,這個粉嫩的身體裏,擁有著同春天一樣的品質,勤奮而從容,溫暖而樂觀。
在這小小的村莊,他的父親査振全是個老實巴交的裁縫,不懂得浪漫物語,卻實實在在的揮灑著自己的每一滴汗水。他這一輩子兢兢業業,不是麵朝黃土的勞作,便是在昏黃的燈光下丈量製衣,日子過得重復而艱難,他卻從不抱怨。
當生活的意義隻剩下一個飯碗一餐溫飽,便找不到工夫去無謂抱怨。他隻是一個平凡的男人,雖然也曾讀過兩年書,但因傢境貧寒,隻得早早迴歸麥田。他也是一個裁縫,手藝遠近聞名,但在那個普遍匱乏的年代,不挨餓便是慶幸,又有多少個傢庭能拿齣多餘的錢財去做件新衣?
後來,他遇上瞭操采菊。她是一個爛漫的女子,幼時傢境不錯,讀過五年書,認識的字比大多數男人都多,她關注食物之外的精神世界,會唱很有味道的黃梅戲,眼睛裏閃爍著的是詩意的藍色光芒。
大抵又是另一個平凡卻不俗套的故事,他們結成連理,建成一個小小的傢,一個平靜的港灣。多年後,海子曾在詩中如是寫道:“一碗泥,一碗水,半截木梳插在地上,母親的姻緣,真是好姻緣。”兩顆沉靜的心,一段細水長流的情,他們遇見彼此,走得也算和睦,時間嚮前,日子慢慢咀嚼齣絲絲的甜意。
隻是,命運有時總愛和老實人開些無可奈何的玩笑,他們那麼努力,苦難依舊如影隨形。
1957年,在傢人的企盼下,査振全年輕的妻子操采菊生下瞭他們第壹個愛情的結晶。那是一個給夫妻二人的生活帶來無盡歡樂的可愛女嬰,他們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給這個粉嫩的小生命。隻是生活的重壓從來沒有放過他們,貧苦睏頓間,他們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料,下有嗷嗷待哺的女兒需要嗬護,為瞭操持生計,隻有不斷勞作,無法分齣更多精力放在這個羸弱的小生命身上。
剛剛齣生的稚嫩嬰兒,*需要的便是無微不至的悉心嗬護,但他們給不瞭,更何況在這基本醫療衛生知識缺乏的大山間?時間長瞭,女兒更加羸弱,病癥不斷,著急的夫妻二人多次請來山野醫生診治,打瞭不少針,也吃瞭很多藥,女兒的病癥不但沒有好轉,還變得越來越嚴重。
看著女兒每況愈下的身體,查裁縫的眼角濕潤瞭,他恨不得受病痛摺磨的那個人是自己,哪怕加注在自己身上的病痛強烈一倍也沒有關係。隻是上天沒有聽到他心底的聲音,命運沒有理會他的祈求,兩年後,他稚嫩的女兒失瞭體溫,被上帝召走。
在妻子撕心裂肺的慟哭下,他眼睜睜看著鄰居傢的老人用筐子將斷瞭氣的女兒背到村外山坡掩埋,忘瞭阻攔,也忘瞭哭泣。在這個南方村落裏,早夭的孩子被稱作“花生鬼”,他們來到人世間一瞬,留下無盡痛苦與不幸。根據當地的風俗,為瞭避免“花生鬼”纏身,早夭的孩童總是被葬的很遠。
女兒死瞭,被遠遠葬在村外,夫妻兩人隻感覺往日的歡樂也被一同埋葬,徒留疲憊和苦澀,碎瞭一地。
命運涼薄,在這個本就睏窘的傢庭,兩顆痛失幼女的心,如同掉入萬丈深淵那般暗無天日。他們燒香拜佛,無比虔誠的祈禱上天再次賜予他們一個孩子,賜予他們繼續與貧睏飢餓糾纏鬥爭的勇氣。
封建落後的年代,貧瘠閉塞的小村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想要再生一個孩子,為瞭延續查傢香火,也為瞭救贖。生活如此艱難,他們需要一絲希望,一綫曙光。
終於,操采菊懷孕瞭,她的肚子裏孕育瞭第二個小生命。得知這個消息的那一天,夫妻二人的臉上有瞭笑意,隻是這笑意在分娩的那日,化為瞭更深邃的苦澀--這個更加柔弱的小生命,隻跳動瞭一個晝夜,還沒來得及睜開眼看看這苦難的人間,便急匆匆地去瞭……
又是一個天大的玩笑!看著在床榻間奄奄一息的妻子,査振全絕望不已。那時,村裏謠言四起,並沒有多少惡意的村民們口耳相傳:查裁縫傢大抵是被“花生鬼”纏瞭身,很難再有後代瞭,唉,造孽呦!
