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周氏兄弟识小录

难兄难弟:周氏兄弟识小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恽 著
图书标签:
  • 周氏兄弟
  • 家族史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社会生活
  • 民国史
  • 回忆录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3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28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一生坚守反叛的角色,知堂则希望在调和中寻找更自然的人生。他们兄弟身上有很多值得一谈的故事,随便抓上一把,就是一篇文章。但是,写鲁迅和知堂,实在是一种大冒险,因为写的人太多。如何另辟蹊径,开疆拓土,这是本书作者不犯重,有新意,是作者力图把握的基本原则。作者只写自己发现的一枝一节、边边角角,这也正是掌故的精神。对于名人,不激不随,不捧不吹,是作者的信条。鲁迅身上的光环应该卸下,知堂头上的棘冠不妨搁置,这本小书试着让周氏兄弟回归人与文的本身。


内容简介

《难兄难弟:周氏兄弟识小录》是一部周氏兄弟掌故专辑。书名用《世说新语》之典,意在表明鲁迅、周作人于文学界和思想界的贡献难分轩轾。全书分“闲言周大”与“碎语周二”两个部分。正如辑名所示,本书并非系统研究周氏兄弟的著作,而是作者以写掌故的精神,将自己平时发现的有关周氏兄弟的一枝一节、边边角角,进行挖掘、延展,力求题材不犯重,角度有新意,“用鲁迅和知堂作原料,烹调出的口味新奇的菜肴来”。作者对周氏兄弟,不吹不捧,不落井下石,论必求实,言必有据,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作者简介

黄恽,苏州人,1966年生,供职于苏州杂志社,藏书家、文史学者、掌故家,尤以研究民国文史较为擅长。作者收罗了大量民国书籍和报刊,长于在民国小报上挖掘细节,专注民国时期苏州人物以及近代名家在苏州的经历,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有大量文章发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今晚报》等媒体。

著有《蠹痕散辑》《古香异色》《秋水马蹄》《燕居道古》《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舞文詅痴》《钱杨摭拾:钱锺书、杨绛及其他》《萧条异代》等文史小品集。

目录

上辑 闲言周大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疑案

鲁迅手稿包油条的真相

鲁迅与茅盾的矛盾

鲁迅和谢六逸

鲁迅的丁克和避孕

鲁迅蹈袭日人一例

鲁迅对“现代评论派”的恶感之一例

鲁迅与诗人林庚白

鲁迅与胡山源

鲁迅与徐懋庸

鲁迅认错二则

朱东润与鲁迅的文言小说《怀旧》

《阿鼠正传》与《阿Q 正传》

谁最先在新文学中使用“他妈的!”

课堂上的鲁迅

幽默的演讲

海外东坡之“鲁迅之死”

高长虹谈他与景宋的交往

景云里的枪声

章衣萍谈鲁迅《故乡》里的“猹”

非徒然的笃学

给鲁迅照相的雪怀照相馆

鲁迅的教育部同事牛献周

孙伏园眼中的鲁迅——关于《鲁迅先生二三事》

尤劲编的鲁迅语录《鲁迅曰》

鲁迅闹酒

朱安的抗争

许广平的抱怨

蒋介石慰问“鲁迅的遗物”朱安

下辑 碎语周二

知堂与《思痛记》

《知堂书话》中的胡适

八道湾11 号门口的膏药旗

周作人建议“一周双休”

阿部淑子与周作人

周作人与石家饭店

周作人来苏原因谈

周作人讨厌无线电广播和爆竹

李金发与周作人

张爱玲谈周作人的文章

周作人做官

周作人吃“回扣”

“荆生”二题

蹊跷的《“破脚骨”》

《省三病故的消息》的周作人附记

《周作人集外文》编者误认妄改两例

周作人译的《红星佚史》

浅谈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的版本

知堂与《青姑娘的梦》

周作人的希腊风

李超琼所记周福清贿案

知堂谈屑

精彩书摘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疑案

事出有因

陈源教授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肇端于1924 年底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时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及陈源教授都是“倷倪”无锡人,而对立方鲁迅和马裕藻等教授大都是浙东之氓,这场风潮之起于青蘋之末,有教育理念差异、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同时又是地域派系争斗的必然结果,因为此前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刚被杨荫榆取代,等于是浙江和江苏教育权在女师大做了一次交接。

