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之忠,林锋 著
图书标签:
  • 范蠡
  • 陶朱公
  • 春秋
  • 商人
  • 商业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经商
  • 励志
  • 财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3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4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南阳,是中华智慧文化的一方宝地,也是黄河流域——儒家文化与长江流域——道家文化的一个交汇之地。灵气所集,人才荟萃。从姜子牙到范蠡再到诸葛亮,闪闪发光的智慧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上传递。
无论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帝王之学,还是春秋以来的霸王之道,从齐国首霸到秦国崛起,晋国和楚国陆续称霸,都离不开“经济”二字。谁能将这套商业之道彻底参透,就可以“上富其国,下富其家”。
在计然的培养下,范蠡的志向渐渐明确,那就是做姜子牙、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文种的到来,为他的梦想推开了一扇通向现实的窗户……

内容简介

青年时代,范蠡从老师计然处学到“上富其国,下富其家”的商业之道,并且将这套商业哲学运用到帮助勾践复仇灭吴的实践中。他和文种在这一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而和美女西施的一段旖旎恋情,荡气回肠,传为千古佳话。
功成身退之后,范蠡改名鸱夷子皮,来到齐国经商,继续实践他的商业哲学。很快,他积累了千金之富,被齐人推举为“卿相”。范蠡由此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不详”,散尽家产,来到陶邑,易名陶朱,并遇到了他一生的竞争对手,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位商业奇才端木子贡。
在陶朱公的一生中,三次积攒了千金之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他将经商从“聚财”的功利境界提升到“散财”的哲学境界,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

作者简介

安之忠
著名企业家,文学爱好者,贵州双龙集团创始人。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商会副会长等。
林 锋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企业文化》杂志社副主编。曾就读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专业。作品以长篇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有《苍狼秘史》(全三部)、《曹雪芹家族》(上中下)等。

