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迅速,为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设施园艺产业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世界设施园艺专家面前的重大课题。《设施园艺科技创新进展:2018第五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研讨会论文集》选择以“节能、高效、绿色、智能”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希腊以及国内的40余位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围绕设施结构工程、环境模拟与调控、高效栽培、节能与新能源利用、LED光源、新型材料与装备、太空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植物工厂等热点内容进行交流与研讨,探讨实现设施园艺绿色安全、提质增效的技术途径,并汇集与会专家的50余篇论文,正式编辑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综述
Towards Sustainable Smart Plant Factories with LE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henotypi ng Uni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CFD Modelling of Crop-climate Interaction in Greenhouses
Manipulating Light Environment for Enhancing Growth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Basil Plants under Indoor Controlled Environment
植物工厂人工补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植物无糖培养技术在苹果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n Active Solar Heat Storage-Release System in a Chinese Solar Greenhouse
不同转速下不同介质搅拌产热效果研究
内置空气-卵石槽提高日光温室地温的研究
黑龙江省保温墙体日光温室冬季热环境分析
夏季遮阳对大棚甜椒生长与蒸腾作用的影响
温室多层立体栽培下增加人工补光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营养液作为贮热体系的热传导规律分析
日光温室蔬菜物联网智能预警预测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日光温室装配式墙体结构创新与热工性能初探
湿热一高压静电场混合引发恢复洋葱种子潜在活力的生物学机理研究
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初探
温室茄子日参考蒸散量估算及评价研究
一种日光温室前屋面热贯流系数的估算方法
日光温室燃池辅助加温系统应用试验研究
温室全屋面外保温设计
番茄茎秆不同部位声发射频谱响应特征差异性分析
负水头灌溉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生长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CO2增施对四川弱光区设施黄瓜叶片光系统功能的影响
贮藏条件对蔬菜种子质量和贮藏寿命的影响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环境性能比较
高效能日光温室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设施栽培理论和技术
Evaluation Of The Aeroponics,Hydroponics and Vermiculite Systems for Greenhouse Tomato Production for Antarctic and Long—Duration Spaceflight
不同坐果方式对温室番茄糖含量的影响
光质对西兰花芽苗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S-腺苷甲硫氨酸对黄瓜断根扦插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不同补光灯对设施草莓光合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不同红蓝配比LED光源对生菜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潮汐灌溉液位深度对多层栽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分区滴灌施氮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盐胁迫下CO2加富对黄瓜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草石蚕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基于枸杞枝条粉的复配基质对辣椒育苗效果的影响
水氮耦合对泥炭培番茄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不同灌水量对温室秋茬茄子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光辐射灌溉量的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研究
小白菜N素动态积累及N素需求分析研究
不同氮水平下增施CO2对番茄植株叶片养分的影响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秋茬礼品西瓜耗水特征分析
夜间日光温室黄瓜顶部叶片结露时长模拟
营养液高度对生菜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
Overhead Supplemental Far-red Light Stimulates Greenhouse Tomato Growth under Intra-canopy Lighting
提供肾脏病患食用的三低水耕莴苣之栽培
纳米碳与枯草菌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影响
红蓝白光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锌钾营养耦合对温室无土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
前言/序言
自2009年以来,借助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寿光市人民政府先后于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在博览会期间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 ( High-Ievel International Forum on ProtectedHorticulture.HIFPH)。论坛主要以 “低碳、节能、高效、安全”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数十位知名设施园艺专家以及数百位参会代表,就设施园艺科技进展、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温室结构工程、环境模拟与优化控制、LED光源、设施高效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论坛的成果之一,四届论坛还汇集与会专家的200余篇论文,正式编辑出版了四本论文专集,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迅速,为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设施园艺产业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世界设施园艺专家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本届论坛选择以“节能、高效、绿色、智能”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希腊以及国内的40余位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围绕设施结构工程、环境模拟与调控、高效栽培、节能与新能源利用、LED光源、新型材料与装备、太空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植物工厂等热点内容进行交流与研讨,探讨实现设施园艺绿色安全、提质增效的技术途径,并汇集与会专家的50余篇论文,正式编辑出版。
在论坛组织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Wageningen University)、日本千叶大学(Chiba University)、山东省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植物工程”团队)和“863”课题( 2013AA103004)资助出版。
