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国荣 著
图书标签:
  • 实证主义
  • 中国近代哲学
  • 哲学史
  • 现代中国思想
  • 知识社会学
  • 科学哲学
  • 方法论
  • 修订版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59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从哲学的逻辑演进看,实证主义的理论先导可以上溯到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而其更广的历史根据则内在于近代科学的发展。经验论传统的制约,使实证主义将哲学的论域主要限制在现象界,拒绝讨论可经验的现象之外的“形而上”问题;近代科学的凯歌行进,则使实证主义一开始便较为关注与实验科学相关的逻辑及科学方法,并力图实现科学的统一及哲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的如上趋向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哲学走向近代的历史需要。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东渐的西学从声、光、电、化等具体科学扩及哲学观念,实证主义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西方近代的实证主义在其衍化过程中,历经数代,并形成了不同的支流,这种变迁演化,在中国控也几乎一一得到了再现。

内容简介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包括有实证主义的东渐、徘徊于形而上学与实证论之间、实用主义的引入与变形等五章的内容。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自19世纪后期开始,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西方近代的实证主义在其衍化过程中,历经数代,并形成了不同的支流,这种变迁演化,在中国也几乎一一得到了再现。

作者简介

杨国荣,男,1957年10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16年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实证主义的东渐
一、实测内籀之学
二、实证原则与功利主义
三、无对之域的双重意蕴
第二章 徘徊于形而上学与实证论之间
一、从形而上学到实证论
二、实证论的双向展开
三、实证论的限度:二难困境
第三章 实用主义的引入与变形
一、拒斥超验之道与认同自然主义
二、善 与 真
三、方法论上的中西会通
四、实用主义与马赫主义的合流
第四章 新实在论的融入与逸出
一、重建形而上学
二、命题的二重化与辨名析理
三、人生境界说:扬弃元伦理学
第五章 走出实证主义
二、对唯主方式的诘难
三、概 念 论
四、接受总则与归纳问题
余论
附录一 存在与境界
附录二 认识论的广义视域
附录三 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
附录四 中国哲学的近代衍化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实证主义的东渐
  一、实测内籀之学
当严复超越“技”、“器”,从哲学的层面向西方寻求实测内籀之学时,他所遇到的首先是以孔德、穆勒、斯宾塞等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实证主义。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看,早期实证哲学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近代实证科学方法的诠释与引申。孔德将培根以来注重事实的精神,视为实证哲学的基本要求,并把观察、实验、比较及历史等方法,列为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主要方法。穆勒进一步将实证科学方法加以系统化与具体化,创立了完整的科学归纳法。斯宾塞则把科学方法分为三类,即抽象科学的方法(逻辑与数学方法)、抽象一具体科学的方法(物理学与化学等方法),以及具体科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的方法,并主张将这些方法同时引入社会学研究。尽管实证主义者对科学方法的规定存在种种缺陷,如孔德将逻辑学排斥在实证科学之外,穆勒则表现出归纳万能的偏向,等等,但是,注重近代实证科学方法,并将其纳入实证哲学之中,确实构成了实证主义的显著特征。
  ……
实证主义的目光:审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与传承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的导读或梗概,亦不涉及对该书具体内容的任何阐释或评价。我们在此呈现的,是一幅描绘中国近代思想转型时期广阔图景的画卷,旨在勾勒出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各种思潮如何碰撞、交融,最终塑造了中国哲学走向的宏观脉络。 一、 思想的破晓:西学东渐的洪流 晚清中国,古老的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也带来了全新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天朝上国”的迷梦被历史的巨浪击碎之际,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中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这股“西学东渐”的思潮,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代思想的面貌。 最初的接触,多以器物层面为主,即所谓的“器物之学”。洋务派官员们引进西方的科技、军事装备,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当他们接触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乃至社会组织形式时,便意识到仅仅模仿技术已不足以应对列强的挑战。思想的启蒙,由此拉开了帷幕。 各种西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其中不乏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经典。赫胥黎的“进化论”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梁启超借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激昂地鼓吹革新,试图唤醒国人变革的意识。同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等政治哲学思想,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解西方现代政治的理论框架。 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也带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和方法。教会创办的学校和出版机构,成为西学传播的重要阵地。然而,西学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它常常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成为摆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前的严峻课题。 二、 转型中的哲学:新旧之间的张力 中国近代的哲学转型,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充满挣扎的过程。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部分人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其僵化保守,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尽管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但他们在思想上对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试图从中汲取可以与时俱进的精华,同时抛弃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糟粕。 然而,也有另一部分人,他们看到了传统思想中蕴含的智慧,并试图将其与西方的思想进行融合。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为现代中国提供独特的精神资源。章太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批判西方的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整理国故,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发掘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新思想。 在哲学思想的层面,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传统本体论、认识论的讨论,转向对价值论、伦理学的关注。当国家面临存亡之际,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如何确立新的道德规范,成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的传入,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三、 严谨的目光:科学精神的呼唤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科学”作为西方文明的核心要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器物层面来看,科学技术代表着西方强大的国力;从思想层面来看,科学精神则代表着一种理性、实证、求真的思维方式。 “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一同被视为拯救中国的两大灵药。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迷信、专制和落后思想。他们认为,只有拥抱科学,才能摆脱愚昧;只有践行民主,才能实现解放。 科学精神的呼唤,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的推崇,更体现在对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方法上的要求。过去那种玄谈、空论的哲学研究方式,开始受到挑战。知识分子们开始认识到,哲学研究需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这种对“实证”的追求,虽然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有所差异,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维度。 四、 民族精神的重塑:在批判与继承中寻找出路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地反思和重塑。他们既要批判自身文化的不足,又要努力发掘其积极因素,以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中国。 这一时期,关于“民族精神”的讨论此起彼伏。有人强调要回归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如孝、悌、忠、信,认为这些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有人则主张要吸取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个人主义,以打破传统的等级制度和束缚。 哲学思想的探讨,也围绕着如何确立现代中国的价值体系展开。对“人性善恶”、“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国家与个人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既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西方思想的回应与借鉴。 五、 探索的足迹:哲学流派的涌现与发展 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流派的特点。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如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现象学等等,都在中国找到了传播的土壤,并与中国本土的思想发生了复杂的互动。 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将实证主义的方法引入哲学研究,强调经验证据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他们试图构建一种更加客观、严谨的哲学体系,以摆脱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色彩。 另一部分学者则更关注社会改造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他们提供了分析社会矛盾、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武器。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强调行动、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不谋而合。 同时,一些学者也对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绍,如新康德主义对中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对中国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拓展等等。 结语 中国近代哲学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在民族危亡的紧迫感中,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们既要批判旧的,又要建设新的;既要借鉴外来的,又要植根本土。 本书(此处仅为展开论述,并非对具体书籍内容的指代)并非是这一宏大叙事的终点,而是这场思想探索旅程中的一个节点。它邀请我们去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去理解那些曾经激荡过的思想火花,去感受那些在变革与传承中不断寻找自身出路的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脉动。这是一段关于中国思想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塑造自身独特面貌的精彩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心灵的迷宫:现代心理学与自我发现之旅》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人类意识深处的种种悖论与挣扎。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著,而是更像一次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探险”,带领读者穿越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到荣格的原型神话,再到当代认知科学的前沿理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潜意识”这一概念的重新解读,作者没有停留于传统的精神分析框架,而是结合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探讨了情绪记忆如何在生理层面固化我们的行为模式。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那些源于临床实践的真实故事,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读完后,我感觉对自身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仿佛获得了一张解读自己日常困惑的“地图”。它在试图搭建一条连接理性认知与非理性冲动的桥梁,对任何渴望进行自我审视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天体物理学的伦理边界:人工智能、深空探测与人类的未来责任》,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这本书巧妙地将硬核的科学前沿问题,与深刻的哲学思辨结合起来。它探讨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例如,在讨论对外星生命的接触伦理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详尽分析了不同文明接触可能带来的信息熵失衡,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可能带来的傲慢与风险。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在决策链条中作用的讨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当我们把高风险的科学决策权部分移交给算法时,我们是否也在同时放弃了作为物种的“道德主体性”?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极具启发性,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琐事,去思考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定位与义务。

