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健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法政
  • 常识
  • 政治
  • 社会
  • 法律
  • 观察
  • 评论
  • 时事
  • 香港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7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93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香港回归二十年来的法治实践和社会管理经验犹如一面镜子,依然可以为内地提供许多借鉴。就此而言,香港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要观察和理解香港法治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足够的耐心细致和法律感悟。显然,这本书为研究香港立法、司法和行政制度的运行以及为进一步读懂香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顾敏康,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香港太平绅士

香港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一国两制”的宪法结构使得香港独特的普通法法治传统得到完整保存并为内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法治之所以值得信赖,是因为法治立基于常识。作者从自己在香港学习和生活的“介入式观察”出发,一笔一画地描绘了香港法治的真实面貌,没有浮夸和溢美,没有丑化和歪曲,也没有故意用行话和术语来遮蔽常识的光芒。其笔工,其理正,值得每一位关心香港问题和法治问题的人士品读。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法治、人权与民主是香港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基于其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所思,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其对这三个核心价值的亲身体会和认识,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和法律问题的新视角。

——赵云,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律系主任、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治观察》是作者利用公派留学香港的机会,以自己在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立法会法律事务部、高等法院原讼庭等机构实习的经历,结合亲身的观察、感受和体悟,写就的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香港法治治理结构和特色的著作。作者是法学科班出身,对香港的法治机理既有理论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又有近距离的实践观察。

作者既介绍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余年来成功的法治实践和社会管理经验,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香港存在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法治问题。值得每一位关心香港问题和法治问题的读者研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法律部部长王振民教授为本书作序。


作者简介

胡健,80后,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Master of Common Law),清华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现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工作之余,曾开始《法制日报》“香江札记”专栏和《晶报》“法眼旁观”专栏。在《比较法研究》《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等发表随笔评论百余篇;参著法律释义若干,著有《法律的底色》,译有《美国破产法》等。

2008—2009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立法会法律事务部、高等法院原讼庭等机构实习。


目录

寄语——致青年法律人…I

序——认真回答“香港还有什么用?”…III

引言——法眼看香港:“望远镜”与“显微镜” …001

1议事堂与大秀场

透明开放的议事堂…006

不设防的立法会…008

“还”给终审法院的立法会大楼…010

香港立法会的“粗口”风波…013

香港“接访”亲历记…019

当“大花筒”遇上“看门狗”…026

香港高铁为何迟迟不开工?…033

艰难的博弈:香港最低工资立法…039

精细化立法的样板:《猫狗条例》…046

2炮台里的“司法风云”

一日访遍香港四级法院…054

细节之处的司法尊荣…062

常识的力量…068

一场盛典管窥香港法治…071

别了,李国能首席法官…077

马道立:香港终审法院来了“年轻人”…083

法庭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地方…087

透视香港首例“包揽诉讼案”…093

“集体诉讼”在香港渐行渐近…098

“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103

跨境生子:一场未落幕的电影…111

3香港政府的治理之道

香港街头的“标语”与“告示”…122

我眼中的香港政府大楼…127

“发飙”的“法改会”…133

香港有个“平机会”…138

一言难尽“性骚扰”…144

“替你申诉,还你公道”…149

香港申诉专员的成功之道…155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161

“相约自杀”为哪般?…167

香港导游强制购物风波面面观…171

4廉署请我喝咖啡

“廉署请你喝咖啡!”…180

香港“三管齐下” 反腐倡廉…185

“香港胜在有你和 ICAC”… 192

反腐倡廉为何深入人心?…197

让阳光照在官员的财产上…202

防止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的关键…205

官员退休以后干点啥?…211

再严密的制度也有完善空间…214

被廉政公署盯上的“内地人”…218

“黑暗年代”的彻底终结…221

最让廉政公署“头疼”的事…225

廉署与警队的“爱恨情仇”…229

谁来监督 ICAC?… 235

5薄扶林道 82号的日与夜

这里处处弥漫人性的温情…244

细节的作用有多大…248

香港印象五则…251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谱系的…264

又见龙应台…267

张爱玲:谁能懂得你的悲伤…272

久违了,红馆…276

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279

一部纪录片背后的冲突与妥协…282

从文化沙漠到绿洲有多远…285

深港双城记…288

后记——我们不是轻飘飘的一代


精彩书摘

法眼看香港:“望远镜”与“显微镜”