由于时间仓促,论文集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设施园艺科技创新进展:理论、实践与未来展望 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效、集约、可控的生产模式,在保障农产品供给、提升品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自古以来,人类便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改造和优化作物生长环境,从最初的简易温室到如今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化设施,设施园艺科技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自然规律、突破技术瓶颈、满足社会需求的辉煌篇章。 一、 设施园艺的演进与发展脉络 设施园艺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人类早期对温室的朴素认知。古罗马时期,人们已利用透明材料(如云母)搭建简单的温室以抵御寒冷,延长作物生长季节。进入近代,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温室结构逐渐完善,为作物提供了更稳定的生长环境。二战后,尤其是在上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设施园艺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温室建造、环境调控、作物管理等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为设施园艺注入了新的活力。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设施园艺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温室、精准农业等概念。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成分等关键环境参数,还能通过算法进行分析和预测,自动调整灌溉、施肥、通风、补光等环节,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这种“按需供给”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 设施园艺的内涵与关键技术领域 设施园艺的核心在于“人工创造和调控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温室,还包括塑料大棚、网室、育苗室、植物工厂等多种形式。这些设施为作物提供了理想的光、温、水、气、肥等生长条件,使其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能够周年生产、反季节生产,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飞跃。 当前,设施园艺科技的创新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环境智能调控技术: 这是设施园艺的核心。包括高精度环境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实现对光照强度、光谱、温度、湿度、CO2浓度、pH值、EC值、土壤水分等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逻辑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实现对通风、遮阳、加温、降温、补光、灌溉、施肥等系统的精准自动化控制。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更是能够根据作物生长模型和实时数据,自主优化环境参数,实现“千株千策”的精细化管理。 2. 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技术: 传统的水肥管理方式往往存在浪费和不均衡的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通过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将溶解在水中的肥料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即时需要,即时供给”。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或基质的养分情况,自动计算并配比施肥方案,实现水肥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养分流失,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作物生长模型与智能诊断技术: 建立精准的作物生长模型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前提。这些模型能够模拟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过程,预测产量和品质。智能诊断技术则通过图像识别、光谱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作物的长势、健康状况,识别病虫害、营养缺乏等问题。结合生长模型和诊断结果,系统能够为作物提供个性化的生长方案,及时进行干预,将损失降到最低。 4. 新型设施材料与结构技术: 设施的结构和覆盖材料对光照、保温、透气性等至关重要。新型高透光、保温、耐久性好的薄膜材料,以及能够实现智能响应(如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的材料,都在不断涌现。同时,模块化、标准化、易于拆装的设施结构,以及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的设计,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5. 设施园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设施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大面积蔓延。因此,绿色防控技术在设施园艺中尤为重要。这包括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释放寄生蜂)、物理防治(如诱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的使用,以及利用环境调控技术(如高温、低温、湿度调控)来抑制病虫害发生。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系统”式的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可持续生产的关键。 6. 设施园艺光照技术: 自然光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人工补光技术,特别是LED补光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精确控制LED的光谱(红、蓝、远红、紫外等)、光强和光周期,可以优化作物的光合作用、形态建成和营养物质积累,甚至调控开花、结果等生理过程。未来,结合AI的LED光源将能够为作物提供“定制化”的光照方案。 7. 设施园艺机械化与自动化装备: 从自动化播种、移栽、施肥、喷药,到采摘、分拣、包装,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无人驾驶的农用机器人、精准农业的无人机应用,以及智能采摘机器人等,正在逐渐改变设施园艺的生产方式。 三、 设施园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设施园艺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 高昂的初始投资: 智能化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和小型农户中的推广。 技术集成与应用门槛: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是关键。 数据安全与隐私: 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能源消耗: 部分设施(如温室)的加热、降温、补光等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要课题。 标准与规范的建立: 行业标准的缺乏,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设施园艺科技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智能化与集成化: 更加强调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从环境调控到作物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 精准化与个性化: 依据每株作物甚至每个生长阶段的需求,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方案,实现“千株千策”。 绿色化与可持续化: 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与设施园艺的融合: 结合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更适合设施环境、抗病性更强、产量和品质更高的优良品种。 面向特定区域和作物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以及特定作物的生长规律,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和装备。 可负担性与易用性的提升: 降低技术门槛和使用成本,使更多农民能够受益于先进的设施园艺技术。 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不断优化作物生长模型和管理策略,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设施园艺科技的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协同进步的过程。它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类应对粮食安全、资源环境挑战、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未来的设施园艺,将是更加智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