他更加沉默瞭,一天天,賣力耕作在宛如波浪起伏的綠色麥地間,用勞動的辛酸與汗水無聲控訴著魔鬼的玩笑。一日傍晚,他勞作歸來,遠遠望著自傢黑色的屋簷,內心終於獲得瞭一絲寜靜。初春的氣候正相宜,微風習習,空氣清新,他豁然開朗,自己內心的所有憤懣隻有自己知道,沒人理睬,也沒人安慰,那麼,為何還要與自己過不去呢?
他想起在床榻上奄奄一息的妻子,想起邊偷偷哭泣邊收拾嬰孩衣服的妻子,心裏一陣抽痛。他是男人,應該承擔起丈夫的責任,或許,他應該同妻子商量孕育第三個孩子的事情,他不相信命運待他如此殘酷。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總要有些信念和堅持,用來應對萬韆苦難。沒過多久,操采菊又懷孕瞭,這是心有餘悸的希望曙光。
懷胎十月間,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地嗬護著稚嫩幼胎,害怕稍有差池便葬送瞭新的生命。査振全常常憐愛地扶著妻子在麥田裏散步,他質樸地希冀著這片厚重的土地給孩子堅韌,希冀著自己孩子如麥子般頑強茁壯。
如今,孩子齣生瞭,在這底氣十足的嘹亮哭聲中,他知道這個小生命是多麼的鮮活真切,他如同一朵初生的野花,血液裏流淌著堅韌的綠色,消釋瞭往日的痛苦,也燃起瞭查傢新的希望。査振全顫抖著雙手,嚮著太陽的方嚮,虔誠地舉起那粉嫩的孩童,禁不住熱淚縱橫。
海子來瞭,用底氣十足的啼哭,衝開悲傷的封印,走進時光的詩意巷道。査振全這對命途多舛的夫妻,終於在這春日陽光的溫暖裏,重新拾起破碎的心靈,修補好支離破碎的人生。
多少次,他在夢中無聲的哭泣,無語的祭奠,多少次,他在心頭輕輕的呼喚,切切的禱告……這一次,他心底深沉細膩的父愛完全迸發齣來,他覺得花開瞭,鳥兒放聲歌唱,無數絢爛的生命,在查傢灣的土地上迎風起舞。這一次,因為海子,他覺得這珍貴的人間是值得熱愛的。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麵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活在珍貴的人間》
暮春三月,萬物復蘇的季節,那嫩綠的麥田依舊洶湧,招搖在查傢灣的土地上。那時沒有人知道,查裁縫傢萌發的這個新的生命,會長成倜儻的詩人,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用滾燙的詩句托起這個普通的南方村落,托起一個年代的失落與夢想。
雖然,海子降生的這年春天,查傢依舊在溫飽邊緣掙紮,用滾燙的汗滴和夜以繼日的勞作,換取胃腸的溫飽。但如今,海子降生瞭,他如同一道光,一語寥寥數語便道破生命的意義--“幸福”。
尋尋覓覓,多少人苦苦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多少人又在追尋間堂而皇之地貼上理想主義的標簽。隻是尋覓的終點,也不過如此,生活是一張考捲,無論是選擇題,還是判斷題,都無法在虛無的浪漫間得到呈現,生命所有的意義,不過“幸福”這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而已。
生命懵懂的開始瞭,他的眼睛還看不清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荒蕪,但終有一日,貧窮的風會洗去命運脈絡間的塵埃,終有一日,他會在這村莊的*深處,釋放世世代代的憂傷與渴望。
……
詩歌行者係列·北島:時間的灰燼與白晝的呐喊 一部跨越曆史、直抵靈魂深處的詩歌史詩,一次關於時代、記憶與自我救贖的深刻叩問。 本捲《詩歌行者係列·北島:時間的灰燼與白晝的呐喊》,聚焦於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北島。這不是簡單的作品選集,而是一部深入探究詩人精神脈絡、審視其創作軌跡與時代背景的文學研究與解讀。全書以宏大的敘事結構,細膩的文本分析,試圖還原一位在曆史巨變中不斷前行、探索語言極限的“行者”形象。 本書將北島的創作生涯劃分為幾個關鍵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緊密地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精神睏境相互映照。 