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館38】放飛自我:亨利·米勒傳

【大師館38】放飛自我:亨利·米勒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大衛·斯蒂芬·卡洛納 著,王玉 譯
圖書標籤:
  • 亨利·米勒
  • 傳記
  • 文學
  • 大師館
  • 放飛自我
  • 美國文學
  • 現代主義
  • 性與自由
  • 文化批判
  • 藝術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989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083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師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4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亨利·米勒曾因露骨的情色描寫而備受爭議,其作品《北迴歸綫》《南迴歸綫》以及《黑色的春天》一度在美國被禁。這部傳記打破瞭人們對米勒的固有看法,以極具創造力的批判性視角,對米勒的精神生活進行瞭分析,並嚮我們講述瞭這種精神追求對其寫作和生活所産生的影響;

  ★ 對米勒生平研究中一些被忽略的領域進行瞭重點描述,采用趣味橫生的手法,帶我們重新認識瞭美國文學史上這位極具爭議和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

業界評論:

  ★ 正是因為亨利·米勒違背瞭人們在審美、道德、宗教、哲學等方麵的傳統期待,所以他纔有可能做齣對我們時代的文學極有意義的貢獻。

  ——赫伯特·裏德,英國詩人、學者、藝術評論傢

  ★ 今日之美國文學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義而開始,也以此而告終結。

  ——勞倫斯·達雷爾,英國詩人、小說傢

  ★ 我從來沒有讀過像亨利·米勒這樣的作傢。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美國作傢

  ★ 亨利·米勒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成形的人物,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主題,沒有懸念,有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思想和長滿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馮唐


★【大師館】全係精彩圖書:

  

  

  

  

  

  

  

  

  

  

  

  

  

  

  

  

  

  

  

  

  

  

  

  

  

  

  

  

  

  

  

  

  

  

  

  

  

  

  

  

  

  

  

海報:

內容簡介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國作傢,代錶作《北迴歸綫》《黑色的春天》《南迴歸綫》等,其作品文風大膽,極具爭議性,因此在英語國傢遭禁近30年。西方文學界公推米勒為美國文學史上的曠世奇纔,盛贊他的叛逆,甚至封他為歐美現代文學的另一高峰。

  《放飛自我:亨利·米勒傳》對美國文學史上的怪纔亨利·米勒的生活進行瞭饒有興趣的考察,從他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到晚年。大衛·史蒂芬·卡洛納為我們全麵呈現瞭米勒神秘哲學思想形成的過程,並由此深入剖析瞭米勒終生癡迷占星術、諾斯替教、神智學、禪宗佛教、道教思想傢老子、西藏瑜伽修行者密勒日巴、神秘學者海倫娜·布拉瓦茨基、神秘主義者喬治·葛吉夫的原因。

  同時,米勒的這種情愫對其作品及其復雜動蕩的生活也産生瞭一定影響,比如他的婚姻和愛情、巴黎的生活以及1939年的希臘之旅(這趟旅程最終促成瞭遊記作品《馬洛西的大石像》的誕生,這也是米勒至為滿意的一部作品)。米勒晚年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其間筆耕不輟,畫瞭很多水彩作品,還與許多古典音樂傢成瞭朋友。

作者簡介

  大衛·斯蒂芬·卡洛納,目前任教於美國東密歇根大學,曾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做過講座。其著作包括《查爾斯·布科夫斯基》《薩洛揚對凱魯亞剋和“垮掉的一代”的影響》《威廉·薩洛揚:我真正的作品正在形成》等著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作品中放飛自我


  亨利·米勒是美國“垮掉派”作傢,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極重要的作傢之一,同時也是極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和業餘畫傢,其閱曆相當豐富,從事過多種職業,並潛心研究過禪宗、猶太教苦修派、星相學、浮世繪等學問,被公推為美國文壇“前無舊人,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他博覽眾書並在個人化的寫作中習得當時藝術流派的創作特色,他的寫作被稱為“自動式”寫作,並加入個人的真實經曆,是體驗式的自傳體寫作風格,影響過後來的“垮掉派一代”。

  亨利·米勒曾因露骨的情色描寫而備受爭議,其作品包括《北迴歸綫》《南迴歸綫》以及《黑色的春天》,也一度在美國被禁。這部傳記打破瞭人們對米勒的固有看法,以極具創造力的批判性視角,對米勒的精神生活進行瞭分析,並嚮我們講述瞭這種精神追求對其寫作和生活所産生的影響。本書對於米勒生平研究中一些被忽略的領域進行瞭重點描述,采用趣味橫生的手法,帶我們重新認識瞭美國文學史上這位極具爭議和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

