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堅守反叛的角色,知堂則希望在調和中尋找更自然的人生。他們兄弟身上有很多值得一談的故事,隨便抓上一把,就是一篇文章。但是,寫魯迅和知堂,實在是一種大冒險,因為寫的人太多。如何另闢蹊徑,開疆拓土,這是本書作者不犯重,有新意,是作者力圖把握的基本原則。作者隻寫自己發現的一枝一節、邊邊角角,這也正是掌故的精神。對於名人,不激不隨,不捧不吹,是作者的信條。魯迅身上的光環應該卸下,知堂頭上的棘冠不妨擱置,這本小書試著讓周氏兄弟迴歸人與文的本身。
《難兄難弟:周氏兄弟識小錄》是一部周氏兄弟掌故專輯。書名用《世說新語》之典,意在錶明魯迅、周作人於文學界和思想界的貢獻難分軒輊。全書分“閑言周大”與“碎語周二”兩個部分。正如輯名所示,本書並非係統研究周氏兄弟的著作,而是作者以寫掌故的精神,將自己平時發現的有關周氏兄弟的一枝一節、邊邊角角,進行挖掘、延展,力求題材不犯重,角度有新意,“用魯迅和知堂作原料,烹調齣的口味新奇的菜肴來”。作者對周氏兄弟,不吹不捧,不落井下石,論必求實,言必有據,讀來彆有一番味道。
黃惲,蘇州人,1966年生,供職於蘇州雜誌社,藏書傢、文史學者、掌故傢,尤以研究民國文史較為擅長。作者收羅瞭大量民國書籍和報刊,長於在民國小報上挖掘細節,專注民國時期蘇州人物以及近代名傢在蘇州的經曆,熟稔清代、民國人物的遺聞軼事。有大量文章發錶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晚報》《今晚報》等媒體。
著有《蠹痕散輯》《古香異色》《鞦水馬蹄》《燕居道古》《緣來如此:鬍蘭成、張愛玲、蘇青及其他》《舞文詅癡》《錢楊摭拾:錢锺書、楊絳及其他》《蕭條異代》等文史小品集。
上輯 閑言周大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抄襲疑案
魯迅手稿包油條的真相
魯迅與茅盾的矛盾
魯迅和謝六逸
魯迅的丁剋和避孕
魯迅蹈襲日人一例
魯迅對“現代評論派”的惡感之一例
魯迅與詩人林庚白
魯迅與鬍山源
魯迅與徐懋庸
魯迅認錯二則
硃東潤與魯迅的文言小說《懷舊》
《阿鼠正傳》與《阿Q 正傳》
誰最先在新文學中使用“他媽的!”
課堂上的魯迅
幽默的演講
海外東坡之“魯迅之死”
高長虹談他與景宋的交往
景雲裏的槍聲
章衣萍談魯迅《故鄉》裏的“猹”
非徒然的篤學
給魯迅照相的雪懷照相館
魯迅的教育部同事牛獻周
孫伏園眼中的魯迅——關於《魯迅先生二三事》
尤勁編的魯迅語錄《魯迅曰》
魯迅鬧酒
硃安的抗爭
許廣平的抱怨
蔣介石慰問“魯迅的遺物”硃安
下輯 碎語周二
知堂與《思痛記》
《知堂書話》中的鬍適
八道灣11 號門口的膏藥旗
周作人建議“一周雙休”
阿部淑子與周作人
周作人與石傢飯店
周作人來蘇原因談
周作人討厭無綫電廣播和爆竹
李金發與周作人
張愛玲談周作人的文章
周作人做官
周作人吃“迴扣”
“荊生”二題
蹊蹺的《“破腳骨”》
《省三病故的消息》的周作人附記
《周作人集外文》編者誤認妄改兩例
周作人譯的《紅星佚史》
淺談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的版本
知堂與《青姑娘的夢》
周作人的希臘風
李超瓊所記周福清賄案
知堂談屑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抄襲疑案
事齣有因
陳源教授指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肇端於1924 年底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時任女師大校長的楊蔭榆及陳源教授都是“倷倪”無锡人,而對立方魯迅和馬裕藻等教授大都是浙東之氓,這場風潮之起於青蘋之末,有教育理念差異、人際關係矛盾的原因,同時又是地域派係爭鬥的必然結果,因為此前女師大校長許壽裳,剛被楊蔭榆取代,等於是浙江和江蘇教育權在女師大做瞭一次交接。
過去往往把魯迅與陳源的恩怨,說成“現代中國社會具有人道感和個性主義意識的知識分子,與紳士階級交鋒的一種典型”(孫鬱語),這種說法值得質疑,陳源等留學英美的學人,何嘗缺乏現代中國社會的“人道感和個性主義”?在我看來,陳源等留學西方人士的人道感和個性主義一點兒都不比魯迅等教授少,或許還更多些。魯迅等人身上的傳統士大夫精神則更加濃鬱,因此所謂“某籍某係”的派係因素不容低估。中國知識階層的派係爭鬥,在民國的大學中普遍存在,這就造成糾結的人際矛盾,進而使得學校風潮迭起,教授裹挾其中,亂鬥不已。
陳源指責魯迅抄襲,不過是陳、魯恩怨這場大戲中的一個小插麯。這裏還得把淩叔華扯進來。原來1924 年5 月,陳源與淩叔華在泰戈爾來華期間相識相交相戀,是年底即發生女師大風潮,而淩叔華在此時也正以一顆文壇新星的形象躍然升起,為人矚目;隨後評論界有人指齣淩叔華小說的構思涉嫌抄襲契訶夫。陳源一邊為楊蔭榆和無锡派而與魯迅大戰,一邊又為瞭給女朋友幫腔,把魯迅拉進來墊背。
陳源這樣做,既是為女朋友辯解,又正好轉移焦點,把質疑抄襲之火引嚮魯迅。一個熱戀中的男青年,往往會為女朋友兩肋插刀,陳源此舉差不多也是如此,而陳、魯兩人又恰好恩怨頗深,於是陳源使齣瞭一石二鳥之計。
可惜一著不慎,陳源反而賣瞭更大的破綻。
……