香港,是一座城市,却更像一个标签。

香港,离我们很近:她与内地只有一河之隔,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唇齿相依;她深深印刻在历史课本、城市地标、流行歌曲中。CEPA开放了自由行,去香港也越来越便利,但大多数人似乎更关注作为“购物天堂”和“金融中心”的香港。所以,香港其实离我们也有些远,我们并不十分熟悉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会屡屡创造各种奇迹;而这些奇迹,与制度运作、社会治理、文化背景,又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

“一国两制”在香港与澳门的成功实践,使我国成为一个独特的“三法系四法域”的国家。法系之间的借鉴融合体谅,法域之间的交流协助合作,都亟待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互信了解与信息沟通。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在回归后,保留了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是我国唯一一个实施普通法系的法域,这既给我们借鉴判例法的有益经验,尤其是观察具体制度的运行提供了便利,但也给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民商事判决、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等跨境法律合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是摆在法律人眼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观察香港、理解香港,不仅是当今的现实需要,也是曾经的历史延续。自鸦片战争以后,香港一直是各种外来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媒介。近代中国报业就从香港开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香港充当了革命的基地。王韬、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历史名人都曾与香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此同时,香港也是中国通向西方世界的通道。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就和香港有着不解的缘分。从法治发展进程来看,百年留学史,法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种法治理念和学说的引进、大规模的法律移植以及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背后都有着法科留学生努力的身影。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与香港有缘,也与法律有缘。容闳从耶鲁学成归国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香港高等法院担任英文翻译。不知道从美国归来的容闳,在香港这个本属中华版图但当时却在英伦治下的中西文化汇聚冲突之地,会不会与我们一样,有着复杂的感受和体会。除了容闳外,和容闳结伴赴美留学的黄胜曾担任香港立法会的非官守议员,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留洋前都曾在香港中央书院就读,留美幼童周寿臣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港后出任行政局议员,成为香港首位华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和香港华人领袖之一。无论是容闳、黄胜,还是孙中山、唐绍仪、周寿臣,他们来港或者留洋的目的,都是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以改变旧中国的落后和愚昧,而香港的价值,则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放眼看世界的参照和标尺,以此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遗憾的是,在当时昏睡而又保守的国土上,很多改革的设想付之东流水甚至并没能付诸实践。

相比之下,今天在香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内地法律人就要幸运得多。因为在“一国两制”的宪制框架之下,观察香港、读懂香港,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需要。香港与内地在制度建构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个双赢的过程;香港在社会治理、腐败预防、环境保护、古迹保护、推动平等等方面走过的坎坷曲折路以及积累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细细探寻和琢磨。

事实上,内地法律人在香港这个熟悉的特区、陌生的法域,会不断有一些新鲜的发现和直观的感受。孤立的观察虽然有其借鉴意义,但却会丧失比较的趣味和互动;成功的比较则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角度,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都不是正确的姿势。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评说一个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在外边,隔着墙说三道四,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也正如严飞等青年学者所体认到的,或许,这种建立在香港“本土论述”和内地“他者评论”基础上的“门槛上的视野”还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香港人对国家民族身份的探索,对公民意识的实践,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对社区保护的执着,以及在地产主义、中环价值和边缘危机下的省思。

