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迴歸二十年來的法治實踐和社會管理經驗猶如一麵鏡子,依然可以為內地提供許多藉鑒。就此而言,香港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要觀察和理解香港法治實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足夠的耐心細緻和法律感悟。顯然,這本書為研究香港立法、司法和行政製度的運行以及為進一步讀懂香港提供瞭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顧敏康,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香港太平紳士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一國兩製”的憲法結構使得香港獨特的普通法法治傳統得到完整保存並為內地社會主義法製建設提供可資藉鑒的經驗。法治之所以值得信賴,是因為法治立基於常識。作者從自己在香港學習和生活的“介入式觀察”齣發,一筆一畫地描繪瞭香港法治的真實麵貌,沒有浮誇和溢美,沒有醜化和歪麯,也沒有故意用行話和術語來遮蔽常識的光芒。其筆工,其理正,值得每一位關心香港問題和法治問題的人士品讀。
——鄭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
法治、人權與民主是香港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作者基於其在香港的所見所聞所思,嚮讀者真實地展現其對這三個核心價值的親身體會和認識,給讀者提供一個瞭解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和法律問題的新視角。
——趙雲,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法律係主任、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
《常識的力量——香港法治觀察》是作者利用公派留學香港的機會,以自己在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立法會法律事務部、高等法院原訟庭等機構實習的經曆,結閤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悟,寫就的一本深入淺齣地介紹香港法治治理結構和特色的著作。作者是法學科班齣身,對香港的法治機理既有理論方麵的學習和修養,又有近距離的實踐觀察。
作者既介紹瞭香港迴歸祖國二十餘年來成功的法治實踐和社會管理經驗,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香港存在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和法治問題。值得每一位關心香港問題和法治問題的讀者研讀。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教授為本書作序。
鬍健,80後,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學士,香港大學普通法碩士(Master of Common Law),清華大學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現供職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
工作之餘,曾開始《法製日報》“香江劄記”專欄和《晶報》“法眼旁觀”專欄。在《比較法研究》《法學》等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在《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南方周末》等發錶隨筆評論百餘篇;參著法律釋義若乾,著有《法律的底色》,譯有《美國破産法》等。
2008—2009年,曾在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律政司、立法會法律事務部、高等法院原訟庭等機構實習。
寄語——緻青年法律人…I
序——認真迴答“香港還有什麼用?”…III
引言——法眼看香港:“望遠鏡”與“顯微鏡” …001
1議事堂與大秀場
透明開放的議事堂…006
不設防的立法會…008
“還”給終審法院的立法會大樓…010
香港立法會的“粗口”風波…013
香港“接訪”親曆記…019
當“大花筒”遇上“看門狗”…026
香港高鐵為何遲遲不開工?…033
艱難的博弈:香港最低工資立法…039
精細化立法的樣闆:《貓狗條例》…046
2炮颱裏的“司法風雲”
一日訪遍香港四級法院…054
細節之處的司法尊榮…062
常識的力量…068
一場盛典管窺香港法治…071
彆瞭,李國能首席法官…077
馬道立:香港終審法院來瞭“年輕人”…083
法庭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地方…087
透視香港首例“包攬訴訟案”…093
“集體訴訟”在香港漸行漸近…098
“積聚財富,不知將來有誰收取?”…103
跨境生子:一場未落幕的電影…111
3香港政府的治理之道
香港街頭的“標語”與“告示”…122
我眼中的香港政府大樓…127
“發飆”的“法改會”…133
香港有個“平機會”…138
一言難盡“性騷擾”…144
“替你申訴,還你公道”…149
香港申訴專員的成功之道…155
變還是不變,這是個問題…161
“相約自殺”為哪般?…167
香港導遊強製購物風波麵麵觀…171
4廉署請我喝咖啡
“廉署請你喝咖啡!”…180
香港“三管齊下” 反腐倡廉…185
“香港勝在有你和 ICAC”… 192
反腐倡廉為何深入人心?…197
讓陽光照在官員的財産上…202
防止利益衝突是預防腐敗的關鍵…205
官員退休以後乾點啥?…211
再嚴密的製度也有完善空間…214
被廉政公署盯上的“內地人”…218
“黑暗年代”的徹底終結…221
最讓廉政公署“頭疼”的事…225
廉署與警隊的“愛恨情仇”…229
誰來監督 ICAC?… 235
5薄扶林道 82號的日與夜
這裏處處彌漫人性的溫情…244
細節的作用有多大…248
香港印象五則…251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譜係的…264
又見龍應颱…267
張愛玲:誰能懂得你的悲傷…272
久違瞭,紅館…276
我們大傢,在獅子山下相遇…279
一部紀錄片背後的衝突與妥協…282
從文化沙漠到綠洲有多遠…285
深港雙城記…288
後記——我們不是輕飄飄的一代
法眼看香港:“望遠鏡”與“顯微鏡”
香港,是一座城市,卻更像一個標簽。
香港,離我們很近:她與內地隻有一河之隔,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唇齒相依;她深深印刻在曆史課本、城市地標、流行歌麯中。CEPA開放瞭自由行,去香港也越來越便利,但大多數人似乎更關注作為“購物天堂”和“金融中心”的香港。所以,香港其實離我們也有些遠,我們並不十分熟悉在這個海島上,為什麼會屢屢創造各種奇跡;而這些奇跡,與製度運作、社會治理、文化背景,又存在哪些內在的關聯。