  自從他發錶第一部作品《北迴歸綫》以來,就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風格,專寫一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通過他們來攻擊西方社會,並不惜使用汙穢的語言。他所寫的這些人物大多是他自己在豐富的生活經曆中接觸過的,他所用的語言也是他所接觸的那一階層人普遍使用的語言。他通過筆下那個錶麵粗野的社會來錶達其對西方社會深思熟慮的看法。就這方麵來講,他雖然比大多數作傢齣道晚,但一齣道即顯示齣他的優勢,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他所混跡的那個社會和他所從事過的各種職業。

  米勒一貫主張擁有自我,擁有自我的精神世界。他在很多作品中著力描寫在現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與孤獨,描寫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憤怒的發泄,這一切都是米勒真實自我的再現。米勒本人及其作品就代錶著20世紀美國人的主體意識——重現自我,完善自我,突齣自我。

  他到處流浪,酗酒,搞同性戀,生活上無拘無束,所以他反對宗教、道德及任何傳統的束縛,他甚至要擺脫個人人格的束縛和語言的束縛,要成為“永恒”的代言人,要去掉單調的公認含義和邏輯內容,試圖創造齣能錶現詩的意境魅力的新語言形式。

  他感情史豐富,一生共有五任妻子,84時還擁有20歲情人。他承認,自己雖然不停地愛上女人,但還是更愛寫作:“我把自己完全地、徹底地奉獻給瞭工作。”

  米勒總是熱情洋溢,永遠健談,個性分明。他會直視鏡頭毫不掩飾地告訴我們,當他乘坐飛機時,腦子裏迴響的除瞭難以名狀的交響麯以外還有天籟之音。過去的歲月裏和時年83歲的他都是一個狂野的人,永遠不安於現狀,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一個充滿創意、天真、古怪、幽默又迷人的自由的靈魂。我們為之神魂顛倒——如果這樣說不算過分的話——就如同為他的作品、為他對潛意識的混亂以及人類現狀和人類瘋狂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接納和包容一樣著迷。

  ——田潔

目錄

第一章 1891—1908年,14區的幸福時光

第二章 1909—1919年,年輕人,去西部吧

第三章 1920—1929年,都市惡魔·莫娜·寫作狂魔

第四章 1930—1939年,巴黎:找尋天賦

第五章 1940—1951年,浪子迴頭:空調噩夢與大瑟爾的理想

第六章 1952—1962年,山上的占星傢,狂歡的熱帶

第七章 1963—1971年,太平洋帕利塞茲的名利與失眠

第八章 1972—1980年,走嚮德瓦辰

緻謝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891年12月26日中午12:17分左右,亨利·米勒在曼哈頓約剋維爾東85街450號齣世。在《南迴歸綫》(Tropic of Capricorn)這本有名的自傳式羅曼史裏,他細細思量瞭自己的生辰問題:


  預産期本該在聖誕節,但我卻整整遲瞭半個鍾頭纔齣生。我總以為,自己的命運應該帶有12月25日的印記,成為因在這一天齣生而理應成為的那種人……但是,由於我的母親子宮緊閉,像章魚一樣把我纏繞在裏麵,所以我生下來的時候就“配置低”—換句話說,就是先天不良……但有一點似乎很清楚—這便是25日那一天遺留給我的—我生就滿腔耶穌殉難的情結。更確切地說,我天生是一個狂熱分子。


  之後,米勒在其另一部著作《夢魘記》(Nightmare Notebook)中,又一次考量瞭自己的身世:“注意:我齣生在1891年12月26日—時間剛好就差那麼一點兒。怪不得我有‘赤道’情結。巨蟹座、摩羯座、天龍座,還有黃道之類的,都是‘靈魂的暗夜’!是‘大毀劫’。”這些隻言片語都是米勒心路曆程的縮影:傾嚮自我神化(他其實整整晚齣生瞭12.5個小時);與母親之間的疏離;對占星術和東方哲學思想的畢生迷戀(“大毀劫”—在印度宇宙哲學中,意味著“消亡、毀滅”);由於生日接近耶穌誕生日而衍生齣的神秘宿命感以及時不時冒齣來的救世主情結。

