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四十年一个女汉学家的逐梦之旅(德国校友罗梅君教授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回首四十年一个女汉学家的逐梦之旅(德国校友罗梅君教授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健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留德
  • 女学者
  • 教育
  • 北京大学
  • 新中国
  • 校友
  • 个人传记
  • 德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26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77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4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助于了解外国人,包括西方人眼中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回首四十年 一个女汉学家的逐梦之旅:德国校友罗梅君教授口述》详细记述了德国女汉学家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四十多年投身汉学研究,作为北京大学的资深校友,为柏林自由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并为搭建中德两国交往与合作之桥,奉献毕生经历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从孩童时期的梦想,到大学选择学习历史、中文和汉学专业,再到成为教授投身汉学教学与研究的事业,一路走来,罗梅君以极具女性特色的视角讲述、解读了她所见证和亲历的中国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跟随她的讲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德国女汉学家眼中的真实、精彩、又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发展史;更可以感受到一位女汉学家坚强的性格和不畏艰辛的人生追求,以及为中德两国人民增进了解与友谊、为两国合作关系发展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我从不后悔我自己的选择”,罗梅君这样说,“我想引用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的说法,来总结我四十年的学术生涯。在许多治理工作的模式之中,毫无疑问,只有中国学/汉学的研究,让我十分幸福!”。

作者简介

  臧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代表作有《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等。

目录

前言
Foreword

第一章 一个遥远的中国梦
第二章 初到中国
第三章 走进北大
第四章 与著名史学家见面与对话
第五章 见证改革开放
第六章 成为教授——新的教学科研之路
第七章 21世纪初期——多元性的活动
第八章 学术生涯的延伸与扩展
第九章 一生的追求与收获

