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樊登读书会签约作者、《读者》微信号专栏作者——江徐,集少女心与老灵魂于一体,煮字疗饥,借笔画心,以ZUI接近李清照的诗情书写还原李清照的一生。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有限,在正史中的记载仅存在于关于其父李格非的列传中,余则多出自他人的笔记,本版李清照传所用资料详尽,剖析深刻,不仅再现了时人眼中的李清照,亦对她的词、她与其他词人的微妙关系进行了解读。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便是其一生的写照,《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匠心独赠《李清照全集》。一手传记,一手诗词,是了解李清照的选择。
◎收录《词论》《打马图经序》《<金石录>后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读后方知李清照“酒鬼”“赌场高手”“御夫有术”“闪离”等人生标签的由来。读过了她的生平,才能读懂她的传奇!
《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赠《李清照全集》),诗意还原“千古才女”“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传奇一生。
李清照究竟为何能在文人辈出的宋朝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词究竟好在哪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是否一如世人所称颂的那样完美?她又为何会在三年后另嫁他人,又在短短数月内冒天下之大不韪离婚?借助诗词路过人生,透过人生品读诗词。人物故事与诗词品鉴结合,360度无死角、全解析千古才女、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人生!
随书附赠《李清照全集》及生平年表,一手传记,一手诗词,是了解李清照的选择。
江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樊登读书会签约作者,《读者》微信号专栏作者。自称80后老少女,喜静,有时闭门读书,有时出门云游。煮字疗饥,借笔画心。个人原创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
?她的词里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第一章 家学渊博 位下名高
第一节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
第二节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第二章 门当户对 情投意合
第一节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
第二节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第三章 插梅花醉 祸起元祐
第一节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
第二节 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 //
?第四章 青州屏居 志同道合
第一节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
第二节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第五章 花飘水流 聚少离多
第一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第二节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
?第六章 福祸依存 生死离别
第一节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
第二节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
第三节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
?第七章 流离失所 满衣清泪
第一节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
第二节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第八章 乱世再嫁 遇人不淑
第一节 相逢各自伤迟暮 //
第二节 猥以桑榆之暮景,配兹驵侩之下才//
?第九章 风住尘香 物是人非
第一节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第二节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
第三节 今年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
?第十章 千古才女 一代词宗
第一节 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
第二节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附 录 李清照生平年表
一个人,一旦开始沉浸于回忆,就意味着他开始老了。
人生数十年,或喜或悲,或许并不能全都算作真正活过的日子。真正活过的日子,应该是斗转星移、经年累月之后,可以用来回忆的岁月,不管欢欣快乐,还是哀愁悲痛。
李清照,一个一生热爱自然、迷恋花草的女子,将温柔细腻的情感倾注于不同的花卉与山水之上。
某一天,某一夜,月色撩人,她踱步来到庭院,风正吹拂,花正开。那花或许是情疏迹远的秋桂,或许是雪清玉瘦、无限依依的菊花,又或许是其他某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花卉。总之,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月色,这样的花影婆娑,那般似曾相识。南泉禅师曰:“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诗人刘希夷同样有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眼前的花,夜空的月,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那一刻,眼前景致与心境产生正中下怀地契合,不禁让她回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某个月夜,也是这样的月色,这样的花影婆娑,这样的好风如水,这样的良辰美景,不同之处在于,当时相伴左右共赏诗词的良人,如今已不在人世,当时那份对生活的闲情逸趣如今已消淡很多。
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某个秋夜,在湖北承天寺,与友人张怀民于月下杂庭中散步,写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句。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与松柏?为何偏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稀松平常的夜晚,让苏轼感动不已,以文记之?只因为,诗人那晚有心血来潮式的闲情,也因为有情趣相投的友人相伴左右。花月与竹影不足为奇,稀罕的是那份不可多得的闲,还有那份可遇而不可求的、与自己意气相投的情。
哪一个春天没有花开,何处的秋月不会送来凉风?