目录

目 录
??? 上部 惊世奇才 第一章 文种访贤_002
第二章 吴越争锋_021
第三章 转危为安_037
第四章 入吴为囚_053
第五章 美人之计_066
第六章 少女情怀_091
第七章 子胥之死_103
第八章 反败为胜_121
第九章 急流勇退_132
第十章 缁衣救美_143
下部 商人鼻祖
第十一章 鸱夷子皮_152
第十二章 再见钟情_170
第十三章 辞相挂印_186
第十四章 子贡闻道_193
第十五章 猗顿求富_209
第十六章 兵车止战_223
第十七章 千金救市_233
第十八章 聚宝天下_241
第十九章 天命难违_249
第二十章 浮海升仙_260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种访贤
南阳,是中华智慧文化的一方宝地,也是黄河流域——儒家文化与长江流域——道家文化的一个交汇之地。灵气所集,人才荟萃。从姜子牙到范蠡再到诸葛亮,闪闪发光的智慧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上传递。
文种算不上一个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是一个如同伯乐那样难得的甄别人才“千里马”的高手。他来到南阳,冥冥中仿佛有某种玄机,将他推到了范蠡面前。
范蠡师从计然,而计然据说是老子的高足,著有《万物录》,是一部专门论述“商”即经济之道的著作。其认为:人类社会的竞争,表面上纷乱无序,其实背后都是经济竞争。无论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帝王之学,还是春秋以来的霸王之道,从齐国首霸到秦国崛起,晋国和楚国陆续称霸,都离不开“经济”二字。谁能将这套商业之道彻底参透,就可以“上富其国,下富其家”。
在计然的培养下,范蠡的志向渐渐明确,那就是做姜子牙、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文种的到来,为他的梦想推开了一扇通向现实的窗户……
公元前500年左右一个深秋的早晨,在楚国宛城县衙署中,令尹文种早早就醒来了。
与其说醒得早,倒不如说一夜未睡。因为他心中盘算着,今天要去做一件大事情。
他今天的打扮格外精神:头上高高地挽起发髻,用头巾小心地束好;上身穿一件华丽的短袍,下身穿一条绸缎长裤,脚上一双薄底快靴。因为要走很远的路,不能太过累赘。每天用来练习武艺的青铜长剑悬在腰间,当然是用不着的,不过略作装饰。这么收拾停当,来到院子里,时候已经不早。清新的阳光带着秋日的寒意,晨风吹拂,树上的金黄的落叶打着转儿飘落地面。墙脚几丛花树,饱满的花朵打湿了一夜的寒露,愈发地妖娆。几只小鸟在枝头上跳来跳去,嬉戏追逐,一会儿又站上高处,婉转歌喉。门外传来几声马嘶,似乎连马儿也知道今天要出门办一件重要的事情,按捺不住在蓝天白云下远足的激动,已经在催促主人动身了。
“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文种自言自语了一句,心神清爽,步出门来。几个心腹苍头早已束装待发。
“走吧!”
文种一声令下,一行人跨上马背,在“嘚嘚”的马蹄声中出了城门,沿着田埂上的小路,渐行渐远。
宛城这个地方,四面环山,犹如置身在一个大大的盆底。因为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湿润,不冷不暖,自古以来,就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一条条的河流,滋润了大片的土地。一路行来,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歌声飘绕。当时楚国和吴国连年交战,却似乎没有给这个地方带来多少影响。
尽管是秋日,太阳升起来后,还是有一些灼热。文种等人赶路甚急,不知不觉,竟然出了一头的汗。幸好,前面一条大河,拦住去路,众人寻来船只,连人带马,一同上了渡船。略微喘息的空当里,放眼望去,满眼尽是芦苇的青翠之色;侧耳倾听,耳朵里全是野鸭的嘎嘎之声;抬头往上看,天蓝得让人心醉。
终于,从芦丛里踏出,一阵清风迎面扑来。众人上岸后,重新骑上马背,一路疾行,这便来到一个地方。只见一条弯曲的小溪,潺潺流过脚下。两边都是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弯下腰来,垂向水面。河面上拱立着一座小桥。行至跟前,可以看到在桥头上刻着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三户”。时日既久,字迹已经模糊,上面落满灰尘。不过,一看到那两个字,文种还是高兴起来。 “三户,这么说,已经到了……”
三户,就是他此番寻访贤人的目的地。其时,差不多快到中午了,太阳在头顶上明晃晃的,似乎射下来的每一缕光线,都带着灼人的热量。擦了把汗,文种吆喝一声,让马匹慢下脚步,徐徐行来,后面几人不紧不慢地跟着,保持一小段距离。
过了小桥,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大片茂盛、青翠的橘林。拳头般大小的柑橘,捉迷藏般躲在浓密的枝叶下面。如果刻意去找,多半看不清楚。偶尔磕头碰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丰硕的果实。
楚人爱橘,疆域拓展到何方,橘林便延伸到何方。不论边疆或都城,莫不以橘林为天然标志。以郢都而言,作为楚国的都城,最早是在楚文王时,但几百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修筑城墙。外围橘林,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不炫耀武力,却也不容易轻易攻进去。因为橘林如海,藏得下千军万马。都城如此,普通人家更不用说了,和北方人家用砖、石、土垒成厚厚的围墙,高高地互相防范、隔开来不同,这里的人家,就以几株橘树为界,似隔非隔,若隐非隐,正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咦?”文种从这片翠绿繁茂的橘林里穿过去,不觉眼前一亮。
一片方方正正的土地,种植着粟、麦和豆等旱地作物;几十个男女农人,穿着短衣,挥舞着耙、耜等耕作器具,稀稀落落分布在田间。远处的沟塘里,几个汉子正以竹木为栅,在滩急水浅的地方捕鱼。一排排的茅草屋,掩蔽在几十株粗大的桑树里。几个老汉斜倚在桑树下面,边悠闲地晒着太阳,边吟唱道: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与我有何哉? 嘶哑的歌声,伴随着猪牛的嗥叫,充满了田园清新的气息。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图书简介。 --- 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 公元七世纪,大唐王朝正值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而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新兴的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英明领导下迅速崛起,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吐蕃急需与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制度接轨,以促进其社会的长足发展。就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一场关乎和平、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伟大联姻应运而生——唐太宗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段政治联姻的始末,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交融史诗。它深入剖析了这场联姻背后的复杂政治博弈、唐蕃双方的文化张力,以及文成公主个人命运的曲折与伟大。我们将跟随文成公主的足迹,重返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丝绸之路上千年不变的生命力与智慧。 第一部分:大唐风华与高原崛起 1.1 贞观之治下的盛世气象: 本书首先描绘了唐朝开国之初的恢弘景象。从初唐的战火硝烟到贞观年间的天下太平,重点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及其对西域和北方民族采取的怀柔与征服并济的政策。通过对当时长安城繁华景象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唐朝在制度、艺术、科技上的全方位领先,为文成公主远嫁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吐蕃的苏醒与松赞干布的雄心: 同时,笔触转向青藏高原。吐蕃,这个长期以来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的游牧民族,如何在松赞干布手中迅速整合部落,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书中详述了吐蕃在军事扩张、社会结构重组以及寻求外部支持方面的迫切需求。松赞干布“求和亲”的背后,是对唐朝先进文明的深切渴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联姻。 1.3 和亲的缘由:从误解到诚意 文成公主和亲的过程充满戏剧性。书中细致还原了吐蕃使者禄东赞与唐朝朝廷的几次交锋。这些交锋不仅是外交辞令的较量,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尊严的碰撞。从最初的“唐太宗欲将宗室之女嫁给蕃王”的误传引发的冲突,到松赞干布展现出远超预期的诚意与智慧,最终促成了这桩千古佳话。 第二部分:漫漫长路与文化播撒 2.1 壮丽的嫁妆:科技与知识的载体 文成公主的嫁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她带来的并非仅仅是金银珠宝,而是一个移动的“唐朝缩影”。书中将详细列举随行人员和物品清单,包括但不限于: 工艺技术: 纺织、冶金、制陶的高级工匠,特别是丝织品的织造技术。 农耕知识: 引入了中原的灌溉技术和新作物品种,对高原农业的革命性影响。 典籍文献: 佛经、医书、史书等,为吐蕃的文字创制和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乐舞百戏: 丰富了吐蕃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艺术的融合。 2.2 险阻重重的唐蕃古道: 本书以近乎旅行文学的方式,重现了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前往逻阇(今拉萨)的艰辛历程。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越雪山,经历沙漠的酷热与高原的严寒。沿途的风土人情、自然奇观,以及随行队伍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与磨合,展现了古代交通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 2.3 哲蚌寺与大昭寺的奠基: 到达吐蕃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积极推动汉藏文化的融合。书中重点描绘了她如何在信仰领域扮演的角色,包括对佛教的引进、传播,以及在兴建小昭寺、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安放)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唐蕃友谊的永久纪念碑。 第三部分:影响与遗产的千年回响 3.1 政治上的稳定与军事上的互助: 文成公主的到来,极大地缓和了唐蕃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双方进入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共处时期。书中分析了唐蕃在对抗外部势力(如周边游牧部落)时,如何通过信息互通与军事配合,共同维护了边境的安宁。 3.2 文化融合的深远影响: 文成公主的贡献远超政治范畴。她所带来的文化元素,与吐蕃本土的苯教文化、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最终孕育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藏族文化。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上,更深刻地影响了吐蕃的政治制度和知识结构,为后世藏传佛教的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历史记忆中的“甲木萨公主”: 在吐蕃的历史叙事中,文成公主被尊为“甲木萨”(汉人母亲),受到极高的爱戴。本书将对比分析唐朝史书记载与藏文史料中对公主的不同侧重,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去脸谱化的文成公主形象——她既是政治的棋子,更是文化的使者,是坚韧的女性典范。 结语: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 《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旨在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及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与理解实现共同进步的内在逻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的征服,更在于文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文成公主的故事,是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关系、理解民族交融复杂性的重要钥匙。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融合唐代史籍、吐蕃历史文献及敦煌吐蕃文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叙事生动: 采用历史叙事与人物传记相结合的手法,增强可读性。 视野宏大: 不仅关注宫廷政治,更深入探讨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技术传播的细节。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对民族关系史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严肃的历史传记,结果却发现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商业经典。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陶朱公形象。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存在于历史书中的名字,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商人鼻祖”。书中对陶朱公经商理念的阐述,如“散而复聚,积少成多”、“富贵而能爱人”等,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陶朱公“以人为本”经营哲学的解读,他并非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将诚信、仁义放在首位,这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更是难能可贵。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商业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成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

