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处女作《信息之美》为我们展现了数据可视化的迷人魅力。此次再度创作《知识之美》,不仅仅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而是更进一步提升到了信息、知识的高度,涉猎广泛,内容涵盖军事、科学、历史、政治等,加上独具新意的数字设计,相信会是又一本“奇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从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然而与此同时,如何快速地从瀚如烟海的信息中吸收养分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换个角度来看,当今的时代凡事都讲求效率,倘若无法第一时间吸引到读者的关注,实现快速有效的知识传播,便很难拥有忠实的读者。
作为一种数据、信息或知识的视觉表现形式,信息图应运而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图也获得了广泛流行。本书适合所有从事媒体宣传、信息图创作的朋友阅读,也可供数字创意爱好者参考阅读。
大卫·麦克坎德莱斯(David McCandless),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他的作品遍及英美30多家杂志和世界各地的网站。当前,他作为一名创新顾问服务于Orange和BBC,并为《连线》和《卫报》撰写关于网络、地下文化以及“一切有趣事”的文章。
译者介绍
盛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硕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智能设计方向博士在读。初时是单纯地被新鲜的漂亮信息形式所吸引,随后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进一步体会到信息可视化的魅力和价值。希望本书能让国内的读者更好地领略信息之美。
温思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硕士。就读期间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了图研所,开始的契机是从产品的设计表达中体验到信息展示的魅力,毕业后创办图易设计(TUYI Design),开始了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的新征程。偶然获得机会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工作,为能为信息可视化在国内的空白添上淡淡的一笔欣喜异常,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国内虽然寥寥无几但正迅速增加的关注信息可视化的朋友们。
李程,原栖息谷思维导图版主,现为商务思维导图应用培训师,钟情于图形可视化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在做行业白皮书时,因找行业信息大数据如何在商业期刊的可视化应用方案而与图研所结缘,后毛遂自荐成为其运营者。感谢此次翻译工作,给我一个最近距离地感受信息可视化之宏伟壮观的机会。本书为读者开启上帝视角,重新看待我们周遭的世界,能从大眼入手,不被细节所惑。
孙丹洋,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数字与媒体专业,毕业后成为图易设计的小伙伴,一直从事UI设计工作,对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充满兴趣。后赴美国萨凡纳艺术学院攻读交互设计专业硕士,希望毕业后继续从事UI设计相关专业,并能够将信息可视化的思路及理念应用到UI设计工作当中。本身是个特别感性的性格,所以开始在做翻译时很难适应,好在原作者的题材和切入点都非常感性,才有了坚持到底的兴趣。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将越多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可视化,就越能感受和理解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理解确实很关键。当你能够理解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到它的结构:它们是怎么连接的,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它们相对于其他东西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它是怎么适配的。你能看到—感觉到—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适配。你懂的。但是,你真的理解了么?
我意识到,上下文背景正是这些连接所发生的领域,也是我们将任何新信息所注入的网络所在,这解释了为什么当一些东西被带入进来时,我们可以突然理解它。对我们来说,这种感觉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配进入我们已经知道、理解和可以关联起来的东西的网络——也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
你以这种方法理解的信息越多,就有越多的连接和上下文背景关联出现,就有更多的信息开始变化和成长为知识。
我正在探究其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有机氛围,它就像是一个有机的网络,这个网络内部有相互的连接,有知识的根系和分支。它自我组织,变得更加蜂窝网络化、有机化,具有边界和框架,形成了“知识的主体”。它的分支体系可以跨学科进行横向的相互连接,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但是有时它的发展根系也进行纵向的拓展,在同一知识范围内向更深和更高的层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深入的理解”和“知识的深度”。
信息的重点在于“即时”和“发生了什么”。新闻就是这样一个信息的完美例子。相反,知识更加关注前因和后果,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这就是“怎样”和“为什么”。
这本书中的一些图表看起来有些复杂,还有些深奥。这并不是我刻意要这样,而是更多受制于一种驱使——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地回答这种“怎样”和“为什么”的驱使。直到我的答案已经覆盖了所有的主要问题,这才看起来像是“知识”。
这时我会经常遇到“没完没了的图表”。我通常以一个问题开始,却会引出三个或者更多的其他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从其他领域引入问题,这又会引发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问题。突然间你会发现,一个图表已经扩展成了十个图表!我想,这就是所谓“对知识的追寻”——一种血腥残酷的无限扩展!
