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 [Fire Safety Design Theor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Second Edition)]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 [Fire Safety Design Theor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林海,宋天诣,周侃 著
图书标签: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抗火设计
  • 结构工程
  • 防火安全
  • 建筑工程
  • 组合结构
  • 耐火性能
  • 结构安全
  • 第二版
  • 火灾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547699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891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Fire Safety Design Theor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论述了作者领导的课题组在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高温下和高温作用后组合结构构件中的钢,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组合结构构件,如型钢混凝土、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不锈钢管混凝土和FRP(fiber reinforcedpolymer)约束钢管混凝土等的耐火性能;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构件和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等的力学性能;火灾作用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评估和修复方法;全过程火灾作用下组合框架梁一柱连接节点,如型钢混凝土柱一型钢混凝土梁连接节点、钢管混凝土柱一组合梁连接节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一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等的力学性能;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耐火性能和火灾作用后的滞回性能;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如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平面框架、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结构等的耐火性能;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平面框架、型钢混凝土柱一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等的力学性能。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内容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言
1.1 概述
1.2 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研究现状
1.2.1 组合结构构件
1.2.2 梁.柱连接节点
1.2.3 框架结构
1.3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温下(后)组合构件中钢.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
2.1 引言
2.2 高温下钢管混凝土中钢管.核心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
2.2.1 试验概况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3 小结
2.3 高温后钢管混凝土中钢管.核心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
2.3.1 试验概况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3 小结
2.4 高温后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一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
2.4.1 试验概况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3 小结
2.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
3.1 引言
3.2 数值计算模型
3.2.1 纤维模型法
3.2.2 有限元法
3.3 型钢混凝土柱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3.3.1 试验概况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耐火性能分析
3.4.1 破坏形态
3.4.2 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3.4.3 滑移影响分析
3.5 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和实用计算方法
3.5.1 火灾下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2 火灾下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
3.5.3 耐火极限实用计算方法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性能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
4.3 型钢混凝土柱全过程火灾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概况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工作机理分析
4.4.1 温度一受火时间关系
4.4.2 荷载.柱轴向变形关系
4.4.3 截面荷载分布
4.5 型钢混凝土构件火灾后力学性能评估
4.5.1 火灾后剩余承载力及实用计算方法
4.5.2 受火后结构性能的评估方法
4.5.3 工程应用
4.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新型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
5.1 引言
5.2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
5.2.1 短柱耐火性能试验
5.2.2 长柱耐火性能试验
5.2.3 有限元模型
5.2.4 小结
5.3 不锈钢管混凝土柱
5.3.1 试验概况
……
第6章 火灾后钢管混凝土柱的修复加固方法
第7章 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的耐火性能
第8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力学性能
第9章 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耐火性能
第10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性能
第11章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耐火性能
第12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
第13章 火灾后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
第14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
第15章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的耐火性能
第16章 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

前言/序言

  近20年来,本书第一作者领导的课题组循序渐进且有计划地开展了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研究工作。结合本书作者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再版,即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以期使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
  掌握高温对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界面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基本组合构件的耐火性能是进行组合结构体系抗火性能研究的基础。本次再版,补充型钢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中钢一混凝土界面高温下和高温后的粘结性能研究成果(第2章)。
  众所周知,建筑火灾是建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作用之一。实际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结构或构件受到温度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一般会经历常温下加载、升温阶段持荷、降温阶段持荷和火灾后继续工作四个阶段,这是一个考虑全过程火灾作用的过程,结构或构件可能在升温阶段、降温阶段和火灾后继续工作阶段发生破坏。在对结构或构件的火灾下和火灾后性能进行研究时,考虑全过程火灾作用的研究成果将更接近实际工况,从而提供更为安全、合理的结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评估、修复加固方法。本书第3章论述型钢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设计方法,第4章阐述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
  关于普通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及火灾作用后的力学性能,已在专著《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4年修订版;2007年第二版;2016年第三版)一书中进行了论述。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之间的协同互补使得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火灾作用下构件具有良好的抗火性能;二是火灾作用后构件具有较好的可修复性,因而也就具有较好的灾后功能可恢复性。也就是说,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表现出良好的“韧性”( resilience),本书不再赘述。本书第5章论述一些新型钢管混凝土构件,如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不锈钢管混凝土柱和FRP约束钢管混凝柱的耐火性能;第6章论述火灾后钢管混凝土柱的修复加固方法;第7章则论述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耐火性能研究方面的成果。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是由核心钢管混凝土部件及其外围的钢筋混凝土部件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组合结构构件,已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推广应用。本书第8章论述了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力学性能。
  准确掌握结构体系中节点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机理是进行火灾下结构体系受力全过程分析的关键。本书第9章论述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耐火性能;第10章论述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一型钢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第1 1章论述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耐火性能;第12章论述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第13章论述火灾作用后钢管混凝土柱一钢梁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第14章则论述全过程火灾作用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
  本书第15章阐述单层、单跨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一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和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三层、三跨型钢混凝土柱一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结构耐火性能的研究成果;第16章则论述了全过程火灾作用下单层、单跨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
  本书的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258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07380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CB7197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项目编号:2006BAJ06806、2006BAJ03A03-11、2008BAJ088014-07、2012BAJ078014和2014BAL0580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090002110043)、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YYCXTXS155)、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资助课题、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攻坚专项)(项目题号:2011TH203)等的资助,特此致谢!
