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書
悼亡在抗日戰爭中
犧牲的148萬中國軍人
和數韆萬無辜的死難同胞,
他們乃我
中華民族不屈之脊梁,
中華兒女不屈之英魂!
《第十八軍抗戰風雲》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淞滬戰場抗倭寇;第二部分,武漢外圍血染衣;第三部分,輾轉萬裏赴戎機;第四部分,湘鄂境內建功勛;第五部分,雪峰山上顯神威;第六部分,老樹新苗齊抗戰。全書生動描述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抗戰期間(1937.7-1945.8)與日寇浴血奮戰的經過,從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宜棗戰役到雪峰山戰役,全程展現瞭第18軍不怕犧牲、抗擊日寇、奮勇殺敵、保傢衛國的英勇事跡。
《第十八軍抗戰風雲》以弘揚正義、反對侵略為宗旨,揭露瞭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並以此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央視軍事評論員,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對該書進行瞭高度評價,並為該書作推薦語。稱該書史料性、文學性俱佳,可凝聚中華兒女愛國情懷。
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現無锡軍分區政委,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柳江南大校為該書作推薦語,稱本書客觀記述瞭國軍抗戰經曆,弘揚瞭我國軍民的愛國主義熱情。
《第十八軍抗戰風雲》作者張隼,中國國防大學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下轄某單位政治處乾事、軍校學員隊隊長,中校軍銜。現在武漢理工大學資環學院黨委辦。齣版有國傢十二五規劃圖書《建黨偉業》,中宣部、新聞齣版總署將該書列為建黨90周年重大作品;以及國傢十二五規劃圖書《陝甘寜陝甘寜》,於近期齣版。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當前日本軍國主義重新復活以及國共關係持續改善的情況下,描寫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抗戰的圖書,勢必對凝聚全體華人團結一心,反對侵略以及為侵略尋找藉口的行為,維護和平和國傢主權、尊嚴起到積極作用。
——張召忠少將,國防大學教授,
央視首席軍事評論員。
該書詳細記錄瞭1937—1945年間,國軍革命軍第十八軍的抗戰紀實,客觀公正地記述瞭那段精彩的抗戰史,弘揚瞭我國軍民的愛國主義熱情。作者查閱瞭大量戰史史料、文獻,采訪過曾經的參戰士兵,編撰成史詩般的巨著。
——柳江南大校,前任南京軍區原宣傳部副部長,
現任無锡軍分區政委。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淞滬戰場抗倭寇
第1章 淞滬會戰基本概況
第2章 第98師破繭成蝶
第3章 第11師羅店築磨坊
第4章 第67師陣中換將
第5章 第14師升格成軍
第6章 令人深思的大撤退
第二部分 武漢外圍血染衣
第7章 武漢會戰前的準備
第8章 馬壋湖口地區的作戰救援
第9章 瑞昌武寜一綫阻擊戰(一)
第10章 瑞昌武寜一綫阻擊戰(二)
第11章 第67師貴池青陽戰日寇
第三部分 輾轉萬裏赴戎機
第12章 整軍備戰韆裏赴三湘
第13章 拱衛陪都二師進四川
第14章 分進閤擊戰棗宜(一)
第15章 分進閤擊戰棗宜(二)
第16章 軍長丟官參謀長喪命
第四部分 輾湘鄂境內建功勛
第17章 內部調整與編製的變化
第18章 作戰態勢及其戰後評價
第19章 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第20章 吸納新隊伍再度換血液
第21章 常德外圍戰場再立新功
第五部分 雪峰山上顯神威
第22章 最後的編製與人事調整
第23章 守備洞庭湖與換裝整訓
第24章 最後一戰前的軍事形勢
第25章 雪峰山殺敵立功顯神威
第六部分 老樹新苗話抗戰
第26章 陳誠是個主戰派
第27章 抗日先鋒羅卓英
第28章 第79軍禦外侮
第29章 第54軍抗日寇
第30章 第86軍戰倭寇
第31章 其他各軍抗日誌
參考書目
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綫取得全麵勝利、雅爾塔體製建立的70周年。70年來,德國和意大利經過深刻反省,已成為和平友善的國傢,但日本右翼勢力重新抬頭,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特彆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颱以來,加劇釣魚島的緊張局勢、美化侵略曆史、參拜靖國神社等種種無恥行動,無不錶明日本渴求確立推翻自二戰以來確立的國際新秩序的企圖昭然若揭。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以及所有曾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國傢,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無疑會對抑製日本軍國主義繼續復活、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保障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1931年,自從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國民政府經曆瞭“不抵抗到全麵抗戰,以至於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極其重要之一部分的轉變”。國民政府之所以會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是在國傢危亡關頭,在中國共産黨人以及國民黨愛國將領的推動下,促使蔣介石摒棄瞭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與中國共産黨閤作,走上瞭全民抗戰的正確道路;也是國際形勢發展使然。特彆是,當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中國人民抵禦日寇的侵略,對世界和平做齣瞭極其巨大的貢獻,為確立戰後國際秩序建立瞭豐功偉績。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瞭,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麵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一直衝嚮中東,和德國配閤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綫……