“一國兩製”在香港與澳門的成功實踐,使我國成為一個獨特的“三法係四法域”的國傢。法係之間的藉鑒融閤體諒,法域之間的交流協助閤作,都亟待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的互信瞭解與信息溝通。根據基本法的規定,香港在迴歸後,保留瞭普通法係的判例製度,是我國唯一一個實施普通法係的法域,這既給我們藉鑒判例法的有益經驗,尤其是觀察具體製度的運行提供瞭便利,但也給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民商事判決、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等跨境法律閤作帶來瞭挑戰。因此,如何麵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麵,是擺在法律人眼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觀察香港、理解香港,不僅是當今的現實需要,也是曾經的曆史延續。自鴉片戰爭以後,香港一直是各種外來文化嚮中國傳播的媒介。近代中國報業就從香港開始,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香港充當瞭革命的基地。王韜、梁啓超、孫中山等近代曆史名人都曾與香港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與此同時,香港也是中國通嚮西方世界的通道。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就和香港有著不解的緣分。從法治發展進程來看,百年留學史,法科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各種法治理念和學說的引進、大規模的法律移植以及中國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背後都有著法科留學生努力的身影。中國近代赴海外留學第一人、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就與香港有緣,也與法律有緣。容閎從耶魯學成歸國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香港高等法院擔任英文翻譯。不知道從美國歸來的容閎,在香港這個本屬中華版圖但當時卻在英倫治下的中西文化匯聚衝突之地,會不會與我們一樣,有著復雜的感受和體會。除瞭容閎外,和容閎結伴赴美留學的黃勝曾擔任香港立法會的非官守議員,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留洋前都曾在香港中央書院就讀,留美幼童周壽臣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迴港後齣任行政局議員,成為香港首位華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和香港華人領袖之一。無論是容閎、黃勝,還是孫中山、唐紹儀、周壽臣,他們來港或者留洋的目的,都是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的製度和技術,以改變舊中國的落後和愚昧,而香港的價值,則是給他們提供瞭一個放眼看世界的參照和標尺,以此反思和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遺憾的是,在當時昏睡而又保守的國土上,很多改革的設想付之東流水甚至並沒能付諸實踐。
相比之下,今天在香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內地法律人就要幸運得多。因為在“一國兩製”的憲製框架之下,觀察香港、讀懂香港,既有曆史價值,又有現實需要。香港與內地在製度建構方麵的相互交流和藉鑒,是個雙贏的過程;香港在社會治理、腐敗預防、環境保護、古跡保護、推動平等等方麵走過的坎坷麯摺路以及積纍的經驗教訓,更是值得我們細細探尋和琢磨。
事實上,內地法律人在香港這個熟悉的特區、陌生的法域,會不斷有一些新鮮的發現和直觀的感受。孤立的觀察雖然有其藉鑒意義,但卻會喪失比較的趣味和互動;成功的比較則取決於我們觀察的角度,無論是俯視還是仰視,都不是正確的姿勢。正如馮驥纔先生所說,“評說一個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門檻上,一隻腳踏在裏邊,—隻腳踏在外邊。倘若兩隻腳都在外邊,隔著牆說三道四,難免信口鬍說;倘若兩隻腳都在裏邊,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齣個中的要害。”也正如嚴飛等青年學者所體認到的,或許,這種建立在香港“本土論述”和內地“他者評論”基礎上的“門檻上的視野”還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香港人對國傢民族身份的探索,對公民意識的實踐,對集體記憶的珍視,對社區保護的執著,以及在地産主義、中環價值和邊緣危機下的省思。
因此,我無意於簡單地“比較”,更不願意盲目地“移植”,隻是想從法律人的視角,不僅用望遠鏡來“遠眺”香港,還要用顯微鏡來“透視”香港,努力發掘法治發展的經驗,探索錶象背後的實質。我深知,隻有親身體驗香港的製度運行和社會生活,深入到街道上全神貫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走過天星碼頭和中區警署,走進中環的高檔寫字樓和天水圍的悲情城市,纔能真正體會到香港法治運行中的社會基礎和內在邏輯,纔能真正感受到各種不同文化奇特融閤在香港所産生的活力與激情。
“常識”與“法政”的結閤,本身就帶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意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法政體係總是與嚴謹、專業、甚至有些冰冷的條文掛鈎,而“常識”則更加貼近生活,是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當這兩者被放在一起,並冠以“力量”之名,我立刻感到一種好奇。《常識的力量:香港法政觀察》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復雜的法政運作中,保留並發揮常識的作用,或者,當常識被忽視時,又會發生什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洞見,幫助我理解香港的法政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其中常識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不是一本觀點先行、急於下結論的書,而是能夠通過細緻的觀察,呈現事實,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常識的力量。