编后记
跨越时代的交响: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口述史诗 一、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本书精选了一系列来自不同领域、经历过中国近几十年剧烈社会变革的资深人士的口述实录。这些珍贵的文字,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鲜活切片,共同勾勒出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上发生的深刻转型。 我们收录的口述者,身份多元,背景各异。他们中有筚路蓝缕的建设者,见证了国家工业化的曲折历程;有投身改革开放浪潮的先行者,亲历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阵痛与机遇;还有致力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叙述深刻揭示了思想解放与学术范式转轨的历史轨迹。 二、 教育与人才:知识的薪火相传 本丛书尤为关注教育领域口述历史的建构。我们深知,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个体实现阶层流动的关键通道。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回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国际化的复杂演变过程。 例如,部分口述者详细记录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克服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限制,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教育环境的客观记录,更是对“教育报国”这一精神信念的生动诠释。他们回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在中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引进新知、培养人才,为国家关键领域输送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动中,扮演桥梁角色的学者们,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经验,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三、 城市变迁与乡村记忆 本书的叙述视角也延伸至广阔的城乡大地。部分口述者亲历了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波,他们详尽描述了城市空间的重塑——从老城区的肌理消亡,到新型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的崛起。他们的记忆中,充满了对消失的邻里关系、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以及对新都市文明的复杂情感。 在乡村部分,我们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其后续影响。口述者们以朴实的语言,再现了从集体经济到个体劳作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收入结构、社会关系乃至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些叙述充满了对土地的情感依恋,同时也坦陈了农村人才流失、城乡差距拉大等严峻挑战。 四、 文化的张力与精神的重塑 文化领域是本书展现历史深度的重要方面。我们收录了来自文艺界、新闻界资深人士的口述,他们直面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约束,以及随后在思想解放大潮中,文化创造力如何被重新激活、释放的过程。 口述者们坦言了在创作中经历的彷徨与突破,例如对先锋艺术的探索,对大众文化兴起的观察与反思,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基因的重新挖掘。这些叙述揭示了在社会剧烈变动中,个体精神世界所经历的矛盾、调适与最终的自我建构。他们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穿越了对西方思潮的借鉴与批判,最终回归到对民族精神气质的深刻探寻。 五、 国际视野与中国角色的定位 丛书中的另一重要线索是口述者们在涉外领域的工作经历。无论是早期驻外使节、国际贸易工作者,还是在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的经历构成了观察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的独特窗口。 他们讲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如何影响到个人的工作轨迹;记录了在对外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的残酷环境中摸爬滚打,确立自身的商业信誉和技术标准。这些口述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逐步融入全球体系,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寻找和确立自身角色的宏大历史进程的个体见证。他们对国际交流的细致描述,为理解当代中国“大国外交”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结语:留存记忆,启迪未来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汇集了这些鲜活、未经修饰的个体生命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多声部、多视角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史。通过这些真实而饱含情感的叙述,后世得以更立体、更人性化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而复杂的时代。这些口述记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的还原性,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对知识的虔诚追求,以及在历史转折点上所展现出的巨大勇气与智慧。它们是留给未来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听说罗梅君教授,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她曾是北京大学的一名留华校友,而且还是一位“女汉子”学者。这个标签就足够吸引人了,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女学者似乎总是与温婉、内敛联系在一起。而“女汉子”则自带一种坚韧、果敢、不拘小节的意味,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反差,也预示着这位学者的人生经历可能充满了不寻常的色彩。更让我好奇的是“逐梦之旅”这四个字,它暗示着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可能包含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砺和自我超越。四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人经历无数的风雨,改变许多事情。在这四十年里,她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又是什么样的“梦”支撑着她走到今天?她的“逐梦”过程,是否也伴随着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认同?我对书中可能描绘的,她在中国和德国两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充满了期待,想知道她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一位非凡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奋斗历程,她的故事,可能会给当下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示和力量。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着的是一段充满力量的故事。罗梅君教授,一位“女汉子”学者,她的“逐梦之旅”听起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四十年,这个数字本身就蕴含着太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我想象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是如何在学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汲取养分,最终走向世界。我特别好奇的是,作为一位女性学者,在那个时代,她是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的。她的“女汉子”特质,是否也在她的求学和研究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给了她更多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去坚持自己的选择?我希望书中能够真实地展现她的人生片段,包括那些成功的喜悦,也包括那些挫折和迷茫。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让她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始终没有放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学者的人生,更可能是一次与时代同行的体验,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理解那一代人的奋斗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回首四十年一个女汉学家的逐梦之旅”。“回首四十年”,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感觉时光荏苒,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女汉子学者”这个标签,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位在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女性。我猜测,她的“逐梦之旅”一定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也必然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付出。在这四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她是如何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又是如何在中德两国之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定位?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腻地描绘出她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能够成为一位坚韧不拔的“女汉子”学者,又是什么样的梦想,激励着她一路前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的记录,更可能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奋斗与成长史诗般的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浓重的色彩和略显复古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这股“厚重”的气息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罗梅君教授这个名字,之前并不是非常熟悉,但“女学者的逐梦之旅”这个副标题,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这样一位女性,在四十年间,跨越国界、历经风雨,依然坚持学术理想,追逐梦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不禁会想,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她的“逐梦”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是充满了荆棘坎坷,还是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是怎样的学术领域让她如此倾心?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走了这么久?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真实的、有温度的奋斗历程,而非仅仅是学术成就的堆砌。我想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罗梅君教授,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坚持与妥协,她的智慧与勇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代人的缩影,是对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奋斗与成长的深刻记录。

评分

看到“回首四十年”这几个字,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沉淀。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回顾,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记录了新中国留华校友们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成长与奋斗。罗梅君教授,一位“女汉子”学者,她的“逐梦之旅”听起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想象着,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她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学习、成长,又如何将这份宝贵的经历带到德国,并在那里继续她的学术探索。这本书,如果能够真实地展现她在这段旅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比如学术上的瓶颈、文化上的隔阂、个人生活上的取舍等等,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她在学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执着。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与过去对话的机会,从中学习前辈们的智慧,汲取前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