紀念抗日戰爭,形式可多種多樣,其中,從曆史中挖掘中國軍隊不怕流血犧牲,英勇頑強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行動,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也最能喚起民眾的熱情。中國整個抗日戰場,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戰場和國民黨的正麵抗日戰場。無論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麵戰場,在與野蠻的日寇作戰期間,都湧現齣瞭大量英勇善戰的王牌軍隊。它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憑著劣勢裝備,大量擊斃擊傷瞭窮凶極惡的日寇,激勵瞭中國軍隊的士氣,鼓舞瞭中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過去的歲月裏,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在談到抗日戰爭時,主要談論的是敵後戰場以及從敵後戰場湧現齣來的王牌軍隊;中國颱灣方麵則主要談論正麵戰場以及從正麵戰場湧現的王牌軍隊。隨著海峽兩岸局勢的日益緩和以及國共兩黨愛國思潮的共鳴,中國大陸齣版的國民黨正麵抗戰的圖書、製作並播放國民黨正麵抗戰的影視越來越多,但沒有齣現集中描寫國民黨王牌軍隊——五大主力抗戰戰史的作品。為瞭彌補這一缺憾,作者查閱瞭大量史料,參考瞭中國颱灣國史館,日本曆史資料,分析數據並撰寫瞭“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抗戰紀實”係列圖書,希望以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的抗戰史為縮影,為讀者全麵介紹那段精彩而又不堪迴首的抗戰曆程,以此,迴顧我中華兒女之血淚抗戰史,弘揚我中華民族之愛國精神,追思我華夏熱土之民族英雄,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稍盡微薄之力。
這套圖書力圖再現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第74軍、第5軍、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的成立、特點、發展曆程,和他們與日本侵略軍作戰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均為蔣介石嫡係,在中國軍隊中屬優勢兵力,但與日寇相比,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即便如此,它們依然堅守在抗戰一綫,與日寇鬥智鬥勇、浴血奮戰,取得輝煌勝利,充分體現瞭古代中國兵聖孫武的軍事思想:“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當然,這5支部隊也各有不同。正因為如此,使得它們打上瞭各自特有的烙印,有彆於其他的國民革命軍。
首先,它們成立的時間不同、背景不同。第18軍成立於中原大戰,第74軍成立於淞滬會戰爆發之際,第5軍成立於抗戰相持階段,新1軍和新6軍同時成立於反攻緬甸的戰場上。第18軍資曆最老,戰功最卓著,隻有蔣介石與土木係將領能夠駕馭這支部隊。第74軍則初生之犢不怕虎,敢打敢拼,以凶悍頑強著稱,成為國民黨軍中作戰風格最為剽悍的部隊。第5軍成立於抗戰局勢進入到相持階段,它是力量的聚集,也是力量的釋放,一旦投入戰場,就具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與毅力,不死不休。新1軍、新6軍成立於抗戰即將取得勝利的關鍵時刻,在美軍的幫助下為滇緬戰場而設,國民政府鍛造的2柄威力無比的利劍,橫空齣世,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摧垮最為凶殘的敵人。
其次,它們的淵源存在差異性。第18軍是國民革命軍第2號人物陳誠起傢的資本,陳誠也正是以此為根基,打造齣國軍中實力最雄厚的軍事集團——土木係(“土”代錶第11師,“木”代錶第18軍)。1930年,陳誠率第11師參加中原大戰,該師救麯阜、戰鄭州,為蔣介石立下瞭赫赫戰功。同年8月,蔣介石以第11師為基礎擴編為第18軍,並默許陳誠吞並其他部隊以壯大該軍實力。在對中央蘇區的第3次圍剿期間,陳誠先後將韓德勤的第52師、郭華宗的第43師、川軍張英的第59師收編,再加上教導3師改編的第14師,此時的第18軍成為下轄5個師29個團的“超級軍”,和湯恩伯的第13軍、鬍宗南的第1軍並稱國民革命軍的三大王牌。陳誠也因此與衛立煌、顧祝同、劉峙、蔣鼎文並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且為五虎上將之首。羅卓英、周至柔、黃維、鬍璉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國軍名將,都是從18軍走齣來的。從該軍中共走齣瞭5位一級上將(含追晉1位)、4位二級上將(含追贈1位)、4位參謀總長、2位海軍總司令、1位空軍總司令、1位勤聯總司令、20多位軍長,可謂將軍的搖籃。陳誠的軍事纔能一般,擴充部隊的能力卻非同凡響。由於曆次吞並,鑄就瞭土木係的龐大軍力。該軍頂峰時期竟下轄8個師,兵力相當於3個軍。抗戰時期,土木係實力達到7個軍:第18軍、第54軍、第75軍、第79軍、第84軍、第94軍和第99軍。其中,在抗戰期間從18軍這棵大樹的根須上發展起來的軍級單位有第54軍、第79軍,另外還有從曾經隸屬於該軍的其他各師加入的第86軍、第87軍、第37軍、第66軍、第32軍,使得這些軍同樣擁有18軍血脈。1946年5月,陳誠齣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土木係發展到約10個軍,最終成為蔣介石嫡係部隊中實力最雄厚的軍事集團。為此,該軍在國民黨軍事集團中,享有“種子軍”的稱號。
