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張大可先生《史記疏證》係列套書之一,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司馬相如列傳疏證》,內容體例分為:題評、集注、立目講疏、語譯、集說五項。其中“題評”分為“題解”與“提說”兩項內容,分彆麯子張大可《史記全本新注》和韓兆琦《史論題評》。“集注”是用白話解讀原文釋意,以當代注傢為主。“立目講疏”中包括對於文本的辨析、考證、研討,以及考古新成果、文獻新發現、史事補述等,融匯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全篇注文後為“語譯”。最後為“集說”,從各方麵進行宏觀疏解。第二部分為《論司馬相如》,主要記述瞭司馬相如的諸多事跡,闡明瞭作者對司馬相如其人、其文學成就的評價,以及《史記》為司馬相如立傳的曆史意義。
張大可,1940年生,重慶長壽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為新中國成立後第*個齣版三國史與史記研究個人專集的學者,在這兩個學術領域獨樹一幟,享譽學界。曾發錶論文100餘篇,齣版學術專著20餘部,主編學術論著10餘部,其中有6種論著或國傢及省部社科優秀圖書奬。
徐興海,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國內著名的《史記》研究專傢、食品文化研究專傢。1945年齣生,1968年陝西師範大學本科畢業,1981年於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聘為教授。1981至2000年任職於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後任職於江南大學擔任首任文學院院長。現任江南大學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
一代辭宗司馬相如…………233
論司馬相如…………235
況且天子齣行,總是警戒行人,然後前進,車子在大道的路中纔加鞭快跑,即使這樣有時還免不瞭齣現銜在馬口中的鐵勒和橫木摺斷的事故,何況打獵要在蓬蒿中跋涉,在荒丘廢墟上奔馳,又由於前麵有捕獲野獸的快樂,因而內心毫無應變的考慮,那時齣瞭意外的禍患就難辦瞭。像這樣把皇上的尊貴之身掉以輕心,冒著不怕一萬,隻怕萬一的可能危險去尋求快樂,為臣認為陛下不應該這樣做。人所謂英明,就在於他能預見那些尚未發生的事情;人所謂有智,就在於他能預先避免尚未發生的危險。災禍本來就是大多隱藏在那種不引人注目,讓人們容易大意的地方。所以俗話說:“傢有韆金的富人,絕不坐在屋簷下。”怕的是掉下一片瓦來砸傷瞭腦袋。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是可以比喻一種大道理。臣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達到瞭令人贊嘆的水準,它的語言風格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文學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所震撼,仿佛能從字裏行間嗅到那個時代的風雅氣息。它沒有刻意去迎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是堅持瞭一種沉穩、內斂的美學錶達,這恰恰讓它脫穎而齣。這種文筆上的高雅,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享受,讓人願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措辭的精妙之處,而不是囫圇吞棗地追求情節的推進。
評分這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真是巧妙,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在曆史的長廊中,時而駐足細品那些跌宕起伏的瞬間,時而又輕快地跨越那些相對平淡的過渡期。作者在描繪人物情感轉摺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人仿佛能直接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紮與抉擇。特彆是對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的刻畫,既有時代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光輝與復雜。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物件、場景,都暗含著深層的文化信息,使得整個閱讀體驗無比充實。整本書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個扁平的曆史片段,而是一幅幅鮮活、有溫度的古代生活畫捲,引人深思,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最成功之處,或許在於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與“閱讀的愉悅”進行瞭完美的平衡。它沒有讓嚴肅的主題成為阻礙,反而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闡述得清晰明瞭,易於接受。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這得益於作者對復雜信息進行有效提煉和可視化的能力。對於那些希望在輕鬆閱讀中獲取深刻洞察的讀者群體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上佳之選,它既能滿足求知欲,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質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顯示齣作者對材料有著極強的駕馭能力。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多重視角和交叉引用,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信息網絡。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所敘述主題的理解層次,每一次看似不經意的跳躍,實則都是為瞭更好地揭示隱藏在錶麵之下的關聯性。我尤其喜歡它在關鍵節點上設置的留白,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將所有結論都強行灌輸給你。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探索欲,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舊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從知識體係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極為紮實的。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辨析各種史料,並且敢於對一些傳統觀點提齣審慎的質疑,這體現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審視史學的構建過程本身。書中所引用的典籍和側麵佐證,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梳理,為論點提供瞭堅實的支撐,使得讀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知識的厚度與廣度。這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瞭解古代文化脈絡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