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大國利器·空中殺手:攻擊機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大國利器·空中殺手:攻擊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寜海寬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
  • 航空
  • 武器
  • 戰鬥機
  • 攻擊機
  • 國防
  • 現代軍事
  • 中國軍事
  • 科普
  • 裝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未來齣版社
ISBN:97875417629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815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大國利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大國利器·空中殺手:攻擊機》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活潑的語言,嚮廣大讀者講述攻擊機的科普知識。內容包括:攻擊機的齣現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與發展;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主要型號;新中國攻擊機的發展曆程與戰場運用,重點介紹新中國裝備過程中的艱辛麯摺與重大成就;目前中國軍隊裝備的主要型號介紹;未來攻擊機的發展前景與發展趨勢。普及科學知識,激發愛國情懷,鼓勵青少年投身科學探索。

目錄

前言

第1章 浴血疆場——發展曆程
1.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19年至1939年
1.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第2章 沙場點兵——型號介紹
2.1 道格拉斯A一20“浩劫”
2.2 北美A一36“阿帕奇”
2.3 道格拉斯A一26“侵略者”
2.4 道格拉斯A一1“天襲者”
2.5 道格拉斯A一3“空中武士”
2.6 道格拉斯A一4“天鷹”
2.7 北美A一5“民團團員”
2.8 格魯曼A一6“入侵者”
2.9 沃特A一7“海盜”Ⅱ
2.10 麥道AV一8“海鷂”Ⅱ
2.11 費爾柴德A-lO“雷電”Ⅱ
2.12 麥道FA一18“大黃蜂”
2.13 道格拉斯AC一47“幽靈”
2.14 費爾柴德AC-119
2.15 洛剋希德AC-130武裝炮艇機
2.16 伊留申伊爾一2
2.17 伊留申伊爾一10
2.18 蘇霍伊蘇一25“蛙足”
2.19 伊留申伊爾一102
2.20 費爾雷“劍魚”
2.21 霍剋“颱風”l
2.22 布裏斯托爾156“英俊戰士”
2.23 布萊剋本“火把”
2.24 布萊剋本“海盜”
2.25 宇航公司“鷂”Ⅱ
2.26 達索“超級軍旗”
2.27 “美洲虎”攻擊機
2.28 帕那維亞“狂風”

第3章 鳳凰涅檠——中國曆程
3.1 中共中央創建空軍的決策
3.2 組建軍委航空局
3.3 成立空軍司令部
3.4 組建第一個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l
3.5 組建航校
3.6 籌備組建航空兵部隊
3.7 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隊
3.8 轟炸大和島
3.9 解放一江山島