因此,我无意于简单地“比较”,更不愿意盲目地“移植”,只是想从法律人的视角,不仅用望远镜来“远眺”香港,还要用显微镜来“透视”香港,努力发掘法治发展的经验,探索表象背后的实质。我深知,只有亲身体验香港的制度运行和社会生活,深入到街道上全神贯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走过天星码头和中区警署,走进中环的高档写字楼和天水围的悲情城市,才能真正体会到香港法治运行中的社会基础和内在逻辑,才能真正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奇特融合在香港所产生的活力与激情。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 引言:在纷繁世事中寻常之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论述、分析如潮水般涌来,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甚至迷失方向。在激烈的辩论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倾听那最朴素、最直接的“常识”?常识,并非浅薄的认识,而是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与判断。它如同导航星,指引我们在复杂迷雾中找到方向。 本书《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并非一部冰冷的技术性报告,也不是一篇激昂的政治宣言。它是一次深入香港法政领域,尝试从寻常百姓的视角出发,用最接近生活、最贴合现实的“常识”来解读和审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贴近地气的观察,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的直觉判断,共同探寻那些被喧嚣遮蔽的常识性真理。 第一部分:常识与法律的基石 法律,本应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护人民权利的盾牌。然而,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法律程序的繁琐复杂,常常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甚至对法律产生疏离感。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尝试用最直白的语言,拨开法律的迷雾,从常识的角度去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 法律为何存在?——从“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会怎样”说起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生存逻辑出发,探讨法律存在的根本原因。想象一下,在一个没有规则的群体中,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会发生什么?暴力、欺凌、无序将成为常态。法律,正是为了规避这种“囚徒困境”,建立一套大家都能遵守的底线规则,保障个体的基本安全和财产,从而使社会能够有序运行,共同发展。这种“大家都不吃亏”的简单道理,正是法律最原始的常识性出发点。 “无罪推定”:不带预设的公平 “无罪推定”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常识的体现。在刑事案件中,一个人在被合法证明有罪之前,就应当被视为无罪。这并非姑息罪犯,而是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常识告诉我们,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轻易给人定罪,否则冤假错案的发生,将是对整个社会信任的破坏。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解释为何“无罪推定”并非“纵容”,而是对司法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护无辜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程序正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们常常听到“程序正义”,但它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有时候,即使最终结果是“正确”的,但如果过程充满了偏颇、随意和不公,这个结果也难以令人信服。本书将探讨,为何一个公正的程序,是通往公正结果的必经之路。例如,在审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陈述机会,证据的公开透明,这些都是常识性的要求,确保了司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我们将分析,当程序被忽视或被破坏时,常识性的公平感会如何被侵蚀。 “证据”的力量: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根据看到的、听到的来判断事物。然而,在法律面前,“证据”是唯一的语言。我们并非要去否定直觉,而是强调,在追究责任时,必须依赖于客观、可核实的证据。本书将剖析,何为有效的证据,何为无效的证据,以及证据在法律裁决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草率的指控、未经核实的传言,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正是常识在提醒我们,不应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第二部分:法治的实践与挑战——香港的视角 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其法治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磨砺。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香港的法政实践,从常识性的观察出发,探讨香港法治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影响着普通市民的生活。 “法治”与“人治”的界限:当法律遭遇人情 “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人情”、“关系”、“权力”等因素,常常试图挑战这一原则。本书将探讨,在香港这样一个华人社会背景下,如何在坚守法治精神的同时,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并非要去否定人情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公共领域,在法律的适用上,必须将“情”与“法”明确区分开来,避免因人而异的执法,这是常识性的公平要求。 言论自由的边界:不只是“想说就说” 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但并非绝对。它与公共秩序、他人名誉、国家安全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本书将从常识的角度,探讨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我们并非要限制任何人发表观点的权利,而是要认识到,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破坏社会的整体稳定为代价。在香港的语境下,我们将分析,当言论自由的边界被模糊时,可能带来的社会效应。 示威与秩序:合法表达的权利与公共安宁的义务 和平示威是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示威活动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以维护公共秩序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本书将探讨,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公民行使示威权利的界限,以及法律如何界定和保障合法示威,同时惩处破坏秩序的行为。从常识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表达,都不应以暴力或破坏为手段,因为这最终会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司法独立:不受干预的裁决 司法独立是法治的生命线。它意味着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干预,只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判决。本书将深入探讨,为何司法独立如此重要,以及它如何保障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我们将分析,当司法独立受到威胁时,普通民众的权利将如何失去保障,法律的权威又将如何动摇。这种“独立于任何压力”的审判,是常识性的对公正的期盼。 “普通法”的逻辑:判例法的智慧 香港继承了普通法系的传统,判例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判例法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如何与成文法相辅相成。从常识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过去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未来的类似情况提供借鉴和指导,避免重复犯错,提高效率。这种“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常识性的智慧体现。 第三部分:常识的回归与未来的展望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与分析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回归到“常识”本身,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重拾和守护这份珍贵的力量,并对香港的未来法政走向,进行一些基于常识的展望。 警惕“例外”的泛滥:常识才是常态 我们必须警惕,那些以“特殊情况”、“紧急状态”为名,对法律原则和常识进行突破的做法。任何“例外”都应该是有限度的,并且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加以约束。当“例外”成为常态,那么法律的权威和稳定性将荡然无存。本书将强调,回归常识,就是回归到“常规”的、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规则。 公民的责任:不仅仅是围观者 法治并非仅仅是政府和司法机构的责任,每一个公民都负有维护法治的义务。这包括遵守法律,理性表达,以及在发现不公时,能够以合法的方式发声。本书将呼吁读者,不要成为被动的围观者,而要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用常识去审视和检验一切。 重建信任:法治的灵魂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众的信任。当民众对法律失去信心,法治的根基就会动摇。重建信任,需要政府的透明公开,司法程序的公正高效,以及对每一个公民权利的尊重。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回归常识性的做法,逐步修复和重建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面向未来:常识指引的方向 香港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前路如何,我们相信,坚守常识,运用常识,将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宝贵财富。本书最后将以一个基于常识的、对香港法治未来的思考作为结尾,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结语:常识,永恒的灯塔 《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是一次不懈的探索,一次对“寻常”的致敬。我们深信,在一切繁复的理论和激烈的争论背后,总有一些朴素的道理,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这些道理,便是常识。它们是我们判断是非、辨别真伪、追求公正的起点。愿这本书,能如同一盏灯,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照亮法政前行的道路,让常识的力量,永恒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常识”这两个字,在当今社会,仿佛成了一种稀缺品,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敏感或复杂的议题时。而“香港法政观察”,则明确了它的聚焦范围。我一直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从最基本的常识层面找到答案,但往往人们会被更复杂、更具煽动性的信息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朴素的道理。《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听起来就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回归理性思考的书。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将那些隐藏在香港法政事件背后的常识性逻辑展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解读,而是能够结合实际案例,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常识在维护法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香港的法政体系有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能够帮助我在面对相关新闻时,多一份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引导我们回归理性、尊重事实的工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打破信息茧房,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香港的法政运作。如今,信息获取的渠道日益多元,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碎片化和观点极化的问题。《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不是又一本堆砌事实、强加观点的书,而是能够引导我运用“常识”这把尺子,去衡量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我尤其好奇,“常识”在香港的法政语境下,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还是在某些时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曲解?作者是否会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常识在法政实践中的重要性,或者探讨当常识遭遇挑战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复杂议题时,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回归到最基本、最朴素的道理上去。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是一本能够启迪民智、提升社会整体理性思考能力的重要著作。