  本书第一作者感谢他的合作伙伴对本书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王卫华和陶忠进行钢.混凝土界面高温下和高温后粘结性能的研究(第2章);王卫华、谭清华和郑永乾进行型钢混凝土构件耐火性能的研究(第3章);卢辉、廖飞宇、陶忠、杨有福、王志滨、陈峰、崔志强和宋谦益等进行新型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性能的研究(第5、7章);陶忠和林晓康进行火灾后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第6章);郑永乾、王卫华和谭清华进行组合框架梁,柱连接节点耐火性能的研究(第9、11章);霍静思进行火灾后钢管混凝土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第13章);谭清华、江莹和侯舒兰进行全过程火灾作用下组合结构构件、节点或平面框架力学性能的研究(第4、8、10、12、14和16章);王卫华和王广勇进行组合框架结构耐火性能的研究(第15章)等。作者在此谨向他(她)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感谢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土木工程系结构实验中心、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结构实验室等单位为进行本书所反映的有关火灾试验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正如本书第一版前言中所述,组合结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其抗火设计原理研究的内容自然也非常丰富。本书仅结合作者所熟悉的领域和取得的阶段性研究结果进行论述,内容远非全面和系统。作者期待随着有关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能逐步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作者怀着感激的心情期待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条件下的行为机理、抗火设计理论及其工程应用。作为结构抗火领域的权威著作,第二版在原有坚实基础上,融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设计规范和工程实践经验,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详尽而实用的指导。本书旨在提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时的整体安全性能,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并促进可持续的建筑发展。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撰写始终以理解和掌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响应为出发点,进而构建科学、可靠的抗火设计方法。书中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更注重实际应用中的细节和挑战,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部分:组合结构与火灾基础理论 组合结构概论: 详细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如钢梁、钢柱、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楼板、组合剪力墙等)及其优势。分析了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材料特性,以及它们组合后能够产生的协同效应,尤其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火灾科学与结构荷载: 深入阐述了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类型的火灾(如标准火灾曲线、实际火灾曲线)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详细介绍了火灾荷载的确定原则,包括作用在结构上的持久荷载、可变荷载以及火灾下的热作用等。解释了火灾荷载与常温荷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荷载组合以考虑火灾的极端情况。 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退化: 这是理解组合结构抗火设计的关键。本书详细分析了钢材和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变化,包括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等的显著下降。对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极限强度以及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开裂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分析。同时,也考虑了材料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热传导与温度分布: 深入探讨了热量如何通过结构构件传递,以及在组合结构内部形成的温度场分布。介绍了热传导的基本原理,不同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如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构件,详细分析了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热相互作用,以及保温材料(如防火涂料、防火板、喷涂材料)在延缓结构升温、降低构件最高温度方面的作用机理。 第二部分:组合结构构件的抗火性能分析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火行为: 协同作用分析: 详细阐述了组合梁在高温下的协同工作机理。分析了剪力连接件(如剪力钉)在高温下的性能退化及其对梁整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弯曲和剪切承载能力: 建立了组合梁在火灾下的弯曲承载能力计算模型,考虑了钢材和混凝土的性能退化、应力重分布以及剪力连接件的滑移。同时,也分析了剪切承载力的变化。 变形与稳定性: 讨论了组合梁在火灾下的挠度增长、侧向屈曲等变形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加强来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具体设计方法: 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火设计方法,以及采用不同规范(如欧洲规范、美国规范、中国规范)的计算要点和差异。 钢-混凝土组合柱的抗火行为: 轴压和弯压承载能力: 详细分析了组合柱在火灾下的轴向承载能力和受弯承载能力。重点研究了钢材套筒效应、混凝土约束效应以及钢材和混凝土性能退化对柱整体承载力的影响。 稳定性分析: 讨论了组合柱在火灾下的侧向稳定性问题,包括长细比的影响、端部约束条件以及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特性退化对稳定承载力的降低作用。 保温措施: 介绍了对组合柱进行保温处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如外包混凝土、喷涂防火材料等,以及这些措施对提高柱体抗火时间的有效性。 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抗火行为: 板-梁协同作用: 分析了组合楼板与主次梁之间的协同工作机理,以及高温下连接件和接口处性能的变化。 承载能力和变形: 探讨了组合楼板在火灾下的弯曲承载能力、剪切承载能力以及大挠度变形特性。 防火分区的作用: 讨论了楼板在构建防火分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火灾蔓延控制中的性能要求。 常见组合楼板形式的抗火设计: 重点介绍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等在火灾下的力学行为和设计要点。 第三部分:组合结构整体抗火设计 整体结构响应分析: 有限元分析方法: 介绍了利用先进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复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下的整体热-力耦合响应进行精细化分析。讨论了模型的建立、材料本构关系的选择、边界条件的处理以及结果的解释。 结构失效模式: 分析了组合结构在火灾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如构件承载力不足、整体失稳、连续性破坏等,并解释了这些失效模式的发生原因。 抗火设计策略与方法: 基于等效承载能力的火规设计: 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防火要求,计算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在火灾下的等效承载能力,并与设计荷载进行比较,以满足规定的抗火时间要求。 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 阐述了PBD方法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根据预设的性能目标(如结构完整性、隔热性、承载能力维持时间),通过数值模拟或简化分析来验证结构的设计方案。 