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16年年度图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深度力作
基辛格 罗伯特·鲁宾 罗伯特·佐利克 沃尔特·艾萨克森 丹尼尔·耶金 保罗·肯尼迪 联袂推荐
从地理大发现到全球化贸易 从西方到东方 10位改革者推开新世界大门
重塑全球化思考方式 重新看待未来发展机遇
全球化是20世纪强劲且具破坏性的经济力量,但大多数的相关著作往往只通过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事件和政策抉择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在《从丝绸到硅》这本书中,杰弗里·加滕做出了绝妙的补充:他以一种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了10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人物,呈现了他们生活和时代的生动画面——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怎么做到的,并最终阐述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它又将如何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杰出的人物包括:将东西方融为一体的成吉思汗、开启了全球金融时代的罗斯柴尔德、“全球通信之父”塞勒斯·菲尔德、“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航行于各自时代的涌流之中,最终使得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变革。通过这些故事,杰弗里·加滕找到这些人物之间共有的联系,并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个人的力量究竟会对改变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何影响着现代世界,它们又将如何塑造未来?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许我们就能深入看待中国的发展、欧元的未来以及高科技革命将把我们带往何处等现今情况。更重要的是,再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们急需一种全新的全球化思考方式,而这恰恰是《从丝绸到硅》所传达的。
杰弗里·加滕(Jeffrey E. Garten):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全球经济等相关课程。他曾为尼克松、福特、卡特和克林顿等数位美国总统效力,早期就职于黑石集团等。他的文章见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等。
加滕令人信服地讲述了10位杰出人物是如何帮助塑造现代世界的,也使我们看到了变革型领导力所带来的可能性。
亨利·基辛格 美国前国务卿
在一个个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故事中,《从丝绸到硅》创造性地把全球化的客观力量和传记的人性化特点结合起来。纵观千年的历史,涵盖帝国兴衰、人类探索和企业发展,他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笔描绘了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后他仍坚信*美好的一切属于未来!
罗伯特·佐利克 世界银行前行长
通过生动地描绘10位有远见的实干家——他们塑造了全球互联的千年历史,加滕为思考当今人类决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本书不仅在当今新闻媒体引起共鸣,也让人们意识到创新、果断、胆大心细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对优秀领导力的培养多么重要。
罗伯特·鲁宾 美国前财政部长
这是关于全球化和领导力的故事,内容全面,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书聚焦于10位改变世界的杰出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个人是如何影响历史潮流的。它既放眼过去又指引着未来。
沃尔特·艾萨克森 《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引人入胜,而且很有创意。加滕借力自己在现代世界经济领域的几十年研究来讲述全球化的故事,这不仅使我们关注当今世界格局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更好审视世界在未来将如何进行演变。
丹尼尔·耶金 普利策奖得主、《奖赏》作者
《从丝绸到硅》是一本时尚之书,同时也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历史著作。通过发生在黑暗时代至21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加滕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这些人物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使事情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这些可以作为商学院的案例研究、CEO的明鉴,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读一读。
保罗·肯尼迪 知名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杰作。
斯特普·塔尔博特 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美国前副国务卿
前 言
第一章 成吉思汗
未来帝王的考验
蒙古国的缔造者
蒙古国家机制的创设
分崩离析的世界不是强人的对手
抵抗和报复
攻占在先,规划在后
蒙古成为世界帝国
中原的扫尾工作
成吉思汗身后的蒙古帝国
对全球化追根溯源
第二章 恩里克王子
吉兆星象
首次发现大西洋中的群岛
在“凸出的海角”取得突破
维护王国的利益,还是保证兄弟的性命
按部就班、步步为营
奴隶贸易
萨格里什:恩里克的隐退之地
继恩里克之后的探险
影响
第三章 罗伯特·克莱武
在东印度公司时来运转
国家竞争为克莱武开启了大门
“谁控制了全球贸易,谁就控制了财富”
从书记员到战士
阿尔果德和印度南部战役
横财散尽
加尔各答的黑牢
“像恺撒一样,他做出了抉择,而且无路可退”
幕后皇帝
一位与英国格格不入的人
“我倒要看看这个需要清理的牛圈究竟脏乱到何种地步”
“主席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
克莱武身后的“克莱武”
第四章 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
宫廷犹太人
硬币交易商时来运转
成为国际银行家
拿破仑战争期间左右逢源
债券市场的开拓者
经济封锁时期的走私商
建立全球市场
梅耶制定家规
影响力超乎想象
第五章 赛勒斯·菲尔德
美国梦之队
源于信仰和无知的计划
经济繁荣时代的骄子
争取英美两国政府的支持
急于求成的开拓者
“美国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英国再次出手援助
“菲尔德完成了其他人完成不了的事”
鲁莽行事、境地凄凉的晚年
后世影响
未来的架构大师
第六章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从小养成对上帝和金钱的崇拜
一个在赌徒间算计的人
先驱和捕食者
矢志不渝的理性管理
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稳定
称霸全球舞台
退休、诽谤和拆分
捐赠
第七章 让·莫内
白兰地贸易:“专心致志、稳扎稳打”
“一战”:莫内伟大思想的战斗洗礼
转战中国铁路
联合欧洲力量抵抗希特勒
联合流亡中的法国军队
7 页计划中的法国未来
走向统一的欧洲
超国家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是的,无章可循”
在莫内的构想下欧洲迅速发展
“危急时刻,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却知道。”
莫内的影响
第八章 玛格丽特·撒切尔
“两种生活方式的斗争”
我已经下定决心,无须你们全都同意
“你没有希望的”
“别告诉我该做什么,因为我知道该做什么。只要告诉我怎么做。”
“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