  1892年,米勒1歲,米勒全傢從約剋維爾搬到威廉斯堡,在布魯剋林北部附近,越過東河就是曼哈頓下東區,距離沃爾特·惠特曼故居隻有5公裏左右,米勒習慣稱它為“14區”。這裏的街道由鵝卵石鋪成,街上也難得見到幾輛汽車。其間,米勒一傢一直住在這裏,直到1901年他們舉傢搬到布什維剋的“初憂之街”。威廉斯堡是紐約的德國人聚居區,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移民中心。據凱思琳·康岑所說:於整個19世紀而言,移民人口在1854年達到頂峰,有215009人之多;到1882年,移民美國的德國人已經超過25萬。其中,紐約的移民最多。事實上,到1855年,紐約市就已經是全世界幾個最大的德國人聚居地之一,移民人口僅次於柏林和維也納,有“小德意誌”之稱。德國人不僅在美國發展壯大,還憑藉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豐富瞭美國文化:1853年,亨利·恩格爾哈特·施坦威創立瞭施坦威鋼琴製造公司,使美國古典音樂重煥生機;德裔工程師J.A.羅布林設計的布魯剋林大橋,於1883年5月竣工,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吊橋。

  當時有很多去美國追尋新生活的人,米勒的祖父和外祖父便是其中的兩位,他們為免服兵役而逃離德國。米勒的祖父海因裏希·穆勒(當時還是德語,以後很快便美國化,這在當時是慣例),來自漢諾威明登市威悉河流域,娶瞭位來自巴伐利亞的妻子芭芭拉·剋洛普夫。米勒的外祖父瓦倫丁·尼汀,來自多特濛德,是一個裁縫;米勒正是從他那裏繼承瞭中間名瓦倫丁。尼汀16歲到倫敦,參與工團運動(該運動將在之後對米勒産生影響),之後又去瞭紐約,並在紐約遇到埃米莉·因澤爾,兩人於1866年4月1日結婚。他們的二女兒就是米勒的母親,叫路易絲·瑪麗,於1869年1月13日齣生。米勒的父母都是路德會教友,兩人相識於1889年,並於次年結婚:米勒一傢就住在米勒的外祖父傢。然而,米勒的想法卻是:也許,他的祖先並不是德國路德會的教友,而可能是濛古人、猶太人,或者更詭異地說,也許是來自復活節島的人。於是,米勒也試圖以此來解釋自己與美國社會的疏離,並轉而去探尋“非理性”、充滿神秘氣息的“非西方”傳統和文化。

  米勒喜歡用一些前綴詞、後綴詞來描述自己的童年:由墮落前期、墮落後期組成的、充滿想象的世界,其中的天堂就是威廉斯堡的14區。米勒最喜歡在北一街和菲爾莫爾街玩耍:北一街是德裏格斯大道和貝德福德大道之間的一個街區;而菲爾莫爾街則位於羅布林街和德裏格斯大道之間。盡管這些地方“也許是最爛的地方中最爛的地段”,米勒也總是來這裏撒歡,享受自己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在米勒的很多作品裏都可以看到他對這段時光的迷戀:《黑色的春天》《南迴歸綫》《我生命中的書》《友人書》。或許有點兒諷刺,米勒是因其“淫穢”“色情”的作品而聞名;但其實,超然物外、童年的快樂時光纔是他最重要的寫作主題。

  米勒記得,在自己4歲的時候,看到排水溝裏有一隻全身僵硬瞭的死貓—那是他第一次與死亡相對:“鳥兒在籠中歌唱,我坐在高腳凳上,用德語吟誦詩歌。還不懂英文的時候,我就已經會德語瞭。”米勒讀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能說兩種語言瞭。米勒與語言之間的鏖戰、自我錶達的能力,都有可能與他小時候這種雙語能力有關。除瞭與德語和德語文學的接觸,在米勒7歲的時候,父母還帶他去參加瞭閤唱團,即聲樂社。也正是在這裏,米勒體驗到好幾百位男女一起閤唱的癡狂,之後,他們大杯大杯地喝酒,這是宗教一般的體驗:米勒年輕的時候,這些俱樂部或是德國文化組織在紐約很是活躍。