过去往往把鲁迅与陈源的恩怨,说成“现代中国社会具有人道感和个性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与绅士阶级交锋的一种典型”(孙郁语),这种说法值得质疑,陈源等留学英美的学人,何尝缺乏现代中国社会的“人道感和个性主义”?在我看来,陈源等留学西方人士的人道感和个性主义一点儿都不比鲁迅等教授少,或许还更多些。鲁迅等人身上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则更加浓郁,因此所谓“某籍某系”的派系因素不容低估。中国知识阶层的派系争斗,在民国的大学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纠结的人际矛盾,进而使得学校风潮迭起,教授裹挟其中,乱斗不已。

陈源指责鲁迅抄袭,不过是陈、鲁恩怨这场大戏中的一个小插曲。这里还得把凌叔华扯进来。原来1924 年5 月,陈源与凌叔华在泰戈尔来华期间相识相交相恋,是年底即发生女师大风潮,而凌叔华在此时也正以一颗文坛新星的形象跃然升起,为人瞩目;随后评论界有人指出凌叔华小说的构思涉嫌抄袭契诃夫。陈源一边为杨荫榆和无锡派而与鲁迅大战,一边又为了给女朋友帮腔,把鲁迅拉进来垫背。

陈源这样做,既是为女朋友辩解,又正好转移焦点,把质疑抄袭之火引向鲁迅。一个热恋中的男青年,往往会为女朋友两肋插刀,陈源此举差不多也是如此,而陈、鲁两人又恰好恩怨颇深,于是陈源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