评分

《烹饪的诗学:从分子料理到家庭传承的味觉美学探索》,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食谱”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烹饪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食材、历史、化学和情感交织而成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他能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比如美拉德反应的精确温度控制,描述得如同油画般富有层次感。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风土”和“记忆”的部分,作者探讨了特定地域的食材如何承载了文化基因,一道简单的家常菜背后,可能蕴含着几代人的生活哲学。书中对不同烹饪工具的偏好和使用技巧的探讨也极其深入,比如铸铁锅与不锈钢锅在导热性上的差异如何影响最终菜肴的口感,这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了对“器物精神”的探寻。合上书页时,我忍不住想立刻去厨房,用一种更虔诚、更具仪式感的方式去对待下一餐的准备。

评分

《古罗马水道系统工程学:韧性、资源与帝国衰亡的隐喻》,这本书的叙事角度相当独特,它把焦点放在了一个看似枯燥的工程结构上——水道。然而,作者的叙述技巧高超,他把宏大的帝国兴衰史,通过水流的引入与断绝巧妙地串联起来。书中对古罗马水力学技术的还原,细节丰富到令人拍案叫绝,从铅管的冶炼工艺到虹吸原理的实际应用,无不体现出严谨的考证。但真正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如何论证水资源管理不善如何成为了帝国由盛转衰的“内爆点”。那些曾经代表着文明巅峰的引水渠,最终成为了维护庞大人口和奢靡生活的沉重负担,甚至在后期成为了社会不公的象征。这使得本书不再仅仅是工程史,更像是一部关于“过度复杂化”的文明警示录,读来让人在敬佩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的过度依赖产生了隐隐的忧虑。

评分

最近拜读了《数字时代的叙事重构:从超文本到沉浸式体验》,这本书对于理解我们当前的信息消费模式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姿态,审视了媒介变迁如何重塑了人类讲故事的方式。他犀利地指出,传统的线性叙事正在被碎片化、非固定的“节点网络”所取代,这极大地改变了读者或观众的参与感和意义建构过程。书中对“临场感”在虚拟现实和互动媒体中的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拆解,探讨了技术如何模糊了观察者与参与者之间的界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信息过载下的注意力稀缺”的分析,作者认为,在泛滥的信息流中,真正稀缺的不再是内容本身,而是能够提供清晰、有价值“过滤器”的叙事结构。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对未来媒体形态的富有想象力的预测,读完后,看待任何一部电影、一个APP界面,都会多了一层对其内在叙事逻辑的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