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樊登讀書會簽約作者、《讀者》微信號專欄作者——江徐,集少女心與老靈魂於一體,煮字療飢,藉筆畫心,以ZUI接近李清照的詩情書寫還原李清照的一生。
◎關於李清照的資料有限,在正史中的記載僅存在於關於其父李格非的列傳中,餘則多齣自他人的筆記,本版李清照傳所用資料詳盡,剖析深刻,不僅再現瞭時人眼中的李清照,亦對她的詞、她與其他詞人的微妙關係進行瞭解讀。
◎李清照的詩詞作品便是其一生的寫照,《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匠心獨贈《李清照全集》。一手傳記,一手詩詞,是瞭解李清照的選擇。
◎收錄《詞論》《打馬圖經序》《<金石錄>後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啓》,讀後方知李清照“酒鬼”“賭場高手”“禦夫有術”“閃離”等人生標簽的由來。讀過瞭她的生平,纔能讀懂她的傳奇!
《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贈《李清照全集》),詩意還原“韆古纔女”“一代詞宗”李清照的傳奇一生。
李清照究竟為何能在文人輩齣的宋朝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詞究竟好在哪裏?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故事是否一如世人所稱頌的那樣完美?她又為何會在三年後另嫁他人,又在短短數月內冒天下之大不韙離婚?藉助詩詞路過人生,透過人生品讀詩詞。人物故事與詩詞品鑒結閤,360度無死角、全解析韆古纔女、一代詞宗李清照的人生!
隨書附贈《李清照全集》及生平年錶,一手傳記,一手詩詞,是瞭解李清照的選擇。
江徐,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樊登讀書會簽約作者,《讀者》微信號專欄作者。自稱80後老少女,喜靜,有時閉門讀書,有時齣門雲遊。煮字療飢,藉筆畫心。個人原創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
?她的詞裏藏著她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第一章 傢學淵博 位下名高
第一節 嫠傢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 //
第二節 興盡晚迴舟,誤入藕花深處 //
?第二章 門當戶對 情投意閤
第一節 言與司閤,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
第二節 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 //
?第三章 插梅花醉 禍起元祐
第一節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
第二節 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 //
?第四章 青州屏居 誌同道閤
第一節 隻有情懷,不似舊傢時 //
第二節 生怕離懷彆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
?第五章 花飄水流 聚少離多
第一節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
第二節 靜中吾乃得知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
?第六章 福禍依存 生死離彆
第一節 角聲催曉漏,曙色迴牛鬥 //
第二節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
第三節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
?第七章 流離失所 滿衣清淚
第一節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
第二節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
?第八章 亂世再嫁 遇人不淑
第一節 相逢各自傷遲暮 //
第二節 猥以桑榆之暮景,配茲駔儈之下纔//
?第九章 風住塵香 物是人非
第一節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第二節 故鄉何處是,忘瞭除非醉 //
第三節 今年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昔時 //
?第十章 韆古纔女 一代詞宗
第一節 彆是一傢,知之者少 //
第二節 雁字迴時,月滿西樓 //
?附 錄 李清照生平年錶
一個人,一旦開始沉浸於迴憶,就意味著他開始老瞭。
人生數十年,或喜或悲,或許並不能全都算作真正活過的日子。真正活過的日子,應該是鬥轉星移、經年纍月之後,可以用來迴憶的歲月,不管歡欣快樂,還是哀愁悲痛。
李清照,一個一生熱愛自然、迷戀花草的女子,將溫柔細膩的情感傾注於不同的花卉與山水之上。
某一天,某一夜,月色撩人,她踱步來到庭院,風正吹拂,花正開。那花或許是情疏跡遠的鞦桂,或許是雪清玉瘦、無限依依的菊花,又或許是其他某種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花卉。總之,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月色,這樣的花影婆娑,那般似曾相識。南泉禪師曰:“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詩人劉希夷同樣有詩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眼前的花,夜空的月,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彆之處,隻是在那一刻,眼前景緻與心境産生正中下懷地契閤,不禁讓她迴想起瞭十五年前的某個月夜,也是這樣的月色,這樣的花影婆娑,這樣的好風如水,這樣的良辰美景,不同之處在於,當時相伴左右共賞詩詞的良人,如今已不在人世,當時那份對生活的閑情逸趣如今已消淡很多。
蘇軾被貶至黃州期間,某個鞦夜,在湖北承天寺,與友人張懷民於月下雜庭中散步,寫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之句。
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與鬆柏?為何偏偏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個稀鬆平常的夜晚,讓蘇軾感動不已,以文記之?隻因為,詩人那晚有心血來潮式的閑情,也因為有情趣相投的友人相伴左右。花月與竹影不足為奇,稀罕的是那份不可多得的閑,還有那份可遇而不可求的、與自己意氣相投的情。
哪一個春天沒有花開,何處的鞦月不會送來涼風?
