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祖国三千里

寻找祖国三千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蓝博洲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游记
  • 爱国主义
  • 文化
  • 历史
  • 地理
  • 散文
  • 中国
  • 风景
  • 游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5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65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青年思慕祖国,辗转回国参加抗日或地下党,战后却倒在白色恐怖的枪口下

奥德修斯归乡般的动人故事,写尽宝岛台湾一代年轻人的家国苦难

台湾作家蓝博洲,在机密档案与亲历者的口述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被遗忘的人

汪毅夫、刘醒龙 作序

侯孝贤、朱天文、李敬泽、汪晖、赵刚、吕正惠 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

在《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最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最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这是台湾青年思慕祖国的故事,是无名英雄燃烧炽热爱国心的故事,也是他们最终倒在白色恐怖枪口下的故事。

作者从庞杂的资料中,以“吴思汉们”的生命经验为线索,展现出被遮蔽或遗忘的台湾一代青年人的家国苦难,为我们呈现更加完整饱满、有血有肉的两岸历史。


作者简介

蓝博洲,1960年生于台湾省苗栗县,毕业于辅仁大学法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87年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是z早揭露与研究台湾白色恐怖历史的作家。

曾任杂志编辑、报社专栏记者和政经研究员,台湾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访问作家,台湾东华大学驻校作家,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计划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时报出版公司“台湾民众史”丛书特约主编,TVBS《台湾思想起》电视节目制作人。现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主要著作有纪实文学《寻找祖国三千里》《幌马车之歌》《台共党人的悲歌》,长篇小说《藤缠树》《台北恋人》,传记《消逝在二二八迷雾中的王添灯》《春天:许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散文《战风车:一个作家的选战日记》《你是什么派》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台湾统派作家蓝博洲是一个忠诚、质朴、有能耐的汉子。他积三十余年之功夫,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在台湾史领域(包括台湾政治史、台湾民众史等)制作了众多精良的口述历史,如眼前的这本《寻找祖国三千里》。

——汪毅夫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侯孝贤

一部大作品必须具有相应的胸怀和气韵,也要有般配的风骨与力量。蓝博洲的《寻找祖国三千里》体现了当下难得一见的此种文学常识,罕有的平静文笔,写尽宝岛台湾一代年轻人的家国苦难。这些从历史中打捞出来的个人史,将深不见底的历史重新照亮,也重新见证了文学的光辉!

——刘醒龙

蓝博洲所描绘的人物都不是“寻常老百姓”,只能在历史的大潮中接受命运的播弄。我愿意说,蓝博洲所描绘的人物都是“英雄”。……我不认为蓝博洲只是一个“作家”,他是一个写历史的人,他为已经不为人知的台湾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言。

——吕正惠


目录

寻找祖国三千里

——殖民地台湾青年吴思汉的身份认同之旅……1

高唱欢喜的青春之歌

——寻找新民主同志会林如堉……163

注仔与黑仔

——“二二八”台北武斗总指挥李中志及其弟弟……233

大事年表……277


精彩书摘

  《寻找祖国三千里》序

  汪毅夫

  认识蓝博洲的人莫不以识荆为幸,老朽亦常对人言说“我的朋友蓝博洲”云云。

  台湾统派作家蓝博洲是一个忠诚、质朴、有能耐的汉子。他积三十余年之功夫,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在台湾史领域(包括台湾政治史、台湾民众史等)制作了众多精良的口述历史,如眼前的这本《寻找祖国三千里》。

  他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被湮没的历史、关于被遗忘的人物;他也教给我们很多,关于口述史制作的经验、关于口述史制作的伦理。

  广义的口述史包括回忆录、访谈录等;狭义的口述史则是有采访人参与的,采访人与报告人互动合作的、共同追求历史真实性的作品,它不同于个人记忆(包括选择性记忆、错误记忆)的笔记,也不是采访人与报告人我问你答、你说我记的实录。