拿到《周氏兄弟識小錄》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名字太接地氣瞭!“難兄難弟”這四個字,瞬間就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仿佛不是在講遙不可及的偉人,而是在說身邊可能存在的、那種一起闖蕩、一起受苦的普通人。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人的成長,不應該隻看他最終的成就,更應該關注他一路走來的足跡,尤其是那些不那麼光彩、不那麼容易被記住的瞬間。“識小錄”這個詞,就恰恰暗示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它不是一本大而全的傳記,而是像一個細緻的旁觀者,去記錄周氏兄弟在成長過程中那些“小”而“識”的經曆。 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難兄難弟”之間的關係?是那種互相調侃、互相拆颱的親近,還是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齣的默契?我希望作者能夠捕捉到他們之間那種真實的情感流動,那些不加修飾的對話,那些或許有些笨拙卻飽含深情的小動作。 我設想,這本書裏可能會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故事,比如他們年輕時為瞭夢想如何一起打拼,如何一起吃苦,如何互相鼓勵,甚至是如何在一些小小的競爭中,既有較量又不失情誼。這些“識小錄”裏的內容,或許更能展現齣周氏兄弟的真實個性,以及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如今的他們,背後所付齣的努力和他們之間深厚的羈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期待一份真摯的分享,期待看到兩位在曆史洪流中閃耀的人物,在本書中,以一種更加鮮活、更加貼近的方式,展現在我的麵前。
評分《周氏兄弟識小錄》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非常親切且充滿故事性的感覺。“難兄難弟”,立刻就讓人聯想到一種共同經曆、彼此扶持的深厚情誼,可能是帶著點詼諧,也可能是帶著點辛酸,總之,絕對不是那種疏遠的、遙不可及的關係。 我一直相信,真正瞭解一個人,要從他的細節處著眼。“識小錄”這個概念,正好契閤瞭我對傳記類作品的期待。它不像那種一本正經地梳理生平大事記,而是更像一位朋友在閑談,娓娓道來,從周氏兄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齣發,去“識”齣他們性格的形成,他們人生軌跡的細微之處。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齣人意料的視角。比如,在他們各自取得輝煌成就之前,他們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啓發的?在他們麵對睏境時,是怎樣的兄弟情深讓他們得以堅持?那些在文獻中可能被忽略的,他們私下的交流,他們的習慣,他們的煩惱,這些“小事”,恰恰是最能展現一個鮮活個體生命力的部分。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周氏兄弟之間那種復雜而真實的關係,他們可能也有過爭執,有過誤解,但最終,他們成為瞭彼此最堅實的後盾。這種從“小”處著手,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描寫,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和成長軌跡的方式,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人心。 “難兄難弟”這個稱謂,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戲劇張力,而“識小錄”則承諾瞭一份深入的探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是一份真誠的記錄,讓我能夠更立體、更人性化地去理解周氏兄弟,看到他們身上那些與我們普通人共通的情感和經曆。
評分讀完《周氏兄弟識小錄》這本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種懷舊的、帶著些許溫情的畫麵。就好像一個老朋友在細數過去,迴憶他和另一個人的點點滴滴。“難兄難弟”這個詞,飽含瞭一種經曆過風雨、共同承擔過責任的深厚情誼,往往伴隨著一些令人唏噓卻又溫馨的故事。 我個人對這種“人物傳記”式的作品情有獨鍾,尤其當它聚焦於某個群體中的特定關係時。周氏兄弟,作為一個整體,他們所代錶的某種精神或是成就,早已為人所熟知。然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在這光鮮的成就背後,他們作為個體,作為兄弟,是怎樣的成長經曆塑造瞭他們?“識小錄”的錶述,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流於錶麵的介紹,而是會深入到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去“識”那些“小”而重要的事情。 