可惜一着不慎,陈源反而卖了更大的破绽。
……

前言/序言


沧海遗珠:明代文坛的隐秘群像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明代中后期文坛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与文化生态。我们不再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刻意或无意遗忘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思想的边缘文人与地方士绅。 全书共分为四辑,旨在勾勒一幅细腻、多维度的明代社会文化侧影。 第一辑:儒林外史的旁观者——地方精英与民间思想的交汇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在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八股文占据主流的背景下,那些未能跻身“士大夫”核心圈层的读书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实践。 一、苏州吴门画派的边缘力量: 我们细致考察了以文人画为载体的书写传统。重点分析了数位并非以诗文著称,却在山水、花鸟题材中融入了深刻批判色彩的画家。例如,一位长期在地方官府任幕僚的画家,他的《幽篁独坐图》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通过对竹子形态的极度夸张,影射了朝堂之上党争的残酷与个人信念的坚守。我们通过解读其题跋中隐晦的典故,揭示了他们对时局的失望,以及如何通过艺术的“雅”来对抗世俗的“俗”。 二、晚明江南的商业文化与文人的依附关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晋商等商业资本开始大规模介入文化赞助。本书详细梳理了数位在徽州商帮资助下得以出版著作的地方学者。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清流”,其作品中融合了实用主义的经世思想与地方风物的记录。其中一位学者,其所撰写的关于水利工程的笔记,因其对具体技术细节的精准把握,远超当时主流的空谈之风,却因其“小道”之嫌,而被正统史家所忽略。本书力图还原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探讨商业赞助对文学内容导向的微妙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渗透: 晚明时期,佛教禅宗、道教的复兴以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在民间形成了复杂的信仰景观。我们选取了几位具有跨界背景的文人,如一位既精通佛理,又对西方几何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江西士人。他的笔记中,记录了对“心性论”的再解释,并试图用几何学的精确性来论证佛教的“空”的本质。这种跨学科的尝试,是明代思想解放的一个侧影,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范式衰落时的不安与探索。 第二辑:秘书与尺牍:权力中枢的私人叙事 本辑聚焦于权力场域的边缘地带——内阁幕僚、翰林院庶吉士以及各级官府的师爷阶层。他们的文字往往不以“传世之作”为目的,却记录了最真实、最直接的政治运作。 一、内阁大学士的“票拟”与幕僚的“润色”: 通过分析数份保存在地方祖宅的内阁秘书的私人信函和草稿,我们得以窥见皇帝决策过程中的“黑箱操作”。某些看似重要的政令,其最初的措辞和核心论点,实则出自一位低级别官员之手。我们重点分析了一位“票拟”高手,他如何巧妙地在公文的字里行间埋下对政敌的隐晦批评,以及这种“文字游戏”在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二、地方大员的“清廉”悖论: 书中挖掘了几位以“循吏”著称的地方大员的往来书信集。这些书信表面上多是请安问候、互通有无,但在私下,却充斥着对辖区内土地兼并、税赋催逼的无奈抱怨,以及为了维持体面形象而进行的“公关”活动。这些尺牍揭示了在明代“廉洁”要求极高的政治高压下,地方官员如何以极高的智慧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 三、女性视角的旁观:宦官家庭的女眷手记: 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发现了几份由宦官家庭中接受过教育的妻妾或女儿记录的日记残片。她们身处权力核心的边缘,观察着宦官与外朝官员的勾结与倾轧。她们的文字视角独特,往往关注到礼仪、服饰、乃至日常饮食背后的权力分配,为我们重建了一个基于“内廷”的政治观察点。 第三辑:科技与方术的边缘地带:士人的实用主义倾向 这一辑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史学视为“奇技淫巧”的知识领域,探讨士人如何将科学方法、实用技术与传统学问结合,以期在乱世中找到立足点。 一、农学著作的演变与地方志的更新: 我们研究了数部地方志中关于物产、农耕技术的专门章节。这些章节的作者往往是熟悉当地水土的儒生,他们不仅记录了传统知识,还吸收了新传入的番薯、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经验。本书分析了这种实用知识的记录,是如何受到地方精英对经济稳定需求的驱动,并探讨了其中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微妙修正。 二、明末的“兵法”与工程学: 随着北方边患加剧,对军事工程学的需求上升。本书介绍了一位曾参与修建某处重要关隘的文人士大夫。他的私人著作中,包含了对火药配比、城墙结构受力分析的详细图解,这些内容远超同时代普通兵书的水平,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将理论物理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努力。 三、星象、历法与社会心理: 探讨了在重大灾异(如瘟疫、旱灾)频发时,文人如何运用天文历法知识来解释或“安抚”民众的心理。例如,有学者通过对特定星象的解读,为地方统治者提供了“天命所归”的理论基础,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实际功能。 第四辑:古籍的流散与地方文献的抢救 本辑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物质载体——书籍的命运。在明末的社会动荡中,大量珍贵古籍面临散佚的危险。 一、私家藏书楼的“自救”行动: 我们梳理了几大家族在战乱中如何通过秘密转移、假托寺庙藏匿等方式保护其藏书。其中,一位江南藏书家,甚至在墙体内设置夹层,将珍稀宋刻本藏匿其中,并留下了一套复杂的密码笔记,后世学者仅凭只言片语才得以重见天日。 二、刻工与校对者的贡献: 书籍的完成离不开刻工和校对者。本书首次尝试从几份残存的刻板底片和校对稿中,还原这些“无名氏”的工作痕迹。他们有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细微的增删或修正,这些细节的变动,在某些时候甚至比原作者的意图更能反映出时代的阅读习惯。 三、海外贸易中的古籍: 探讨了明代末年,部分士人出于生计考虑,将部分非核心的典籍以低价转卖给西方传教士或携带出海的商人。这些书籍后来辗转流向欧洲的图书馆,成为今日研究明代文化的一份独特遗存。 通过对这些“失焦”人物和“边缘”文本的细致考察,《沧海遗珠:明代文坛的隐秘群像》力求打破传统文学史的叙事框架,呈现一个更加复杂、充满活力与挣扎的明代士人世界。它不是一部关于“英雄”的史诗,而是关于“众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哲学与精神困境的深度田野调查。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周氏兄弟识小录》,名字就很有意思,“难兄难弟”四个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是怎样的境遇让这对兄弟被称为“难兄难弟”?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故事感,仿佛能窥见其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兄弟情深,或者是一段共同经历的辛酸往事。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周氏兄弟各自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是如何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的。这种“识小录”,听起来像是从细微之处着手,描绘他们性格的形成,兴趣的萌发,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他们成为今天这样的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可能被忽略,但却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 而且,对于“识小录”这个词,我也有自己的解读。它不一定是那种大刀阔斧的传记,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观察笔记。作者是不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亲近感”来书写?是否捕捉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小事”?我非常好奇,这些“小事”究竟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组合起来,勾勒出周氏兄弟的完整画像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温情和细节。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了解两位知名人物的生平,更是探究他们身上那些与我们普通人相似的情感共鸣点。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份真挚而动人的阅读体验,让我从“难兄难弟”这个有趣的标题出发,走进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评分