隔热性与耐火极限: 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结构构件的设计和保温措施,来满足建筑对隔热性的要求,防止火焰和高温通过结构蔓延,以及如何确定结构的耐火极限。 保温防火措施的选型与应用: 防火涂料: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防火涂料(薄涂型、厚涂型、饰面型)的防火机理、适用范围、施工要求及耐久性。 防火板与隔热材料: 探讨了矿棉板、岩棉板、硅酸钙板等防火板材在组合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其隔热、防火性能。 喷涂材料: 分析了水泥基、石膏基等喷涂防火材料的特点、优缺点及其在复杂构件上的施工可行性。 保温效果的评估: 介绍了评估保温防火措施实际效果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检测。 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常见工程问题的探讨: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分析了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不同材料的连接、复杂节点的高温行为、施工质量对抗火性能的影响等。 成功案例的解析: 收录并分析了国内外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成功实现高抗火等级的工程实例,总结了其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和实施经验,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第四部分:规范与标准 国内外抗火设计规范解读: 全面梳理了国际上(如欧洲EN规范、美国ACI/AISC规范)和国内(如中国GB规范)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的主要规范条文。详细解读了各项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材料性能参数以及防火要求,并分析了不同规范之间的异同和适用范围。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更精细化的数值模拟、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设计方法、新型防火材料的应用、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等。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丰富的工程实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体系完整: 从基础理论到构件分析,再到整体设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内容前沿: 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规范更新。 实用性强: 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导。 目标读者: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 从事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注册工程师。 建筑施工、消防验收等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师生。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下的行为特性,掌握科学的抗火设计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出更安全、更可靠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简约却不失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银色字体,传递出一种沉稳、可靠的学术氛围。我第一次翻阅它,就被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论证方式所吸引。书中的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尤其是在阐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发生时的受力机理时,作者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让人能够深刻理解火灾荷载对结构整体性能的潜在影响。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实验数据,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说服力和实用性。作为一名初入结构抗火设计领域的工程师,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结构设计中火灾风险的重要性,并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衰减机理的细致分析,以及不同构件在火灾作用下协同工作时可能出现的复杂行为。这本厚重的著作,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的专业智慧和对工程安全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结构设计顾问工作的专业人士,经常需要为各种复杂的建筑项目提供抗火设计方案。《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包含了丰富实践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不同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如钢梁-混凝土楼板、钢柱-混凝土外壳等)在火灾中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抗火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评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中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后,其剩余承载能力和结构安全的分析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既有结构的抗火加固和改造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对火灾探测、报警和灭火系统与结构抗火设计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探讨,这为我提供了更全面的设计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是我强烈推荐给同行的一本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纸质非常好,手感厚实,不易撕裂,而且印刷清晰,文字和图表都非常锐利,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查阅图纸,都能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极端火灾条件下的行为模拟。作者并没有回避火灾可能带来的最坏情况,而是通过详细的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结构在极端荷载和高温下的潜在破坏模式。这对于风险评估和安全冗余设计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火灾荷载作用下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粘结性能变化的研究,以及这种变化对整体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这些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组合结构的力学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主动和被动防火措施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优化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安全方面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的现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性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书中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中发生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分析,是我之前接触过的同类书籍中最为详尽和透彻的。作者不仅给出了理论计算的公式和方法,更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结果来验证这些理论的准确性,并对不同设计参数对温度分布和热应力产生的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我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能够更精准地预测结构在火灾下的温度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抗火设计。