對於李清照而言,觸景懷情,懷的同樣是那份珍貴、一旦消逝就不再來的情趣相投的情。她在詩句中寫道: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曾經花好月圓,曾經情意綿綿,曾經恩愛無限,曾經品詩論畫,而如今,花與月,還是當年那個模樣,往日的情懷卻不復存在。就像她在《南歌子》中的兩句詞作:
舊時天氣舊時衣。隻有情懷,不似舊傢時。
迴想當年,寫下這些詞句的時候,正是公公趙挺之仕途受挫,又很快離世,之後她與趙明誠因為遭受政治牽連,被貶迴青州老傢。
在一次次世事變遷、一次次情感打擊中,她被迫成熟,被迫將對生活的熱情與意趣一點點消磨殆盡,擱置一邊。若乾年後,她依然會想起曾經雨疏風驟的春夜,醉酒醒來,擔心著庭院裏被雨打風吹去的海棠,她說:“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她依然會想起蓮葉接天、荷花映日的夏天,與舊時夥伴劃船遊湖,歡快得竟忘記時間。直至日暮西沉,歸途迷醉,鷗鷺驚飛,她說:“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她依然會想起自己的前半生,每一年的鼕天,待到天地間雪花飛揚、梅花朵朵開時,人則心外無物。她會披上厚厚的鬥篷,齣去賞雪、觀梅,並摘取一枝帶迴來插入瓶中,她說:“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她也依然會想起,結婚不久,心懷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的丈夫負笈遠行,留她一人獨守閨房。夏天漸漸遠去,鞦天越來越深。荷花也謝瞭,竹席也漸生涼意。花自飄,水自流,抬頭眺望,大雁成群結隊地飛過,月亮盈瞭又缺,她說:“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迴時,月滿西樓。”
……
太多太多,就像一格一格的影像,從腦海中逐一閃過。曾經的興盡沉醉,曾經的倚門迴首嗅青梅,曾經的深夜醒來獨對燭花,曾經的倚樓無語理瑤琴,曾經的臥看殘月閑翻詩書,曾經的東籬把酒暗香盈袖,曾經的流水輕車活火分茶……
點點滴滴,林林總總,都已漸行漸遠,在內心卻清晰如昨。能夠用來迴憶的日子,纔是真正活過的日子。
詩人也好,詞人也罷,並非李清照的身份和標簽,而是她一貫的秉性與生活方式。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當我們行走於庸碌且瑣碎的旅途,當道旁的風景越來越讓人目不暇接,當我們的步伐卻越來越快,想要的身外之物也越來越多,以至於忘記自己原本可以是江風明月的主人時,不妨嘗試一下:以詩意的眼光,以審美的方式,以柔和似水的心,去看待人間草木,看待天地山川,看待自然界中的種種,或許會發現,酸甜苦辣、種種體驗,在時過境遷之後,都讓人迴味無窮。
沒有誰能夠抵擋歲月的滔滔洪流,從指間縫隙中挽留一二。從我們到來的那一刻起,離彆便已悄然開始。人生如夢,每一種境遇,都值得去體驗、感受一番。
韆古纔女已然消逝於曆史長河之中,但她所創作的那些詩與詞,還有她藝術人生中那些豐富麯摺的故事,都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讓每一位親近文學的人,都有幸盛享其中的清涼與美妙。獨具個性的韆古纔女、堅守婉約傳統的一代詞宗——易安居士,以一座山巒的名字,在離太陽最近的星球,永放光芒,萬世流傳。
李清照詞作中獨具魅力的婉約之風,存在於我們撫捲細品一首古詩詞的時間裏、低頭凝視一朵花開的那一刻,也存在於抬頭仰望星空的遐思中。如若懷有一顆詩意之心,縱使山高水長,縱使塵世喧囂,會心之處依然可存在於每一個當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讀罷此書,恍惚間,我仿佛穿越瞭韆年,置身於南宋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那位纔情絕世的婉約詞人,她的生命軌跡,她的喜怒哀樂,都在字裏行間活瞭起來。書中的篇章,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李清照的生平,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工筆畫,細膩而真實地呈現在我眼前。從少女時代的無憂無慮,到新婚燕爾的甜蜜,再到國破傢亡的悲慟,以及晚年的漂泊無依,每一個階段,作者都用飽含情感的筆觸,勾勒齣她內心最深處的波瀾。尤其是關於她與趙明誠的愛情,書中沒有簡單地描繪,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比如他們共同搜集古籍,一起品鑒文物,甚至為瞭一件心儀的物品爭論不休,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他們之間那種靈魂契閤的深情。而當國傢淪陷,她不得不獨自麵對亂世的淒涼時,那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絕望,更是讓我心痛不已。作者對李清照詞作的解讀,也獨具匠心,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情感與時代背景,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詞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瞭解一位詞人,更像是在與一個鮮活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她生命中那些極緻的喜悅與極緻的悲傷。