读完《周氏兄弟识小录》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怀旧的、带着些许温情的画面。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细数过去,回忆他和另一个人的点点滴滴。“难兄难弟”这个词,饱含了一种经历过风雨、共同承担过责任的深厚情谊,往往伴随着一些令人唏嘘却又温馨的故事。 我个人对这种“人物传记”式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当它聚焦于某个群体中的特定关系时。周氏兄弟,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或是成就,早已为人所熟知。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光鲜的成就背后,他们作为个体,作为兄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识小录”的表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去“识”那些“小”而重要的事情。 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周氏兄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言行举止,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他们可能经历过的争执与和解,以及那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他们自身而言却意义非凡的经历。这些“小事”,或许就是他们性格形成的关键,是他们协作无间的催化剂,更是他们人生轨迹的真正指引。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立体、更人性化地去理解周氏兄弟。不仅仅是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更是他们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凡,以及在这条路上,他们是如何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成为了真正的“难兄难弟”。这种基于细节的深入挖掘,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拿到《周氏兄弟识小录》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字太接地气了!“难兄难弟”这四个字,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不是在讲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在说身边可能存在的、那种一起闯荡、一起受苦的普通人。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应该只看他最终的成就,更应该关注他一路走来的足迹,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光彩、不那么容易被记住的瞬间。“识小录”这个词,就恰恰暗示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一本大而全的传记,而是像一个细致的旁观者,去记录周氏兄弟在成长过程中那些“小”而“识”的经历。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难兄难弟”之间的关系?是那种互相调侃、互相拆台的亲近,还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默契?我希望作者能够捕捉到他们之间那种真实的情感流动,那些不加修饰的对话,那些或许有些笨拙却饱含深情的小动作。 我设想,这本书里可能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故事,比如他们年轻时为了梦想如何一起打拼,如何一起吃苦,如何互相鼓励,甚至是如何在一些小小的竞争中,既有较量又不失情谊。这些“识小录”里的内容,或许更能展现出周氏兄弟的真实个性,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的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之间深厚的羁绊。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期待一份真挚的分享,期待看到两位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人物,在本书中,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的方式,展现在我的面前。

评分

《周氏兄弟识小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故事性的感觉。“难兄难弟”,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一种共同经历、彼此扶持的深厚情谊,可能是带着点诙谐,也可能是带着点辛酸,总之,绝对不是那种疏远的、遥不可及的关系。 我一直相信,真正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细节处着眼。“识小录”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我对传记类作品的期待。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地梳理生平大事记,而是更像一位朋友在闲谈,娓娓道来,从周氏兄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去“识”出他们性格的形成,他们人生轨迹的细微之处。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视角。比如,在他们各自取得辉煌成就之前,他们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的?在他们面对困境时,是怎样的兄弟情深让他们得以坚持?那些在文献中可能被忽略的,他们私下的交流,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烦恼,这些“小事”,恰恰是最能展现一个鲜活个体生命力的部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周氏兄弟之间那种复杂而真实的关系,他们可能也有过争执,有过误解,但最终,他们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这种从“小”处着手,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的方式,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 “难兄难弟”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张力,而“识小录”则承诺了一份深入的探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是一份真诚的记录,让我能够更立体、更人性化地去理解周氏兄弟,看到他们身上那些与我们普通人共通的情感和经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具一种沉静的力量。书名“周氏兄弟识小录”,一开始让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研究,但“识小录”这三个字又带着一丝亲切和生活化,仿佛在说,我们不讲大道理,只看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最近恰好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故事。周氏兄弟,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他们的早期经历,尤其是兄弟之间的互动,往往是大众所不了解的。 “识小录”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往往通过描绘人物的日常习惯、情感波动、甚至是一些细小的矛盾,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我希望这本《周氏兄弟识小录》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只是记录他们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去挖掘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在这些驱动力背后,兄弟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影响和支持。 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周氏兄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是怎样的思考过程?在遭遇挫折时,他们是如何相互鼓励,重新振作的?甚至是一些他们在私下里的交流,他们的幽默感,他们的烦恼,这些“小事”的集合,才是最能展现一个真实个体生命力的部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到一种朴素的期待,期待一份真诚的分享,期待看到两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共同的人生旅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但却意义非凡的“小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