  然而,這些溫柔、美好的記憶都被強加在孩子們身上的嚴酷律法所衝淡。米勒經常跟他的堂兄在裏奇伍德附近的社區玩耍,記憶中這裏的德裔美國人是一群卑劣的人—後來成瞭納粹精英。精神上、肉體上的雙重淩辱時常發生。在米勒4歲的時候,母親問他該怎麼對付她手上的疣:米勒說應該切掉。兩天後,傷口發生感染:他的母親又是責怪,又是咒罵,還打瞭他一頓。

  她的愚昧和殘酷令人恐懼,但米勒卻聲稱這樣的疏忽冷漠並未怎麼影響到自己—直到他去上學,在學校看到彆人的媽媽是怎麼對待孩子的:慈眉善眼,充滿憐惜。後來有一次,米勒剛讀完雅各·沃瑟曼的剋霍芬係列(《約瑟夫·剋霍芬的第三世界》),便不禁想到:“他以自己的母親作為結束,這令我既驚訝,又開心。我看到瞭與我的內心世界相呼應的一些東西,由於缺乏母愛而催生齣的內心狂熱。”

  比米勒小4歲的妹妹勞蕾塔,患有認知障礙;小時候一旦在學習上犯錯,也會成為母親施虐的對象。在米勒的眼裏,妹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天使,她一直就是她自己。她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忌妒、什麼是僞善、什麼是謊言—她一概不知……她的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但就像天使一樣,她並不適閤待在塵世。在《老街坊》一文中,結閤法國作傢的哲學著作(這些作品後來令他深深著迷),他又對這一想法進行瞭拓展:“在《路易·朗貝爾》中,巴爾紮剋對人類身上的天使般的力量進行瞭討論。有關天使的這部分內容,是我兒時記憶最深的。當然,我想說的是這種純真的感覺……也許就是被我們的父母、老師扼殺的。”對純粹內心的追求後來成瞭米勒作品中一再齣現的主題,比如《底層的笑容》(The Smile at the Foot of the Ladder)。終其一生,米勒都在秉持華茲華斯的傳統,對孩童的神聖不可侵犯保留著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孩子是成人之父。

  米勒與父親海因裏希的關係則積極得多。海因裏希很會講故事,脾氣也很隨和,深受朋友們喜歡;但同時,他嗜酒如命,每當他喝得爛醉如泥時,米勒就得聽從安排,去當父親的護理員。米勒曾斷言:“除瞭約翰·羅斯金所寫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父親一輩子也沒有讀過其他什麼書。”米勒的父母生就不閤,在飯桌上也常能吵起來。隻要爭吵一開始,米勒就開始作嘔,食不下咽:米勒與食物之間這種斷裂的關係也就成為一個問題,並持續瞭好多年。米勒曾斷斷續續失業很多次,沒有吃的他會去街上乞討,飢餓也隨之演變成“貪食癖”:他使勁吃,但飢餓的狀態並沒有得到緩和,他還是飢腸轆轆。米勒與祖父也比較投緣,比跟那些女性親戚的關係要好得多。米勒隻有六七歲的時候,祖父就在裁縫店裏唱歌給他聽;作為迴應,米勒則喜歡大聲朗讀。在《南迴歸綫》一書中,米勒這樣迴憶道:“有些瞬間,我記憶尤深:他將熱熨鬥壓在外衣縫上的時候,會起身將雙手疊在一起,齣神地望著窗外。”這裏的“齣神”暗指德語詞“思鄉”,是對“故土傢園”德國的懷戀。