第74軍的首任軍長俞濟時是蔣介石的同鄉,在整個國民黨軍事集團中,浙江係高級將領雖多,但跟蔣介石具有更近的同鄉關係的,就非俞濟時莫屬。正因如此,該軍成立伊始,就獲得瞭蔣介石的絕對信任。俞濟時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曾擔任第88師師長,在張治中的統帥下,成為第19路軍的唯一援軍,與第19路軍一道,打得日本人接連3次走馬換將。要不是南京國民政府執行有限的抵抗政策,能派遣更多的精銳部隊增援第19路軍,中國軍隊未必會輸掉第1次淞滬戰爭。有瞭這次對日作戰經曆,積纍瞭寶貴的作戰經驗,俞濟時率領第74軍走上淞滬戰場,雖說進入戰場的時間比第18軍稍晚,卻是抵抗日軍的絕對主力,一下就打齣瞭該軍的威名。
第5軍首任軍長杜聿明雖說並非浙江人,卻是黃埔軍校畢業,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之一。盡管他跟國民黨浙江籍高級將領一樣受到蔣介石的絕對信賴,卻不可能像陳誠、鬍宗南、湯恩伯、俞濟時之流的浙江人一樣專橫跋扈,為所欲為。他必須持重謹慎,不會像俞濟時一樣勇於冒險。所以,他帶領的第5軍穩如泰山、攻擊如風。但是,也正因為他不敢冒險,導緻第5軍進入緬甸戰場後,在英軍拋棄他們,日寇斷瞭他們後路的情況下,幾乎陷入滅頂之災。
新1軍、新6軍的前身是第一次進入緬甸的中國遠徵軍第1路軍殘部。它們之所以能夠成軍,一方麵得益於美國政府從整個二戰的戰略布局齣發,為瞭與中國軍隊一道早點打敗日寇給中國政府提供的軍事援助,另一方麵又得益於中國國民政府給中國遠徵軍第1路軍殘部進行瞭卓有成效的人員補充。它們成軍於反攻緬甸的戰場上,全部的美式裝備、全部的美軍補給、完整的美軍訓練、美軍顧問或者美軍軍官的全程參與,使得它們成為最具戰鬥力的中國軍隊。新1軍軍長孫立人與新6軍軍長廖耀湘相比,留學美國的背景使得蔣介石對他終不能徹底放心;廖耀湘的黃埔軍校資曆,以及該軍下轄之第14師、第50師都是土木係人馬,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使他受到瞭蔣介石的信賴,是以在打通瞭滇緬公路後,蔣介石立即將新6軍調入國內,參加瞭雪峰山戰役。
再次,它們的編製與裝備不同。在整個抗戰過程中,第18軍的編製最為多變,由最先的4個師而變成3個師、2個師,直到後期的7個師。這些師級單位,有的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劃撥而來,更多的則是對雜牌部隊的兼並。利用抗戰之際收編雜牌部隊,並吞雜牌部隊,把雜牌部隊變為蔣介石的嫡係,不能說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第74軍自成軍之日起,編製非常穩定,起初一直是第51師和第58師,後來纔加上瞭第57師。這2個軍的武器裝備在換裝成美式裝備前,在抗戰過程中,均使用德式與蘇式裝備。在國內成立的國民革命軍裝備最好的是第5軍。這支部隊是國民政府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其編製體係完全遵照機械化部隊的作戰特點,具有現代化武裝體係的特徵。新1軍、新6軍則是按照美軍作戰要求編製的,其武器裝備全是美國造,甚至連訓練與作戰行動都由美軍教官、顧問全程保駕護航。1944年鼕季之後,第18軍與第74軍同樣換上瞭美式裝備,但作戰特點與新1軍和新6軍有著很大的差彆。畢竟,編製與武器裝備是外在的物質的,真正決定一支部隊特色的東西大多反應在精神與文化等層麵上,尤其與創建這支軍隊的首任軍長的性格特性、軍事纔乾、指揮與作戰風格大有關係。
由於他們的不同特點,戰爭中對他們的運用也各有不同。是保存實力,還是更好地應用於戰鬥,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事實是,自淞滬會戰以來,以第18軍名義參加的作戰行動與第74軍相比,明顯少瞭很多;第74軍參與瞭幾乎所有重大軍事行動(除昆侖關戰役、入緬作戰)。第5軍參與瞭昆侖關戰役、入緬作戰以及其後重新整編的中國遠徵軍。新1軍僅在緬甸境內作戰,新6軍在緬甸境內作戰後,轉入國內加入雪峰山作戰序列。
在對日作戰中,盡管錶現齣瞭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們各自錶現瞭獨有的特點,為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齣瞭力。也正是因為它們都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一直以來,受到瞭軍事愛好者以及所有試圖瞭解抗日戰爭、研究抗日戰史的人注目。許多人試圖用最精煉的文字從不同側麵給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做齣中肯的概括。諸如:
“第18軍是寵齣來的、第74軍是打齣來的、第5軍是裝備齣來的、新1軍是練齣來的、新6軍是孿生齣來的”;
“第18軍編製多變、第74軍凶悍頑強、第5軍沉靜如山、新1軍狂野無羈,新6軍動如脫兔”;
“第18軍狡如狐、第74軍猛如虎、第5軍銳如鈎、新1軍硬似鐵,新6軍快如刀”;等等。
很多說法不勝枚舉。他們說得對嗎?確實很有道理;他們說得不對嗎?又確實很片麵。
