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司马相如列传疏证》,内容体例分为: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五项。其中“题评”分为“题解”与“提说”两项内容,分别曲子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和韩兆琦《史论题评》。“集注”是用白话解读原文释意,以当代注家为主。“立目讲疏”中包括对于文本的辨析、考证、研讨,以及考古新成果、文献新发现、史事补述等,融汇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全篇注文后为“语译”。最后为“集说”,从各方面进行宏观疏解。第二部分为《论司马相如》,主要记述了司马相如的诸多事迹,阐明了作者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学成就的评价,以及《史记》为司马相如立传的历史意义。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个出版三国史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独树一帜,享誉学界。曾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编学术论著10余部,其中有6种论著或国家及省部社科优秀图书奖。
徐兴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食品文化研究专家。1945年出生,196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聘为教授。1981至2000年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任职于江南大学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现任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一代辞宗司马相如…………233
论司马相如…………235
况且天子出行,总是警戒行人,然后前进,车子在大道的路中才加鞭快跑,即使这样有时还免不了出现衔在马口中的铁勒和横木折断的事故,何况打猎要在蓬蒿中跋涉,在荒丘废墟上奔驰,又由于前面有捕获野兽的快乐,因而内心毫无应变的考虑,那时出了意外的祸患就难办了。像这样把皇上的尊贵之身掉以轻心,冒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可能危险去寻求快乐,为臣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人所谓英明,就在于他能预见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人所谓有智,就在于他能预先避免尚未发生的危险。灾祸本来就是大多隐藏在那种不引人注目,让人们容易大意的地方。所以俗话说:“家有千金的富人,绝不坐在屋檐下。”怕的是掉下一片瓦来砸伤了脑袋。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是可以比喻一种大道理。臣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与“阅读的愉悦”进行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让严肃的主题成为阻碍,反而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阐述得清晰明了,易于接受。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得益于作者对复杂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和可视化的能力。对于那些希望在轻松阅读中获取深刻洞察的读者群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上佳之选,它既能满足求知欲,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质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材料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交叉引用,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信息网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所叙述主题的理解层次,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跳跃,实则都是为了更好地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关联性。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节点上设置的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将所有结论都强行灌输给你。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准,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文学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所震撼,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个时代的风雅气息。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是坚持了一种沉稳、内敛的美学表达,这恰恰让它脱颖而出。这种文笔上的高雅,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措辞的精妙之处,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情节的推进。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巧妙,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时而驻足细品那些跌宕起伏的瞬间,时而又轻快地跨越那些相对平淡的过渡期。作者在描绘人物情感转折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直接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抉择。特别是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刻画,既有时代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光辉与复杂。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场景,都暗含着深层的文化信息,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无比充实。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扁平的历史片段,而是一幅幅鲜活、有温度的古代生活画卷,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极为扎实的。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辨析各种史料,并且敢于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审慎的质疑,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审视史学的构建过程本身。书中所引用的典籍和侧面佐证,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梳理,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读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的厚度与广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