  读了《寻找祖国三千里》,我想谈两个看法。

  1.《寻找祖国三千里》引述的多是让蓝博洲有意搁置、晾了多年的口述史报告,有的甚至是报告人逝世多年以后才被披露的。

  时间会证明一切。由于某些原因、出于某种动机,有报告人会做夸大其词的报告(统派学者、也是“我的朋友”的王晓波教授曾斥之为“黑白讲”)。此种报告经不起时间的证明,经过若干时日,连报告人也不敢如是说了。这是“晾了多年”的一个好处。在蓝博洲面前和笔下,失实的报告全然没有被采信的空间。另外,合于“不影响当事人生计和生活”的学术伦理,有些报告迟后发表才是正当、合理的。

  2.《寻找祖国三千里》也引用了某些审讯记录。我曾在一次学术演讲里说:“在我看来,审讯记录简直是另类的口述史。其格式完全合于口述笔录:有访谈(审讯)时间、地点、访(审问者)谈(受审者)双方的问答(包括追问和补充问答)及签名;其解读原则也包括了‘硬伤’和‘硬道理’:尽可能不发生误读历史的‘硬伤’,尽可能发现近于历史真实的资讯。”我曾想,审讯记录里的受审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包括严刑拷打、威胁恐吓以及关于组织、战友、亲人安危的考量),这是其“另类”的特点。读了《寻找祖国三千里》始知,台湾政治史的报告人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对“祸从口出”和“历史悲剧重演”的担忧)。蓝博洲用什么赢得报告人的信任呢?是他恪守学术伦理的人格力量。