战争来救场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卖掉国企
击败工会
开放伦敦金融城
谢幕前四面楚歌
后世影响
第九章 安德鲁·格鲁夫
偏执的由来
格鲁夫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端
英特尔公司的创立
管理狂
芯片上的计算机
击败竞争对手
日本和其他挑战者
缔造一个能够预见未来的企业
被历史铭记的10 年
后世影响
第十章 邓小平
地下党员
长征
共产主义的胜利和早期的务实改革
邓小平与“大跃进”
软禁,下放,隔离 266
复出
邓小平时代拉开序幕
最高领导人
“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
后世影响
第十一章 最美好的一切属于未来
他们是像刺猬一样的人
他们是历史的弄潮儿
他们是偶然的全球主义者
多面手与凶神恶煞
他们依旧在你身边
他们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
领导力的缺失
对于变革型领袖来说,世界是不是变得过于复杂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准,其散文式的笔触赋予了冰冷的技术史料以生命的温度。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客观陈述,而是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哲学思考。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变得极具画面感和可读性。我尤其欣赏它对“速度”和“延迟”这对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辩证分析。在“丝绸”时代,信息的传递受限于马匹和船只的速度,这种“延迟”反而可能孕育了更深层的思考和更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在“硅”的时代,即时的反馈机制正在重塑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政治生态。这种对比分析极具启发性,让人反思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即时性”究竟是进步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需要反复翻阅和思考的经典之作,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新且富有诗意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老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掌控着乐章的起伏。它在处理技术史时,避免了陷入过多的工程细节泥潭,而是着重阐述了这些技术突破是如何被社会接受、被权力结构利用,或者被大众所误解的。例如,书中对早期通信技术(比如电报)在信息垄断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的分析,非常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加速”效应,往往都伴随着对信息流动的更高层级的控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间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审慎态度。他并不盲目推崇进步,而是时刻提醒读者,新的“硅基”世界依然建立在旧有的权力基础之上,只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形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如同一个精密的万花筒,不同的光线折射出不同的图案,但核心的几何原理始终不变,这种结构美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既充实又略带挑战性的。它的知识密度极高,信息量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下,涵盖了从古代商业地理学到当代信息伦理学的广阔领域。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的议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平衡感,避免了将任何一方简单地浪漫化或妖魔化。他更倾向于展示在资源和知识的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常常是矛盾的后果。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确保完全理解某些特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但这并非是阅读的负担,反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求知欲。它成功地将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时代——以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丝绸时代”,和以代码及算力为核心的“硅时代”——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网,揭示了人类对效率和连接的永恒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像是将读者带入了一条跨越时空的河流,从古代的商路蜿蜒至现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无论是丝绸之路沿线那些古老城邦的贸易往来,还是早期纺织业的技术革新,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对“连接”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关于商品或技术的转移,更深入探讨了文化、思想和权力结构是如何随着这些物质流动的轨迹而重塑的。书中对不同文明交汇点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描述,让我对全球化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对于早期玻璃器皿和香料贸易如何影响了欧洲的社会阶层变迁的论述,简直是洞察入微。那种宏大的历史观,配上对微观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感,又不失人情味。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和地图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确保了论据的扎实性。读完之后,你会觉得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现代现象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彻底重绘了。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主题跳跃”结构。比如,它可能前一章还在深入分析早期冶金技术在欧亚大陆扩散的影响,下一章突然就转到了对电子元件微型化进程的哲学反思。这种跨越不同技术范畴的对比和映照,极其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而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做到了。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材料的生命周期”的解读。作者似乎在暗示,无论是蚕茧里抽出的丝线,还是半导体晶圆上的硅片,它们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信息和人类的集体智慧。每一次材料的重大革新,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锐利且富有洞察力,充满了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批判性思维,很多句子都需要我反复咀嚼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征服”的智力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