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裏相遇,碰撞和融閤,造就瞭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犍陀羅文明。以往,犍陀羅佛教藝術研究和收藏、鑒賞的中心都在西方和日本。但實際上,犍陀羅佛教跟東亞佛教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漢傳佛教的很多文化基因就是從犍陀羅傳入中國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化之後,本來植根於此的犍陀羅文明,其與中國古代文明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加耀眼。要理解中國文明和藝術演進軌跡,甚至探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都不能把犍陀羅文化因素排除在外。《犍陀羅文明史》正是一本關於犍陀羅佛教文明的通史,在中國是初次編撰齣版。
本書共十章,主要分三部分內容:一,希臘巴剋特裏亞時代的曆史及與中國的關係,以此為背景審視中亞及新疆以及佛教文明中的希臘化元素。第二,貴霜帝國的曆史和藝術。利用文獻、考古證據梳理貴霜從丘就卻到最後消亡的曆史,對我們理解絲綢之路、佛教的重新醞釀都具有重要價值。尤其是迦膩色伽,在中國中古史上留下瞭很多記憶,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方麵的事情。第三,犍陀羅藝術及其曆史背景。探討犍陀羅文明的重要核心問題,包括大乘佛教的興起,菩薩信仰的興起,佛像的誕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明遺跡等。梳理犍陀羅文明中的各種信仰元素,討論犍陀羅藝術對中國的影響。
本書強調將佛教在亞洲大陸的興起和傳播視為一種“世界史”的脈絡,轉換角度而將中國中古史視為這個曆史脈絡的一部分,通過方法的革新、史料的挖掘,和領域的拓展,重新認識中國中古文明和佛教史,中國學界在此領域著力不多,有巨大的研究空間,學術價值非常顯著。
孫英剛,1979年1月生,男,河南禹州人,先後就讀北京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現為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五颱山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研究員。
何平,犍陀羅文化收藏傢,緻力於犍陀羅曆史文化的傳播,親赴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拍攝犍陀羅紀錄片,央視今年內會推齣。
緒論
第一章:希臘——巴剋特裏亞時代
第一節 希臘—巴剋特裏亞王國的曆史脈絡
第二節 米南德一世——作為佛教轉輪王的希臘君主
第三節 阿育王與佛教傳入犍陀羅
第四節 希臘思想和藝術與佛教的融閤
第二章:犍陀羅藝術中的希臘文化元素
第一節 裝飾盤的世界和狄俄尼索斯信仰
第二節 阿伊—哈努姆
第三節 赫拉剋利斯:從希臘大力士到佛陀的保鏢
第四節 扛花環的童子和帶翼人物
第五節 犍陀羅藝術中的其他希臘諸神
第三章:早期貴霜文明和佛教在犍陀羅的繁榮
第一節 貴霜的起源和建國
第二節 作為佛教轉輪王的丘就卻
第三節 貴霜君主的王銜
第四節 貴霜經濟和社會的繁榮
第五節 貴霜早期佛教的發展
第六節 佉盧文的廣泛使用及其意義
第七節 佛教對地方神祇的吸收
第四章:政治、信仰與藝術:迦膩色迦的遺産
第一節 迦膩色伽的世係及係年
第二節 漢文史料裏的迦膩色伽
第三節 犍陀羅藝術中迦膩色伽的君主形象
第四節 布路沙不邏:貴霜的佛教中心
第五節 雀離浮圖和迦膩色伽捨利函
第六節 貴霜僧人在佛教東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第七節 迦膩色伽之後的貴霜曆史
第五章:健陀羅藝術中的佛鉢:宗教、政治符號及傳法信物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鉢巡禮運動
第二節 靈鉢東遷的文獻記載及宗教想象
第三節 彌勒信仰及轉輪王觀念中的傳法信物
第四節 《佛鉢經》等疑僞經及月光童子信仰
第五節 “佛鉢”、“月光”與中古時代的政治宣傳
第六章:輪迴中的佛陀:犍陀羅藝術中的佛本生故事
第一節 犍陀羅的佛本生聖跡
第二節 犍陀羅藝術中的本生故事
第三節 燃燈佛授記:文本與圖像
第四節 艾娜剋的情況
第七章:釋迦牟尼的一生:犍陀羅藝術中的佛傳故事
第一節 佛陀齣生
第二節 釋迦太子的日常
第三節 修行得道
第四節 講法傳道
第八章:從佛陀涅槃到禮敬窣堵波與捨利
第一節 悲傷而神聖:犍陀羅的涅槃圖像
第二節 佛陀的葬禮
第三節 分捨利的場景
第四節 犍陀羅的佛陀聖物
第五節 犍陀羅的捨利容器及桓娑的宗教意涵
第六節 禮拜窣堵波
第九章:犍陀羅的佛像
第一節 看不見的佛陀
第二節 黃金之丘的金幣:最早的佛像
第三節 佛像起源的爭論
第四節 梵天勸請中的佛陀
第五節 和轉輪王一樣有三十二相
第六節 迦畢試佛像式樣
第七節 晚期犍陀羅佛像的其他樣式
第八節 巴米揚大佛
第十章:智慧與慈悲:犍陀羅的菩薩信仰和菩薩像
第一節 犍陀羅菩薩信仰的興起和圖像製造
第二節 彌勒信仰在犍陀羅的興起和七佛一菩薩造像
第三節 未來佛:犍陀羅的彌勒圖像
第四節 脅侍的彌勒和觀音
第五節 思惟菩薩
附錶:大犍陀羅地區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後記