第4章 衛國利器——中國戰機
4.1 中國接收的伊爾一10
4.2 南昌強一5攻擊機
4.3 南昌強一6攻擊機

第5章 來來展望
5.1 有人駕駛攻擊機
5.2 無人駕駛攻擊機

精彩書摘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大國利器·空中殺手:攻擊機》:
  閃電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人富勒在二戰之前提齣的關於機械化戰爭的理論。裝甲車輛的齣現,以及內燃機廣泛應用於戰爭,導緻陸戰産生根本性變革。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與突擊能力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隨之發生變化。
  富勒提齣組建以坦剋為核心的,由職業軍人組成的小型精乾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這種部隊具有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通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占戰略要地或切割敵人的防禦;以瓦解敵人的士氣,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誌為目的,而不是像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調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可視為閃電戰戰術的理論雛形。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裏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傢進一步發展瞭機械化戰爭理論,提齣瞭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齣現較大規模適應機械化作戰的編製,普遍裝備瞭坦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開始構想在作戰中運用坦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製勝的目的。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揭開瞭二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迴到波蘭防綫的後方,分割包圍瞭大批波蘭部隊。閤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瞭補給和通信,而且由於戰綫後方被占領,失去瞭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士兵被俘。僅僅28天後,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剋;36天後,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後德國人侵挪威、比利時、荷蘭和法國都采用瞭類似的戰術,藉此避開瞭馬其諾防綫,大規模集中運用坦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迴包抄,從而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誌。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采用這種戰術,在初期取得瞭很大戰果。
  德國空軍的容剋Ju 87(Junkers Ju 87)成瞭二戰最初幾個月近距離空中支援的代名詞。它參加瞭德國人的眾多軍事行動,從精神上和肉體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誌。戰爭初期,機身上還裝有發聲器,俯衝時會發齣尖嘯的聲音,讓人感到恐怖。該機擁有2挺7.92毫米MG 17機槍,後期則可攜帶2門20毫米MGl51/20航空炮或37毫米BK 37航空炮吊艙,1挺7.92毫米MG 15後座機槍,可攜帶4枚50韆剋或1枚250韆剋炸彈。
  英聯邦的沙漠空軍,在亞瑟·特德的帶領下,成為第一支聯閤戰術編隊,強調對地麵目標的攻擊,通常使用霍剋“颶風”(Hawker Hurricane)和柯蒂斯P一40(Curtiss P一40 Warhawk)戰鬥轟炸機,或專門的“坦剋破壞者”如霍剋“颶風”的Mk IID(HurricaneMk IID)。
  霍剋“颶風”是英國單座戰鬥機,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40年代由霍剋飛機公司為英國皇傢空軍生産。
  霍剋“颶風”的Mk IID是為攻擊地麵目標而改進的。該機擁有2門40毫米維剋斯航空炮,2挺7.7毫米勃朗寜MK.V機槍。
  柯蒂斯P一40是美國的單發動機、單座全金屬戰鬥機,由柯蒂斯P一36修改而來。大名鼎鼎的飛虎隊也使用這種飛機。該機機體結構堅固,中、低空性能突齣,俯衝速度快。該機初期擁有4挺7.62毫米M1919勃朗寜機槍和2挺12.7毫米M2勃朗寜機槍,後期則是6挺12.7毫米M2勃朗寜機槍。可以攜帶907韆剋的炸彈。
  ……

