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不妄设,名不徒取
用中医原创思维揭秘腧穴之奥
看似一穴一术,实为自成体系之医道
溯本求源,复古经穴之本来面目
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触
穴不妄设,名不徒取。针灸非一穴一术,而是自成体系的医道。本书从中医原创思维出发,着眼穴名,揭开腧穴之奥;立足中医经典视角观察,复古中医的本来面目,论述了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循行,注重腧穴名称的释义,特别注重腧穴的气血运行状态以及穴性,使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与天地之气味相应。本书角度新颖,发人深省,相信你读来必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悟,可供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讲述了经络的概念、源流、组成、基本功能、临床应用和腧穴的分类、配伍与处方,并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穴位主治,引经据典,并立针灸处方,使经典与临床相结合,是一部理论与临床并重的难得的著作,适于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者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朱燕中,男,198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学士学位。曾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生。2001年至今,在美国天人相应针灸诊疗中心主任。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获东方医学博士学位。《中医杂志》英文版特邀编委。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导师。
多年前就有写这本书的冲动,我在美国教中医很多年,一次看到一本学生必读的英文版针灸书,书中将公孙穴译成“爷爷和孙子”,将商阳穴译成“阳的交易”,心底有一种感觉,有责任写一本书,澄清腧穴的本质。十四经腧穴的名称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穴名内容涉猎广泛,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合人事。腧穴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最直接、最准确、最完整的信息,而且没有遗失和删改,是古代圣人思想的结晶,是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为后世了解古代文化,掌握中医逻辑,理解腧穴本质,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因此,读懂穴名,对中医概念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古代圣人是人,不是神,腧穴经络是基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制定的,因此我研究经络腧穴强调要从常人的逻辑思维出发,并且还要从经典的视角观察,复古中医的本来面目,充分阐明古人依据自然法则所制定的医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不要局限于现代常规思维模式。
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进一步阐明《内经》经络体系;二是通过对腧穴名称的注释,复原古人赋予腧穴的内涵。名不虚设,穴不徒取,腧穴名称是揭开腧穴秘密的钥匙。本书内容的独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书中介绍了
《内经》经络学,《内经》中所介绍的经络知识,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逻辑深刻,今天的教科书多没有触及其实质内容。《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身小宇宙,是立体的,是有机的,是运动变化的。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自然有天地日月、山川水泉,人体有心肺、脾胃、肝肾及经脉气血与之相应;天地间有云雨、湖海,人有气水升降出入、四海气街与之相应等。本书重在强调中医理论的逻辑性,还有很多观点也是本书特别提出,如关于终始、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经别、经水、大络等概念的深入探讨。
腧穴方面,本书着重腧穴名称的注释,新开辟了腧穴的[气血运行状态]以及[穴性]。中医临床治疗主要有中药和针灸两种模式,两者有着本质不同,中药是外来的,以治病为目的,腧穴是自身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腧穴的命名主要反映身体生理现象,不是以祛邪治病为其首要目的,因此在分析穴名时,要根据其所在部位、经脉归属,结合天人相应关系,尽可能地贴近其生理属性,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思考。例如阴市穴,阴市者,阴气聚积之处,阴盛则阳气收藏。阴市之名不是因为阴寒之邪聚集而得,是因其属性而得名。阳明主降,阴市之上有伏兔,阴精伏藏之处。从髀关开始,阳气开始收藏,因此有伏兔之藏精,阴市者阴盛,阳气因此得以收藏,所以《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都认为本穴禁灸。
本书特别列出的腧穴[气血运行状态]一项中,介绍了气血运行状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指腧穴之气与经脉相将而行,运行于经脉内外,一般经穴都有这个特点。二是气血运行于脉外,与经脉运行不同,应天道而行的状态,即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典型腧穴有五输穴等。
本书独特之处还在于强调穴性的重要性,目前中医院校针灸教材中只讲腧穴主治,不讲穴性和功能。所谓穴性是指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并与天地之气味相应,例如五输穴就具备了阴阳五行六气的特殊属性,阳经的六输穴对应六气,阴经的五输穴对应五味。其他腧穴属性还与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他属性相关,掌握穴性对穴位的准确使用至关重要。
本书难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太吸引人了,《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它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饱含着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一种深入骨髓的中医哲学。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关于腧穴的讲解都比较模式化,缺乏一种“活”的生命力。这本书似乎要打破这种传统,用“原创思维”来重新解读,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很好奇,它会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种“原创”呢?是会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还是会挖掘古籍中被忽视的精髓?亦或是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毕竟,腧穴在中医里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点,更是通往健康的关键节点。如果能有一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腧穴背后的逻辑和运行机制,那将是对我学习中医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中医理解世界的新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如何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穴位,用一种全新的、令人豁然开朗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道”。而腧穴,无疑是通往这条“道”的重要门户。《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这个名字,恰恰点出了我最渴望的东西——一种源自原创思维的、对腧穴的深刻理解。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腧穴的书,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知道这个穴位叫什么,在哪个位置,能治什么病。但这本书的“原创思维”让我看到了突破的可能。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是记忆,而是真正理解腧穴存在的原理,它们与人体气血、经络、脏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是否会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来展现腧穴的奥秘?比如,是否会结合一些临床案例,让我们看到“穴之道”在实际应用中的威力?我希望它能让我感觉到,每一个腧穴都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节点,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拿到《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感。不是指书的厚度,而是指它所蕴含的知识深度和思想广度。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医核心的著作,一本能让我摆脱“知其然”而追求“知其所以然”的书。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腧穴的运用正是这种哲学思想最直观的体现。如果这本书能真正用“原创思维”来解读腧穴,那么它一定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体的生命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构建这种“原创思维”?是会从经络的循行、气血的运行,还是会从脏腑的功能、病邪的侵袭等多个维度去阐释?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某个穴位的具体主治,而是它在整个中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它与人体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是它如何被“原创性地”应用于临床,产生奇效。这本书能否让我真正领悟到,每一个腧穴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精妙的生命奥秘?
评分《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这个书名,就像一扇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在中医这条路上摸索,对于腧穴的理解,虽然有所掌握,但总觉得少了点“神韵”,少了点“灵气”。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描述去记忆和运用,但似乎无法真正触及到腧穴背后那更深层次的“道”。这本书的“原创思维”四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期待它能超越传统理论的束缚,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解读方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原创思维”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腧穴的?它会不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比如从人体的生命能量场,或者从天地自然的规律,来阐释腧穴的功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道”融入到对每一个腧穴的讲解中,让我们不仅仅是学会“用”穴,更能“悟”穴。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提升中医理解层次的绝佳机会。
评分坦白说,《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在中医的道路上探索,但总感觉在对腧穴的理解上,似乎总隔着一层纱。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知道这个穴位管什么病,但很难理解为什么它会管。这本书的“原创思维”四个字,给了我极大的希望。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和见解,甚至可能是对现有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我特别想知道,它会如何“解读”这些腧穴?是会从解剖学的角度去探究,还是会从能量学的角度去阐释?亦或是会结合一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腧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它应该能教会我如何从整体上去看待一个穴位,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去灵活地运用这些“穴道”的智慧。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真正理解到“道”的层面,那么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