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梁照林伤寒论讲稿》历经岁月坎坷,被湮没了半个世纪,她淀了老一辈中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心得。其内容强调《伤寒论》条文的前后关联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伤寒论》上下几条条文,往往“脉证类从”,或病机相从,或证状相近,或互相比较,或承先启后,所以数条条文,应作一组来读,如此比较分析,可明仲景写作的思路、用意。书稿注释部分多为类证辨析,而非仅文意分析;【要旨】着重突出条文的中心思想及与上下条之间的关系,作点睛之用;【梁按】重点逐条解释各条文。作者临床经验丰富,对于临床常用的效用经方,附自己医案,加深读者对经方的理解和体会,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梁照林(1900-1968年),广东东莞人。少时习医,长则悬壶济世。医术高超,且善针灸,治愈患者无数。精研《伤寒论》,独具卓见,20世纪50年代,任广州市西医学习中医班和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学徒班老师,讲授《伤寒论》。
梁直英,1942年出生,梁照林先生之子,青少年时期每每旁听父亲为徒生讲解《伤寒论》,并时常侍诊于父亲诊室。1967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从医10年后,于1978年考取广州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教育家、内科学家李仲守先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85-1986年公派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学习,获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2005-2011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主讲中医内科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中处处以临床为依归,强调“侧重仲景现成的揭示及其文义上的精神,切于实用实践,而略于病理的解释”。这种重视脉证方证的观点更贴近仲景原意,贴近临床。
——经方名家 黄仕沛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病绪论
桂枝汤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证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太阳病之余绪
继发证之一
继发证之二——五苓散证
继发证之三——栀子豉汤证
继发证之四——真武汤证
继发证之五——柴胡证
继发证之六——错杂性谵狂烦惊
继发证之七——火治后遗惊狂、奔豚、烦躁
继发证之八——血证、发狂、硬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结胸
太、少并病
妇人中风、伤寒
柴胡证之变局
十枣汤证
痞证
两经齐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纲绪
阳明病不可攻者
灵活运用大小承气汤
谵语(微剧、轻重、虚实)
谵语(伴发症不同)
谵语(继发性)
阳明病发汗、温针、下之后的治疗
阳明病与心胸胁腹证
阳明病与汗
阳明病与精神症状
阳明病中大便的特殊情况
证异方同等情况数种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绪言
少阳病之继发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绪言
自动性的太阴病论治
被动性的太阴病论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阳回为好转
少阴病凶证
少阴病死证
少阴病各证
少阴病下利一
少阴病咽证
少阴病下利二
少阴病下利三
大承气汤治少阴病
少阴病呕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绪言
诸四逆厥者
厥阴病第三组
厥阴病手足厥寒、内有久寒者
厥阴病第五组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跋
前言/序言
“伤寒”本是一个病名,指外感病中比较严重者。古时也把它作为外感病的总代称。由于伤寒的病候十分错综复杂,故称为“伤寒杂病”。“伤寒杂病”,作为一个整体,不宜分割。仲景原书就是讨论伤寒的复杂病候,故日《伤寒杂病论》,后来简称为《伤寒论》。但有人把伤寒与杂病对立,认为《金匮要略》才是杂病论,谓《金匮要略》包含治疗多种疾病的方药,才合“杂病”字义。其不知《金匮要略》所论各种病候,宜称“诸病”,即原序云“虽未能尽愈诸病”的“诸病”。巢元方之书不日“《杂病源候论》”,而日“《诸病源候论》”,可以互证。
考实《金匮要略》,原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原来三卷,上卷是节论伤寒,宋·林亿等认为既有伤寒全文,把上卷弃掉,保留中下两卷,仍分作现行本的三卷。假使《金匮玉函要略方》果真为杂病论,不应有伤寒的节要。不知“要略”就是“要略”,所述诸病的疗法非全面而为节要的。总而言之,《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仲景多种著作的节要总册子而已,不应强冠为“杂病论”也。然这样的称谓,由于误会成是,由来已久,今因要说明《伤寒论》名义关系,连带及之,学者宜参究焉。
“伤寒”一词,古人用义十分广泛,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伤寒有五”。仲景恐后学难索其义,因而加缀“杂病”二字而名其书,不啻说明了“伤寒”是广泛外感的括词。由于如此,仲景所以开章明义于太阳病提纲分目之下,承名为中风,相对地订出界线来,“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要确定伤寒的个病,只此而已。而书内所称“伤寒”,则作外感义也。
本书所论既为广泛性的外感,更有“合病”“并病”,其间转属传变,逆候坏病,至为纷纭。盖新旧挟邪,宿疾并发,在所多有;而原发虽罢,继发他疾,更有百般,变化错综,不一而足。所谓病患之杂,无以过此。由于如此,不有头绪,治丝益棼。仲圣天聪,拟订九大类型,为共通性界说,乃能执简驭繁,并订出共通性治疗方药。因而时之冬夏,地之南北,只据病型脉证,异同较量,虚实确别,运而用之,即能把病治好,不必拘于何种外因及什么病原体也。
条文中,间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字义,这就是后人所称之“八纲”。此外还有“内、外”“半表半里”等。三阳三阴病、霍乱、阴阳易和劳复谓之“九型”。“九型”是经,“八纲”是纬。“九型”是立象纳证的辨证法则。