前言/序言

  戰爭促進武器變革及發展。從冷兵器到火器,伴隨著自動武器的齣現,戰爭變得日益殘酷,各國不得不考慮如何改變作戰樣式及研發新式武器。飛機從誕生之初,就被人們發現,使用飛機作戰將是一種全新的作戰方式。之後,它登上瞭“舞颱”,譜寫瞭一麯新篇章。就像機槍、坦剋的齣現一樣,飛機讓戰爭舞颱更加絢麗多彩,讓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被賦予瞭眾多期望。由於性能不足,當時的錶現並不齣眾,但它對各國軍事理論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橫掃整個歐洲,以及戰爭後期同盟國戰勝軸心國,飛機的貢獻功不可沒。1940年11月11日,英國“光輝”號航母和它的護航艦隊抵達預定攻擊位置,對意大利海軍主力艦隊所在地塔蘭托進行空襲。1941年5月24日至27日,英國擊沉“俾斯麥”號戰列艦,“劍魚”攻擊機發揮瞭重大作用。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日本海軍派齣6艘航空母艦、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兩波偷襲珍珠港。
  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依靠空軍的力量,避免瞭被毀滅的命運。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飛機無不以一種多姿態的戰爭機器齣現,並左右著結局。近距空中支援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
  1951年下半年,我誌願軍空軍受命開赴一綫戰場,實施陸空協同作戰,收復大小和島及附近島嶼。1951年11月6日下午,第8師22團2大隊9架圖一2型轟炸機,由大隊長韓明陽率領,在殲擊機部隊的護航下,對大和島進行轟炸。由於行動突然,各機種配閤默契,成功地轟炸瞭大和島上的目標,命中率達90%。這是新中國空軍第一次使用轟炸機作戰。
  從1954年11月1日至11月4日,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齣動轟炸機112架次,連續猛烈轟炸大陳島和一江山島,投彈1154枚。1954.年12月21日至1955年1月10日,我空軍齣動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5次轟炸大陳島,並在1月10日炸沉蔣軍坦剋登陸艦“中權”號,並炸傷4艘艦隻。
  20世紀90年代,攻擊機有瞭長足發展,在未來的空中戰場上,除瞭現在的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的發展勢頭也很強勁。已經問世的第三代戰鬥機、第三代半戰鬥機和第四代戰鬥機,都強調多用途,即不僅要有較強的空戰能力,還要具有對地攻擊能力。攻擊/武裝直升機的齣現大大提高瞭攻擊和防禦的靈活性,但是直升機容易被地麵防空武器的火力擊落。長航時、智能化、多用途的無人駕駛攻擊機的齣現,標誌著未來作戰體係的改變。先進的戰術數據鏈支撐起來的是陸海空天電五維作戰體係,聯閤作戰集群是未來作戰的關鍵。先進的天基太空監視係統,將提供強大的導航和通信能力。海空聯閤兵力投送,將戰場主動權掌握在手中。無人作戰機器人將成為未來的戰場主力之一。
《蒼穹之翼:現代攻擊機發展與作戰應用》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攻擊機的發展曆程、關鍵技術、作戰理論與實戰應用。從早期噴氣式攻擊機的萌芽,到如今集高精度打擊、電子戰、偵察監視等功能於一體的第四代、第五代攻擊機,本書係統梳理瞭這一關鍵軍事裝備的演進脈絡。內容涵蓋瞭攻擊機的氣動設計、動力係統、航電係統、武器掛載、以及其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戰術戰法。同時,本書還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展現瞭攻擊機在不同衝突中的作戰效能,並對未來攻擊機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前瞻性展望。 詳細內容: 第一章:攻擊機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地麵支援的雛形: 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低空攻擊地麵目標的戰術思想是如何萌芽的。介紹早期用於偵察和臨時改裝的飛機如何承擔起初步的地麵支援任務。 二戰時期的“斯圖卡”與“伊爾-2”: 重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攻擊機作為一種獨立機種開始嶄露頭角。以德國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蘇聯的Il-2“斯圖莫維剋”強擊機為例,闡述它們在戰場上的獨特戰術價值,以及它們在戰爭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其設計理念、優缺點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噴氣時代的曙光: 探討噴氣式技術對攻擊機設計的革命性影響。介紹首批噴氣式攻擊機的齣現,以及它們在速度、火力、作戰高度等方麵的優勢,標誌著攻擊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章:冷戰時期的攻擊機:技術革新與戰術演變 亞音速嚮超音速的飛躍: 分析冷戰時期,攻擊機設計如何從亞音速嚮超音速邁進。介紹典型代錶,如A-1“天襲者”(雖然是螺鏇槳,但其設計理念延續到噴氣時代)、A-4“天鷹”以及蘇聯的Su-7、MiG-27等。 精確製導武器的引入: 探討激光製導炸彈、電視製導導彈等精確製導武器對攻擊機作戰能力帶來的巨大提升。分析精確打擊如何改變瞭傳統空地打擊的模式,減少附帶損傷,提高作戰效率。 對地攻擊的專門化: 詳細闡述冷戰時期攻擊機設計的專業化趨勢。分析專門為對地攻擊設計的機型,如A-7“海盜II”、Su-25“蛙足”等,它們在裝甲防護、火力配置、低空機動性等方麵的突齣特點。 電子戰能力的初步融閤: 探討電子對抗設備在攻擊機上的初步應用,以及其對攻擊機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的初步影響。 第三章:信息化戰爭下的攻擊機:多任務化與智能化 “空中坦剋”到“多用途戰鬥機”的轉型: 分析海灣戰爭等信息化戰爭的經驗教訓,如何促使攻擊機嚮多用途、多任務方嚮發展。介紹A-10“雷電II”雖然依然專注對地攻擊,但其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火力輸齣依然是標杆。同時,介紹F-16、F/A-18等戰鬥機在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時的演變。 先進航電係統與數據鏈: 深入介紹雷達、紅外成像係統、電子戰吊艙、GPS/INS導航係統等先進航電係統的集成,如何賦予攻擊機全天候、全方位的作戰能力。重點分析數據鏈在信息共享、協同作戰中的關鍵作用。 “撒手鐧”武器的登場: 詳細介紹先進的對地攻擊彈藥,如“寶石路”係列激光製導炸彈、“鋪路爪”GPS製導炸彈、AGM-114“地獄火”反坦剋導彈、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等,分析它們的工作原理、精確度以及對地麵目標的打擊效能。 隱身技術的初步探索: 介紹第五代戰鬥機F-22、F-35在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同時,開始融入隱身設計理念,以及這種設計如何提升攻擊機的生存概率和作戰靈活性。 第四章:攻擊機的關鍵技術解析 氣動布局與機身設計: 分析不同攻擊機設計流派的氣動布局,如後掠翼、三角翼、翼身融閤等,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飛機的穩定性、機動性、低速性能和載彈量。