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會像一位敏銳的觀察者,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周氏兄弟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言行舉止,他們之間的眼神交流,他們可能經曆過的爭執與和解,以及那些在旁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對他們自身而言卻意義非凡的經曆。這些“小事”,或許就是他們性格形成的關鍵,是他們協作無間的催化劑,更是他們人生軌跡的真正指引。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立體、更人性化地去理解周氏兄弟。不僅僅是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更是他們如何從平凡走嚮不凡,以及在這條路上,他們是如何成為瞭彼此最堅實的依靠,成為瞭真正的“難兄難弟”。這種基於細節的深入挖掘,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過多的華麗修飾,這反而讓我覺得它更具一種沉靜的力量。書名“周氏兄弟識小錄”,一開始讓我以為會是一本嚴謹的學術研究,但“識小錄”這三個字又帶著一絲親切和生活化,仿佛在說,我們不講大道理,隻看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最近恰好對一些曆史人物的個人經曆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故事。周氏兄弟,在我的印象中,總是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們的成就令人矚目,但他們的早期經曆,尤其是兄弟之間的互動,往往是大眾所不瞭解的。 “識小錄”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它們往往通過描繪人物的日常習慣、情感波動、甚至是一些細小的矛盾,來展現人物的復雜性和真實性。我希望這本《周氏兄弟識小錄》能夠做到這一點,不隻是記錄他們取得瞭哪些偉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去挖掘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就的內在驅動力,以及在這些驅動力背後,兄弟之間是怎樣的相互影響和支持。 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周氏兄弟在麵對人生選擇時,是怎樣的思考過程?在遭遇挫摺時,他們是如何相互鼓勵,重新振作的?甚至是一些他們在私下裏的交流,他們的幽默感,他們的煩惱,這些“小事”的集閤,纔是最能展現一個真實個體生命力的部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到一種樸素的期待,期待一份真誠的分享,期待看到兩個鮮活的個體,在他們共同的人生旅程中,所經曆的那些不被外人所知的,但卻意義非凡的“小事”。
評分剛拿到這本《周氏兄弟識小錄》,名字就很有意思,“難兄難弟”四個字,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知道,是怎樣的境遇讓這對兄弟被稱為“難兄難弟”?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故事感,仿佛能窺見其中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兄弟情深,或者是一段共同經曆的辛酸往事。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周氏兄弟各自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是如何互相扶持,共同度過難關的。這種“識小錄”,聽起來像是從細微之處著手,描繪他們性格的形成,興趣的萌發,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麯,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他們成為今天這樣的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動有趣的細節,那些在宏大敘事中可能被忽略,但卻最能觸動人心的瞬間。 而且,對於“識小錄”這個詞,我也有自己的解讀。它不一定是那種大刀闊斧的傳記,更像是一份細緻入微的觀察筆記。作者是不是以一種非常貼近、甚至帶有某種程度的“親近感”來書寫?是否捕捉到瞭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易察覺卻又極具代錶性的“小事”?我非常好奇,這些“小事”究竟有哪些?它們又是如何組閤起來,勾勒齣周氏兄弟的完整畫像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滿溫情和細節。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瞭解兩位知名人物的生平,更是探究他們身上那些與我們普通人相似的情感共鳴點。期待它能夠帶來一份真摯而動人的閱讀體驗,讓我從“難兄難弟”這個有趣的標題齣發,走進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