比如,作者是否會通過分析一些具體事件,來闡釋法律條文背後的常識邏輯,或者探討在法律之外,哪些常識性的原則對於維護社會秩序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香港的法政體係有更深刻、更具人文關懷的理解,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提升自身判斷能力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書寫風格,我預感會是那種直擊人心、引人深思的類型。從書名《常識的力量:香港法政觀察》來看,作者顯然是希望通過一種接地氣的方式,來探討那些看似宏大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政議題。我猜想,作者在動筆之前,一定是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並且對香港的社會變遷有著極為敏銳的洞察力。我特彆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書中就一些具體的案例,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將復雜的法律條文或者政治博弈,轉化為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常識性”道理。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某些事件感到睏惑,並非是因為事件本身有多麼晦澀難懂,而是我們被一些過度解讀或者片麵信息所濛蔽,而忽略瞭最根本的常識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常識指南”,在我麵對香港法政相關的新聞時,能夠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從。同時,“觀察”二字也暗示瞭作者的立場是客觀的,他可能並非急於下結論,而是更注重呈現事實,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常識力量。如果作者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越其本身,它將成為一種思考的工具,一種提升我們獨立判斷能力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常識”這兩個字,在當今社會,仿佛成瞭一種稀缺品,尤其是在討論一些敏感或復雜的議題時。而“香港法政觀察”,則明確瞭它的聚焦範圍。我一直認為,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從最基本的常識層麵找到答案,但往往人們會被更復雜、更具煽動性的信息所吸引,而忽略瞭那些樸素的道理。《常識的力量:香港法政觀察》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迴歸理性思考的書。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分析,將那些隱藏在香港法政事件背後的常識性邏輯展現齣來。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法律條文解讀,而是能夠結閤實際案例,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嚮讀者闡述常識在維護法治、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關鍵作用。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香港的法政體係有一個更清晰、更理性的認識,能夠幫助我在麵對相關新聞時,多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引導我們迴歸理性、尊重事實的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運用瞭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色調組閤,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專業度和思考深度。封麵上“常識的力量”幾個大字,尤其是在“香港法政觀察”這樣相對嚴肅的背景下,瞬間點燃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背後,總有一些最基本、最樸素的道理在支撐著一切,而“常識”恰恰是連接這些道理的橋梁。這本書的書名,仿佛是在邀請我一起去探索,在香港這片土地上,那些被常識所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法政脈絡。書名中“觀察”二字,也讓我聯想到作者並非空泛議論,而是基於實際的、細緻入微的觀察,這對於理解一個復雜議題至關重要。香港的法政體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和復雜的現實情況,使得任何對其的深入解讀都彌足珍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撥開迷霧,看清那些隱藏在日常新聞報道之下的深層邏輯。它不一定是要提供什麼驚世駭俗的論斷,但如果是通過清晰的邏輯和有力的論據,將我們帶迴對常識的尊重和理解,那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將“常識”這把鑰匙,去解鎖香港法政世界的奧秘的。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打破信息繭房,為我提供一個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視角來理解香港的法政運作。如今,信息獲取的渠道日益多元,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碎片化和觀點極化的問題。《常識的力量:香港法政觀察》這個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它不是又一本堆砌事實、強加觀點的書,而是能夠引導我運用“常識”這把尺子,去衡量那些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尤其好奇,“常識”在香港的法政語境下,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是維係社會秩序的基石,還是在某些時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麯解?作者是否會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來揭示常識在法政實踐中的重要性,或者探討當常識遭遇挑戰時,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一種能夠讓我們在麵對復雜議題時,不被錶象所迷惑,而是迴歸到最基本、最樸素的道理上去。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它無疑是一本能夠啓迪民智、提升社會整體理性思考能力的重要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