一口气读完《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与其说是历史的厚重,不如说是智慧的闪耀。我一直以为,历史人物的传记往往是枯燥的,充斥着年代和事件的堆砌,但这部作品却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故事性的笔触,勾勒出范蠡从一个怀才不遇的寒士,一步步蜕变为被后世尊称为“商圣”的传奇历程。书中对陶朱公经商理念的阐述,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商业教科书!那些关于“知时而作”、“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陶朱公“与时偕行”、“藏富于民”等思想的解读,这并非简单的逐利,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伦理。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对待金钱和事业的态度,这种将个人奋斗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思考,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必须说,《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是我近期读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虚构类作品之一。它以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叙事方式,将春秋战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与范蠡这位传奇人物的商业智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显得游刃有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陶朱公“循时而动”、“贵上极货”等商业策略的剖析,这些并非是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市场洞察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范蠡的故事,更是在学习一种“做事”的方法论。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智慧的运用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那种“富而不骄,贵而不恃”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当下所有人深思和学习。

评分

《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这本书,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刚开始翻开的时候,我对范蠡这个人物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上的寥寥数语,知道他辅佐勾践复国,后来却选择功成身退,经商致富。但这本书,把范蠡的“下海”经历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蠡。他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谋士,更是商业上的奇才。书中对于他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如何洞察市场先机、如何化解危机、如何建立商业帝国,都有非常详细的描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范蠡塑造成一个冷冰冰的“赚钱机器”,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在面对国家、亲情、爱情时的复杂情感。这种人性化的描绘,让范蠡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更具感染力。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对范蠡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他是西施的丈夫,以及与越王勾践一同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但《商人的鼻祖:陶朱公大传》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将他塑造成了一位深谙经商之道、智慧非凡的商业巨擘。作者笔下的陶朱公,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从他早期的艰难创业,到官场的浮沉,再到最终功成身退,隐身商海,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描绘也相当细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时期,感受着商业萌芽的勃勃生机。特别是关于陶朱公如何总结出“十二字真经”的论述,以及他对商品流通、市场分析、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独到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让我对“商人”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无商不奸”的偏见,在陶朱公这样的鼻祖面前,是何其狭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