对于李清照而言,触景怀情,怀的同样是那份珍贵、一旦消逝就不再来的情趣相投的情。她在诗句中写道: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曾经花好月圆,曾经情意绵绵,曾经恩爱无限,曾经品诗论画,而如今,花与月,还是当年那个模样,往日的情怀却不复存在。就像她在《南歌子》中的两句词作: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回想当年,写下这些词句的时候,正是公公赵挺之仕途受挫,又很快离世,之后她与赵明诚因为遭受政治牵连,被贬回青州老家。
在一次次世事变迁、一次次情感打击中,她被迫成熟,被迫将对生活的热情与意趣一点点消磨殆尽,搁置一边。若干年后,她依然会想起曾经雨疏风骤的春夜,醉酒醒来,担心着庭院里被雨打风吹去的海棠,她说:“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她依然会想起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夏天,与旧时伙伴划船游湖,欢快得竟忘记时间。直至日暮西沉,归途迷醉,鸥鹭惊飞,她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她依然会想起自己的前半生,每一年的冬天,待到天地间雪花飞扬、梅花朵朵开时,人则心外无物。她会披上厚厚的斗篷,出去赏雪、观梅,并摘取一枝带回来插入瓶中,她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她也依然会想起,结婚不久,心怀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丈夫负笈远行,留她一人独守闺房。夏天渐渐远去,秋天越来越深。荷花也谢了,竹席也渐生凉意。花自飘,水自流,抬头眺望,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月亮盈了又缺,她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太多太多,就像一格一格的影像,从脑海中逐一闪过。曾经的兴尽沉醉,曾经的倚门回首嗅青梅,曾经的深夜醒来独对烛花,曾经的倚楼无语理瑶琴,曾经的卧看残月闲翻诗书,曾经的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曾经的流水轻车活火分茶……
点点滴滴,林林总总,都已渐行渐远,在内心却清晰如昨。能够用来回忆的日子,才是真正活过的日子。
诗人也好,词人也罢,并非李清照的身份和标签,而是她一贯的秉性与生活方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当我们行走于庸碌且琐碎的旅途,当道旁的风景越来越让人目不暇接,当我们的步伐却越来越快,想要的身外之物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忘记自己原本可以是江风明月的主人时,不妨尝试一下:以诗意的眼光,以审美的方式,以柔和似水的心,去看待人间草木,看待天地山川,看待自然界中的种种,或许会发现,酸甜苦辣、种种体验,在时过境迁之后,都让人回味无穷。
没有谁能够抵挡岁月的滔滔洪流,从指间缝隙中挽留一二。从我们到来的那一刻起,离别便已悄然开始。人生如梦,每一种境遇,都值得去体验、感受一番。
千古才女已然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她所创作的那些诗与词,还有她艺术人生中那些丰富曲折的故事,都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让每一位亲近文学的人,都有幸盛享其中的清凉与美妙。独具个性的千古才女、坚守婉约传统的一代词宗——易安居士,以一座山峦的名字,在离太阳最近的星球,永放光芒,万世流传。
李清照词作中独具魅力的婉约之风,存在于我们抚卷细品一首古诗词的时间里、低头凝视一朵花开的那一刻,也存在于抬头仰望星空的遐思中。如若怀有一颗诗意之心,纵使山高水长,纵使尘世喧嚣,会心之处依然可存在于每一个当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有意思,它不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主导,而是将镜头聚焦在李清照个人化的体验上。作者像一位细心的朋友,娓娓道来,将李清照的一生,串联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她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她难以言说的情感,那些她独自承受的痛苦,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细腻的描绘。尤其是在描写她与赵明诚相知相惜的感情时,书中没有浮于表面的赞美,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两人一起品茶赏花,一同研习古籍,来展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默契和情感羁绊。而当赵明诚不幸去世,她一个人面对漫漫人生路时,那种孤苦伶仃的滋味,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意象去刻画,比如“凄凄惨惨戚戚”,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巨大空虚和无助。作者对她词作的解读,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分析技巧,更是在理解她词句背后的心境。读完,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段充满起伏的人生,对李清照这位才女,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
评分《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颇有共鸣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的笔触,却又蕴含着澎湃的情感,讲述了李清照不平凡的一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的描绘,从少女时代的青涩与憧憬,到新婚燕尔的甜蜜与依恋,再到晚年对故国和故人的无限思念,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书中并非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试图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去体察她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她的选择与无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时,那种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的刻画,比如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研究,那些因学术分歧而产生的争论,反而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牢固。而当国破家亡,她不得不独自一人逃亡,书中对她那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民族气节与个人命运的碰撞,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她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清照词作中那份独特的悲凉与坚韧,也让我对这位女性的才华与品格,充满了敬意。
评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读罢此书,恍惚间,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位才情绝世的婉约词人,她的生命轨迹,她的喜怒哀乐,都在字里行间活了起来。书中的篇章,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李清照的生平,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细腻而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从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到新婚燕尔的甜蜜,再到国破家亡的悲恸,以及晚年的漂泊无依,每一个阶段,作者都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她内心最深处的波澜。尤其是关于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书中没有简单地描绘,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比如他们共同搜集古籍,一起品鉴文物,甚至为了一件心仪的物品争论不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种灵魂契合的深情。而当国家沦陷,她不得不独自面对乱世的凄凉时,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绝望,更是让我心痛不已。作者对李清照词作的解读,也独具匠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与时代背景,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词人,更像是在与一个鲜活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她生命中那些极致的喜悦与极致的悲伤。
评分《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锦盒,里面装满了关于李清照的无数珠玉,却又在不经意间,将我引向了更广阔的思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李清照人生转折点时的笔触,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时代的洪流如何无情地裹挟住个体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描述,让我看见了那个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女子,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人,甚至连安身立命之所都变得遥不可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她的词,却愈发显得苍凉而厚重。作者通过对她晚年词作的细致梳理,我仿佛听见了她在风雨中独自徘徊的脚步声,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那份不屈的坚韧,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尽眷恋。书中穿插的关于南宋社会风貌的描写,也为我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时代背景,让我理解了李清照的词,为何会带着那样一种独特的悲音。它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那个时代无数悲剧的一个缩影。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一句句凄婉的诗句,也为这位才女在历史长河中的坚守与孤寂,感到深深的敬意。
评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本书让我对李清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婉约词宗”的标签,而是深入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风雨的普通人。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却又饱含着对人物的深切同情,一点点拼凑出了李清照生命的碎片。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她人生中几个关键节点的细致描写,例如她与赵明诚之间,除了浪漫的爱情,更有着共同的志趣和事业,这种“夫唱妇随”的佳话,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而当变故发生,她独自一人面对流离失所,这种坚强和隐忍,并非刻意塑造,而是从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她如何将珍贵的藏书在战乱中艰难地保存,如何依然坚持创作,都让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那股不灭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她晚年生活的窘迫与孤独,反而通过这些描绘,让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也让我体会到,即便是才华盖世,也无法完全抵御命运的无常。读完,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女性,在岁月的洗礼下,如何在磨难中涅槃重生,并将生命的感悟化为永恒的诗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