  除瞭母親的冷漠殘暴、父親的酗酒成性以及妹妹的智力障礙,米勒其他親戚的生活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9世紀80年代早期,米勒的外祖母就瘋瞭,在將她轉移到精神病院之前,一直由米勒當時13歲的母親負責照顧。而他那“發瘋的”喬治叔叔則是一段亂倫關係的“産物”,他是米勒的親戚瑪姬和其兄弟所生,這讓他的父母感到驚懼、羞恥。他的大姨坦特·梅利亞,由於受遺傳基因的影響,也得瞭瘋病,米勒不得不負責將她送到精神病院;在《黑色的春天》中,米勒對此進行瞭感人的描述:“途中我哭瞭—我忍不住。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有些人太好瞭而不得不被鎖藏起來。這些人不知道齣瞭什麼差錯……在我看來,梅萊(即梅利亞)根本就不懂什麼是罪惡、愧疚或悔恨。我覺得,梅萊是一個天使,隻不過先天癡傻。我覺得,她是一位聖人。”由此,我們再次看到“天使”主題的齣現,這次是關於他命途多舛、脆弱不堪的姨母,她同米勒的妹妹勞蕾塔一樣是“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太好的人”。弱智、亂倫、酗酒這些傢族因素使米勒開始對自己的心理認同進行思索:“我身上的每一處都被誇大瞭;我的過錯,我的感受,我的柔情,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過於極端。”這種巨大的誇張性—米勒性格中強烈的狂熱性、預言性、神秘主義傾嚮,這種如火山岩漿般嚮超然和光明推進的力量—在他進行為之癡迷的神秘研究時錶現得最為明顯。對於瘋狂、天賦、創造力、神秘主義傾嚮以及理查德·M.比剋(米勒所景仰的一位作傢)所提齣的宇宙意識這些事物之間的復雜關係,米勒的心理構造剛好可以對此做齣解釋。

  如果說米勒的傢族中充滿瞭“見不得光的秘密”,那麼他就在雖然充滿暴力但頗為友好的鄰街找到瞭令他愉悅的慰藉。在米勒傢對麵,那個獸醫總會把馬按在地上,當眾閹割;米勒還很小的時候,就被差遣去附近的酒館打酒;那個滑稽的“流浪漢”酒吧總能從海軍碼頭招攬絡繹不絕的、健壯的水手客人。皮特·哈米爾曾宣稱“布魯剋林的主要風格通常是強勁與抒情之間難以抗拒的(對一個作傢來說)融閤”。米勒一生都保留著獨特的布魯剋林口音,說話時總夾雜著“儂曉得”:聲音充滿磁性。5歲到10歲的這段時間,米勒離開傢,開始跟身邊那些“搗蛋鬼”“剛齣道的小無賴”一起混,脫離瞭大人的管製,隨心所欲地到處遊蕩。米勒與其他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某種程度上像是對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社會秩序的原始再現:“它不隻是一個嚮青春期過渡的階段,而更像是一種獨立的狀態,它所持續的時間等同於一個地質時期。不管怎樣,為瞭戰勝原始人,我們著實做齣瞭一番努力,但他還是陰魂不散,所以我們堅持戰鬥—直到我們的翅膀退化。”對於自己的小夥伴,米勒錶現齣極大的慷慨;即便隻是個孩子,他也絲毫不貪戀物質:他將自己的禮物分給班裏的窮孩子,但迴到傢總免不瞭母親的責罰。

  米勒在北五街與德裏格斯大道上的第17公立學校讀完小學;之後便與這兩條街上的男孩子們成瞭好友,他總是像提及大人物名冊一樣提起他們的名字:馬特·歐文、鮑勃·拉姆齊、托尼·馬雷拉、哈利·馬丁、埃迪·卡尼、萊斯特·裏爾登、約翰尼·保羅、斯坦利·博羅夫斯基或者叫“斯大修”。托馬斯·卡萊爾的《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曆史上的英雄業績》(On Heroes and Hero-Worship)對米勒影響很大,因此,早在孩提時期,米勒就“對英雄有著狂熱的崇拜”:很明顯,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劃到英雄之列瞭。他對朋友們不惜贊美之詞,比如,一個叫“約翰尼·保羅”的朋友,被他盛贊為“打開我雙眼的人,不是耶穌,不是蘇格拉底,不是佛陀,是約翰尼·保羅”。米勒與長島格蘭岱爾的伊姆霍夫兄弟—喬伊和托尼的關係也很好。他們的父親是一位德國移民,也是米勒遇到的第一位畫傢;他為附近的教堂畫水彩畫、製作彩色玻璃窗。對米勒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節點,因為它標誌著從此時起,米勒開始瞭對繪畫的終生熱愛。

  年輕的米勒對美西戰爭非常癡迷。以此為契機,埃米利奧·阿吉納爾多也成瞭米勒心中的英雄;作為一個菲律賓起義者,他與美國海軍上將杜威做鬥爭,還在1897年2月17日擊敗瞭西班牙軍隊。米勒曾坦言:他曾頗為“崇拜”阿吉納爾多,這個偉大的鬥士一直存在於他內心的“萬神殿”裏。在米勒的晚期作品《瘋人國》(A Nation of Lunatics)中,米勒還把阿吉納爾多列入自己的“英雄”“偶像”榜單;米勒1950年1月31日寫給安德烈·布雷頓的信中,曾提到他所崇拜的兩位偉大的“社會公敵”,對於他們照片的共同點,他這樣寫道:一個是阿蒂爾·蘭波,“在河岸上,穿得像個囚犯”;另一個就是阿吉納爾多。

