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西汉礼学名家、有“大戴”之称的戴德所编,原85篇,现存39篇。北周卢辩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了卢辩旧注。卢注存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而微言仍隐的不足,故清代朴学大师孔广森以补卢注未备为职志,撰成《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补注》博稽群书,参会众说,校补经文、注文,疏通文义,极大推进了对《大戴礼记》的研究。《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树枏。王氏广泛吸收张尔岐、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四十余位学术大师的校勘成果,对孔氏《大戴礼记补注》详加勘定,查漏补缺,订正讹误,个别地方附带疏解经义。此次整理,《大戴礼记补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二年《顨轩孔氏所著书》所收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学海堂经解》本及《畿辅丛书》本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以光绪九年《陶庐丛刻》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校本。
大戴禮記補注
大戴禮記補注序
大戴禮記補注序錄
卷一
王言第三十九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
禮三本第四十二
卷二
禮察第四十六
夏小正第四十七
卷三
保傅第四十八
卷四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卷五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
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古代典籍,变得鲜活而具有生命力。不同于一些干巴巴的学术专著,这里的注疏和校勘,都带着一种强烈的“救古辩疑”的热情。我尤其欣赏那些对古代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细致还原,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豁然开朗。我曾为某一个礼仪细节的含义困惑了很久,翻阅其他资料都不得要领,但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不同注疏的对比和作者独到的见解,我终于明白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意义。这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是对求知者最大的回报,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模式的认知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让人惊喜,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这绝对是那种可以传承下去的佳作。内页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和页边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工艺更是没话说,线装还是胶装,看起来都非常精致,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对传统经典文献的尊重。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色调,与书名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非常契合。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这样的实体书本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愿意郑重地将其摆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一番,感受那种纸墨相触的真实触感。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的“可读性”意外地高。虽然底子是严肃的经学研究,但作者在行文组织上明显花了心思,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或者说,是让专业门槛不至于高到令人望而却步。比如,它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常常会做恰当的概括和引申,而不是直接堆砌原文,这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当然,我并非说它浅显,恰恰相反,它是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前提下,做到了清晰的逻辑梳理。这使得我这样只是业余爱好者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引证中迷失方向,能够稳步地将知识体系构建起来。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之宏大与深邃,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文本的简单注释,更像是一部综合了多方观点、穷尽心力的学术集成。那些繁复的考据和细致的辨析,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礼制思想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历来争议不休的篇章时,往往能提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角度,这些解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先贤的智力对话,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不断地去联想、去比较不同时代的思想脉络。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套书是不可多得的珍本。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能够出版这样一套集考据、注释、校勘于一体的精装本,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它汇集了清代学者的心血,又经过现代学者的整理和审订,这种跨越时空的知识传承,使得它具有了超越一般工具书的意义。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出版物出现,让更多人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接触到中华文明的深层源流。拥有这样一本工具书级别的著作,就好比拥有了一位随时可以咨询的博学导师,它将是我未来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可靠的知识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