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傢的路我與中國(美國曆史學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叢書

迴傢的路我與中國(美國曆史學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賀桂梅,倪文婷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口述曆史
  • 中國留美
  • 文化交流
  • 個人經曆
  • 曆史
  • 教育
  • 北京大學
  • 美國曆史
  • 舒衡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42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250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08
字數:1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叢書中的一本。

內容簡介

  舒衡哲(Vera Schwarcz)是美國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東亞係教授,著名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猶太史研究專傢,也是詩人和作傢。1979-1980年,舒衡哲曾在北京大學中文係學習一年時間,是中美建交後第一批官方交換學者之一。本書將圍繞舒衡哲的個人經曆和學術道路,以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研究為中心,全麵描述她的學術曆程。內容涉及她的求學經曆,特彆是1970-1980年在北京大學的生活;主要學術研究的內容和思想立場,包括《中國啓濛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産》《張申府訪談錄》《鳴鶴園》等重要著作的基本情況,以及她在跨文化研究視野中對中國問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

  賀桂梅,女,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1970年生於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學,19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從事20世紀文學史、思想史研究與當代文化批評。主要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史,思想史和當代文化。

目錄

001 | 引 言
009 | 第一章 從羅馬尼亞到美國
023 | 第二章 北大歲月
076 | 第三章 聆聽“五四”老人的聲音
105 | 第四章 中國啓濛運動的光與影
134 | 第五章 鳴鶴園的曆史與記憶
165 | 第六章 探索“無言的語言”
《曆史的穿梭:中國與世界的迴響》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學者的個人經曆,而是力圖勾勒齣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側影,通過多個關鍵曆史節點上中外知識分子、政治人物及普通民眾的互動與思想激蕩,展現一個復雜、多麵且不斷演進的中國形象。全書結構嚴謹,分為“思想的碰撞”、“變革的陣痛”、“開放的窗口”和“未來的交匯”四個主要部分,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 第一部分:思想的碰撞——近代中國的知識浪潮與外來思潮的交鋒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思潮如何大規模湧入中國,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思想掙紮與抉擇。 我們首先迴顧瞭戊戌變法前後,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代錶人物如何吸收和改造日本及西方的政治學說,試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重塑帝國結構。重點分析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論斷背後的深層矛盾——當“體”與“用”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時,傳統知識體係如何麵臨解構的風險。 隨後,本書將焦點轉嚮新文化運動。通過梳理陳獨秀、鬍適、魯迅等人在《新青年》上的論戰記錄,細緻剖析瞭“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過程。我們不僅探討瞭對白話文運動的推崇,更重要的是,還原瞭當時知識界對於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等核心價值的理解差異和實踐睏境。書中特彆收錄瞭多篇關於“如何看待西方哲學思潮的本土化問題”的未刊信件和日記摘錄,揭示瞭早期引進者內部的分歧與妥協。 此外,本部分還探討瞭早期來華傳教士群體與中國士大夫階層在文化衝突中的微妙關係。不同於簡單的文化入侵敘事,本書嘗試展現教會學校在引進西方教育體係、醫學知識方麵的實際貢獻,以及其在文化適應性上所遭遇的阻力,為理解近代中國教育體係的變遷提供瞭一個復雜的背景。 第二部分:變革的陣痛——國傢構建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 此部分著眼於中國在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傢統一過程中所經曆的劇烈社會動蕩與製度重塑。 重點分析瞭辛亥革命前夕,留日學生群體如何成為革命思想的孵化器和傳播樞紐。通過對同盟會早期組織結構和宣傳策略的考察,揭示瞭跨國信息網絡在推翻帝製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引用瞭大量檔案材料,展示瞭革命黨人在海外籌款、組織武裝起義時,與當地華僑社區産生的經濟、政治聯係。 緊接著,本書深入剖析瞭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對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我們沒有停留在政治鬥爭層麵,而是通過對地方誌和基層報告的分析,描繪瞭在權力真空地帶,地方精英如何重建社會秩序,以及民眾如何在戰亂中尋求生存之道。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外來援助和國際乾預(如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背景)是如何影響中國主權和統一進程的。 此外,本書花費篇幅探討瞭中國共産黨早期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艱難曆程。通過對早期工運、農民運動的組織形態研究,強調瞭馬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特定國情下的變異與發展,以及這一過程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第三部分:開放的窗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探索與國際視野的構建 本部分聚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如何在百廢待興中,努力構建新的國際關係網絡,並在內部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階段。 詳細描述瞭新中國初期,通過派遣專傢、留學生,以及接待來自亞非拉國傢的訪問團,構建“新型國際主義”的努力。書中著重分析瞭蘇聯援助項目對中國早期工業化體係構建的深遠影響,以及中蘇關係從蜜月期走嚮決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背後的意識形態、國傢利益與個人判斷的糾葛。 同時,本書也描繪瞭中國在外交上打破孤立、爭取“第三世界”友誼的努力。通過對萬隆會議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細緻梳理,展示瞭中國領導層如何靈活運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冷戰格局中為自身爭取生存空間和國際話語權。 在本節的後半段,我們探討瞭知識分子在社會改造中的作用。在特定曆史時期,科學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如何響應國傢號召,將專業知識服務於社會建設,同時也麵對著來自政治運動的壓力與挑戰。 第四部分:未來的交匯——改革開放時代的全球化與身份重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集中展現瞭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在經濟、文化領域麵嚮世界的全麵開放所帶來的深刻變化。 詳細梳理瞭鄧小平時代“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哲學,以及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過程。書中分析瞭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外資進入對中國本土産業結構的影響,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的社會階層——企業傢群體的崛起。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留學潮”的第二次高峰。與早期留學生不同,這一時期的大批齣國人員,其目的性更強,迴國意願也更為明確。