评分

“常识”与“法政”的结合,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法政体系总是与严谨、专业、甚至有些冰冷的条文挂钩,而“常识”则更加贴近生活,是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当这两者被放在一起,并冠以“力量”之名,我立刻感到一种好奇。《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在复杂的法政运作中,保留并发挥常识的作用,或者,当常识被忽视时,又会发生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洞见,帮助我理解香港的法政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常识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不是一本观点先行、急于下结论的书,而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呈现事实,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常识的力量。比如,作者是否会通过分析一些具体事件,来阐释法律条文背后的常识逻辑,或者探讨在法律之外,哪些常识性的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香港的法政体系有更深刻、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提升自身判断能力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运用了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组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专业度和思考深度。封面上“常识的力量”几个大字,尤其是在“香港法政观察”这样相对严肃的背景下,瞬间点燃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总有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道理在支撑着一切,而“常识”恰恰是连接这些道理的桥梁。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在邀请我一起去探索,在香港这片土地上,那些被常识所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法政脉络。书名中“观察”二字,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并非空泛议论,而是基于实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对于理解一个复杂议题至关重要。香港的法政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得任何对其的深入解读都弥足珍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那些隐藏在日常新闻报道之下的深层逻辑。它不一定是要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论断,但如果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据,将我们带回对常识的尊重和理解,那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常识”这把钥匙,去解锁香港法政世界的奥秘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我预感会是那种直击人心、引人深思的类型。从书名《常识的力量:香港法政观察》来看,作者显然是希望通过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探讨那些看似宏大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政议题。我猜想,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并且对香港的社会变迁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书中就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将复杂的法律条文或者政治博弈,转化为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常识性”道理。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件感到困惑,并非是因为事件本身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我们被一些过度解读或者片面信息所蒙蔽,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常识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常识指南”,在我面对香港法政相关的新闻时,能够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同时,“观察”二字也暗示了作者的立场是客观的,他可能并非急于下结论,而是更注重呈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常识力量。如果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其本身,它将成为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提升我们独立判断能力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