緻謝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文字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封麵那種古樸的色調和考究的字體選擇,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溫潤而厚重,觸感極佳,讓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排版布局上,作者的處理非常巧妙,大片的留白不僅讓閱讀過程更加舒緩,也使得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地圖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我尤其欣賞那些文物照片的呈現方式,高分辨率的圖像和清晰的注釋,仿佛真的能將那些跨越韆年的藝術瑰寶捧在手心。閱讀體驗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種對物料和工藝近乎偏執的重視,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的藝術品。它讓我意識到,好的內容需要同樣優秀的外在形式來承載,否則,再深刻的思想也可能因為粗糙的包裝而大打摺扣。這種用心程度,是很多當代齣版物所缺失的,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明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欣賞這本書中那種超越傳統史學框架的跨學科視野。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和帝王將相,而是像一位多纔多藝的導遊,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瞭一個復雜文明的肌理。書中對於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的演變,乃至手工業技術革新的討論,都達到瞭相當的深度,卻又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枯燥或高深莫測。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概念“翻譯”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語言的天賦,同時又堅守學術的嚴謹性。這種平衡的藝術,在學界是極其難得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內在邏輯和生命力的古代社會,而不是教科書上被標簽化的僵硬符號。這種全景式的展現,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明”二字的理解邊界。
評分這本書對曆史細節的考據達到瞭近乎癡迷的程度,這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時期藝術風格的細微變化時,所引用的那些鮮為人知的考古發現和碑文翻譯。那種將人類學、考古學、文獻學融會貫通後,纔能得齣的結論,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處理,顯示齣作者極大的審慎和謙卑,他從不急於下定論,而是盡可能呈現所有可能性,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驅動力。這種對待知識的嚴肅態度,讓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知識的普及讀物,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進行嚴謹曆史研究的示範課。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曆史文獻和圖像的眼光都變得更加挑剔和敏銳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如同技藝高超的樂師在演奏一麯復雜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張弛有度。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讀者的注意力,在宏大的曆史背景描繪和微觀的文化細節剖析之間,實現瞭完美的過渡。初讀時,那種史詩般的鋪陳略顯磅礴,仿佛置身於曆史長河之中,有些難以消化,但隨著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信息,如同一顆顆被精心打磨的寶石,被作者巧妙的敘事綫索串聯起來,最終匯聚成一幅清晰、立體的文化圖景。尤其在處理那些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文化交流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邏輯推演,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超的敘事技巧。讀完一個章節,常有豁然開朗之感,仿佛迷霧散去,真理近在眼前,而不是被晦澀的術語或僵硬的年代堆砌所掩蓋。
評分這本書的注釋係統堪稱典範,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量身打造的寶藏。我通常習慣於在閱讀曆史著作時頻繁查閱腳注,但這本書的注釋設計得極為人性化。它們不僅提供瞭原始齣處和學術引證,更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低語交流,補充瞭正文難以展開的背景知識或者對特定概念的延伸探討。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沉迷於那些細微的腳注中,從中挖掘齣比主文本信息量更豐富、更有趣的側麵信息。那些對不同學者觀點的引用和對比,使得整個論述的立體感和多維性大大增強,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學術探索的動態過程。這種精細入微的學術支撐,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讓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被尊重、被認真對待的閱讀體驗。
評分印刷不錯,內容比較有係統性。
評分印刷不錯,內容比較有係統性。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印刷不錯,內容比較有係統性。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不錯的犍陀羅文明史,值得入手
評分買過的最貴的書
評分不錯的犍陀羅文明史,值得入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