探討機身裝甲、座艙防護等為提升生存能力而采取的設計措施。 動力係統: 剖析攻擊機所使用的各種發動機類型,包括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等,以及它們在推力、燃油效率、高原性能等方麵的特點。分析矢量推力技術在增強攻擊機低速機動性方麵的作用。 航空電子係統: 詳細介紹攻擊機的核心航空電子係統,包括先進的火控雷達、多功能顯示器、慣性導航係統(INS)、全球定位係統(GPS)、電子戰係統(EW)、通信係統等。分析這些係統的集成如何實現高效的信息處理與戰場態勢感知。 武器係統: 詳述攻擊機可掛載的各種武器類型,包括航空炸彈(非製導、激光製導、GPS製導)、空對地導彈(反坦剋導彈、反輻射導彈、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機炮等。分析不同武器的射程、精度、毀傷能力以及選擇策略。 第五章:攻擊機的作戰應用與戰術理論 近距離空中支援(CAS): 詳細闡述攻擊機在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方麵的核心作用,包括如何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摧毀敵方坦剋、裝甲車輛、炮兵陣地、工事等。分析CAS作戰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戰場遮斷與反裝甲作戰: 探討攻擊機在封鎖敵方後勤補給綫、摧毀敵方裝甲集群方麵的能力。分析反裝甲作戰的戰術特點和對攻擊機武器係統的要求。 電子戰與反輻射作戰: 介紹攻擊機如何利用電子戰設備乾擾敵方雷達和通信,以及如何使用反輻射導彈摧毀敵方防空係統,為後續的空中打擊開闢通道。 特種作戰支持: 分析攻擊機在執行特種作戰、反恐行動等任務中的作用,包括偵察、火力壓製、目標指示等。 體係化作戰: 探討攻擊機在現代戰爭中如何融入聯閤作戰體係,與其他作戰平颱(如預警機、無人機、電子戰飛機、戰鬥機)協同作戰,形成作戰閤力。 第六章:案例分析:現代衝突中的攻擊機錶現 越南戰爭與對地攻擊的教訓: 分析越南戰爭中攻擊機的使用情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設計和戰術的深刻反思。 海灣戰爭中的“空中優勢”: 探討海灣戰爭中,攻擊機如何配閤戰鬥機,在掌握製空權後,對伊拉剋地麵目標實施瞭大規模、高精度的打擊。 阿富汗與伊拉剋戰爭中的實戰經驗: 分析近年來反恐戰爭和伊拉剋戰爭中,攻擊機在低烈度衝突和復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錶現,以及對彈藥精度、生存能力和戰場態勢感知的新要求。 局部衝突中的現代化攻擊機: 選取近幾年發生的局部衝突,分析先進攻擊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戰效能的體現。 第七章:未來攻擊機的發展趨勢 無人化與有人/無人協同: 探討無人攻擊機的發展及其對未來戰爭模式的影響。分析有人機與無人機協同作戰的模式,如何實現優勢互補,擴大作戰範圍,降低人員風險。 第六代戰鬥機的對地攻擊能力: 展望第六代戰鬥機在保留強大空戰能力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提升對地攻擊能力,實現多功能性與通用性。 先進傳感器與人工智能: 預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在未來攻擊機上的應用,如何提升目標識彆、態勢評估、任務規劃的智能化水平。 高超音速武器與定嚮能武器: 探討高超音速武器和定嚮能武器等顛覆性技術,如何可能被集成到未來的攻擊平颱,帶來全新的作戰能力。 網絡中心戰與分布式殺傷: 分析網絡中心戰的理念如何影響未來攻擊機的設計與運用,以及分布式殺傷概念下的攻擊機角色。 結論: 本書通過對攻擊機從誕生至今的全麵迴顧與深入剖析,旨在展現這一關鍵軍事裝備在戰爭形態演變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最初的地麵支援,到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的利器,攻擊機始終在不斷適應戰場的需求,演進自身的技術與戰術。理解攻擊機的過去,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其現在,並為預測其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書希望能夠為軍事愛好者、研究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份詳實、準確且富有洞見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翻開瞭一本塵封已久的航空史詩,每一個章節都飽含著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科技激情與國傢意誌的沉澱。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對於細節的把握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無論是早期噴氣式發動機的結構演變,還是後來對翼型設計的精妙調整,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跨越式技術飛躍時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它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口號,而是將焦點集中在那些默默無聞的工程師和試飛員的智慧與汗水之上。讀到一些關於氣動布局和火控係統迭代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圖紙在燈光下被反復修改的情景。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一種飛行器,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將藍圖轉化為鋼鐵巨人的工業哲學讀本。對於任何對航空工業發展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是驚人的,它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國傢級工程項目復雜性的絕佳窗口。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成功的升空背後,都凝聚瞭無數個日夜的攻關與取捨。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展現瞭人類麵對極限挑戰時所能爆發齣的驚人創造力。它不是一本單純的“炫耀武力”的書,而是一部關於“係統工程學”的教科書。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項目管理和跨部門協作難點的剖析,在那樣龐大且高度保密的研發體係中,如何平衡不同軍工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如何統一技術標準、如何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這些“軟性管理”的難度,在書中被體現得淋灕盡緻。這些內容往往被大眾所忽略,但恰恰是決定最終成敗的關鍵。作者通過引用一些內部報告和老一輩專傢的口述資料,使得敘事充滿瞭人情味和真實感,讓你在驚嘆於機械的精妙時,也能感受到背後那些參與者的堅韌與不易。它成功地將硬核的技術細節與宏大的人文關懷結閤瞭起來,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張力。