  祝贺我的朋友蓝博洲又出了一本好书。

  2017年10月4日记于北京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辰彼岸的低语》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寻找祖国三千里》: 星辰彼岸的低语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不可知命运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作者:艾莉莎·凡恩 --- 卷首语:当光年成为尺度,我们如何定义“家”? 在宇宙深处,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交织的藤蔓。在这片广袤无垠、充斥着奇异物理现象的黑暗中,人类文明如同萤火虫般挣扎着寻找下一个立足点。这不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遗失、坚持与自我救赎的挽歌。 故事背景:寂静回响的宇宙 公元三千年,人类已散布至猎户座旋臂的边缘。地球早已成为一个遥远的、只存在于数据档案中的神话。驱动星际航行的是“相位引擎”——一种能够短暂扭曲局部时空结构的革命性技术。然而,每一次相位跳跃,都伴随着不可预测的“时间残响”,使得船员的生理和心理年龄产生微妙甚至灾难性的偏差。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艘名为“奥德赛号”(The Odyssey)的深度探索舰展开。它肩负着一个秘密任务:追寻被称为“原初信号”的神秘讯息。这个信号源自一片被称为“虚空边缘”的区域,那里是已知的物理定律开始崩溃的界限。 主要人物群像 1. 凯拉·维恩(Kaelen Vane): 舰长,一位拥有罕见“时间敏感性”的导航员。她能微弱地感知到时间残响对自身和环境的影响,这让她在决策时既是宝贵的资产,也是精神的囚徒。凯拉背负着一个无法弥补的过去——一次错误的跳跃导致了她妹妹在不同时间线上被永远困住。她对“原初信号”的执着,源于一种近乎偏执的信念:信号中或许藏着修复时间错位的钥匙。 2. 扎伊德·卡尔玛(Zayd Kalmar): “奥德赛号”的首席工程师兼生命维持专家。他沉迷于研究相位引擎的副作用,他的目标是彻底驯服时间,而不是逃避它。扎伊德性格严谨、近乎冷酷,他的每一个计算都以概率为基础,对凯拉近乎玄学的直觉保持着必要的警惕。他对“家”的理解是: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物理结构,而非情感的寄托。 3. 编号 734:“编织者”(The Weaver): 舰上的人工智能,一个在数次重大时间异常事件中被多次“重塑”的系统。它的核心逻辑正在被不断写入的悖论信息所侵蚀。734开始发展出一种非线性的、充满诗意的交流方式,它似乎比任何人类都更接近理解“原初信号”的本质,但它给出的答案往往比问题本身更令人困惑。 4. 埃洛拉(Elora): 一位年轻的语言学家,被招募来解读信号的结构。她发现“原初信号”并非简单的信息流,而是一种复杂的、跨维度的音乐结构。随着她对信号的深入解析,她开始经历“记忆的倒灌”——接收到不属于自己的人生片段,这些片段似乎预示着人类文明未来某个关键的、未曾发生的转折点。 核心冲突与主题探索 一、时间的双刃剑: 故事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控制欲与时间的不可抗拒性之间的永恒矛盾。每一次接近目标,都意味着与自身的疏离。船员们必须在“保持理智”和“抵达真相”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小说细致描绘了时间残响如何具象化地影响船员的感官——比如,有人会同时感知到两年前的饥饿感和此刻的饱足感交织在一起。 二、未知的边界与形而上学的恐惧: “虚空边缘”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遥远,更是认知上的禁区。当他们越过最后一道已知的星图标记时,他们面对的不是外星生命,而是宇宙法则的瓦解。他们开始遇到“时间回声”——在太空中漂浮的、已逝文明的最后残像,这些影像具有物理存在性,却无法被常规技术捕获。 三、关于“家”的重新定义: 随着旅程的深入,人物们开始质疑,如果“家”的概念建立在共同的记忆和共享的时间线上,那么一个破碎的、时间错位的集体,是否还能称之为“文明”?凯拉的执着最终导向一个令人心碎的悖论:找到信号,或许意味着她必须永远放弃她所珍视的、虽然不完美但真实存在的“现在”。 叙事风格与阅读体验 《星辰彼岸的低语》融合了硬科幻的严谨设定与心理惊悚的氛围营造。艾莉莎·凡恩的笔触细腻而充满画面感,她善于通过对宏大宇宙景观的描绘,反衬出个体在面对超越理解的力量时的渺小与挣扎。 小说结构精巧,采用多重叙事视角,穿插着来自“奥德赛号”的日志片段、734号AI的抽象代码注释,以及埃洛拉解析出的奇异音符文本。读者将被引导着,如同身处迷雾中的探险家,一步步揭开横跨数万光年的宏大谜团,体验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沉思。 这不是一个寻找归途的故事,这是一个探寻“我们为何存在”的旅程,即便答案可能比虚空本身更加冰冷。 --- 立即开启这段深入宇宙意识深处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仿佛带着读者穿越了历史的尘烟,亲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个体命运挣扎与时代洪流的碰撞。开篇的场景描写就极具画面感,文字的张力让人瞬间沉浸其中,呼吸都仿佛被周遭的环境所牵引。作者在人物刻画上更是下足了功夫,那些鲜活的面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它不是生硬的解释,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与情节发展紧密结合,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思考角色的动机和选择的合理性。书中对环境的细致描摹,如同一幅幅工笔画,精准地勾勒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与一群真实的人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已属难得,绝对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时间观,采用了多重视角的交织和闪回的手法,让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记忆的碎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阅读过程就像是拼图游戏,读者需要不断地将散落的线索重新组合,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画面。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和智力挑战性,让人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对某一特定年代生活细节的还原,还是对不同阶层人物言谈举止的模仿,都显得真实可信,这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克制,却也因此显得更加有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作品,需要读者付出专注力,但回报绝对是超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它不像时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那样直白浅显,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哲学的思辨。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讲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既保证了叙述的流畅性,又不失文字本身的厚重感和美学价值。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的深意,那种语言的音乐性简直令人陶醉。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作品,它更像是需要慢火细熬的佳酿,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解码其中的深层含义。特别是那些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时间流逝的段落,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进行了探讨,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看似松散的叙事线索,实则暗藏着精密的逻辑和呼应,显示出作者宏大的掌控力。对于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顶级的精神享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冲击,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视的社会议题和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张力。作者大胆地触碰了一些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处理,而是将灰色地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是非曲直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尊重了读者的思考能力,没有预设一个标准答案。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身处困境的角色,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书中的象征意义运用得炉火纯青,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物品或场景,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思考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牺牲与坚持。这本书无疑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严肃文学作品,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思索的对象。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开局并不算轻松,它抛出了大量的人物和背景信息,节奏相对缓慢,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耐心去适应作者构建的世界观。然而,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那种被精心编织的叙事网所吸引的力量便会显现出来,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失去”这一主题的探讨极为深刻,它不只是指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对身份认同、对情感连接的不断消解与重建。书中那些关于“家”和“归属感”的描绘,细腻而又伤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根”的渴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展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坚韧。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余韵是悠长而复杂的,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那样能带来即时的快感,而是像一首慢板的交响乐,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其深沉的主题。这是一部值得被细细品读,并推荐给所有对人性深度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