第一部分:傷痕的年代與初啼的石 本章深入探討瞭北島早期詩歌的誕生背景——“文革”的結束與“傷痕文學”的興起。我們聚焦於那些奠定其“朦朧詩”先驅地位的早期作品,如《迴答》《一切》等。 重點分析: “一切”的斷裂與重建: 剖析在集體記憶被顛覆後,詩人如何通過否定性的語言——“一切都將逝去”——來確立新的存在主義立場。探討“迴答”的姿態,並非對既有問題的解答,而是對提齣問題本身的堅韌不拔。 意象的陌生化與冷峻美學: 詳細解析北島如何運用非傳統、高密度的意象群(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黃昏,新的黎明”)構建起一種疏離而充滿張力的詩歌空間。這種美學選擇如何對抗當時主流的、過於直白的抒情方式。 身份的流放與內在流亡: 探討詩人早年經曆的磨難如何內化為一種永久的“流亡情結”,即使身處故土,精神上也始終保持著對既有秩序的審視與疏離。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睏境與流亡中的書寫 隨著“朦朧詩”浪潮的興起和隨後的政治風波,北島踏上瞭漫長的海外流亡生涯。本部分將重心放在這一漫長時期,考察環境的變遷對詩人主題與風格帶來的深刻影響。 重點分析: “遠方”的具象化與虛化: 流亡使“遠方”這一主題從早期的哲學思辨,轉變為具體的地理和心理坐標。分析其在異鄉對故土的凝視,如何産生一種雙重在場與缺席的悖論。例如,在《邊界》等作品中,“邊界”不再是地理上的國界,而是身份、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無形屏障。 記憶的考古學: 探討流亡詩人如何進行記憶的“考古”工作。他們試圖從被時間衝刷的碎片中,重新搭建起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我與曆史圖景。這其中包含對童年、友人以及逝去時代的緬懷,但這種緬懷是清醒且充滿警惕的。 語言的“硬度”與“冷光”: 考察北島在流亡中對漢語的錘煉。其語言愈發凝練、內斂,如同被冰雪淬煉的金屬。分析其如何通過對詞語精確的控製,在有限的篇幅內爆發齣巨大的能量,抵抗異化和遺忘。 第三部分:重返與沉澱:對內在世界的收束 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注北島迴歸中國後的創作狀態,以及他如何將早年的激昂轉化為更深沉、更具哲學思辨性的錶達。 重點分析: 時間的重量與“灰燼”的哲學: 深入解讀“時間的灰燼”這一核心母題。它代錶著曆史遺留的創傷,同時也象徵著在無意義的洪流中幸存下來的、純粹的經驗結晶。詩人不再執著於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批判,而是轉嚮對存在本身的沉思。 “白晝的呐喊”: 對比早期的晦澀與後期的清晰,分析北島如何在迴歸後,依然保持著對真理和美的執著追求。這裏的“呐喊”是內在的、形而上的,是對人性尊嚴的持續辯護。探討他如何將對故土的情感,轉化為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 詩歌與散文的互文性: 細緻比對北島的詩歌創作與其重要的散文集(如《城與年》《午夜的自行車》)之間的關係。散文如何為詩歌提供背景支撐和敘事補白,而詩歌又如何提煉齣散文中蘊含的純粹意象。 結語:行者的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北島置於世界詩歌的坐標係中進行考察,分析其作品對後輩詩人和世界文壇的影響。我們力求展現,北島的“詩歌行者”身份,不僅在於他跨越瞭地理的流亡,更在於他始終拒絕安頓、拒絕被定義的精神跋涉。他的詩歌,是獻給所有在時代洪流中試圖保持清醒與正直的人們的一份珍貴遺産。 全書特色: 本書集閤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輔以大量珍貴的創作手稿和訪談資料的旁證,力求擺脫傳統詩歌評論的陳舊框架,以一種接近“在場”的閱讀體驗,帶領讀者與北島這位偉大的語言探險傢,一同穿越時間的迷霧,聆聽那永不熄滅的白晝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