《内经》要义与方剂思维:中医经典智慧的现代解读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医古籍的瑰宝——《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并辅以经典方剂的精微分析,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我们期望通过对这部奠基之作的细致解读,能够唤醒并传承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的基石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巨著,其价值早已超越医学范畴,上升到了一种生命哲学的高度。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层层剥茧,揭示其深邃的内涵。 一、 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体观的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内经》指导思想的精髓。《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晨昏的交替,风寒暑湿燥的六气,乃至天空星辰的运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宇宙节律与人体节律的对应: 我们将详细阐述《内经》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变化,来类比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与人体肝、心、肺、肾等脏器的生理特点如何巧妙契合。理解了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对应关系,才能真正把握“顺应自然”的养生和治疗原则。 六气致病与个体差异: 《内经》对“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并强调了“正气”在抵御外邪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将深入剖析六气如何侵犯人体,导致不同的病症,同时也会探讨为何同样的外邪,在不同个体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涉及到体质、脏腑功能强弱、情志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时调摄”的现代意义: 顺应四时变化,调整起居、饮食、情志,是《内经》重要的养生思想。我们将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例如,如何在春季调养肝气,夏季清心泻火,秋季滋阴润肺,冬季温肾固精。 二、 阴阳五行:生命活动的运行法则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的基础,五行学说则是进一步阐释脏腑之间、脏腑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内经》将阴阳五行理论巧妙地融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 阴阳在人体内的体现: 我们将详细解读人体各部分、各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以及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阴阳失衡。例如,阳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阴液是构成和滋养人体的物质基础。阳气不足则出现寒象,阴液亏损则出现热象。 五行生克制化与脏腑联系: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关系,被用来比喻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内经》如何通过五行理论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以及疾病如何从一个脏腑波及到另一个脏腑。例如,肝属木,其生克关系与心(火)、脾(土)等脏器如何影响。 病理阴阳与病理五行: 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阴阳失衡或五行紊乱的结果。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种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如阳盛、阴盛、阴阳两虚等),以及五行传变(如木乘土、火克金等)的病理机制。理解这些,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 精气神:生命活动的物质与能量基础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内经》认为,精是生命之本,气是生命之动,神是生命之主。三者的充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精的物质基础: 这里的“精”不仅指生殖之精,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水谷精微、津液、血液等。我们将探讨“肾藏精”的含义,以及精在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作用,并分析精的耗损与亏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多种功能。本书将详细阐述气的生成、运行,以及不同类型气的生理意义,如宗气、卫气、营气等,并分析气滞、气虚、气逆等病理状态。 神的心智作用: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心密切相关。《内经》中“心藏神”,认为心是统辖精神、情志、意识活动的生理器官。我们将探讨神的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如神志不清、情志失调等,以及心神不安对人体整体的影响。 四、 藏象学说:脏腑功能的整体观 《内经》的藏象学说,突破了西方解剖学上的局部观念,强调脏腑的功能整体性、相关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脏腑的生理功能: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内经》中对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认识。并非简单地罗列功能,而是着重阐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协调。例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肝藏血,脾主运化,肾藏精。 脏腑间的生理联系: 《内经》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脏腑,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生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将深入分析“五脏相使”、“六腑以通为用”、“奇恒之腑奇特之处”等重要论述,理解脏腑如何协同工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病理传变与脏腑辨证: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脏腑的问题,而是脏腑功能失调,相互影响的结果。《内经》提出的“传变”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将结合具体病案,分析脏腑失调如何引起疾病,以及疾病如何在脏腑间传变。 