最终,这本书中的每个图表都会在每页的下面配一个在线资料库,这是一些“知识的源泉”。于是你还常常会发现这个可视化图表中无法涵盖的额外研究和数据。真是抱歉啊——有时候确实停不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信息图表已经有了或者将要以网上互动的方式来呈现。为你自己筛选和过滤知识,并且探寻知识的丰富性,将你的所想可视化,细细品味,那么它也将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求”,一如它所带给我的那样。
David McCandless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构建我们认知框架、改变我们思维方式的力量。而“美”,则是一种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体验。《知识之美》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猜想,它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次对知识本体的深度探索,一次对知识背后隐藏的普适性原则和规律的追寻。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去发现那些潜藏在不同知识领域中的共通之处,去感受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所蕴含的逻辑之美、结构之美、甚至是一种“和谐”之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对于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不再仅仅把知识看作是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滋养心灵、丰富人生的艺术品。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感悟,让我能够在看待这个世界时,多一份审美的眼光,少一份功利的考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厚重感”,并非物理上的沉甸甸,而是它所蕴含的知识本身的重量。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学者,但我对许多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因为某个概念、某个理论而陷入沉思,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很难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更不用说从中体会到“美”的韵味了。我希望《知识之美》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会不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维度切入,揭示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一张巨大的星图,将那些曾经孤立的星辰连接成壮丽的星座。我期待它能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我习以为常的认知,让我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刻规律。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淹没了,反而失去了探寻事物本质的耐心和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看见”知识本身的美,如何在这种看见中获得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感。
评分刚收到这本《知识之美》,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光是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质感就已经让我非常期待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沉静却不失灵动,透露着一种“内秀”。拿到手里的感觉很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细腻而有分量,这让我感觉在阅读一本实体书的时候,更能沉浸其中,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书那样轻飘飘的,一翻就过去了。我特别喜欢这种厚实的纸张,它能承载更多的信息,也更能让翻阅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如同它本身的物理形态一样,扎实、有深度,能够带给我一些真正能够触及心灵的启发。我对作者的叙事方式和逻辑构建非常好奇,不知道他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网,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美”的维度。我猜想,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一种将理性与感性巧妙融合的尝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通过怎样的例子、怎样的论述,来阐释“知识之美”这个主题。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冰冷的数字、抽象的理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诗意和哲理。
评分从封面上那沉静却富有张力的色彩搭配,我隐约感觉到《知识之美》并非一本寻常的书。我总觉得,真正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更应该是一种能够引发“感悟”的体验。而“美”,恰恰是这种感悟最直接的体现。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阐释“知识之美”?这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比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然后层层深入,去揭示那些支配这些宏大叙事的底层逻辑和美学原则。又或者,它会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比如一个数学公式的巧妙,一个物理定律的优雅,来展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和谐之美。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看到,知识的边界是可以被打破的,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出一种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认知图景,从而提升我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存在的理解。
评分拿到《知识之美》的瞬间,就被它低调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所吸引。这是一种不需要喧嚣就能引人注目的设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敛的智慧。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知识”的书,它们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利用知识去提升自我。但《知识之美》这个书名,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超越功利的美学价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知识之美”的?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还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又或者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知识不仅仅是冰冷的符号和事实,更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触动心灵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由知识构成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学、艺术、人文不再是割裂的学科,而是相互辉映、浑然一体的存在。我尤其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发现那些隐藏在科学理论背后的诗意,体会到数学公式的优雅,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图书正版,纸张不错,内容满意!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书很好,学习一下新技术,是正版图书。领券满600减400,优惠很大,一次买了很多看看
评分可视化沟通:用信息图表设计让数据说话(全彩),学习指导手边书
评分感觉可以,如后面觉得好,会推荐亲戚朋友过来买。
评分内容不错,丰富多彩,适合慢慢琢磨
评分讲数据可视化比较全的一本书,彩色的
评分质量很好,物流很快,可以的
评分好书,关注了很久,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