在本係列圖書中,作者盡量突齣每一支部隊的特點,又兼顧其他方麵,多方采集中國大陸權威參考資料,結閤中國颱灣“國史館”文獻、日本軍事參考資料,盡可能客觀地將每一支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的抗戰故事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我一直覺得,偉大的文學作品,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引起不同時代讀者的共鳴。《第十八軍抗戰風雲》就給我這樣的感覺。它講述的雖然是幾十年前的故事,但其中所展現的關於傢國情懷、民族大義、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和擔當,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義。我喜歡書中那種樸實無華的敘事風格,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能直擊人心。作者對人物的塑造,也極具匠心,無論是那些叱吒風雲的指揮官,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士兵,他們的形象都躍然紙上,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尤其是一些描寫戰友情誼的段落,那種生死與共、肝膽相照的情感,讀來讓人熱淚盈眶,也讓我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這部小說,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受到瞭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封麵設計簡潔而有力,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從開篇的那個小人物視角切入,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作者並沒有一上來就描繪宏大的戰場,而是從基層戰士最細微的動作、最樸實的語言中,一點點鋪陳開來。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渴望,他們對傢鄉親人的思念,都刻畫得如此真切。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飢餓的描寫,那種啃樹皮、嚼草根的場景,讀起來讓人心疼,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當時戰士們所承受的磨難。而且,故事的推進節奏把握得很好,不會讓人感到枯燥,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埋下伏筆,製造懸念。比如,某個不經意的對話,或者一次看似尋常的偵察任務,都可能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激戰。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始終保持著閱讀的興趣,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相結閤,讓我看到瞭時代洪流中,普通人是如何被裹挾前行,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書寫曆史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戰後場景的描繪,那種劫後餘生的平靜,夾雜著對逝去生命的哀思,以及對未來的迷茫和憧憬,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些細節,往往比激烈的戰鬥場麵更能觸動人心。而且,書中人物的成長軌跡也讓我深有感觸。從最初的青澀懵懂,到在戰火中逐漸成熟,甚至蛻變成堅定的戰士,這種轉變過程的描寫真實而有力,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可塑性,以及在逆境中迸發齣的強大力量。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曆史事件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第十八軍抗戰風雲》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尋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更是通過生動的人物群像,將曆史的厚重感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傾注瞭大量的精力去考證和打磨,許多情節的設計都顯得格外嚴謹。那些關於戰術布置、武器裝備的描寫,雖然不是我擅長的領域,但讀起來卻一點都不枯燥,反而讓我對戰爭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陣營人物的刻畫,並沒有簡單地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各自的動機、掙紮和人性。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也引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曆史題材作品,應該能夠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同時又能感受到情感的衝擊。《第十八軍抗戰風雲》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堅韌不拔的革命者所深深打動,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來,讓我肅然起敬。作者運用瞭很多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描繪得如同身臨其境。我仿佛能聽到槍炮聲在耳邊迴響,感受到硝煙彌漫的刺鼻氣味。而且,書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也十分到位,我能體會到他們在生死關頭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種細膩的筆觸,讓這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故事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