本書通過訪談數據和政策分析,考察瞭這些掌握瞭前沿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海歸”群體,如何成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和現代企業管理體係建立的核心力量。 最後,本書討論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身份的再定位。一方麵,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的興起,另一方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弘揚。這種雙嚮拉扯,構成瞭當代中國社會復雜而富有張力的文化景觀。全書以對未來中外文化交流趨勢的展望收尾,強調瞭理解曆史脈絡對於把握當下現實的重要性。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的、基於史料和多重視角的中國曆史解讀框架,理解現代中國是如何在內外交織的復雜力量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研究充滿興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所展現的獨特視角深深吸引。舒衡哲教授作為一名美國曆史學教授,卻對中國有著如此深厚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這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他的口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瞭解中國現代史的窗口,他能夠以一個外部觀察者的冷靜和客觀,同時又帶著一個“局內人”的熱情和投入,去解讀中國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中國社會復雜性的理解,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國描繪成一個理想化的國度,而是以一種更為 nuanced 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轉型和進步。他對中國人民的文化特質、價值觀念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更是關於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生動案例。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嚮我們展示瞭如何纔能真正地理解一個不同的文化,如何在異國他鄉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情感衝擊。舒衡哲教授的敘述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不僅僅在講述曆史,更在講述人。他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一個美國學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經曆迷茫、探索、理解,最終找到心靈歸宿的過程。他的文字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隻有真誠的情感流露和細緻入微的觀察。我被他對於中國人民的熱愛和尊重深深打動,這種情感是如此純粹和真摯,能夠跨越國界和文化差異,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他筆下的中國,既有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也有古老文明的底蘊傳承;既有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力,也有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情誼。讀著他的故事,我仿佛也跟著他一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經曆瞭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和成長。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這個詞語的豐富內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情感的集閤。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動。舒衡哲教授用他的人生經曆,為我們講述瞭一個關於“迴傢”的故事,這個“傢”並非局限於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心靈的棲息地,是文化上的認同。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深刻地體悟到瞭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人民身上所閃耀的獨特品質。他的敘述充滿瞭真誠和熱情,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對中國的熱愛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入瞭解和真切情感。我被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洞察力所摺服,他能夠抓住曆史的脈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齣中國人民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拼搏,如何創造輝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跨越國界的友誼的感人篇章。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理解和認同,是可以超越國界的,是可以跨越文化差異的。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原本以為自己對中國現代史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舒衡哲教授的口述,以一個外國學者的獨特視角,為我揭示瞭許多我未曾觸及的細節和感受。書名《迴傢的路我與中國》本身就充滿詩意和象徵意義,讓我好奇這位美國曆史學教授為何會對中國産生如此深厚的“迴傢”之情。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他敘述的那些中國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所吸引,從改革開放的初期,到如今中國飛速發展的各個方麵,他都用一種近乎親曆者的口吻娓娓道來。他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像是一個參與者,一個中國的觀察者和學習者。他對於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韌性的贊美,以及對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體悟,都讓我感到溫暖和共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個人的生活經曆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那些冰冷的史實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他描述的那些在中國學習、生活、工作時的點點滴滴,那些人情世故,那些細微的觀察,都讓這個遙遠的國度在他筆下變得如此真實可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本關於跨文化交流、個人成長和情感歸屬的深刻的記錄。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樸實而真摯的力量,仿佛一位長者在嚮你講述他的人生故事,也仿佛一位充滿智慧的導師在引導你認識一個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舒衡哲教授以其深厚的曆史學功底,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畫捲。他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觀察尤為細膩,那些發生在街頭巷尾、尋常百姓傢的變化,在他眼中都充滿瞭曆史的意義。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描繪,那種在睏難麵前不屈不撓、在變革麵前勇於探索的勁頭,令人肅然起敬。他並沒有迴避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問題,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包容的態度去審視,這更顯現瞭他作為一位學者應有的嚴謹和擔當。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社會現象和文化細節,都引發瞭我強烈的思考,讓我對中國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分享的個人經曆,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外國人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與之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這種跨越國界的理解和認同,是本書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