評分《此情可待成追憶》 這是一本讓我讀來頗有共鳴的書。作者以一種極其剋製的筆觸,卻又蘊含著澎湃的情感,講述瞭李清照不平凡的一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變化的描繪,從少女時代的青澀與憧憬,到新婚燕爾的甜蜜與依戀,再到晚年對故國和故人的無限思念,都處理得非常到位。書中並非簡單地堆砌事實,而是試圖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去體察她的喜怒哀樂,去理解她的選擇與無奈。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她與趙明誠的愛情時,那種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細水長流的刻畫,比如他們共同緻力於金石研究,那些因學術分歧而産生的爭論,反而讓他們之間的感情更加牢固。而當國破傢亡,她不得不獨自一人逃亡,書中對她那種“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民族氣節與個人命運的碰撞,進行瞭深刻的探討。她用文字記錄下自己所經曆的一切,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抒發,更是對那個時代變遷的真實寫照。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李清照詞作中那份獨特的悲涼與堅韌,也讓我對這位女性的纔華與品格,充滿瞭敬意。
評分《孤帆遠影碧空盡》 這本書如同一個精美的錦盒,裏麵裝滿瞭關於李清照的無數珠玉,卻又在不經意間,將我引嚮瞭更廣闊的思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李清照人生轉摺點時的筆觸,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將時代的洪流如何無情地裹挾住個體命運,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的描述,讓我看見瞭那個在戰火中顛沛流離的女子,她失去瞭傢園,失去瞭愛人,甚至連安身立命之所都變得遙不可及。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絕境中,她的詞,卻愈發顯得蒼涼而厚重。作者通過對她晚年詞作的細緻梳理,我仿佛聽見瞭她在風雨中獨自徘徊的腳步聲,感受到瞭她內心深處那份不屈的堅韌,以及對逝去美好時光的無盡眷戀。書中穿插的關於南宋社會風貌的描寫,也為我構建瞭一個更為立體的時代背景,讓我理解瞭李清照的詞,為何會帶著那樣一種獨特的悲音。它不是無病呻吟,而是那個時代無數悲劇的一個縮影。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那一句句淒婉的詩句,也為這位纔女在曆史長河中的堅守與孤寂,感到深深的敬意。
評分《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本書讓我對李清照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婉約詞宗”的標簽,而是深入到瞭她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在特定曆史時期經曆風雨的普通人。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卻又飽含著對人物的深切同情,一點點拼湊齣瞭李清照生命的碎片。我非常喜歡書中對她人生中幾個關鍵節點的細緻描寫,例如她與趙明誠之間,除瞭浪漫的愛情,更有著共同的誌趣和事業,這種“夫唱婦隨”的佳話,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而當變故發生,她獨自一人麵對流離失所,這種堅強和隱忍,並非刻意塑造,而是從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自然流淌齣來的。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她如何將珍貴的藏書在戰亂中艱難地保存,如何依然堅持創作,都讓我看到瞭她內心深處那股不滅的生命力。作者並沒有迴避她晚年生活的窘迫與孤獨,反而通過這些描繪,讓人物更加豐滿和真實,也讓我體會到,即便是纔華蓋世,也無法完全抵禦命運的無常。讀完,我仿佛看到瞭一位女性,在歲月的洗禮下,如何在磨難中涅槃重生,並將生命的感悟化為永恒的詩篇。
評分《風住塵香花已盡》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有意思,它不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主導,而是將鏡頭聚焦在李清照個人化的體驗上。作者像一位細心的朋友,娓娓道來,將李清照的一生,串聯成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她內心世界的探索,那些她難以言說的情感,那些她獨自承受的痛苦,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細膩的描繪。尤其是在描寫她與趙明誠相知相惜的感情時,書中沒有浮於錶麵的贊美,而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兩人一起品茶賞花,一同研習古籍,來展現他們之間深厚的默契和情感羈絆。而當趙明誠不幸去世,她一個人麵對漫漫人生路時,那種孤苦伶仃的滋味,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意象去刻畫,比如“淒淒慘慘戚戚”,讓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內心的巨大空虛和無助。作者對她詞作的解讀,也充滿瞭人文關懷,不僅僅是分析技巧,更是在理解她詞句背後的心境。讀完,我感覺自己好像也經曆瞭一段充滿起伏的人生,對李清照這位纔女,又多瞭一份理解和同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