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以往,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鉴赏的中心都在西方和日本。但实际上,犍陀罗佛教跟东亚佛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汉传佛教的很多文化基因就是从犍陀罗传入中国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化之后,本来植根于此的犍陀罗文明,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耀眼。要理解中国文明和艺术演进轨迹,甚至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都不能把犍陀罗文化因素排除在外。《犍陀罗文明史》正是一本关于犍陀罗佛教文明的通史,在中国是初次编撰出版。
本书共十章,主要分三部分内容:一,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以此为背景审视中亚及新疆以及佛教文明中的希腊化元素。第二,贵霜帝国的历史和艺术。利用文献、考古证据梳理贵霜从丘就却到最后消亡的历史,对我们理解丝绸之路、佛教的重新酝酿都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迦腻色伽,在中国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第三,犍陀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探讨犍陀罗文明的重要核心问题,包括大乘佛教的兴起,菩萨信仰的兴起,佛像的诞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明遗迹等。梳理犍陀罗文明中的各种信仰元素,讨论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本书强调将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和传播视为一种“世界史”的脉络,转换角度而将中国中古史视为这个历史脉络的一部分,通过方法的革新、史料的挖掘,和领域的拓展,重新认识中国中古文明和佛教史,中国学界在此领域着力不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学术价值非常显著。
孙英刚,1979年1月生,男,河南禹州人,先后就读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五台山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研究员。
何平,犍陀罗文化收藏家,致力于犍陀罗历史文化的传播,亲赴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拍摄犍陀罗纪录片,央视今年内会推出。
绪论
第一章: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
第一节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米南德一世——作为佛教转轮王的希腊君主
第三节 阿育王与佛教传入犍陀罗
第四节 希腊思想和艺术与佛教的融合
第二章: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元素
第一节 装饰盘的世界和狄俄尼索斯信仰
第二节 阿伊—哈努姆
第三节 赫拉克利斯:从希腊大力士到佛陀的保镖
第四节 扛花环的童子和带翼人物
第五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其他希腊诸神
第三章:早期贵霜文明和佛教在犍陀罗的繁荣
第一节 贵霜的起源和建国
第二节 作为佛教转轮王的丘就却
第三节 贵霜君主的王衔
第四节 贵霜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 贵霜早期佛教的发展
第六节 佉卢文的广泛使用及其意义
第七节 佛教对地方神祇的吸收
第四章:政治、信仰与艺术:迦腻色迦的遗产
第一节 迦腻色伽的世系及系年
第二节 汉文史料里的迦腻色伽
第三节 犍陀罗艺术中迦腻色伽的君主形象
第四节 布路沙不逻:贵霜的佛教中心
第五节 雀离浮图和迦腻色伽舍利函
第六节 贵霜僧人在佛教东传中起到关键作用
第七节 迦腻色伽之后的贵霜历史
第五章:健陀罗艺术中的佛钵:宗教、政治符号及传法信物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钵巡礼运动
第二节 灵钵东迁的文献记载及宗教想象
第三节 弥勒信仰及转轮王观念中的传法信物
第四节 《佛钵经》等疑伪经及月光童子信仰
第五节 “佛钵”、“月光”与中古时代的政治宣传
第六章:轮回中的佛陀:犍陀罗艺术中的佛本生故事
第一节 犍陀罗的佛本生圣迹
第二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本生故事
第三节 燃灯佛授记:文本与图像
第四节 艾娜克的情况
第七章:释迦牟尼的一生:犍陀罗艺术中的佛传故事
第一节 佛陀出生
第二节 释迦太子的日常
第三节 修行得道
第四节 讲法传道
第八章:从佛陀涅槃到礼敬窣堵波与舍利
第一节 悲伤而神圣:犍陀罗的涅槃图像
第二节 佛陀的葬礼
第三节 分舍利的场景
第四节 犍陀罗的佛陀圣物
第五节 犍陀罗的舍利容器及桓娑的宗教意涵
第六节 礼拜窣堵波
第九章:犍陀罗的佛像
第一节 看不见的佛陀
第二节 黄金之丘的金币:最早的佛像
第三节 佛像起源的争论
第四节 梵天劝请中的佛陀
第五节 和转轮王一样有三十二相
第六节 迦毕试佛像式样
第七节 晚期犍陀罗佛像的其他样式
第八节 巴米扬大佛
第十章:智慧与慈悲:犍陀罗的菩萨信仰和菩萨像
第一节 犍陀罗菩萨信仰的兴起和图像制造
第二节 弥勒信仰在犍陀罗的兴起和七佛一菩萨造像
第三节 未来佛:犍陀罗的弥勒图像
第四节 胁侍的弥勒和观音
第五节 思惟菩萨
附表:大犍陀罗地区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堪称典范,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打造的宝藏。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历史著作时频繁查阅脚注,但这本书的注释设计得极为人性化。它们不仅提供了原始出处和学术引证,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场低语交流,补充了正文难以展开的背景知识或者对特定概念的延伸探讨。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沉迷于那些细微的脚注中,从中挖掘出比主文本信息量更丰富、更有趣的侧面信息。那些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引用和对比,使得整个论述的立体感和多维性大大增强,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学术探索的动态过程。这种精细入微的学术支撑,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让我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真对待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和考究的字体选择,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重,触感极佳,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排版布局上,作者的处理非常巧妙,大片的留白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舒缓,也使得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我尤其欣赏那些文物照片的呈现方式,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清晰的注释,仿佛真的能将那些跨越千年的艺术瑰宝捧在手心。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对物料和工艺近乎偏执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艺术品。它让我意识到,好的内容需要同样优秀的外在形式来承载,否则,再深刻的思想也可能因为粗糙的包装而大打折扣。这种用心程度,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缺失的,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中那种超越传统史学框架的跨学科视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和帝王将相,而是像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了一个复杂文明的肌理。书中对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的演变,乃至手工业技术革新的讨论,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却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或高深莫测。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翻译”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的天赋,同时又坚守学术的严谨性。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学界是极其难得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内在逻辑和生命力的古代社会,而不是教科书上被标签化的僵硬符号。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明”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技艺高超的乐师在演奏一曲复杂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张弛有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描绘和微观的文化细节剖析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过渡。初读时,那种史诗般的铺陈略显磅礴,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有些难以消化,但随着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信息,如同一颗颗被精心打磨的宝石,被作者巧妙的叙事线索串联起来,最终汇聚成一幅清晰、立体的文化图景。尤其在处理那些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文化交流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读完一个章节,常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迷雾散去,真理近在眼前,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或僵硬的年代堆砌所掩盖。
评分这本书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时期艺术风格的细微变化时,所引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和碑文翻译。那种将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融会贯通后,才能得出的结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显示出作者极大的审慎和谦卑,他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尽可能呈现所有可能性,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驱动力。这种对待知识的严肃态度,让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进行严谨历史研究的示范课。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历史文献和图像的眼光都变得更加挑剔和敏锐了。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比较有系统性。
评分不错的犍陀罗文明史,值得入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比较有系统性。
评分不错的犍陀罗文明史,值得入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比较有系统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