五、 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是沟通脏腑与体表、调整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内经》对经络系统的描述,为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络的系统构成: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孙络、浮络等经络的循行、起止、分支及其生理功能。理解经络的循行路线,是理解针灸穴位定位和病变传导的基础。 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经络是联系脏腑与体表、运行气血的桥梁。《内经》如何阐释经络在输布气血、濡养全身、抵御外邪、传递病邪等方面的作用。 经络病变与治疗: 经络的病变,往往表现为疼痛、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我们将探讨经络受邪、经气阻滞等病理机制,并初步介绍基于经络理论的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等。 六、 病因病机:认识疾病的根本 《内经》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中医认识疾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外感六淫: 详细分析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界致病因素如何侵犯人体,引起疾病。同时也会探讨“时行疫病”的特点。 内伤七情: 深入解读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过极如何损伤脏腑,导致疾病。例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 饮食劳倦: 分析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过度劳累如何影响脾胃功能,损伤气血,导致疾病。 病机转化: 重点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变化规律,如虚实转化、寒热转化、表里转化等。 第二部分:经典方剂的思维解析——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在深入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本书将聚焦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最核心的部分——方剂。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方,而是侧重于解析经典方剂的组方思路、配伍原则以及在不同病证下的灵活运用。 一、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智慧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精辟理论。《内经》虽然未直接提出“君臣佐使”的术语,但其方剂的组方原则早已蕴含其中。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我们将分析如何根据病机确定君药,以及君药的选择如何体现了辨证的精确性。 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针对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我们将探讨臣药与君药的配合,如何使方剂的疗效更加显著和全面。 佐药: 消除君、臣药的毒副作用,或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或针对次要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我们将解析佐药在平衡药性、增强疗效方面的作用。 使药: 指引药物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的药物。我们将理解使药如何起到“引经报使”的作用,以及其在方剂整体协调中的重要性。 二、 经典方剂的辨证解析 本书将选取一些历代医家公认的、临床应用广泛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的辨证解析。 辨析方剂的病因病机: 每一张方剂的产生,都源于对特定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内经》的理论如何指导方剂的形成,例如,如何根据“寒邪伤阳”而组成温阳散寒的方剂。 剖析药材的性味归经: 详细阐述方剂中各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这些药物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整体疗效。例如,为什么某个方剂中会选用辛温的药物来散寒,或者选用甘寒的药物来清热。 解析配伍的精妙之处: 重点分析方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如相生、相克、相畏、相杀、相反、相恶等。理解这些配伍的精妙之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剂的组方逻辑,以及为何要这样配伍,而不是那样配伍。 举例说明: 我们将选择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代表性方剂,从其组成、功用、主治,到其辨证要点、加减变化,进行细致的讲解。例如,在解析桂枝汤时,会详细说明其如何治疗风寒感冒的表虚证,以及其加减变化如何针对不同程度的表虚以及兼夹证。 三、 方剂思维的临床应用:融会贯通,灵活变通 学习方剂,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掌握其内在的思维模式,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 从源头追溯: 将经典方剂的组方思路与《内经》的理论进行对接,理解经典方剂是如何体现《内经》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理论的。 举一反三: 通过对经典方剂的深入理解,学习者能够掌握辨证施治的思路,并能够根据新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变化,化裁出新的方剂。 经验总结与创新: 鼓励学习者在掌握经典理论和方剂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和特色。 结语: 《内经》是中医的魂,《黄帝内经》的智慧,方剂的艺术,是中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梁照林伤寒论讲稿》的精髓,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正是秉承了这一精神,致力于为中医爱好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对《内经》要义和经典方剂思维的深入研习,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并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