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人物系列: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史记 人物系列: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大可,徐兴海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司马相如
  • 历史人物
  • 西汉
  • 辞赋
  • 文学
  • 传记
  • 历史传记
  • 文化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29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72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史记》人物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司马相如列传疏证》,内容体例分为: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五项。其中“题评”分为“题解”与“提说”两项内容,分别曲子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和韩兆琦《史论题评》。“集注”是用白话解读原文释意,以当代注家为主。“立目讲疏”中包括对于文本的辨析、考证、研讨,以及考古新成果、文献新发现、史事补述等,融汇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全篇注文后为“语译”。最后为“集说”,从各方面进行宏观疏解。第二部分为《论司马相如》,主要记述了司马相如的诸多事迹,阐明了作者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学成就的评价,以及《史记》为司马相如立传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个出版三国史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独树一帜,享誉学界。曾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编学术论著10余部,其中有6种论著或国家及省部社科优秀图书奖。


徐兴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食品文化研究专家。1945年出生,196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聘为教授。1981至2000年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任职于江南大学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现任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史记疏证司马相如列传…………1

一代辞宗司马相如…………233

论司马相如…………235

精彩书摘

况且天子出行,总是警戒行人,然后前进,车子在大道的路中才加鞭快跑,即使这样有时还免不了出现衔在马口中的铁勒和横木折断的事故,何况打猎要在蓬蒿中跋涉,在荒丘废墟上奔驰,又由于前面有捕获野兽的快乐,因而内心毫无应变的考虑,那时出了意外的祸患就难办了。像这样把皇上的尊贵之身掉以轻心,冒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可能危险去寻求快乐,为臣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人所谓英明,就在于他能预见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人所谓有智,就在于他能预先避免尚未发生的危险。灾祸本来就是大多隐藏在那种不引人注目,让人们容易大意的地方。所以俗话说:“家有千金的富人,绝不坐在屋檐下。”怕的是掉下一片瓦来砸伤了脑袋。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是可以比喻一种大道理。臣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


史记 人物系列:汉代风云录——聚焦大汉开国功臣与权臣的兴衰沉浮 图书简介 本册《史记 人物系列:汉代风云录》并非聚焦于文坛巨擘司马相如的辞赋成就与宫廷际遇,而是将目光投向塑造大汉王朝基业与风骨的那些铁血手腕、智慧谋略以及最终难逃的命运沉浮的开国功臣与关键时期的权臣。本书以司马迁《史记》中的相关列传、世家为蓝本,辅以详实的史料考证,力求还原一个更为立体、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汉初政治群像。 第一部分:金戈铁马——开国功臣的功勋与宿命 汉朝的建立,离不开一批出生入死、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和谋士。然而,自古“兔死狗烹”,他们的命运往往在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走向复杂与悲凉。 1. 韩信:功高震主的悲剧 本书将深入剖析淮阴侯韩信的军事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布衣,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成为刘邦集团无可替代的“兵仙”。重点分析“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经典战役背后的军事哲学,以及他与萧何、张良之间的微妙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会止步于他的辉煌,而是细致梳理他晚年政治上的敏感性、对权力中心的疏离与恐惧,最终导致“萧墙之祸”的深层原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忠奸判断,而是一个关于能力边界与政治智慧的深刻探讨。 2. 萧何:持重稳健的权力守护者 萧何,作为汉初“萧规曹随”的代表人物,其功绩往往被韩信的武功和张良的谋略所掩盖。本书将着重描绘萧何在后勤保障、人事管理以及关键时刻的政治抉择中所展现的卓越才能。他如何在楚汉相争的混乱局面中,确保后方的稳定,并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尤其是在刘邦登基后面临的“屠功臣”风暴中,他如何以退为进,自保并巩固了萧氏家族的地位。 3. 张良:深藏功与名的智者 张良被誉为“运筹策帷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本章将重点探讨其在“鸿门宴”上的神来之笔,以及其对刘邦集团战略走向的引导作用。不同于司马相如的文人雅致,张良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上的实践高峰。我们追溯他晚年“功成身退,全归紫髯碧眼”的选择,探究其对“知进退”这一古代士人最高追求的完美诠释。 第二部分:权臣更迭——大汉中期的权力游戏 随着开国功臣的凋零,新的权力集团开始崛起,他们或挟持幼主,或把持朝政,他们的权力斗争深刻影响了汉朝的国策与社会结构。 4. 吕后:铁腕治国的政治女性 吕雉,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后”之尊掌握实权的女性,是汉初政治舞台上绕不开的关键人物。本书将细致分析她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通过坚韧的意志和冷酷的政治手腕,在刘邦死后迅速巩固吕氏集团的地位。我们将审视她对戚夫人一脉的处置,以及她对法家思想的灵活运用,如何保证了汉朝在初期动荡中没有立即分崩离析。这不是简单的“恶后”评判,而是对一位杰出政治实干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人性的剖析。 5. 周亚夫:恪守军人信条的悲剧英雄 在汉景帝时期,周亚夫是维持帝国稳定的中流砥柱。他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无可替代。本书将详细描绘他如何以近乎刻板的军事素养和原则性,在动荡中力挽狂澜。然而,正是他那不容侵犯的军人信条,使他在面对宫廷内部的倾轧时显得异常脆弱。从平定叛乱到晚年被诬下狱,周亚夫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在皇权日益集中的时代,功高者如何因“不合时宜”而走向毁灭。 6. 田蚧、窦婴:外戚与权臣的交锋 本章聚焦于汉武帝初期,以田蚧、窦婴为代表的旧贵族与新兴政治力量之间的角力。他们代表了汉初分封体制残余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影响朝政走向,尤其是在汉武帝初期雄心勃勃的改革面前,他们的保守与阻力如何演变成权力冲突的导火索。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进退,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朝从“黄老之治”向“儒家独尊”过渡期的政治动荡与思想转变。 结语:史鉴的重量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塑造了汉王朝命运的核心人物的命运回溯,揭示权力、能力、忠诚与生存之间的永恒张力。读者将看到,无论他们是运筹帷幄的谋士、身先士卒的将军,还是手握生杀大权的权臣,最终都无法完全逃脱历史规律的审判。他们的兴衰沉浮,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提供了最鲜活、最具警示意义的素材。这不仅是对史实的梳理,更是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与“阅读的愉悦”进行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让严肃的主题成为阻碍,反而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阐述得清晰明了,易于接受。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得益于作者对复杂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和可视化的能力。对于那些希望在轻松阅读中获取深刻洞察的读者群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上佳之选,它既能满足求知欲,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材料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交叉引用,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信息网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所叙述主题的理解层次,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跳跃,实则都是为了更好地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关联性。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节点上设置的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将所有结论都强行灌输给你。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准,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文学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所震撼,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个时代的风雅气息。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是坚持了一种沉稳、内敛的美学表达,这恰恰让它脱颖而出。这种文笔上的高雅,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措辞的精妙之处,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情节的推进。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真是巧妙,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时而驻足细品那些跌宕起伏的瞬间,时而又轻快地跨越那些相对平淡的过渡期。作者在描绘人物情感转折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直接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抉择。特别是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刻画,既有时代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光辉与复杂。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场景,都暗含着深层的文化信息,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无比充实。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扁平的历史片段,而是一幅幅鲜活、有温度的古代生活画卷,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极为扎实的。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辨析各种史料,并且敢于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审慎的质疑,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审视史学的构建过程本身。书中所引用的典籍和侧面佐证,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梳理,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读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的厚度与广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