  米勒傢附近有一個基督教長老會,1898年,7歲的米勒便加入瞭這個長老會的軍團,叫“海岸炮兵連”。男生們穿著製服,根據手冊上的套路進行訓練。1901年,米勒10歲,他同傢人一起搬到布魯剋林“可能會好一些”的布什維剋區,住在迪凱特街1063號,也就是後來米勒口中的“初憂之街”:5歲到10歲之間的這段“黃金”時期,已經就此結束瞭。米勒被迫從摯愛的威廉斯堡搬到路德教堂的墓地,那兒的墓碑總是排列得井井有條,花環從不凋殘,在布什維剋,米勒一直待到21歲纔離開。此時,在這個“資産階級”環境中,米勒感到很不開心;他還要麵對一群陌生的男孩兒,而他們又總是挑釁他。米勒的功課很好,還學瞭鋼琴。他不隻學習好,還踐行瞭尤維納爾在《諷刺雜詠之五:高尚的靈魂寓於強健的身體》中所宣揚的羅馬式理想;他還騎車長途旅行、跑步、打乒乓球。

  米勒似乎已經占據瞭理智與瘋狂、天纔與瘋子之間的“中間”地帶,之後,他又因將真相與虛構混為一談、將現實和想象混為一談而臭名昭著。比如,1903年,12歲的他獨自去曼哈頓找錶親玩兒,在和小夥伴用石頭打鬧時,無意間殺死瞭一個孩子—他們不小心砸中瞭他的頭部。在之後的描述中,他給讀者留下這樣的懸念: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死瞭?因為在警察到來之前,他和同夥早就跑得沒影兒瞭。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米勒對此並未錶現齣一絲的悔意。誠如我們所見,他總會時不時地篡改事實,以便讓它顯得“更有趣”;不僅如此,他還以這樣的方式,在文本中保留對個人生活的塑造權,以至於有時候讓人難以辨彆哪些是實,哪些是虛。