书中还对不同连接方式(如剪力键、螺栓连接等)在火灾条件下的性能衰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连接加固措施。这些实用的建议,对于保障组合结构的整体性和抗火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无疑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领域的又一力作。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结构工程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阅读了无数与结构设计相关的书籍,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第二版)》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本。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时,并非局限于单一的材料或构件,而是将整个结构系统置于火灾这一复杂动态环境中进行考量,这体现了其宏观且系统的思维方式。书中对钢结构在高温下的屈曲、蠕变以及混凝土的爆裂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影响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提出设计方法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范差异,并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建议。这对于国际化项目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书中对新型防火材料的应用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凝聚了前沿研究成果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术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顺畅,使得我能够沉浸在书中的知识海洋中。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中,如何通过构件的冗余设计和失效模式的控制来提高整体结构的鲁棒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荷载分配和连接设计,使得当部分构件在火灾中失效时,其他构件能够承担额外的荷载,从而避免结构的整体垮塌。书中对剪力连接失效后的钢-混凝土梁-板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让我对组合结构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类型防火涂层和防火板在组合结构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评估其防火性能。这些内容对于我进行实际工程设计,优化防火措施的选择和施工工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结构抗火设计中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我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却透露出一种严谨与专业的气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在于它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这一复杂工况下的行为进行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书中不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更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钢材和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结构的抗火能力。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火灾持续时间和火灾烈度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及由此推导出的设计建议。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设计方法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火灾场景。此外,书中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对于我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书无疑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严谨,但同时又保持了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表达,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即使遇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概念,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作用下,钢材和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行为的深入研究。作者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钢梁在外力作用和高温影响下的变形规律,以及混凝土楼板如何通过其自身的抗压性能和与钢梁的有效连接,共同承担火灾荷载。书中对剪力键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剪力键设计来提高组合结构整体抗火性能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防火材料对组合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火灾风险和结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防火材料和施工工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安全方面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显得十分用心,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图表和示意图,它们不仅直观易懂,而且精准地捕捉了关键信息。例如,在解释钢梁与混凝土楼板的连接方式如何影响整体抗火性能时,书中提供的三维示意图让原本抽象的力学行为变得触手可及。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关于结构抗火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侧重理论公式的推导,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表现,包括火灾持续时间、温度变化以及外部救援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经过了实际检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工程实践指南。对于需要进行实际项目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结构的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对火灾这样的潜在威胁时。这本书在处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方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规范条文,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从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和热力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火灾中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不同火灾升温曲线(如标准升温曲线、实际升温曲线等)对结构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设计考量。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设计方法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火灾场景。此外,书中对于结构构件的防火涂层、防火板等被动防火措施的性能评估和选择依据,以及如何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自身性能相结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结构抗火设计中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我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