評分

這部作品的專業深度和廣度,令我肅然起敬。它在對特定型號的性能參數進行詳盡分析的同時,從未忘記將這些技術置於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中進行審視。作者對於國際同類産品的對比分析非常客觀和到位,沒有一味地誇大本土成就,而是冷靜地指齣差距、分析原因,並最終展示瞭如何通過獨特的路徑實現彎道超車。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具有強烈的科普吸引力的同時,也具備瞭極高的研究參考價值。讀完後,我對“航空工業”這個概念的理解,從單純的飛機製造,擴展到瞭一個集材料學、電子信息、流體力學、乃至精密製造於一體的復雜生態係統。書中那些關於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部分,更是充滿瞭前瞻性,讓我對下一代航空力量的形態充滿瞭美好的期待。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內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傑作。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強烈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決定性的技術競賽瞬間。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它懂得何時需要放慢腳步,細緻入微地拆解一個復雜的機械原理,又何時需要迅速拉升視角,勾勒齣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對武器研發的影響。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技術描述時,采取瞭一種非常成熟的“類比敘事法”,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空氣動力學概念,巧妙地轉化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生動畫麵,這使得即便是對軍事技術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獲得極大的閱讀樂趣和知識滿足感。尤其是一些關於特定型號的服役經曆和實戰檢驗的章節,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凝練有力,充滿瞭對“速度與精準”的執著追求。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一絕,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綫排列,而是以技術專題為綱,將不同時期的成就和挑戰穿插對比,使得讀者能清晰地看到技術路綫圖是如何被規劃和修正的,體現瞭深厚的曆史洞察力。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齣乎我的意料,它沒有落入一般技術類書籍那種乾燥乏味的窠臼。作者的文風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自豪感,但這種自豪感絕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詳實的數據和無可辯駁的事實基礎之上的。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材料科學突破的描述,那些關於耐高溫閤金和復閤材料的引入,讀起來簡直就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作者卻能將其置於真實的工程背景下進行闡述。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因為作者似乎對每一個關鍵節點的引入都有著精心的鋪墊,讓你忍不住想要探究其前因後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有什麼”,更深刻地揭示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因果關係的梳理,是高水平技術曆史著作的標誌。它對於理解國傢在關鍵技術領域如何從模仿走嚮創新,提供瞭寶貴的案例分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