文學與思想的探險:一本關於現代主義先驅的深度剖析 一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二十世紀中葉一位極具爭議性、同時又影響深遠的美國作傢——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文學成就、個人生活及其對現代主義文學的顛覆性貢獻。這部傳記超越瞭簡單的生平敘述,旨在剖析喬伊斯如何通過其開創性的敘事技巧、對語言的極緻運用以及對人類意識流的精準捕捉,徹底重塑瞭小說的麵貌。 喬伊斯其人:從都柏林到歐洲的流浪者 詹姆斯·喬伊斯的一生是一場漫長而堅定的自我放逐之旅。他齣生於都柏林一個沒落的中産階級傢庭,青年時期便展現齣對故鄉的復雜情感——既有深刻的眷戀,更有強烈的逃離欲望。本書詳細描繪瞭喬伊斯如何有意識地將自己定位為“局外人”,這一視角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基石。 傳記聚焦於喬伊斯在特裏埃斯特(Trieste)、蘇黎世(Zurich)和巴黎(Paris)等地漂泊的歲月。這些歐洲的文化熔爐不僅提供瞭他進行學術研究和文學實踐的土壤,也塑造瞭他對語言、宗教和民族身份的獨特理解。特彆是在特裏埃斯特,他教授英語、結識瞭對他後半生影響深遠的妻子諾拉·巴納剋爾(Nora Barnacle),並開始著手構建他那宏大而復雜的文學藍圖。 文學的革命:對傳統敘事的顛覆 本書的核心部分,無疑是對喬伊斯三大巔峰之作的細緻梳理與解讀:《都柏林人》(Dubliners)、《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以及裏程碑式的《尤利西斯》(Ulysses)。 《都柏林人》:意象與頓悟的瞬間 在分析《都柏林人》時,本書強調瞭喬伊斯如何運用“意象”(Epiphany)的概念來捕捉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真理時刻。這些短篇故事展現瞭都柏林市民的“麻痹”(paralysis)狀態——精神上的停滯和道德上的僵化。傳記詳細剖析瞭喬伊斯如何通過精確的語言選擇,使得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充滿瞭潛藏的張力和象徵意義。 《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自我建構的史詩 這部半自傳體小說被視為喬伊斯文學哲學的宣言。本書追蹤瞭主角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如何從一個受宗教和民族主義束縛的少年,蛻變為一位決心“用愛爾蘭的語言和非愛爾蘭人的目光”來創造藝術的作傢。傳記著重探討瞭斯蒂芬在耶穌會教育中的掙紮、他對愛爾蘭教會和政治的疏離,以及他最終對“藝術的自由”所做的莊嚴承諾。 《尤利西斯》:語言的巴彆塔與意識的洪流 《尤利西斯》的分析是全書的重中之重。傳記不僅梳理瞭這部巨著的創作曆程——從早期的構思到最終的齣版爭議——更深入地剖析瞭其革命性的技術。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本書詳細解釋瞭喬伊斯如何讓讀者直接潛入角色利奧波德·布魯姆(Leopold Bloom)、斯蒂芬·迪達勒斯和莫莉·布魯姆(Molly Bloom)的內心世界,模糊瞭外部敘事與內部獨白的界限。 神話結構與日常對應: 傳記闡釋瞭喬伊斯如何巧妙地將荷馬史詩《奧德賽》的結構植入都柏林一天的瑣碎日常中,通過這種宏大與微觀的並置,賦予瞭普通人的生活史詩般的維度。 語言實驗: 對《尤利西斯》中齣現的各種文體模仿、文字遊戲、雙關語和新造詞的詳盡考察,揭示瞭喬伊斯如何挑戰語言的極限,試圖用文字捕捉聲音、氣味、觸感,乃至思維的跳躍性。 後《尤利西斯》時代:《芬尼根的守靈》的挑戰 傳記也必然要麵對喬伊斯後期最晦澀難懂的作品《芬尼根的守靈》(Finnegans Wake)。本書並未試圖“翻譯”這部作品,而是著重探討瞭喬伊斯創作這部“夜晚的史詩”的動機——他渴望創造一種跨越所有語言和曆史的通用語,一種能反映人類夢境和集體無意識的文本。傳記概述瞭這部作品的循環結構、多語種混雜的“沃德帕斯”(portmanteau words)以及它在文學理論界引起的持久爭論。 遺産與爭議:一個時代的文化轉摺點 本書最後部分聚焦於喬伊斯對後世作傢的巨大影響,從塞繆爾·貝剋特到後來的後現代主義者。同時,傳記也直麵喬伊斯生活中的復雜性:他對傢庭的疏忽、與女兒露西婭(Lucia)的精神疾病危機,以及他在個人生活中的放縱與掙紮。 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呈現,本書旨在構建一個立體、有血有肉的喬伊斯形象:一個既是高傲的語言煉金術士,又是孤獨、依賴資助的流亡者。這部傳記不僅是對一位文學巨匠的緻敬,更是一次深入理解現代主義如何誕生、如何通過對語言和人類經驗的極限探索,完成瞭對傳統文學範式的根本性重塑的智力探險。讀者將從中獲得對文學史上最具挑戰性作品的全新視角和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師館38】放飛自我:亨利·米勒傳 這本書光是封麵就吸引瞭我,那種充滿野性又不羈的設計,讓人立刻聯想到一個不循規蹈矩的靈魂。讀完之後,我的感受真的非常復雜,有點像是經曆瞭一場酣暢淋灕的冒險,又有點像是在窺探一個深不可測的內心世界。亨利·米勒這個名字,之前隻在一些文學評論裏零星聽到過,總覺得是那種離經叛道、挑戰世俗的作傢。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門,讓我得以走進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掙紮。他的一生,與其說是在“放飛自我”,不如說是在不斷地與自己、與社會進行一場殊死搏鬥。我特彆喜歡書中描述他早期在巴黎的日子,那種貧睏潦倒卻又精神充沛的狀態,仿佛整個世界都在他的筆下被重新塑造。他對於性的坦誠描寫,不是為瞭獵奇,而是他認為那是人性最原始、最本真的部分,是我們逃避不瞭也無法否認的。這種勇氣,在那個年代,甚至在今天,都是極其罕見的。他挑戰瞭所有既定的道德觀和審美觀,用一種近乎原始的生命力,在文學史上刻下瞭深深的印記。雖然有時他的文字會讓人感到震驚,甚至是不適,但正是這種 unfiltered(未經過濾)的真實,纔讓他的作品擁有瞭穿越時空的生命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被一種強烈的自由精神所感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束縛,思考那些被社會規訓的“應該”和“不應該”。

評分

讀完【大師館38】放飛自我:亨利·米勒傳,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個不畏世俗、勇於挑戰的靈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度探索。亨利·米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桀驁不馴的氣息,而這本書則將這種氣息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被他那種毫不掩飾的坦誠所震撼,他對性、對欲望、對生命中一切“不完美”的描寫,不是為瞭嘩眾取寵,而是他認為那是人最真實的存在狀態。他敢於撕下社會的僞裝,用最赤裸的語言,展現人性的復雜與矛盾。尤其是在他顛沛流離的歲月裏,那種即便身處睏境,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藝術的執著,讓我深感敬佩。他用文字構建瞭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王國,在那裏,他可以盡情地“放飛自我”,挑戰一切僵化的觀念和道德束縛。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自由,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選擇熱愛和堅持。米勒的一生,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他用自己的方式,證明瞭生命最真實的模樣,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但充滿生命力的寶藏。亨利·米勒,這個名字曾讓我覺得遙遠而神秘,但通過這本書,我仿佛與他成為瞭朋友,聽他講述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書中最讓我著迷的,是他那種對生活近乎狂熱的熱愛,即使在最貧睏潦倒的時候,他也能從中找到詩意和樂趣。他對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那麼直接、那麼坦誠,不加任何修飾,就像是在赤裸裸地展示人性中最原始的衝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他如何用文字來對抗虛僞和壓抑的描寫。他挑戰瞭當時社會對於文學創作的種種禁忌,用一種近乎咆哮的方式,錶達他對自由、對真實、對生命本身的渴望。他不僅僅是在寫故事,更是在進行一場關於個體解放的宣言。讀他的文字,你會感受到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在奔湧,一種不被世俗所束縛的自由靈魂在呐喊。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們看似平靜有序的生活背後,是否也隱藏著被壓抑的渴望和未曾釋放的激情。米勒的一生,就是對這種壓抑的反抗,是對自由最純粹的追求。他就像是一團烈火,燃燒著自己,也溫暖和照亮瞭那些敢於直麵內心的人。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傳記”,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事跡,更深刻地挖掘瞭一個靈魂的軌跡。亨利·米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叛逆的光芒。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與文字搏鬥的描寫所打動。他不是那種一揮而就的作傢,而是經曆著巨大的自我懷疑和創作的煎熬。他對於自我錶達的執著,甚至到瞭偏執的地步,這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最赤裸、最真實的掙紮。書中所描繪的那個時代的巴黎,充滿瞭藝術氣息,但也伴隨著貧睏和不穩定,米勒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用他的筆觸,試圖捕捉生命最本真的衝動和欲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禁忌”話題的直接觸碰,他並不迴避性、貧睏、孤獨這些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陰暗麵,反而將其視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用一種近乎宣言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勇氣,不是魯莽,而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和對人性本質的堅持。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他那個時代的氛圍中,與他一同感受巴黎的陽光與陰影,一同經曆創作的痛苦與狂喜。他的人生,是一場關於自由、關於真實、關於個體反抗的宏大敘事。他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文學的力量,更是如何勇敢地麵對自己,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堅持內心的聲音。

評分

這部關於亨利·米勒的傳記,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按部就班敘述生平的枯燥讀物,而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精神之旅。我仿佛親眼目睹瞭米勒在巴黎街頭汲汲營營的藝術傢生涯,感受瞭他對藝術創作的狂熱追求,以及他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獨。書中的文字,時而狂放不羈,時而又充滿哲思,將米勒那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靈魂展現得淋灕盡緻。他對於性、對於生命最原始衝動的直白描繪,在當時無疑是驚世駭俗的,但他卻以一種近乎神聖的態度去對待它們,認為這是構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勇氣和堅持,讓我對他的作品和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傢,更是一位敢於挑戰一切禁錮的思想者,一位在藝術的道路上永不妥協的鬥士。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被一股強烈的生命能量所感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思考何為真正的自由,何為真正的自我。米勒的一生,是對“放飛自我”最生動的注解,他用自己的生命,書寫瞭一麯不屈不撓的自由之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